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金刚经》到底说些什么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7 19:01
标题: 《金刚经》到底说些什么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6-11-27 19:13 编辑

  《金刚经》到底说些什么
文/水如空
引言
  提起“金刚”一词,除了对那部演绎人兽恋的美国电影情有独钟者外,相信大家想到的都是《金刚经》。《金刚经》对汉传佛教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一言难尽。《金刚经》对中国文化有究竟有多大影响?恐怕同样一言难尽。古来大德高僧,为《金刚经》做注者,已逾百人。而自唐以降,依《金刚经》而证悟者,更不知凡几。而汉传佛教的禅宗一脉,正是因《金刚经》而开宗立即派。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金刚经》,汉传佛教就失去了它的半壁江山。没有《金刚经》,中华大地上盛传的所谓“佛教”,则必将被一片“阿弥陀”的诵声所淹没。从这个角度来说,《金刚经》可谓功不可没。
  1、那本《金刚经说什么》怎么样?
  可是,《金刚经》究竟说了些什么?相信除非对佛教有一些基本了解,或对佛学有一些基本认识者,普通民众其实并不知道这部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更不知道《金刚经》中到底说了些什么。
  且看题目,《金刚经》有几种叫法,最常见的一种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所谓“金刚”,大概就是金刚石,或是一种很坚固的金属,“般若”即是智慧梵文音译,“波罗蜜多”大意是到达彼岸,所以全句连在一起,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
  当然,这只是经题字面上的含义,那么全经又说了些什么呢?
  《金刚经》说什么,有个被称为儒释道三宗“大师”的南怀瑾就曾写过一本同名的书,其中讲得非常详细。而因“南大师”的名望甚高,所以此书几乎成了普通读者了解《金刚经》的最重要途径。当然,由于古来大德高僧们对此著述甚多,各家见解也不尽相同。无论是谁,只要有些基础,随便抄些古人著作,改成白话文,都可以写出这么一本书来。只是一般人没有这个名望,写出来也未必卖得出去,更不会被如此推崇。
  南大师在本书开篇《超越宗教的大智慧》中讲到,“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他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
  《金刚经》中真的这么了不起,甚至“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吗?当然是不可能的。佛教就是佛教,与任何其他宗教都没有关系。即使某些“大师”自以为是地想要包容其他宗教,但其他宗教也未必领这个情。只看《金刚经》,南大师把“一切贤圣”解释成“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基本就是胡说八道。因为在佛教中,“贤圣”除佛、辟支佛(独觉佛)外,就专指听闻佛法后证悟的“四双八辈”,即“依其修行之浅深而分四阶之果位及其向道。即预流向、预流果(须陀桓)、一来向、一来果(斯陀含)、不还向、不还果(阿那含)、阿罗汉向、阿罗汉果等四对八种。向与果合则为四双,分则为八辈。”(《佛学大词典》)佛教中,是将其他宗教都斥为“外道”,认为他们的修行都不够究竟的,是根本上就走了叉路,何来“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之说?
2、主要是讲“心”还是讲“空”?
  那么《金刚经》究竟说些什么?想要深入探究,当然还是去读原著的好,或者读读古来大德高僧们的著作也未尝不可。若只想简单了解一下,不妨上网随便搜一下,都可以找到比较靠谱的答案。
  比如,有的网上就有这样的介绍:一部《金刚经》,通篇讨论的是的智慧。一般认为前半部说众生,后半部说法空。”还有的网上如是说:“从《金刚经》来看,佛法就是解决“心”的问题。此经当机者须菩提向佛陀请教: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
  这就有些互相矛盾了。《金刚经》究竟是讲“空”,还是讲“心”呢?还是用数据说话吧?俗话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我们大概也可以照此类推,即,说的遍数越多越表示重要。而在《金刚经》中,提及“空”字仅有三处,“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过者。”这个“空”是“空过”词中的一部分,与“空”无关。另两处,都是佛问须菩提“东方虚可思量不”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可思量不”说的是“虚空”,都和佛教中“空”的要义无关。可见认为讲“空”似乎有些不太准确。
  而全经中的“心”字居然有四十处之多。而且在由昭明太子划分的三十二品之第二品,即所谓的“善现启请分”中,恰恰是由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向佛提问:一个人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并由此展开对话。所以我们基本可以认定,这部经就是讲怎么降伏我们这颗“妄心”的。
  然而若再加统计,却不难发现,还有几个类似的词语出现频率也是相当高的。比如“福德”共出现18处,类似的“功德”共出现10处,“得福”共出现6次。例如,“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如果将含有“心”字的句子,与含有类似“功德”字样的句子两相比较,则后者所占字数要远远超过前者。
  依“重复表示重要”的观点推测,似乎什么“空”,什么“心”,都是次要的,而“功德”或者说“福德”才是最最重要的,才是本经所要表述的最主要的观点。
