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18 21:04

一首诗光照一段历史,一个人诠释一种人生——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一首诗光照一段历史,一个人诠释一种人生——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美的。因为“诗歌是文字的宝石,是心灵的花朵,是从灵魂的泉眼中涌出的汩汩清泉。”(赵丽宏语)因此,在世界各国的语文教材中,学习一定数量的诗歌篇目,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过零丁洋》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中规定的7-9年级的篇章,被编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诗词曲五首》一课中。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诗歌灿若星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光照了一段历史,作者文天祥用自己的言与行、诗与文诠释了一种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天祥的人格重于诗格,人品大于诗品。解读这首诗,不妨从“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人”、“一种人生”四个关键词人手。
    一、一首诗
    一首诗是《过零丁洋》。从形式上看,这是一首格律诗,七言律诗。作为格律诗,主要有三大特点:
   1、押韵。格律诗要求一韵到底。且必须押平声韵。本诗的韵脚依次为经、星、萍、丁、青,押的是ing韵。七律诗以首句人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过零丁洋》即属正格。
   2.对仗。律诗共八句,依次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格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一般情况下,颈联要求工对,颔联可以为宽对。首联和尾联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不要四联全对仗。本诗中间两联对仗均很工整,属于工对。
      3.平仄。格律诗必须合乎平仄。平仄的规则概括说就是两句话:(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这种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过零丁洋》的平仄格式如下:   O10 — 1   1—    辛 苦 遭 逢 起 一 经,   O — O 1 1— —    千戈寥落四周 星。    0 - 0 1 - - 1    山河破碎风飘絮,    O |- - | |-   身世浮沉雨打萍。   O1 O - - 1 l   惶恐滩头说惶恐,    -- O | |- -   零丁洋里叹零了。   0 – 0- - | |   人生自古谁无死,   0 | - -| | -   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一表示平声字;|表示仄声字,O表示按照平仄格式此字为平声字,亦可用仄声字;字下加小圆点的是入声字。第五句中,说是入声字,属于仄声;惶是平声。第五字与第六字平仄出现颠倒,属于“拗救”现象。
    我们不必强求现代人都能准确划分格律诗的平仄,但让学生了解一些格律诗的特点还有很有必要的。
    二、一段历史
   一段历史是南宋的历史。《过零丁洋》创作于1279年,这首诗写成之后约20天,南宋灭亡。要了解这段历史并不难。南宋朝廷从建立之初开始就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这段历史在抗金英雄岳飞的笔下是这样描述的:
                满江红                     岳 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里有“靖康耻,犹未雪”的字样,它包含着一个历史事件,就是靖康之变。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靖康之变发生于1127年。这一年,金兵攻陷汴京,俘虏钦徽二帝,北宋灭亡。高宗赵构逃到南京应天府即位,之后建立南宋政权,定临安为都城。
   赵构这个人,为了保住皇位,抛弃父母手足,不顾一切地逃命,被后世戏称为“逃跑皇帝”。他在位36年,金人不断人侵,赵构拒绝主战派的抗金主张,重用投降派秦桧,后以割地、纳贡、称臣等屈辱条件向金人乞降求和,收韩世忠等三大将兵权,更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抗金英雄岳飞。
   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也描述了南宋统治者的这种腐朽: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末年,可谓是汉民族的一部屈辱史,先是金人入侵,继而是蒙古铁骑挥鞭南指。1235年,蒙古大军正式进攻南宋。1236年,文天祥出生。从1235至1279年,南宋顽抗了40多年,君臣军民蹈海殉天下。1275年,元朝大军长驱直入,进攻中原,文天祥在自己的家乡起兵抗元。但敌众我寡,1276年,南宋的偏安都城临安被元军包围。文天祥当时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1278年12月,在广东五坡岭兵败被俘。1279年3月,南宋将领张世杰在厓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全军覆灭。左丞相陆秀夫遂背时年8岁的赵昺跳海而死,南宋宣告灭亡。1283年1月9日,在被囚禁3年两个月之后,文天祥被杀害。
      可以说,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
      文天祥被杀害了,可是他用生命写就的《过零丁洋》却留在了文学史中,一首诗足以光照一段历史。
       三、一个人
   一首诗光照了一段历史,一个人诠释了一种人生。这个人就是文天祥。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他: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天祥”最初是他的字,后来改为名。改名天祥之后改字履善。1256年文天祥考中状元之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
   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1275年起兵勤王,1278年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被囚3年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他的家乡吉州(今江西省吉安)修建了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光辉的一生被分为6个阶段:
