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甘肃贫困山区一个叫杨改兰的农妇,亲手砍杀了自己的4个孩子,然后自杀,丈夫回来后,处理好家人的后事也自杀了。一家六口集体死亡悲剧持续发酵,引发了一系列的反思、辩论和启示,然后我们就在朋友圈看见了两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一篇叫做《盛世@蝼蚁》,一篇叫做《你我@谁不是蝼蚁》,前一篇出自格隆,格隆原名陈守红,是格隆汇商标注册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博士;后者出自林采宜,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复旦大学兼职教授。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并不意外,这两篇文章的观点向左。我很意外的是,对于这一社会热点事情进行深入解读并指引、催发这一事件持续传播和发酵的,为什么是陈守红、林采宜这两个经济学和金融学科班出身的人,而不是作家、不是文史哲以及社会学、心理学领域的权威学者?
首先声明一下,我对经济学和金融学出身的人没有任何偏见,事实上,在当今的中国,经济学和金融学科班出身的人,对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对于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引发民生民情和市场波动有着更加敏感和深入的体会。无独有偶,陈守红和林采宜均有多年在证券公司任职的经历,职业经历对于个人人格和思想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所以他们不仅对股市风云、国家政策和宏观经济了然于心,而且对于经济和民生和谐共生的关系,也有着职业化的思维维度。
难能可贵的是,林采宜的《你我,谁不是蝼蚁》不只是站在一个客观的学者身份立场,她还站在了一个蝼蚁的立场一个母亲的立场,她试图在行文中探寻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的根源,让一个平日看起来温和沉默的女人变成砍杀四个亲生子女的疯女人的,并非贫穷,并非社会,恰恰是她黑暗和、阴冷、残酷的灵魂。
失落、绝望、灰暗、坎坷、痛苦,类似的情绪每一个人都有,杨改兰确实沦陷于贫困,确实承受着隐忍、委屈和悲伤,但是她依然拥有一个在外勤劳打工的丈夫和四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以及帮忙带孩子的公婆。中国贫穷落后山区的留守妇女们,大抵上过着的都是类似的生活,但是她们依然是善良柔软令人心生敬意的母亲,她们依然是将孩子当做珍宝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让孩子受伤的母亲,杨改兰是不配和这样的母亲相提并论的。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姓王。王同学就有这样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伟大母亲,初三那年,王同学的父亲因罹患肝癌而去世,她的母亲一人独立抚养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靠给别人摘茶叶、打零工、缝补衣服,硬是将两个儿子供养到大学毕业,王同学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现在深圳华为核心研发部任主管,已经在深圳买房,他的弟弟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在武汉一所重点高中当数学教研组组长,也已经在武汉成家。她的姐姐虽然没有上大学,但是在弟弟到深圳工作以后,她也去深圳了,先是在工厂打工,后来经营服装,现在也在深圳安了家。由于母亲一直不曾再嫁人,现在王同学和她的姐姐已经将母亲接到了深圳养老。
高二那年,我去过王同学家中一次,沿着盘旋而上的山路走了差不多十公里,终于抵达那个贫瘠闭塞的小山村(我的故乡曾经有着很多这样的小山村),王同学的家是真正的家徒四壁,房子也是和杨改兰家类似的土砖砌筑的破旧瓦房,当时是冬天,王同学家的窗户上没有玻璃,只用透明的塑料布密封着阻挡风雪,而且这个家里没有两头牛,也没有一个在外打工挣钱的男主人。我不知道也难以想象,王同学的母亲是怎样坚强、隐忍、积极地度过了那丧夫、贫穷、孤独、悲伤的二十年,不仅让王同学和他的姐弟在少年成长的过程感受到了温情和阳光,而且最终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材,继而彻底改写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当我想想杨改兰,再想想王同学的母亲,我情不自禁的眼含泪水。如果一定要将一个闭塞乡村的文盲女人定义成绝望的“蝼蚁”,王同学的母亲丝毫也不比杨改兰容易,在过去十分漫长的一段岁月里,王同学母亲的绝望应该来得更加彻底更加没有依靠。但是因为内心的光明和黑暗的差异,善良和冷酷的区别,她们面对贫穷面对命运有了泾渭分明的不同选择,于是,前者的子女在母亲慈爱的目光中长大成人并且拥有了光明的前程,后者的子女在母亲凶残狠毒的视线里惨死于屠刀之下死不瞑目。
杨改兰的贫穷不是绝望的根源,她遭受的苦难和痛苦不是中国之最更不是世界之最,但是迄今为止,我还没有听说中国乃至全世界有第二个母亲能够狠心将自己四个活泼天真的孩子亲手屠杀。
在中国大地上如同杨改兰一样的平凡卑微的小人物四处可见,有40度高温下依然还在工地上挥汗如雨干活的农民工,有30元就出卖自己肉体的站街妓女,有灰尘漫天的车间流水线上日夜加班到呕吐和虚脱的工人……贫穷、痛苦、无奈、悲伤的人如此之多,如果每一个人都因为绝望和痛苦就掀起一场杀戮,甚至将屠刀对准自己的子女和亲人,然后轻松的说上一句,你不会懂,是社会逼死我的,是贫穷让我不得不这样。那么我们的祖国,我们的社会才真正的会成为绝望之境。
现在,我想说一下 《盛世@蝼蚁》,陈守红的叙述角度将杨改兰以及沦陷于贫困境地的杨改兰们定义成“蝼蚁”,将自己以及读者定义为看一只母亲因为贫穷和社会的不公平而不得发疯不得不杀死四只小蚂蚁然后自杀的旁观者,全文旁征博引,套路非凡,甚至祭出了81年前纽约市市长拉古迪亚的拷问。说实话,陈守红的文笔不错,视野也算宽广,但是见识就很一般了,说很一般是客气,应该说见识低下才对。以至于我读到1/3的时候充满欣赏,读到2/3的时候充满困惑,读完全文却只剩下满心的悲凉和失望。我的悲凉和失望,并非是如文中所说对于中国和社会现状的失望,恰恰是对陈守红那旁观者姿态和冷漠视角的失望。
我们和我们的父辈都曾经历过贫穷、痛苦、无奈的生活,事实上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在过着贫穷、痛苦、无奈的生活,可是这就是平凡而卑微的生活,无论你多么的痛心疾首,这就是必须积极面对的生活,必须用勤劳、坚强、智慧才可望改善和改变的生活。 但是即使是置身于如此无奈的生活,也会因为心中的爱因为心中不死的希望而散发出温情和阳光,令人肃然起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千姿百态的,我们应该以一颗慈悲之心来看待人世百态,而不是一颗绝望和黑暗的心。
最后,我想说的是,请不要因为一个个体的人伦悲剧就诋毁中国,因为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请不要因为一个发疯了的母亲的残酷就抹黑社会,因为你的所到之处就是社会,你若光明,中国就永不黑暗,你若心怀美好和希望,未来就有无限的美好和希望——衷心希望每一个人在看清楚生活真相的时候,依然还能够热爱这生活,并且让自己的内心充满温情和阳光,活出独属于自己的一份美好。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