  比如,《金刚经》中最那句著名的叫禅宗六祖慧能动了机缘前去求法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叫人觉得很有问题,都“无所住”了,还生个什么“心”嘛!分明就是自欺欺人。而且下文还有“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都“不可得”,那干脆就不要“生”了嘛!乃至经中一再提及的著名的“四句偈”,说得更加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既然一切都是“梦幻泡影”“如露如电”,那么还怎么“生其心”呢?还“生心”做什么呢?
  可见说“空”都是假,说“空”仍是“空”,说“心”更不靠谱,只有“功德”或者说“福德”才是实实在在的。仍是这“四句偈”,经中明示:“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胜”什么“福德”呢?经中说,胜的乃是“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的“福德”,所以,那些动辄捐款或是放生的可以从此止矣,你再怎么捐,能捐得了“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吗?还不如老老实实“受持四句偈”靠谱。甚至“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你看,就算你供养诸佛,那点儿功德地与此相比也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那么,从此佛也不用供了,香也不用烧了,还是老老实实地读《金刚经》靠谱。而更重要的是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梵文音译,说白了也就是“成佛”的意思。你修来修去图的什么?还不就是为了成佛做祖吗?只要你“受持读诵此经”就可成佛,那还修其他什么劳什子法门做什么呢?
  3、如影随形的“功德”与“福德”
  纵观全经,按昭明太子划分的32品,除开头几品是讲说此经的起因外,其他各品,无论讲的是“心”,讲的是“空”;无论是“生其心”,还是不“降伏其心”;无论说的是“凡所有相,皆是虚枉”,还是说的“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要稍微提及一点儿义理,紧接着,都无一例外地,要借机吹捧此经的无边“功德”,或无比“殊胜”之处。在此,不妨择其要者抄录如下: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得如是无量福德”(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
  这其中,除第十九品法界通化分”提及“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及第二十八品不受不贪分”提及“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外,其他各处,无不大肆狂吹本经的“功德”,尤其是把本经“受持诵读,广为人说”的“功德”。若将类似文字做一统计,不难发现,其总数已远远超过讲什么“心”或“空”的数量,更遑论其他什么玄之又玄的义理。一部五千多字的经典,鼓吹“功德”的文字居然超过千字,其目的何在?
  4、“心”与“空”背后的真实用意
  《金刚经》中,以超乎想像的大比例文字大肆吹捧本经的“功德”或“福德”,甚至在32品中,有近一半的品中都有涉及,很难不叫人想起“心虚”二字。正因为心虚,所以才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正因为心虚,所以才希望以多次重复的方法来对读者进行洗脑。正所谓“谎话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本经的炮制者似乎就是要以此方法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妨再去细品经文,略加分析,不难发现,其中所讲的“心”和“空”或者另有用意。
  比如这句: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是叫人做了“福德”后不要“贪著”。比如,你把财物施舍给我了,千万不要惦记着叫我回报,否则,你就是“贪著”了。那么,就如达磨祖师所说的梁武帝修寺斋僧一样,根本就“没有功德”一样。如果你不“贪著”自己的付出,认为“福德”也是“空”,不认为“福德有实”呢?那么恭喜你,会有佛为你印证的,这种做法“如来说得福德”。
  至于其中所讲的“空”,则更为恐怖。什么是“空”呢?那“四句偈”说得很清楚:“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有佛法都是“空”的啊,那么你来干吗还要努力呢?那么你你干吗还要修习呢?一旦读经诵典,或是参禅打坐,岂不是又“着了相”,远离“空”的要义了吗?
  而最最阴险的是,尽管佛在世时曾说法四十五年(有经典云四十九年),可是本经却认为佛根本就没有说过法,其中借佛与须菩提的对话清楚阐明了这一观点。佛问: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乃至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所以“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分明就是要否定佛法,不但否认释迦佛曾说法,甚至也否定曾在燃灯佛处得法,也就是说不仅否定现在佛,也否定过去佛,如此彻底否定佛法,如此彻底舍弃佛法,居心极其险恶,简直令人发指。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金刚经》的炮制者甚至不惜拿出恐吓的手段: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因为但凡有点儿佛学基础者都知识,谤佛是极大的罪,是决入地狱的。试问天下信众,谁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犯这种罪过?(当然,后世深解“空”之要义的“大师”们对此就很不以为然,因为在他们看来,赞佛是“空”,谤佛亦是“空”,所以只要勘破了,都无所谓的。)
  而且,仅仅否定过去佛与现在佛还不够,仅仅否定佛法也还不够,甚至还要将佛教中的“一切贤圣”一网打尽,全盘否定。且看如下经文,借须菩提与佛问答,对“四双八辈”进行了彻底的否定:“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实无有法名阿罗汉。”把佛最看重的,可能传佛教法,并给世人带来利益的,“应当虔诚礼敬,应当热忱欢迎,应当布施供养,应当合什敬礼,是世间的无上福田的“四双八辈”一棒子打死,其实就是要彻底断绝可能传播正法的路径,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5、欺骗与利诱,只为宣扬自己