      1、少年立志,尽忠报国。文天祥幼年得父师教诲,发愤苦读。少年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诠的画像,谥号都为“忠”,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为人正直。杨邦义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他奋勇抗金,拒绝投降,“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大骂金兵统帅兀术,被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慷慨就义,死时年仅44岁。胡诠是南宋爱国名臣,主战派,曾经组织义军抗金,因得罪秦桧被流放23年,始终不改爱国之志。这些人的行为事迹深深影响和激励了文天祥。
      文天祥20岁即考取进士,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当时科举考试的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文天祥改字为“宋瑞”。
      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辛苦遭逢起一经”概括了他早年的这段经历。
      2、宦海沉浮,忧国忧民。文天祥从23岁起开始在朝廷任职,入仕即直言敢谏,上书建言,主张斩首奸臣董宋臣。不被采纳后愤而辞职。后任瑞州地方官吏,深受百姓爱戴。1270年,因触动权贵贾似道,又被免职。于是隐居3年,1274年回家乡赣州任职。15年宦海沉浮,文天祥可谓忧国忧民。
      3.起兵勤王,扶危社稷。1275年,元军大举攻宋,文天祥乃毁家纾难,舍身许国。他以全部家产充当军费,召集四方豪杰,起兵勤王。当时,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可谓寥寥,但文天祥始终坚持抗元,曾只身赴元营谈判,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
      从1275年起兵勤王到1278年兵败被俘,文天祥在朝廷官兵几乎放弃抵抗的情况下,以独力支撑,坚持抗元斗争四年有余。
       因此,他在《过零丁洋》里写道:干戈寥落四周星。虽然有文天祥这样的将领坚持抗元,但终因强弱殊势,战况急转直下。南宋的江山也一寸一寸地被蚕食殆尽。南宋的皇帝也一个一个地失去了帝王的身份。
   1276年,5岁的宋恭帝赵显降元,在位仅两年;
   1278年,9岁的端宗赵昰在逃难中惊悸病死,在位仅两年;
   1279年,8岁的卫王赵昺在陆秀夫的拥立下,将行朝放在了大海之中的广东厓山。追兵一到,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在位313天。文天祥痛心地写下: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家已经像风中飘絮一样危在旦夕,个人也好不到哪儿去。在抗元斗争中,文天祥出生人死,一次被扣,两次被俘;为尽节自杀,曾经服过毒,绝过食,却偏偏死不成。为了抗元,文天祥家破人亡,老母被杀,两个儿子战死抗元沙场,妻女被囚,自己也身陷敌手。于是,他写下了“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诗句。诗人用两个形象的比喻来形容国家和个人。风中飘絮和雨中浮萍的特点在于它们都没有根基,脆弱无比,随时随地可能被风雨吞噬。事实上,国家的倾覆已经不可避免。诗人个人的命运也将面临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
      4.万里羁囚,慷慨悲歌。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执于五坡岭。史书上记载:“……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众不及战,皆顿首伏草莽。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在广东海丰,他被捕的地方,现在建有方饭亭以示纪念。被俘之后,文天祥被元军关押,解往大都。
   在文天祥被押往北方的途中,他的抗元战友、同乡好友王炎午为了成全他,居然撰写了《生祭文丞相文》,在他途径之地沿途张贴,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生取义,保全节义。文天祥自己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从被俘那一刻开始,文天祥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他没有想过苟且偷生。尽管在别人看来,他有那么多次存活的机会。因此,押解的一路上,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谓“惟可死,不可生”。
   从被俘的广东海丰到最后就义的元朝都城,文天祥万里羁囚,翻山越岭,囚禁三年有余。这些经历,我们今天能够从文天祥留下的诗文作品里读到历史的真实。
       5.咏心写史,一代诗豪。文天祥这位抗元烈士留下了众多的诗歌,他用诗歌来咏心写史,堪称一代诗豪。文天祥的诗歌很有意思地绝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元兵攻破杭州、俘虏宋帝以前是一个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全部都草率平庸,内容多为为相面、算命、卜卦等人做的诗。因此,学者钱钟书评论说“大约那些人都要找状元来替他们做广告”。
   元兵攻破杭州、俘虏宋帝之后,文天祥从元兵的监禁里逃出来,跋涉奔波,尽心竭力地要替宋朝保住一角江山、一寸土地,失败了也不肯屈服。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直抒胸臆,不讲究修辞,写个人的悲惨遭遇和情绪,然而有极沉痛的好作品。这些诗歌大都记载在《指南录》、《吟啸集》里,代表作有《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1279年1月,文天祥以战俘的身份被软禁在元军船上。当舰队经过珠江口零丁洋时,文天祥感触万端,写下了《过零丁洋》这首诗。
      之后,他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据说,张弘范读完《过零丁洋》这首诗,连连赞叹:“好人!好诗!”之后遂不再相逼。
       1279年2月6日,张弘范集中军力破厓山,强制文天祥与之随船前去。文天祥坐在另一舟中看到宋军被元军打败的惨景,心中犹如刀割,深恨竖子大不争气,致有此败,造成行朝覆灭。乃作长诗以哀之,诗题为《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在舟中,向南励哭,为之诗》,表达了当时文天祥的心情是何等沉痛,对卖国贼贾似道、陈宜中之流所造成的恶果无比痛恨。
      厓山战败后,元军大摆筵席犒劳军队,张弘范再次对文天祥进行劝降,张弘范指出南宋朝廷已经灭亡,文天祥已经完成了尽忠于朝廷的使命,力劝文天祥能改心降元,如能降元,更许以宰相之职。文天祥听罢,不禁为南宋朝廷的覆灭而簌簌落泪,他毫不犹豫地回绝了张弘范的好意,声称自己作为南宋的人臣,不能拯救国家,死有余罪,绝不会再有二心的。此时的文天祥已经抱定为国而死的决心了。张弘范感其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
   文天祥后期的诗文,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其中尤以《过零丁洋》最为感人。
