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茵陈与青蒿 [打印本页]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2:03
标题: 茵陈与青蒿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7-2-13 15:48 编辑

    
  一种植物,若入了名医用药的传奇,野草也会变灵芝,如茵陈。遍及山野草泽的茵陈,因着华佗“三试青蒿草”传说,被后世奉为“护肝利胆良药”。民间传说的影响力的确深广,一代又一代口耳相传,把茵陈的功能无限放大,大凡肝胆有疾的朋友,便跟风胡乱用茵陈泡茶饮。
  
  有一文友,检查出肝组织受损,问他吃什么药,他说,平常泡茵陈喝。再问他为什么这么用?他说,茵陈不就是护肝的药嘛。我晕!中医是讲究寻症适药的,对症下药,砒霜也是药;不对症用药,人参也是毒。茵陈能保肝护肝,但只针对黄疸肝炎,是退黄之王,非内里湿热引起的发黄,忌用茵陈。现实中,有多少人跟着人云亦云的传说吃药啊!幸好茵陈温良,无伤大碍。
  
  人常说,“三月茵陈能治病。”这只是医家经验,在春风浩荡的乡野上,茵陈就是一株极普通的野草,甚至常年跟野草打交道的农民也没多少人能认识。它属于多年生草本,冬天深埋泥土里休生养息,春来因陈根而生,故名“茵陈”。农历三月,茵陈开始萌发,混杂在往年的一堆枯枝烂柯中,灰头土脸的,乞丐一样,相比于新绿的其他野草,根本不起眼,除非那些特意找药的人把它当宝贝,寻常百姓谁也不拿它当回事。
  
  茵陈不问人事,它的天命就是生存。在方圆咫尺的泥土上,各类野草都要争抢地盘和养份,冰草、芦芽、蒲公英、蒿子之类的草们杂乱无章,哪有空隙哪儿插足,谁也不客气。茵陈是土著住户,一旦立足,几十年只能在这个地方荣枯。新生嫩芽很容易被动物裹腹,陈年的枯枝正好起到了保护嫩芽的作用。那些睡眼惺忪的嫩芽缩卷在枯枝中,不紧不慢地蓄积幽香。多年盘踞的根系,可以从容不迫地从泥土中吸纳营养,三春暖阳,又让它们舒舒服服地强筋健骨。清明一过,茵陈的嫩芽已经养足了精神,如果水土丰沛、天光晴好,它们见风就长,十来天就猛蹿到五六寸光景,一个个茎叶争先恐后地向外铺展,逐渐打开自己,银灰的叶片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像一朵盛放的银灰色菊花,仿佛是呈现给春天的诚挚礼赞。
  
  如果拿茵陈入药,这个时节千万不能错过,因为它的植株蓄积了三春大把的阳光和上升的地气,体内幽香浓郁,外形干净,清爽,绵柔,拿它扶正人体内被破坏了的元气,方可达到阳生阴长的功效。这时候采收的茵陈,就叫“绵茵陈”,枯了抱成团,绵绒一样。错过了时节,茵陈内敛的幽香就会逐渐扩散了,动物们嗅到这种特殊的气息,自然远避三舍,不愿尝食。
  
  过了端午,茵陈跟大众的草们一样,发了疯地生长,平铺的茎叶一层层继续伸展,然后从丛叶中间抽出茎杆,往高处走。茎杆上的侧枝则旁逸斜出,一个夏天便长成半圆状的一大株,不开花,也不结果实,就一身银装素裹,直站到秋天凋敝,完成一个生命周期。旷野之上,一株茵陈跟其他野草没有区别,生死荣枯自然而然。
  
  大概茵陈的名气在中药中有点夸大,旧时医家常常把茵陈和青蒿等同于同一种植物,譬如“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还有一说:秋季采割蒿子的称“茵陈蒿”。这就是把茵陈当成了青蒿,或把青蒿当成了茵陈。这一误解,大概从华佗尝青蒿那个年代就开始流传,到了近代仍有医家认为是同一种东西,清末民初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茵陈者,青蒿之嫩苗也。秋日青蒿结子,落地发生,贴地大如钱,至冬霜雪满地,萌芽无恙,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凉而能散,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这段话明明白白说茵陈和青蒿是国一植物。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而获诺奖,国内也把青蒿素的原本归功于茵陈。但是,明辨草药的古代中医绝不这么认为,早在明代医药典籍中已经把二者分辨得很清楚了。比李时珍早的药学家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解说:“谚云:三月茵陈四月蒿,人每谓之。祗疑两药一种,因老嫩而异名也。殊不知叶虽近似,种却不同。草蒿叶背面俱青,且结花实;茵陈叶面青背白,花实全无。”
  