  在否定佛曾闻法、得法、说法,又否定佛弟子的功果,将佛及佛说的法及佛弟子所得的法、所传的法彻底否定的同时,对于《金刚经》经中宣扬的所谓的“法”,却要翻来覆去,极力吹捧。
  吹捧的手段之一便是前文引述的,一再强调本经的“功德”。
  吹捧的手段之二便是引诱信众,叫其相信自己能有机会信奉此经,乃是因为累生积累了无量“善根”(和“功德”的含义很近,但“功德”主要指来生,而“善根”指过去世。),才所以会有这样的机缘:“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而那些“下下根器”“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言外之意就是在向你质问:你该不是那种没出息的“乐小法者”吧?所以你必须得信奉此经,这才显得你与众不同,甚至高人一等呢!
  而且你还得只去信奉此经,远离其他经典才行,因为本经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是最好、顶级的、独一无二的、千载难逢的。因为“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你不是要学佛法吗?“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你要不信此经,又怎么可能学到最纯正、最正统的佛吗呢?你不是要成佛吗?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你要不信这个经,那么分明就是自我关闭了跻身“一切诸佛”的大门。言外之意就是要告诉信众,你若不信这种“最上乘”的经,不信这种“最上第一希有之法”,那实在有点儿太“那个”了。你若不信这个,还想脱离苦海,还想成佛做祖?做梦去吧!
  6、大玩“名”“实”的文字游戏
  说到现在,可能会有读者发现,作者一直在回避一个问题,即“相”。前文曾说“空”字只有三处,可是,说“空”不一定非得有“空”字,其他的字样同样可以表达这一义理。
  没错。之所以《金刚经》被后人认为是讲“空”的代表性经典,绝不是空穴来风。因为经中以下几句很有名的论述:“凡所有相,皆是虚枉。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无我相,我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后人则把“诸相非相,云空不空。”放在一起,成为佛教名句。
  这两句话究竟什么意思?其中涉及到大量佛教义理,非一两句话可说清楚。但我们不妨绕过深层含义,只看《金刚经》中出现此句时的语境。
  第三品“大乘正宗分”:“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读懂了吗?没读懂就对了。这是全经开始须菩提发问后佛最先的回答,回答了一大堆,无外乎说他曾经“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可是实际却“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那么究竟是度化了无数众生,还是根本就没有众生得到度化呢?如果没有度化,那佛说法就没有意义了,也就不成其为佛了(佛与辟支佛的区别就是佛会传法度生,而辟支佛又名独觉佛,自己证悟后并不传法)。那么他为什么要说“实无众生得灭度”呢?其实就是玩了一个文字游戏:“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说自己虽然度化了,却“不着相”,也就是根本不放在心上。
  接下来,在第四品“妙行无住分”中则进一步阐述:“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福德不可思量。……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这是从“福德”角度说的,其实不过是重复了一个次上面“不住相”的说词。
  而在第五品“如理实见分”中,便抛出了根本观点:“(须菩提云:)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其实,这里佛与须菩提所说的已经有了细微的差别。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表示所有的“相”都是虚妄不实的,而须菩提说的“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照后面的句式补充,后面应该还有“是名身相”四字。两者之间还是有所不同的。虚妄是指不实,而“名身相”是说所谓的“身相”其实并不是“身相”,而只是取了个叫“身相”的名字而已。
  可能有些人被这样的文字游戏绕蒙了。举个大家都熟悉的简单例子:人在最初叫做“人”,而狗在最初被叫做“狗”,并不是人就应该是“人”,而狗就应该是“狗”,只不过“是名人”或“是名狗”而已。如果反过来,当初管人叫狗,管狗叫人,那么若说某某是“人娘养的”,他就会认为你是在骂他了。
  试看后面所谓的“辩证法”或被后人极度赞誉的“摒弃与否定”,大抵不过都是这样玩弄着“名”“实”的游戏。
  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来说福德多。”(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是名须陀洹……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十品 庄严净土分)及(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如来说诸皆为非。是名为”(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第二十三品 行善分
  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如果不被其中大量佛教名词所迷惑,略加分析,不难发现,其实就是最低等的文字游戏,是把“名”与“实”生生地割裂开来,去哄骗那些对西方的逻辑学很陌生的中国人。这样的论证水平,不要说无法与老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相提并论,甚至比起中国先秦诸子中的“名家”高手如公孙龙、惠施们,也还差得远呢!
