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林 发表于 2021-10-18 10:31

乞巧歌词里的民间习俗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1-10-21 12:55 编辑



  地处甘肃东南部的西和县,古称“仇池”,是个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显著地域特征的地方。位于西汉水源头和石质山区交错地带的“仇池山”,据说是伏羲诞生地。经考证,西和县不仅是秦人的发祥地,还是三国争雄的古战场,氐族杨氏建仇池国长达358年。由于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至今还保留着原生态的乞巧节,每年农历的六月三十至七月七日举行,姑娘们乞求自己能够聪明智慧和心灵手巧。
  
  乞巧的参与者是成长到豆蔻年纪未出嫁的姑娘。她们祈祷的对象,是心目中最尊敬的女性神灵“巧娘娘”——“巧”的化身,和传说中的织女有些相似。早些年,农村姑娘受传统观念影响,没有机会进入学校读书识字,只有通过祈祷神灵的方式,期盼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乞巧节的主要流程包括“迎巧、祭巧、拜巧、娱巧、卜巧、送巧”等阶段。在进行这些仪式的过程中,伴有优美的舞蹈动作和婉转动听的歌唱,以此传达姑娘们的祈愿和心声。我从西和县民俗专家杨克栋整理的《西和乞巧歌词》中,更多地了解到一些西和民间习俗。
  
  “三张黄表一刀纸,
  我给巧娘娘搭桥子。
  
  三刀黄表一对蜡,
  手襻的红绳把桥搭。
  
  巧娘娘穿的绣花鞋,
  天桥那边走着来……”
  
  这首《搭桥歌》是在迎巧阶段进行“手襻搭桥”时的唱词。据当地传说,王母娘娘用金钗在天上划出一条波浪汹涌的天河,将牛郎和巧娘娘(织女)隔在河的两岸难以团聚。从此,巧娘娘要下凡、升天,必须先搭一座天桥。为了能帮助巧娘娘顺利度过天河,姑娘们以手襻搭桥,牵系手襻的是红头绳。“黄纸、蜡”是民间的常用祭品。“绣花鞋”是巧娘娘的衣着。后面的唱词里还有“高跟鞋、缎子鞋、云子鞋”等,都是姑娘依照自己的喜好,对唱词进行必要的更改。从中也可以看出,祭祀这种古老的宗教仪式在西和县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
  
  “六月三十天门开,
  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下凡来,
  给我教针教线来。

  ……去年去了今年来,
  头顶香盘接你来。”
  
  这首《迎巧歌》是在农历六月三十晚举行迎巧仪式时的唱词。这一天,姑娘着意打扮,穿戴一新,按每排四至五人列队。每人双手合在胸前,各执一支点燃的香,在举着巧娘娘像的领头姑娘(也称巧头)的引领下,虔诚、肃穆得到达迎巧地点,牵手摆臂,齐唱《迎巧歌》。按当地习俗,此时巧头把包在巧娘娘像头上的丝帕取下,使其露出真容。歌词先点明迎巧的时间,然后直呈事情的原委——“请巧娘娘下凡来”,再言明目的是“给我教针教线来”。迎巧阶段的《迎巧歌》有三首,其中之二的“迎进庄、迎进院、迎进门、迎进家”指明迎接的路线,之三的“给我教茶饭”和“教文章、教我绣花鞋、叫我绣梅花”,都是乞求自己拥有“一双好巧手”。从中可以看出,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姑娘们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于繁复和沉重的家务劳作,甘愿做一辈子的“屋里人”。由此可以判断,农村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并不高。
  
  祭巧的仪式一般在农历七月初一上午进行。姑娘们把准备好的各种祭品放入香盘,双手捧着,由家中径往坐巧处。到供奉巧娘娘像的神桌前,先下跪祭拜,默默许愿,以求得到护佑。祭巧过程中,敬献果品表达虔敬之意,目的是想方设法把好吃、好看的供品献给巧娘娘。供品中的糕点类,有点心、月饼、蛋糕,水果类有苹果、梨、杏、林檎、御黄等,油炸类为姑娘制作的面花、面果子、油炸果等。因为这个仪式具有心理崇拜因素,姑娘们心目中表现出肃穆和庄严,因而没有伴随热闹的活动,也没有歌唱环节,更不必有唱词。
  
