徐银平 发表于 2008-9-2 17:09

东方原始哲学的思考

东方原始哲学的思考
——浅谈孟荀二子的“天人”之论
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条主脉,从孔子到朱熹再到王国维,伴随着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使之度过相当的一段时间。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也争先恐后地给中国文化中的哲学一个很大的刺激,作为一种古朴原始哲学出现在东方,这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而把“天人”的关系怎样判定却也成一家之内争鸣的焦点。
       其中孟子的“天人合一”和荀子的“天人相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在儒家文化内部的分支。而其中却透视了中国文化在发展阶段表现出一种惊人的力量。
孟子继孔子之后,全面地发展了儒家学说,他在孔子儒爱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仁政,从而也为另一重大的发现提供了必要的依据——是构建了一个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而孟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其高扬人在道德修论和理想人格追求上的主体意想联系的,他的修养论和仁政说,和孔子的相比有之进步,这就是有了一个由人而天、由心知性的天人合一的模式,在《尽心上》有“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无矣”。在他看来良知、人性、天命三者是相互联系,从认识上看,一个人如能充分发挥自己理性的作用,向内思索,“尽其心”就能认识其有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道。从修养上讲,只要能保存本心,涵养善性,也就是“事奉天”了。由此,天和人在伦理修养范畴内交流了感情,融通为一,这是带有神秘色彩的主观主义的天人合一论,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将天人综合起来考察,以天为人的对应物,把天作为主体,必须加强修养是外在根据。从形式看,具有了主客体的对立和联结,的实质上,他是在主体精神领域内完成二者合一的,而没有经过实践这一中间环节。具有单方面的自我意识,天,不是自然的人,而是义理之天,情感之天,所以,从总体上讲,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仍然是一种简单的直观外推,具有内向性封闭性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经汉代董仲舒的加工改造,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并成为传统方式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给中国传统文化打上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的烙印,但在一定的社会时期看。也使得哲学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分支出来,把这种“天人合一”看成了一种对中国古典哲学的探索和开创,把“天人”之论推上了一个理性的台阶。
而随之之后,在孟子的思想基础之上,荀子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主张“天人相分”观点。在他看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即说,自然界有自己运行的规律。其后,荀子在《荀子无论》中,又进一步论证了天人各有其道,“天人相分”的思想。而不是像孟子那样,把天当作以中意念,一种人必须与之同一的义理。同时,强调天人相分,这不仅是对殷周天命神权观念的否定,也是对孟子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扬弃,使人们有可能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讨,圆熟地把握天人关系,这不仅是先秦天人关系理论的飞跃,也对以后中国的哲学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和对中国社会中的天人关系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荀子在他的思想中认为与其把天看成伟大热去思慕它,不与把天当着物来蓄养它。可见,荀子不仅承认事物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强调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这一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对孟子天人合一思想的超越,是中国古朴哲学史上一大进步。
先秦儒家在天人关系上,从孔子罕言天道到孟子天人合一,到荀子天人相分,人人们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认识,有朦胧而清晰,由愚昧而明智。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情绪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演变到“尽心则知天”的内在精神的自我扩充,最后终于凝聚为“制天命而用之的理性的决断。”这些,始终没有超越天人合一的框架,没有脱离人情化的伦理亲情,没有脱离多道德自我追求和完善,从而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
不论是孟子的天人合一,还是荀子的“天人相分”,乃至儒家学说,对哲学都带有极其深沉的思考,以一种文化寄存在另一种文化之中,把一种狭隘的思路变通得让人无法想象,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者把它作为统治工具,而统治中国几千年,这其中还有多少让人去思考!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于 2008-9-2 19:1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感谢您支持孟子版。
请新朋友注意,文章非首发,不能参加计酬。

山野闲人 发表于 2008-10-11 11:31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哲学命题不错,说理浅显易懂
学习了

LWLAG2006 发表于 2008-12-19 11:01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浅入深出,通俗易懂!学习!

笃志堂主 发表于 2009-3-2 17:2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学习!:handshake

LWLAG2006 发表于 2009-3-11 11:58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再来学习一次!问好!

邓绍卫 发表于 2009-3-23 10:56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33 编辑

学习了,对比说理,好。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方原始哲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