  而且佛教中所说的“空”也不是在论述“名”“实”之间的关系,而是说所有事物、现象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合和而成,所以是无常的,是不稳定的,都要经历“成,住,坏,空”的过程,最后归于寂灭。玩文字游戏,玩辩证法,算是哪门子的佛法?
  若将相关文字统计一下,也会发现在整部《金刚经》中占据了相当的篇幅,说到底,仍是本经的炮制者想要借此达到“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目的。
  7、《金刚经》背后的两大推手
  那么,最后再看两个极力宣扬《金刚经》的典型人物,一个即是本文开头提到的南怀瑾。南被称为“国学大师”“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他一生著作等身,兼通儒、释、道三家,且被视为“佛学大师”。问题就在这里,作为一个学者,兼通三家甚至“百家”也是毫无问题的。而南怀瑾却不仅仅是一个学者,而是一个佛教的修习者。然而儒家讲入世,道家讲修仙,佛家讲出离,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近年来,已有许多学者从其著作中指摘出大量的常识性错误(比如最有名的《论语别裁》)。笔者曾见到他的一系列著作目录,其中《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与《金刚经说什么》赫然并列,叫人觉得简直荒唐透顶。而最重要的是,他既没有“长生不老”,也没有“即身成佛”,甚至连最基本的“三皈五戒”都不能持守(南吸烟,属于违反“不饮酒及一切麻醉品”戒),光凭读了几本书,然后臆断曲解,就来劝戒别人,很难说他的著作有多少可信性?
  至于那位更著名的六祖慧能,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之法门影响中国文化千余年,其《坛经》更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符号。然而,稍加分析,不难发现,他为什么提倡“不立文字”?大概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不识字。而如果他的教法真的“不立文字”,那么其徒子徒孙们集结的《坛经》又算怎么回事?一面叫别人“不立文字”,一面自己又冒称“经”名(因为只有佛说才可称“经”,后人说只能称为“论”),分明是自打嘴巴。更有意思的是,由于他大力提倡“性空”,大力提倡“顿悟”,以致于后来的禅宗大师们创造出了诸如“临济棒、德山喝、云门饼、赵州茶”等五花八门的法门,而这些法门无一例外地,都掌握在“上师”一人手中,向前没有来源,向后也难以效仿,更是根本就无法传承。一个没有来源、无法复制、更无法传播的手段,怎么可能是佛传的正法?更甚者,由于“空”的大力提倡,直接导致了后世的某些大师们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表示其“空”的彻底,非但不读经,不诵律,不守戒,甚至还可以彻底砸烂佛像(当然,后来又立起来来了,因为寺中没有佛像,就没有信众来烧香供养。在添饱肚子的问题上,他们就不“空”了。),可以将其祖师达磨骂为“老骚胡”……实际上,他们是已在佛法的修行上越去越远了。
  试比较佛弟子央掘魔罗,他因之前杀人众多,遭人愤恨,所以皈依成为佛弟子后,每次出去托钵乞食,都被打得头破血流。可是他既不恼恨,也不躲避,因为他很清楚,自己作恶多端,有因必有果,这一切都不可避免,所以只是默默承受着他的报应。还有那位“神通第一”的佛弟子目犍连,面对外道们的暗杀,最后选择不再逃避,终于被活活打死,以身殉道。因为他明白,这个肉身本来就是无常的,是无我的,谁都难逃一死。而慧能,在五祖弘忍的授意下,带着达磨衣钵一路逃亡,把那个衣钵和身家性命看得比什么都重。他究竟是看重生命,还是更看重衣钵?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无论哪一点,都和其所大力量宣扬的“空”字毫无关系。
  结论
  经过以上一番条分缕析,整部《金刚经》的主旨已经渐渐浮出水面,无论打着怎样的幌子,其中所要宣扬的无外乎以下两条:一是否定佛说一切之法,甚至不惜以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加以恐吓;同时,借吹捧“功德无量”及“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及“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来宣扬此经。
  一方面威逼,一方面利诱,再以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进行包装,一切伪经伪法的伎俩,也不过如此。与之相比,《金刚经》只是因其巧妙的辩证色彩,使其隐藏得更深,也更不容易被人识破而已。
  而如果我们在确定佛陀是“无上正等正觉者”(即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前提下,那么便该相信诸经律中一再强调的“今正法唯住五百年”(《律》),而五百年后,“如来正法欲灭之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出世间已,正法则灭。”(《杂阿含经》)那么,“正法欲灭”之时,取代正法的,在坊间最为流行的,就只能是伪经伪法了。因为佛所说的一定不会有假,这个,是无论什么经律都一致承认的,就连《金刚经》中也承认:“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什么叫“不异语者”呢?就是说一张嘴里绝不会说出两样不同的内容,甚至连什么为了渡化众生“权宜说法”也不可以,因为佛是“天人师”,就如一个英语老师,绝不会为了给层次较低者们传授知识,就特意教给他们一些错误的发音和语法。
  且看,《金刚经》中,前面刚刚吹完修习本经中的法门可以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可是紧接着就自相矛盾,自打嘴巴,说起什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可能是觉行圆满的佛所说的经法吗?
  注:本文所引经文,除特别标注外,皆引自《金刚经》原文,下有附文,可以查验。
  
