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一句话误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6-25 09:01
标题:
[原创] 一句话误了多少人!害了多少人!
前言:本文谈的是这话背后的含义,而不是诗歌写作本身,多背诵些唐诗宋词没什么不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话,中国人太熟悉了,它的影响之深、影响之广,很多人根本没有细细深究过。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清乾隆蘅塘退土孙洙对《唐诗三百首》的题词,充分评价了唐诗三百首的意义和功用。
这话作者本意是积极的,大意是熟能生巧并活学活用。可就现实来说,它的副作用反而更大了。很多小孩从小学启蒙开始就接触这句话,这句话对老师、家长们来说,主要用来用来比喻学习要刻苦。于是渐渐的,千叮咛万嘱咐之后,这话却潜意识的成了祸害。很多孩子长大后,将这话引申出很多歧义理解,并贻害个人。
很多国人说话、写作喜欢引经据典,见过不少专业作家,他们的文章常常喜欢引经据典,大段大段的考证、引用古人的话。客观的说,这也没什么不可以,比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就是这般,但是这样的引用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引用自然、贴切。即便这样,如果过多引用,缺乏自己独特的思考,这就陷入一种写作套路。
而现在的一种坏习气就是,孩子们从小时候就被灌输了这样的一种僵化写作方式,我见过不少评论家将这样的“掉书袋”文章夸赞为“有书卷气”,不少人写文章时,里面不来点名家名言、典据考证、古人轶事,似乎文章就不“文化”。
看过不少报纸副刊的文章,文中到处是引经据典、夸夸其谈。一两千字的短文,近乎有一半文字是“掉书袋”,一会是唐朝诗人说过,一会是汉代伟人来过,然后是清代名妓睡过,某某皇帝逛过。最后,自己来个寥寥数语的升华,这样的一篇文章就象腌咸菜一般的腌制成功了。
说实话,我看到这样的满纸散发出死人味的文章,我就头大,实在看不下去。引经据典本来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当这种风气流俗了,就变成恶习,变成恶习,这就对人有害了。
历届大专辩论会,我是经常看的,不少国内著名大学的辩手本来口才逻辑都不错,但是他们却也染上了这样的恶习,常常喜欢在辩论中,将貌似自然,但是和辩论无关紧要的几段唐诗、宋词生生的插入,看似文采飞扬,其实这却令人生厌。他们的对手是国外大学对汉语不是很流利的华侨学生,所以,这样的“引经据典”对观众来说,近乎小人得志般的卖弄文采了。这其实是一种画蛇添足。
其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潜意识的误导了孩子们的僵化思维,很多学生因此学会了死读书、读死书。然后学会另一种形式的“八股文”“八股风气”。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演变为“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偷”,很多人将这段话歧义为变相的抄袭和改造,一些人写文章到处"掉书袋",这似乎也可能看做另一种形式的“抄袭”,随意的来个命题,说点废话,然后将死人墓扒开,鞭鞭尸,要么在尸体上肉麻吹拍几句,要么对它来个改头换面,看似是自己的创新,实质还是换汤不换药的“偷”,这样的一篇篇偷文就轻松被套路化的炮制出来了。
也有这样的约定俗成的说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很多地方的俗语中,这里的“吟”变成胡诌的“诌”。意思就是只要你背的书多,脑袋里装的书多,你就是胡诌也能胡诌出大道理来。这又是一种八股化的僵化思维,很多人写文章信口开河,说话不从大脑通过。这不但是写作,就是政治生活中也是这般,领导们大会小会只要学会几关键词话就能所有会议通吃,到处是“代表、理论、思想、和谐社会”。中国的学生写作文胡诌,作家们写文章胡诌,开会的领导和代表们胡诌,博客首页推荐的文章大多是胡诌,然后,大家就这般胡诌来胡诌去,一派胡诌的风气。
写好文章未必要读的书多,如果写好一篇文章都要象余秋雨那般熟读经卷、博览群书,那不把人累死?我对余秋雨的其他话姑且不论,但是余秋雨有一句话我很赞同,青歌赛选手回答不出问题时,余秋雨点评到:“多懂些文史固然可取,但是如若懂得少,这也没啥!毕竟人的一生是要学各种各样的知识,文史知识仅仅是一个小分类。”
我个人认为写作也是,写作未必非要为了引经据典而引经据典,对于一个善于描绘生活的人来说,平实、平常的文字一样充满灵性,并深入人心。文史知识仅仅是皮囊和形式,不是文字本身内涵的必然,更不该为此所累,刻意而为。
中国语文应试教育的危害就是,背诵的东西、记忆的东西太多,引发学生思考的东西太少。写作文对很多语文老师的教学来说,这甚至变成有空子可钻的套路模式,很多有经验的语文老师,能速成学生的作文写作。一篇高考文章,首要的是思想不能违背主旋律,不痛不痒的来点歌颂人间正义、世间大爱,再来点引经据典,最后弄点升华,这样的文章也就拿到保险分了。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背后隐含的东西是深长的,不仅仅是这句话本身,而是这句话产生的文化背景。我们客观的说,中国人是个讲究“师道尊严”的民族,在继承其中的美德之外,我们相应的继承了它的好以古人为师的糟粕,这就是思维僵化、因循守旧,崇古、复古,缺乏前瞻性、开拓性,僵化的“八股思维”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内心,不得不承认,中国人缺乏思想、深刻和逻辑,国人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历史厚重是一个好事,但是更多时候历史的厚重会变成一种枷锁。一个人学富五车是好事,但是当一个人写文章、说话、思考的时候,却总是按捺不住的跳跃出古人的脑袋,处处散发出古尸的腐臭味。我想,这绝不是一件好事情,说明你太老了,太旧了,太腐烂了,太僵化了,你的文章令人看了要上眼皮和下眼皮打架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6-25 09:03
来这灌灌水,别再转其他板块了,写文交流是乐趣。灌水板块尽管不计酬,但是灌水很舒坦啊!
呵呵!和琴版打个招呼,每天不灌灌水手痒啊!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6-25 15:32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来这灌灌水,别再转其他板块了,写文交流是乐趣。灌水板块尽管不计酬,但是灌水很舒坦啊!
呵呵!和琴版打个招呼,每天不灌灌水手痒啊!
好,不给你转走了,谢谢你对乐园版块的支持。你的文章不错,角度新颖,有思想,有见解。
作者:
碧天
时间:
2008-6-26 21:35
欢迎来灌水!欣赏你的文章,见解独到。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