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素王”孔子的人格魅力 [打印本页]

作者: 高山流水121212    时间: 2016-12-7 14:19
标题: “素王”孔子的人格魅力

  
  《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语录体”。中国现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语出自《宋史》。当时宋朝开国丞相赵普每遇政事不能决,便于归家后查阅家中一箧中书,次日则问题迎刃而解,久之家人好奇,偷偷发箧一看,原来里面只有半部《论语》。于是时人便说赵普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样震聋发聩的名言传世。
  
  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何以会如此引人共鸣、传之久远?一为《论语》一书影响之广,一为“治天下”之意识深得士子之心。《论语》一书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自战国初年成书以后,在儒家经典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诗》、《书》、《礼》、《易》、《春秋》为儒学“五经”;到了东汉因倡导孝道,在“五经”之外又加上《孝经》和《论语》,变成了“七经”,这是《论语》第一次跻身于“经”;到唐代变化较大,除了《诗》、《书》、《易》不作变动,将《礼》分作《周礼》、《仪礼》和《礼记》,另加《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称作“九经”,《论语》未被列入;到唐文宗太和年间,在“九经”的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尔雅》,称“十二经”;到了北宋年间,又加《孟子》称“十三经”,《论语》得以保留。
  
  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始终都有具有不可毁短的不朽价值,成为国之根国之本过之魂,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史的关键。
  
  孔子胸怀若谷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看看他的学生对孔子的评价:“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孔子得了一场大病,几近死亡。子路于是安排孔子的门生按照诸侯王的规格准备后事。孔子这次却死里逃生,于是他生气地说:“子路这想法不是一朝一夕了,因此他付诸的行动就不那么实际,我孔某只是潦倒的一介书生,从来没有过家臣,为什么要在为我办丧事的时候来安排家臣呢?这是要我欺骗谁呢?这不是要欺骗老天吗?那么我现在就告诉你们,要我这般虚幻的死去,不如就死在你们学生的怀里啊。难道你们是认为如果我得不到这样高规格的葬礼,我孔某就会凄凉地死在路边而无人过问了吗?”
  
  这段小故事非常有意思,寓意深远。孔子作为至圣先师,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然而他并不以自己授业传道颇有效而沾沾自喜,他仍将自己定位为一介书生,这种谦逊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看当今世界,好多人都不能正确给自己定位,或自命不凡,或甘于堕落,总之都没有摆正自己的心态。从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孔子为人的实在,他宁可死后只有几个学生陪伴,也不愿非常高格调的死去。联系孔子一生,我们是十分推崇他的教育方法的,然而对待学生,他无疑是像亲人一样对待,他对学生的感情从字里行间中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从这简短的故事中,我们是能看到孔子这位至圣先师的独特人格魅力的。
  
  这是说孔子的修养,当时孔子的学生尤其子路、子贡这些人对孔子推崇备至,孔子了不起的地方,除了他的学问、道德、修养以外,他在当时的确可以推翻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权,但他绝不这样做。
  
  孔子当时那么多门弟子,而在那么少的人口对比下,等于现在有一个非常大的党组织,尤其在孔子那个时期,春秋战国的变乱已经那么久了,他又有三千弟子,都是各国的优秀分子,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人才都有。只要稍微动一动,任何一国的政权,他都可以取而代之,但孔子始终不干这种事情。为什么呢?他认为这样,影响并不久,不是千秋万代的事业,要影响得悠久而博大,不在于权力,而在于文化与教育。在这节书里可以看到,这些弟子们对他,简直捧成一个大党魁。所以后来儒家称誉孔子为“素王”,这是真正的王。所谓“素王”,是没有土地、没有人民,只要人类历史文化存在,他的王位的权势就永远存在。称孔子为“素王”,等于佛教中称释迦牟尼为“空王”是同样的道理。不需要人民,不需要权力,而他的声望、权威和宇宙并存。第二点看到孔子本身,始终是一副救人救世的心肠,并没有把富贵、权位当一件事情。
  
  无论是儒教还是佛教,都有自己的圣人,但圣人并不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跟佛陀一样,孔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平实的,平淡中透出高尚,孔子是古代著名教育家,他有他的政治抱负,他一心一意要改善社会,因此淑世便是他的理想。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能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社会里产生重要影响,当然是源于它博大精深的思想,但与孔子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有莫大的关系。
  
  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它强调道德的主体性意识和实践意识;以至善为理想人格的内在规定;"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之风也始于孔子的大力倡导.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为"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要求"君子"具有"仁者爱人"的情怀,律己宽人的精神;"智者不惑",要求"君子"具有渊博宏富的学问,严谨求实的学风;"勇者不惧",要求"君子"具有尚义重行的勇敢,坚强进取的毅力.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风,是与他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分不开的.“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孔子把修身放在首位,可见“修身”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孔子人格魅力之所在.
  
  孔子为人处世光明磊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正”也是孔子人格魅力的体现.孔子为人正直,一生坦坦荡荡.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可称得上“君子”而那些做事偷偷摸摸,缺乏良好道德的人,定不会有所建树.孔子终身奉行“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孔子一生中做事的准则.在孔子一生中,尊重他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是孔子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同样我们再生活中也要效仿孔子的行事准则,理解他人.自己办不到的事不要强求别人为你去做,别人的成果也不要随便强夺而来,这样便会多出许多朋友.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孔子的性格主要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直道而行;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一生不得志。早年奔波于列国,尝尽辛苦,晚年退而修书讲学。虽然孔子不得志,所历艰难,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达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在乐天知命、通达自得上孔子并不比老庄差。“孔颜乐处”是对这种处世态度的概括。
  
  孔子的人格魅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性格丰富的、有声有色的孔子。从孔子身上,我们也可以约略观察到儒学之所以能产生重要影响的一些原因。诚如太史公所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