  附:《金刚经》“感应录”
  不妨再看几则古来持诵《金刚经》的“感应录”,笔者不加解释,聪明的你自然会发现其中的逻辑混乱和神话色彩:
  1、有《金刚经》之处,诸天护法也会竭力护持。
  唐朝末年有个人,见一处非常广阔清净,遂以欢喜心在地上抄写《金刚经》。年深日久,字迹已消失不现,但天人日夜守护该地,每当下雨雪冰雹,其他地方皆被淋湿,唯有此地是干干的一片,乡民经常到这里避雨。
  后来一位得道的和尚入定观察,得知曾有人在此写过《金刚经》,故有天人保护不为雨淋,若无知践踏经文有极大过失,于是劝乡民不可到此躲雨。
  2、宋朝德祐丙子年,崇政华家山有个人名叫华友,受持金刚经多年,常有瑞应。这时,元朝的军队即将来到华家山,华友为了避难,便虔诚地向佛菩萨祈祷。那天晚上,金刚神向他赐梦说:“你前生曾经杀人,至今尚未偿命,现世这个人转生在和州历阳,名叫王二,在军中服役,你必须偿还宿业,注定死在他手上,因果循环,定业难逃,你是无法逃避的。”
  次日醒来,华友心想,既是定业难逃,逃也是没有用,于是决定不逃,端坐在堂中,不停地诵经。
  中午时分,有两个军人进入华友的家中,将华友缚绑起来,华友大声地呼叫说:“王二相公!我注定死在你的手上,我不会逃走的,请你让我诵完这卷经,好不好?”
  其中一位军人诧异地说:“你怎么知道我的姓名?”
  华友遂将金刚神赐梦的话告诉他,王二说:“冤冤相报,何时得了!既然是金刚神托梦,那么我们就解除宿冤吧!”王二留下衣服送给华友,然后离去。
  他们走后,华友又诵经数卷,然后无疾坐化。
  3、唐朝贞观五年,隆州巴西县令名叫狐元轨,敬信佛法,打算写法华经、金刚经及涅槃经,写好以后,请土抗禅师为其检校。
  土抗检校完毕,写好封袋后,送回岐州庄所。元轨把经卷留在庄里,和老子五千文放在一起。
  有一天,忽然外面起火燃烧,将草堂烧成灰烬。这时元轨已转任冯翔县令,家人拨开火堆,寻觅金铜佛像经轴,发现诸经佛像依然如故,装裱的颜色也丝毫未变,但是老子的五千文,却已燃烧成灰。远近聚集观看的人,莫不赞叹佛法的不可思议!
  不过,有一卷金刚经题字的地方焦黑,后来探询到原因,原来当初题经时,有位州官虽然擅长书法,但是性情急躁,杂食尚未洁净就直提书写题经,因此题字之处才被烧焦。
  4、倪勤,唐朝梓州人。大和元年时,因擅长武略,被派任主管涪州的兴教仓。他虔奉佛法,素来持诵金刚经。他的厅堂对著大江,景色非常优美,遂在厅中供奉佛像诵经。
  六月九日,江水大涨,各地氾滥成灾。但却没有淹到倪勤的厅下,因此更加勤奋读经。水退后,他看到周围数里的房屋都淹没,惟有这间厅堂一点都没有沾到水渍,而整座仓也没有损坏。
  远近的人见状都惊异不已!从此对他更加尊敬。
  5、唐朝时,浙西府有个官吏名叫徐己,杭州人,家中非常富有。他每天五更就起来持诵金刚经,直到三卷诵毕,才去衙门,从不停辍。
  有一天,一百多个盗贼到他家抢劫,将徐己捆绑起来,准备将他乱箭射死,徐己说:“我是金刚不坏身,看你们能对我怎么样?”过了一会儿,大家都看到佛陀出现在虚空中,盗贼们射向徐己身上的箭,百无一中,徐己则安然无恙。
  盗贼惊异万分,遂问徐己说:“你究竟会什么法术?要不然我们射出的箭,怎么射不中你?”
  徐己说:“我那里会什么法术,只不过是每天持诵金刚经,有三宝护法暗中保佑,你们岂能伤害到我?”徐己劝他们不可继续为非作歹,早日改过向善,以免遭到恶报。这群盗贼亲见佛法的不可思议,又受到徐己的感化。从此弃邪归正,不敢作恶了。
  (本节内容多选自许添诚居士《金刚经持验录》),个别篇章略有删节。)
  