  陈嘉谟的解说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所以误解到现在。人们把茵陈当青蒿的嫩苗,大概是两者气味相同吧。一年夏天,我的祁连山中看到青蒿,采而嗅之,味同茵陈,也是把它当茵陈看待。后来仔细观察茵陈的形态和生长,才发现根本就是两种东西。诚如陈嘉谟所言,两种植物叶面叶背的颜色不同,青蒿开花结实,而茵陈没有花实。如果尝一下,茵陈味微苦,青蒿则既苦又辛辣,而且芳香更浓郁,采过之后,留在手指的馨香经久不散。
  
  有心人也会发现,茵陈和青蒿的生长环境、生长状态不尽相同。茵陈在山野川地均可见到,喜阳,面叶背银灰色为主;青蒿却大多生长在山野沙砾之中,喜阴,叶背嫩绿,叶面绿中带黄。青蒿有从宿根生长的,也有籽实飞落泥土中新生的。青蒿的茎叶细小,刚出土有点像芫荽,看上去文文静静,小家碧玉似的,拈之则香气袭人,浓郁而带有野性,不管你喜欢不喜欢,都强迫性地直入肺腑;茵陈则稍显谦逊,温煦的香气一点点渗出来。青蒿长成以后,不像茵陈那样乱蓬蓬地一团,而是清清爽爽的一株,小芹菜样,鸟羽状的叶子纷披,六、七月份开花,是米粒样细小的黄花,因此,青蒿又叫黄花蒿。如果你有幸赶上这样的好时节,一走进山谷,若有微风吹拂,远远就能闻到浓烈的香气扑鼻而来。如果给孩子做一个避蚊蝇的香囊,青蒿当是理想之物。
  
  青蒿生于山野,自然性寒,一旦入药,当是驱寒散热良药,对外感发热、阴虚发热、恶性疟疾的发热等均有疗效,古人对青蒿的用药记载甚多,百度一下,能搜出成百上千条,这里不再卖弄了。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7-2-13 12:41
占沙发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2-13 12:49
本帖最后由 恩和 于 2017-2-13 13:04 编辑

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柯英老师,可不可以再简略?不要“人”。无伤大碍——这个词不舒服。
土著老住户——拗口。土著老户,行不行?
这是它呈现给春天的诚挚礼赞——确然!然而只能猜想,所以呢,断言仿佛不自然。
冒犯结束。
医者仁心,草木天心。羡慕您。跟着学习了。恩和问好。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7-2-13 13:22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

————
这里的“蒿”是青蒿吗?不是。柯英老师也没根据说它是青蒿。
这里,茵陈是俗说的白蒿,是它的幼苗期,就三月里吧。白蒿再长就变了色味,变黄了,叫黄蒿,就四月里吧。黄蒿再长,中心抽茎杆,茎杆中空,高至米许,就能当柴了,这是在五月里。这里茵陈、蒿、蒿子,是同一种植物,是指它的三个不同的生长期。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7-2-13 13:35
青蒿可能是我们这里俗叫米蒿的那种,年前就生了,多在麦苗地里,比荠菜还早,荠菜能挖的时候,它都一拶多高了。与白蒿长成的黄蒿极难分。叫米蒿是它有黄色小米花。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3 13:58
老师所说的旧时的医家可能是指宋朝以后的吧。说实话,自唐以后,中医开始式微,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医可以说是走上了一条歧路,药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差。《在神农本草经》里,青蒿又叫草蒿。《本草纲目》里叫青蒿。青蒿和白蒿(茵陈蒿)两者差别很大,不用别的,只从味道上就很容易分辨出来。如果一位医者,分不清白蒿和青蒿,那这位医生也就可想而知了,纯属混子一个。我们此间的老农,对青蒿和白蒿分的一清二楚。我们这儿的黄花蒿指的是麦蒿,多生长在麦田里,也能吃。
蒿是植物中的一大类,不同的蒿作用不一样。青蒿在《神农本草经》中的作用是:清虚热要药,主治虚劳骨蒸,烦热盗汗,疟痢虚热,血中伏热,明目。因而,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的物什,治疟疾等。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5:49
恩和 发表于 2017-2-13 12:49
一代又一代人口耳相传——柯英老师,可不可以再简略?不要“人”。无伤大碍——这个词不舒服。
土著老住户 ...