      6.千古俎豆,万世楷模。在元军的大举进攻之下,经过了厓山海战的最后一搏,南宋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最终难逃覆灭的厄运。元军统帅张弘范目睹了文天祥对南宋朝廷的忠贞一心,战后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置这位南宋的忠臣。元世祖也感佩文天祥的忠君爱国,遂命令手下对文天祥以礼相待。一心求死的文天祥无法速死,他被押解到元都城大都,软禁在会同馆里。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来劝降文天祥这位南宋重臣。
      南宋原来的左丞相留梦炎来了,他以自己的选择对文天祥现身说法,想凭旧日的官场交情说动文天祥。文天祥对这个叛贼毫不留情,一番叱骂。
      被母亲抱着降元的宋恭帝也来作说客了。见到了昔日的国君,文天祥仍以君臣之礼相待,面向北方跪下,痛哭流涕地恭请圣驾回去。昔日的皇帝面对如此的忠臣,也只能悻悻而归。
   元世祖眼见自己派出的说客毫无成效,不禁恼羞成怒。于是下令对文天祥施以重刑。堂堂的南宋丞相被戴上枷锁,关进牢狱,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元世祖不甘心,又派出元朝丞相孛罗开堂审问文天祥。面对孛罗的淫威,文天祥坚决不肯下跪,最后被人摁坐在地上。孛罗眼见着无法说动文天祥降元,只好询问文天祥最后还有什么话想说。文天祥大义凛然地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不肯轻易地放过文天祥,于是下令关押文天祥。这一关押持续了三年之久。
   在手下人轮番劝降失败之后,元朝的最高统治者元世祖决定召见文天祥,亲自来劝降。文天祥长揖不跪,仍然不改己志。元世祖希望文天祥能用效忠南宋的忠心来对待自己,并许诺以高官要职。文天祥丝毫不为所动,只求速死。元世祖眼见无法让文天祥改变心志,只好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他的宋臣,甚至连忽必烈大汗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为千古俎豆,万世楷模。
       四、一种人生
      每个人面对国家的转变,都有权选择自己的走向。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种人生选择。作为一介书生,他有权选择远离战场。可是,他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元的道路。
   作为南宋的重臣,面对元朝的诱降,他有权选择华丽转身,侍奉新主。留梦炎投降了,宋恭帝也降元了,可是他拒绝了——
      元世祖手下的大臣曾经向元世祖推荐文天祥,认为“南人无如文天祥”,元世祖也很欣赏文天祥的才能,想让文天祥为元朝效忠出力,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职。文天祥的一些老朋友有的早些时候降了元朝,他们听闻此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希望这位老朋友能回心转意,接受元朝的册封,文天祥毅然拒绝了这番好意。
   作为普通人的一员,身为丈夫和父亲,面对妻子儿女的求助,他明明知道自己有责任出手相救,保住小家,可是他舍弃了——
      文天祥被囚禁之后,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也不幸被俘,囚禁在宫中为奴。在狱中,他收到了女儿柳娘寄来的求救信。文天祥心里比谁都清楚:只要他投降,马上就可以和家人团聚。妻子和女儿也就能摆脱囚牢。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文天祥就这样选择了放弃最后的一线生机。
       文天祥死后,妻子和六个女儿也相继被杀害。作为血肉之躯,面对死亡,谁也不可能以肉身抵挡利刃,他明明有躲避这场血光之灾的可能,可是他偏要向死而生——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的那天,监斩官问他:“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又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
       文天祥以向南方跪拜的方式表达他对南宋朝廷的耿耿忠心,这种想法在他的另一首诗歌《扬子江》中表达得更为直接。
             扬子江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杨子江》是文天祥1276年从元兵营中逃出,搭海船前往福州与残存的南宋政权共死生,途中经过扬子江时所作。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因此,他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指南录”。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大都柴市(今北京交道口南大街)被杀害。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刑场写下了两首绝笔诗:
      昔年单舸走维扬,万里逃生辅宋皇。天地不容兴社稷,邦家无主失忠良。神归嵩岳风雷变,气吐烟云草树荒。南望九原何处是,尘沙黯澹路茫茫。
      衣冠七载混毡裘,憔悴形容似楚因。龙驭两宫崖岭月,貔貅万灶海门秋。天荒地老英雄丧,国破家亡事业休。惟有一腔忠烈气,碧空常共暮云愁。
      死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下面一段文字:“孔日成仁,孟日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被后人称为《衣带赞》。
    文天祥用孔子的“杀身成仁”和孟子的“舍生取义”来激励自己,他做到了无愧圣贤和历史。
      他的选择让他的丹心镌刻在汗青之上,他的选择让他的死亡具有了永生的意味。
      这种人生选择,历代很多诗人书写过。这种人生选择,是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于谦的“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这位状元烈士和着国破家亡的血和泪写就的诗句。文天祥用自己的人生选择做出了最好的注解。他用死获得了永生,他以一首诗而名垂千古。
      诗人艾青说:人类的语言不绝灭,诗不绝灭。一首诗是一个心灵的活的雕塑。敌人可以剥夺文天祥的生命,但无法消灭他的思想。一首《过零丁洋》,就像一座雕塑,屹立在诗歌史上。
      古代的圣贤孔子对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当代的诗人韩东说:我已经四十多岁了,可以不读诗了。但我觉得,人在十几岁的时候,则非读诗不可。理由很简单,诗是一种艺术,而和艺术打交道,有利于培养我们对美的敏感。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作《荒原》的作者托马斯·艾略特说: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与智慧。
      通过诗歌来学习语言,正是阅读诗歌的价值所在。因此,我们今天学习一首诗,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欣赏诗歌的美与智慧,感悟诗人的气节。