附:鸠摩罗什译金刚经全文:
  金刚经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金刚经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金刚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金刚经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金刚经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金刚经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金刚经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金刚经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不应住色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应无所住而生其。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金刚经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金刚经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金刚经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应住色生。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应生无所住。若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金刚经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金刚经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金刚经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金刚经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皆为非。是名为。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不可得。现在不可得。未来不可得。
  金刚经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金刚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金刚经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金刚经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 第二十三品 行善分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金刚经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金刚经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金刚经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金刚经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金刚经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金刚经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净分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金刚经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金刚经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金刚经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计5176字)

  


作者: 冰峰雪鹰    时间: 2016-11-27 19:22
这个要功夫!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7 19:24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16-11-27 19:22
这个要功夫!

还要勇气啊,我批《地藏经》都挨了无数骂,被删帖、封号……
《金刚经》,许久以来不敢动,这两天终于找到切入点,下定决心,近一万字的量啊……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11-27 19:28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27 19:24
还要勇气啊,我批《地藏经》都挨了无数骂,被删帖、封号……
《金刚经》,许久以来不敢动,这 ...

点赞!有理有据,大部头,难为你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7 19:29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1-27 19:28
点赞!有理有据,大部头,难为你了

有您一赞,多苦多累也值了。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11-27 19:38
一看古文就迷糊,不过,如空叙述的有理有据,只是对金刚经,没有研究,没法评说。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修仙,佛家讲出离,这句说的是,概括精当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11-27 19:41
南怀瑾的关于道家的著作道是买过一本,读了,以为他对道家有研究,还对佛教有研究,这两个确实不是一回事,一个本土的宗教,一个外来的,虽然可以有宗教的相通,但本质学说是不同的,要想都研究透,不容易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7 19:44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1-27 19:38
一看古文就迷糊,不过,如空叙述的有理有据,只是对金刚经,没有研究,没法评说。
儒家讲入世,道家讲修仙 ...

您要是研究,就坏了。因为只这五千多字,穷经皓首,也研究不明白,古来解读典籍有一百多种,众说纷纭。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只看字面意思,不要穷究。
《金刚经》之所以在唐后流行,因为其辩证色彩深受文人喜爱,尤其是玩“文字禅”,成就了许多大诗人(如王维)。吊诡的是:这种在文化人中间的流行居然是由一个文盲倡导起来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7 19:46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1-27 19:41
南怀瑾的关于道家的著作道是买过一本,读了,以为他对道家有研究,还对佛教有研究,这两个确实不是一回事, ...

