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和一般门户网站的评论不同,门户网比如网易、天涯这些地方的评论,那是毫无顾忌的,很少赞美,大多是直接的喷。
中财论坛不一样,互相抬头不见低头见,喜欢写字的人涵养也比较高,大多互相美言吹捧几句。
但这样虽然容易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事实上对文友互相提高文学修养毫无益处。
我偶尔也逛逛散文和小说版块,这两个我都不是擅长,但我阅读的直觉快感还是有那么点点的。
比如有一篇微型小说备受好评,但我读起来却感觉很不真实,因为情节太离奇了。看似这篇小说戏剧性冲突很强,但故事情节的发生似乎比中六合彩还稀罕,这就脱离现实了。
再比如散文,我以前看过某文摘杂志的一篇散文,作者为了增加煽情效果,刻意编造脱离现实的故事情节。”妻子不会写字,给外地打工的丈夫带去一封信,上面只有几个圈圈,一个圈圈代表吃一个白面馍馍,最大的圈圈代表丈夫养得和白面馍馍一样白白胖胖“。
可能编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但我的泪点却有点高,我就觉得这个故事背景放在40年前似乎还差不多,在这个手机、微信、qq、座机电话普及的年代,一个女人文盲且不会打电话,也找不到电话,用圈圈代表馒头的离奇故事,实在让我觉得荒唐。
其实,我觉得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需要刻意的为了戏剧冲突或煽情效果,去编织什么离奇感人的故事。
真正的写作高手,应该是将普通的、司空见惯的、耳熟能详的、熟视无睹的凡人小事,挖掘、整理,通过你洞察入微的生花妙笔来展示被平凡掩盖的别样的美!这就是文学。
就如摄影,我一直怀疑我的相机和镜头不够高档,也一直怀疑我的生活中缺乏美景。但是我和真正的摄影高手比起来,我才知道,最普通的相机,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在摄影高手的镜头下,都会立即魔力般的捕捉出美来。
这里啰嗦几句,是突然想起身边一个并不离奇的普通事。我本地的一个父母官喜欢文学,带头组织了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文联。一辈子写了很多书【大多是送人或中小学开学时派发学生,增加学生阅读能力】,但他的水平却永远不能提高。因为围绕在他身边的只有善意的赞美。
后来有一天,我遇到这个文联组织的一个熟人,这个熟人很狡黠的偷偷和我说:”这人就不是一个写文章的料,虽然他写作很勤奋。只不过大家顾及他面子,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他说过真话,所以他一直都蒙在鼓里,自娱自乐。“
最后他绝对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他非常勤奋,我们这批人里,他是最勤奋的,每天都笔耕到深夜。“
我不禁想起陈忠实讲过的一个事。曾经有一个文学青年,慕名来访,陈忠实觉得他不是写作的料,但是不好意思说真话打击他的积极性,信口客套鼓励几句。
但是过了十多年后,陈忠实再见到这个人时,这人如当年的路遥一样,饥寒交迫,他有路遥的勤奋,却没有他的才华。他一直将陈忠实的话当做座右铭自勉,十多年笔耕不辍,却荒废生计。
陈忠实感慨的说:是我害了他啊!
那么,我这里啰嗦几句,朋友们一定会理解我的本意不是一尖酸刻薄的人!
我个人的建议:不要为了戏剧性冲突或煽情效果,而刻意编造故事;甚至,我个人认为,写文章选用素材时,尽管有些离奇的故事是真的,我们也应该尽量避免选用,毕竟缺乏代表性,没代表性的故事 未必引起人的共鸣。当然,如果您是写《鬼吹灯》或《盗墓笔记》或者央视《走近科学》,那另当别论。
古龙武侠名句:胸中无剑胜似有剑。
佛家禅语:大道无形。【严格的是大相无形,所谓法相,才是佛家语,大道是道家。一般成语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不过引申来看,个人认为大道无形更为合理,一种广义。】
文学大概也是如此,到了一定的地步,不会刻意的追求“形式化的戏剧性”。
美术也是如此,写实性渐渐的被主流所抛弃。
文学评论界也有这样的看法,曾经,《最后一个匈奴》《白鹿原》等史诗巨作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标杆,但近年有一部分文学评论家认为,“文学未必非要史诗不可””程式化的史诗写作其实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坏习惯、坏嗜好“。
这个话题太大,不是我能承受的,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