       (本文作者:刘延君付春虹原载《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年第1期)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18 21:26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美的。因为“诗歌是文字的宝石,是心灵的花朵,是从灵魂的泉眼中涌出的汩汩清泉。”(赵丽宏语)因此,在世界各国的语文教材中,学习一定数量的诗歌篇目,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19 21:12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代诗歌灿若星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其独特的思想光芒光照了一段历史,作者文天祥用自己的言与行、诗与文诠释了一种人生。我们甚至可以说,文天祥的人格重于诗格,人品大于诗品。解读这首诗,不妨从“一首诗”、“一段历史”、“一个人”、“一种人生”四个关键词人手。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19 21:13

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壮烈的民族存亡抗击战争相始终。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0 22:27

文天祥(1236——1283),原名云孙,“天祥”最初是他的字,后来改为名。改名天祥之后改字履善。1256年文天祥考中状元之后又改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末期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0 22:28

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1275年起兵勤王,1278年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被囚3年后在柴市从容就义。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0 22:28

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他的家乡吉州(今江西省吉安)修建了文天祥纪念馆。

槐下客 发表于 2019-8-21 17:49

感悟精彩,学术风范。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1 19:04

槐下客 发表于 2019-8-21 17:49
感悟精彩,学术风范。

感谢老师读评!!


:handshake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1 19:05

文天祥幼年得父师教诲,发愤苦读。少年时,看见学宫中所祭祀的乡先生欧阳修、杨邦义、胡诠的画像,谥号都为“忠”,羡慕不已。说:“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8-21 19:17

都是光耀千秋的忠诚之君,敬仰不已!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2 19:58

礼县雏燕 发表于 2019-8-21 19:17
都是光耀千秋的忠诚之君,敬仰不已!

感谢老乡读评!!祝天天快乐!!


:handshake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2 19:58

欧阳修是北宋文坛领袖,为人正直。杨邦义是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抗金将领,他奋勇抗金,拒绝投降,“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大骂金兵统帅兀术,被刽子手割其舌头、开其胸膛、剜其心脏,慷慨就义,死时年仅44岁。胡诠是南宋爱国名臣,主战派,曾经组织义军抗金,因得罪秦桧被流放23年,始终不改爱国之志。这些人的行为事迹深深影响和激励了文天祥。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2 19:59

文天祥20岁即考取进士,宋理宗皇帝亲自选拔他为第一名。主考官王应麟上奏说:“这个试卷以古代的事情作为借鉴,忠心肝胆好似铁石,我以为能得到这样的人才可喜可贺。”

放飞梦想 发表于 2019-8-23 21:56

文天祥从23岁起开始在朝廷任职,入仕即直言敢谏,上书建言,主张斩首奸臣董宋臣。不被采纳后愤而辞职。后任瑞州地方官吏,深受百姓爱戴。1270年,因触动权贵贾似道,又被免职。于是隐居3年,1274年回家乡赣州任职。15年宦海沉浮,文天祥可谓忧国忧民。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一首诗光照一段历史,一个人诠释一种人生——解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