他若是研究,无可厚非,可是他居然成了佛教大师,分明就是沽名钓誉。没看过完整的,只读过只言片语,他居然用佛教理论解释《大学》,而且认为《大学》暗通佛理,不是胡说八道是什么?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6-11-27 19:48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27 19:46
他若是研究,无可厚非,可是他居然成了佛教大师,分明就是沽名钓誉。没看过完整的,只读过只言片语,他居 ...

一致认为他是道家的学者,触类旁通?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6-11-27 21:13
好深奥哟,看着比韩愈的散文还难懂,我对金刚经这三个字的了解就是一个老工人半夜看书跪着被人发现,知道是看金刚经,挨整打断了腿,很惨。那是文革时期。此人退休后上五台山了。真人也。
作者: 康康    时间: 2016-11-27 22:05
粗览一下,感觉说的有见地。不空,落实处。质疑所谓的大师,精神可嘉,佩服。
想问问,通经者是不是很幸福?人人按经书送走,是不是住房医疗教育……解决了?
俗问哦。呵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28 09:02
将佛经进行到底的精神真是赞佩之至哟,大部头的小说偶都看不完的,人与人的差距咋这么大捏?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6-11-28 09:03
只是不知道,有几人能读完?你这就算个体化度人吧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6-11-28 09:32
般若波罗密,大智慧到彼岸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8 20:46
李立红 发表于 2016-11-27 19:48
一致认为他是道家的学者,触类旁通?

哪有“一致认为”他是道家的学者啊,试看网上,都“一致认为”他是佛家的“大师”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8 20:47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6-11-27 21:13
好深奥哟,看着比韩愈的散文还难懂,我对金刚经这三个字的了解就是一个老工人半夜看书跪着被人发现,知道是 ...

一看你就外行了不是?看金刚经的会有金刚护体,怎么会被打断腿呢?
看我附文中的“持验录”,或者网上随便搜一下,因看金刚经而得金刚护体,什么刀砍箭射都不怕的,这种故事有的是。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8 20:55
康康 发表于 2016-11-27 22:05
粗览一下,感觉说的有见地。不空,落实处。质疑所谓的大师,精神可嘉,佩服。
想问问,通经者是不是很幸福 ...

好问题!
通经者是不是很幸福?要看“通”的是什么经。原始佛教中,从来没有叫人“幸福”一说。叫人生活好,生活快乐,是近代太虚大师提倡的,后被赵朴初发扬,世称“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两者略有差别,不过不用深究),提倡在生活中进行佛学修习,生活得好,生活得快乐。这里,是已把佛学降格到慷鸡汤的地位了。
佛讲“诸行无常,诸受是苦,诸法无我”,所以是叫人通过修行看清事情真相,并求得最终的解脱,不是叫人幸福的。也不是故意叫人去求苦,而是看清苦的真相,并从中彻底解脱出来。
人人按经书走……还要要看按什么“经书”走。如今伪法泛滥,按这种经书走……你可以看见的,那些念经念佛者都成了性情古怪,固执迷信者,当然与解决此类问题无关。那么依原始佛教走呢?当然还是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且无论按什么走,这些问题都是永远解决不了的。美国被视为天堂,它解决了教育、医疗问题吗?北欧解决了吗?谁也解决不了。说回来,佛教是讲出离的,不是要解决这些问题的。解决这个问题要政客,而不是宗教。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8 20:56
一孔 发表于 2016-11-28 09:03
只是不知道,有几人能读完?你这就算个体化度人吧

在这里,大概没有几个能读完的,毕竟一万多字啊,还有那么多专有名词……
不过暂时存在这里还是不错的,有机会再扩展。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28 20:57
糖葫芦 发表于 2016-11-28 09:32
般若波罗密,大智慧到彼岸

对于一般人,一提般若波罗密,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智慧,而是“月光宝盒”。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6-11-29 05:01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28 20:57
对于一般人,一提般若波罗密,首先想到的不是大智慧,而是“月光宝盒”。

哪里的一般人会那么想?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6-11-29 13:39
这个需我心静时再来诵读,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1-29 22:39
如空最近在钻研佛经,这也是很专业的学问了。文章看得出下了很深的功夫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30 16:06
糖葫芦 发表于 2016-11-29 05:01
哪里的一般人会那么想?

据说,《大话西游》是北大学生捧红的,所以大概是北大那帮没文化的会这么想,像糖葫芦这种有文化,就不会这么想喽……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30 16:06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6-11-29 13:39
这个需我心静时再来诵读,问好!