  “许下心愿拜四方,
  我给众神烧长香……”
  
  这是《十炷香》中的唱词,姑娘们敬香的对象分别是“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三教天尊、四海龙王、五方大帝、本县城隍、福禄寿星、八大天王、九天玄女、十殿阎罗”等,旨在祈求神灵的保佑。而“长香”也有长长久久的寓意。
  
  “麻姐姐,虚空(天空)来,
  脚上穿的登云鞋。

  麻姐姐,隔河来,
  手里打着响锣来……”
  
  这是《跳麻姐姐》的歌词。歌词里的“麻姐姐”指“巧娘娘”。“登云鞋”是服饰中的“鞋”,在西和方言中读“haí”。后面的“给神端的茶来了”、“给神端的酒来了”,意思是“巧娘娘”从天庭来,路途遥远,口干舌燥,用“茶”给解渴,用“酒”表达崇敬。还有,“杏核茶”是添加了杏核并熬煮的罐罐茶;“蜂坛酒”是蜂蜜水酿造的酒,应该是对“麻姐姐”最高的礼遇和最热情的款待。
  
  这些歌词是“唱巧”的主要载体,唱巧也贯穿于乞巧的始终。所谓“唱巧”,就是姑娘们齐集坐巧处,从白天至深夜,按照一定的程式和曲调,用不同的歌词和形体动作尽情地载歌载舞,以此表达夙愿、抒发情感和展示才艺。唱巧的曲调节奏明快。唱词通俗易懂,种类较多,传统歌词口口相传,久唱不衰,如《转饭歌》《孟姜女》《八仙洞》等;记述历史故事的有《王祥卧冰》《土改闹了身翻了》;反映生活劳作场景的有《二十四节气歌》《绣一些花草给你看》等,更多的是表达祭祀神灵和传达美好祈愿的《迎水歌》《送巧歌》等。
  
  “水神爷面前摆香案,
  迎上水神照花瓣。
  
  水神爷出了南天门,
  你把神水赐两瓶。

  水神爷打坐水晶宫,
  你把神水赐两桶。”
  
  这是乞巧姑娘们唱的《迎水歌》。而迎水的目的是为后面的“卜巧”做准备。作为迎水的泉或井,必须水旺、清澈,吃水的人家最多,且要距坐巧地点路程较远,并经过的住户最为密集。迎水时,姑娘们手捧放着祭品和献给水神的巧芽。巧芽是小豌豆、扁豆、小麦、大麦等粮食在温水中浸泡一昼夜再盛入小碗中,每天用水淘洗,叶芽经半月长到七寸左右,从碗中取出放入浅碟,束三五道红绿色纸带,即为合格的巧芽。到达迎水地点,巧头在泉边祭拜,姑娘们成排列队牵手摆臂,齐唱《迎水歌》。唱罢,燃放鞭炮,把巧芽撕碎撒在水中,将带来的盛水工具装满水,列队原路返回。
  
  “我给巧娘娘点黄蜡,
  巧娘娘你把善心发。
  
  巧娘娘给我赐花瓣,
  照着花瓣许心愿。
  
  巧了赐个花瓣儿,
  不巧了给个烂扇儿。”
  
  这是卜巧阶段唱的《照花瓣歌》。乞巧的卜巧方式,一般有个人“针线卜巧”和集体“照瓣卜巧”。这首歌是集体卜巧时唱的。照瓣卜巧时,姑娘们把一个叶芽掐下,把嫩茎掐成若干小段,并一段一段地投入盛着“神水”的碗中,在灯光下看浮在水面的叶芽和嫩茎在碗底的投影,根据图案的形状判断是“巧”还是“拙”。如投影图案为“针线”,表示心灵手巧;若是铲子、棒槌时,表示心笨、手拙;如是鸡心、如意时,表示吉利、祥瑞;如是笔、砚时,预示将来的配偶是文化人;如为镰刀、锄头时,预示将来的丈夫是农民。年龄较小的姑娘,多请有经验的妇女或大龄姑娘帮助自己分析和解读投影图案的寓意。虽然这种仪式有着迷信色彩,但也表达了姑娘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愿。
  
  “白手巾绣的牡丹花,
  巧娘娘走家我咋家(我怎么办)?
  