可以反过来想:如果一诵读,心就静下来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1-30 16:07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6-11-29 22:39
如空最近在钻研佛经,这也是很专业的学问了。文章看得出下了很深的功夫

至少是有苦劳的,一万字的篇幅,大量的复制、粘帖……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6-11-30 16:34
很学术的一篇鸿著,平时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知识,拜读后受益匪浅!致敬楼主!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6-11-30 18:24
一方面威逼,一方面利诱,再以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进行包装,一切伪经伪法的伎俩,也不过如此。与之相比,《金刚经》只是因其巧妙的辩证色彩,使其隐藏得更深,也更不容易被人识破而已。

如空这篇需要很大的勇气啊,我花了近乎2个小时重新细读一遍,让人触目惊心。我对宗教向来不敢过于深入的评价。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6-11-30 20:55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30 16:06
据说,《大话西游》是北大学生捧红的,所以大概是北大那帮没文化的会这么想,像糖葫芦这种有文化,就不会 ...

北大人很有文化的,学术研究也很多~
葫芦没什么文化的~
高中学历而已~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6-11-30 20:55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1-30 16:06
据说,《大话西游》是北大学生捧红的,所以大概是北大那帮没文化的会这么想,像糖葫芦这种有文化,就不会 ...

我好像看过,记忆不大好,改天再看看吧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2-2 13:55
闫广慧 发表于 2016-11-30 16:34
很学术的一篇鸿著,平时没有涉猎过这方面的知识,拜读后受益匪浅!致敬楼主!

《金刚经》以其巧妙的辩证色彩征服了许多文人,所以越有文化,越容易相信。
这是我接触佛学的最早的一部经,如今二十年后,回归最本来的意思,揭其伪装的画皮。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2-2 13:58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6-11-30 18:24
一方面威逼,一方面利诱,再以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进行包装,一切伪经伪法的伎俩,也不过如此。与之相比,《 ...

我读过很多类似的经,而且读了很多年,《金刚经》二十年前接触,至今读过数十遍,所以太熟悉不过了。其他读的遍数少,但举一反三,基本路子都一样,甚至和邪教一样,只是态度温和一些而已,手段无外乎这几种:
一是威逼,二是利诱,三是狂吹,四是打着以前是“权宜说法”的幌子否定正法……归根结底一个目的:取代正法,宣扬伪法。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2-2 13:59
糖葫芦 发表于 2016-11-30 20:55
北大人很有文化的,学术研究也很多~
葫芦没什么文化的~
高中学历而已~

你这学历不低了,沈从文才小学学历,还在北大当教授呢!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6-12-2 19:2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糖葫芦    时间: 2016-12-3 08:14
水如空 发表于 2016-12-2 13:59
你这学历不低了,沈从文才小学学历,还在北大当教授呢!

沈从文的时代不同,他也很为上进,而我二十岁就决定只在底层生活来强行保持自己的所谓清醒吧,我不想变质哩~
昨天不适,没有爬起来及时交流哈~
(≧▽≦)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2-3 18:51
雪白演义 发表于 2016-12-2 19:21
有时也想,金刚金到底讲啥子奥。读了如空兄的,还是一头雾水,佛教博大精深呢。另一方面,总感觉佛教旁逸斜 ...

一头雾水,说明读得不细嘛。人家微风版主读了两个小说,就读出触目惊心来了
其实佛教精深,但不“博大”,因为实际上翻来覆去说得就是那些义理,除非伪法骗人害人者会越说越多。
佛云:吾亦人数也。很清楚,佛也是人,是“等正觉”,即觉悟的人。给人的世界另立中央的是那些把佛神化的伪经伪法,动不动就“放大光明”,动不动就“六十亿众”——全世界人口才多少啊。可以给你一个简单的判别方法:吹牛说大话的都是假的,说得神乎其神的都是假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6-12-3 18:55
糖葫芦 发表于 2016-12-3 08:14
沈从文的时代不同,他也很为上进,而我二十岁就决定只在底层生活来强行保持自己的所谓清醒吧,我不想变质 ...

只为你“不想变质”几字,向你表达无限敬意。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21-4-20 11:14
金刚经到底讲什么?五年前的文章,重读之下,还是很感慨。
这么些年,就是有这个劲儿,知其然,还要知其所有然,钻研,再钻研。这个世界,真相永远隐藏在大量的谎言背后……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