  有心把巧娘娘留一天,
  害怕桥拆了没渡船。

  有心把巧娘娘留两天,
  害怕走迟了天门关。”
  
  这是送巧阶段的《送巧歌》之一。在经过七天七夜的娱巧后,整个乞巧活动接近尾声,就是把农历六月三十迎来的巧娘娘,在七月七日深夜子时送到村外河畔,让巧娘娘去天河与牛郎团聚。然而,送巧预示着别离,姑娘们的唱词包含着依依惜别之情和难分难舍的留恋。正因为送巧时姑娘的心情忧伤,所唱的歌也相对较多。比如:
  
  “巧娘娘穿的神仙衣,
  巧娘娘走家我送你
  ……
  我送巧娘娘心里乱。”
  
  表达的是送巧的姑娘们的心理状态——惜别的心绪,难舍的情景,以唱词表达情感。
  
  “驾的云,敲的锣,
  我把巧娘娘送过河。

  驾的云,打黄伞,
  我把巧娘娘送上天。”
  
  这里的唱词叙述的是送巧的方式,目的是把“请下凡”的巧娘娘送上天庭。伴随着送巧仪式的结束,整个乞巧活动也落下帷幕。而且,由于姑娘们几天相处,也产生了友情,多数姑娘唱着《送巧歌》,唱着唱着便会失声痛哭。这种情景,既有姑娘对巧娘娘的万般不舍,也有姑娘借机渲泄对自己的生活、婚姻等不如人意命运的不满和愤恨。
  
  总之,乞巧是绵延数百年,且地域比较广泛的民间祈祷祭祀活动。而乞巧唱词也是乞巧姑娘传达心愿、表达诉求的一种介质,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民间习俗。西和县有好多村庄至今仍然在延续和传承这项习俗,较好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仪式,希冀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的步伐有所减缓,也希望乞巧活动独特的民俗蕴含的魅力带给更多人真、善、美的教益。

版权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10-18 17:01

首席欣赏,沙发上品茗~~~~~~~~~~~~~~~~!!!!!!!!!!!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10-18 17:01

佳作也可以发天籁之声板块~~~~~~~~~~~~~~~~@@@@@@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10-19 09:36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10-18 17:01
首席欣赏,沙发上品茗~~~~~~~~~~~~~~~~!!!!!!!!!!!

感谢老兄的关注和鼓励。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10-19 09:37

童心是 发表于 2021-10-18 17:01
佳作也可以发天籁之声板块~~~~~~~~~~~~~~~~@@@@@@

谢谢您的提醒,以后有适合的作品再去那里交流。祝好!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0-25 16:48

民间民俗的底蕴真的深厚,读这些歌词可见一斑。
西和乞巧节,知道这个事。有网友告诉过。只是路遥没去过。:handshake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1-10-26 23:22

民俗整理中能够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有很多是珍贵的历史留存。如何利用和传承,以及从中得到有益的滋养,都是值得人们去做的事情。认同和支持把民俗蕴含的魅力带给更多人真、善、美的教益。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10-27 10:00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0-25 16:48
民间民俗的底蕴真的深厚,读这些歌词可见一斑。
西和乞巧节,知道这个事。有网友告诉过。只是路遥没去过。 ...

问好小草老师,感谢您的关注。只是,西和乞巧节,现在也缺少传统的味道,未来令人担忧。祝好。

刘彦林 发表于 2021-10-27 10:00

万里山水 发表于 2021-10-26 23:22
民俗整理中能够记录和保存下来的民俗文化,有很多是珍贵的历史留存。如何利用和传承,以及从中得到有益的滋 ...

感谢万里山水老师来读拙作,祝您一切如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乞巧歌词里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