恩和说的有道理,照单全收修改了。谢谢你细心点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6:05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3:22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蒿子当柴烧”

————

是的,茵陈也叫白蒿,民间叫法,说小时茵陈是蒿子苗也有道理。这个地方的表述的确有问题,谢谢提醒。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6:24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3:35
青蒿可能是我们这里俗叫米蒿的那种,年前就生了,多在麦苗地里,比荠菜还早,荠菜能挖的时候,它都一拶多高 ...

蒿类植物很多,有些真不知道叫什么。我见过的是祁连山中的青蒿,开黄花,结细小的籽,但与采摘做火粉的黄蒿又不相同。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6:54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3:58
老师所说的旧时的医家可能是指宋朝以后的吧。说实话,自唐以后,中医开始式微,尤其是到了明清,中医可以说 ...

先说一个与植物无关的:中医式微于五四运动之后,近百年时间,清末中医还出过几个大家,黄元御、叶天士、李东垣、彭子益等,都是自创一家的上医。并非唐代以后即衰落。
药用上,茵陈与青蒿的确区别很大,但理论上分不清楚。
先生所说的黄花蒿,可能与西北的黄花蒿是两个不同的品种。
谢谢你的直言批评,许多观点令人深思。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2-13 17:10
长见识,对中医中药了解极少,对这种植物也少了解。欣赏问好。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3 17:35
柯英 发表于 2017-2-13 16:54
先说一个与植物无关的:中医式微于五四运动之后,近百年时间,清末中医还出过几个大家,黄元御、叶天士、 ...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17:53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7:35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看来先生对中医也有研究了。
为何说这几个大家不治病?三焦辨证、气血营卫辨证和温病论你又知多少?当代中医大家郭生白、李可、胡希恕不也承袭他们的学说?我现在学医,经常用他们的经方啊,许多方子很管用的。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7-2-13 18:03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3 17:35
你说的那几个大家都是不治病的大家,对中医的发展没起什么好作用,可以说,是传统中医的反动。

这个老乡厉害!我读出来了,文章也厉害,学问也厉害!教授,中医教授。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2-13 18:51
老师学识广博,学习了。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3 19:05
柯英 发表于 2017-2-13 17:53
看来先生对中医也有研究了。
为何说这几个大家不治病?三焦辨证、气血营卫辨证和温病论你又知多少?当代 ...

看来先生是误入歧途了,伤寒杂病论里没有什么三焦之说,至于瘟病,那更是后人之误。我从你的观点判断,你并没有仔细读过胡希恕的书。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3 19:06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8:03
这个老乡厉害!我读出来了,文章也厉害,学问也厉害!教授,中医教授。

老乡,你别逗了,我就是个看杂书的。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2-13 20:51
茵陈我是识得的,青蒿和茼蒿是一类吗?这三种都是去肝火的。
另外还有秋葵,药、食同用。从中萃取的药物称为“黄葵胶囊”,用于肝移植术后的恢复。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3 23:41
学问越辩越明,欢迎探讨,对于中医,我也是初学者,张先生所说的是《伤寒论》体系,学医者必读。后世医家的发挥和创新也是应知,张仲景的六经辨治是根本,清末吴鞠通的三焦辨沾、李东垣的气血营卫辨治,让诊病更精细。温病论派贡献了治脾为本、阴阳升降的思路,一些经典方都是独创,如桑菊饮、麻杏甘石汤等,用药者自知。刘渡舟,胡希恕、郝万山等当代中医大家都是经方派,我看过他们的思路,学了许多东西,但业余从医,各种路数都有接触,把自2整成一个治已病的下下医。识药知之甚少,像本文所写,一个个去认,所记不一定准,请多批。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4 07:40
柯英 发表于 2017-2-13 23:41
学问越辩越明,欢迎探讨,对于中医,我也是初学者,张先生所说的是《伤寒论》体系,学医者必读。后世医家的 ...

麻杏甘石汤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并不是后人所创。胡希恕是真正的经方大家,极少用时方。刘渡舟是经方也用时方也用。郝万山就更有些出格了,他自己就说过,使用大青龙汤时,还要医院准备好输液才用,怕出问题,已经是不伦不类了。
治已病是现在的常态,已病能治好就是不错的医生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2-14 09:25
   看来咱论坛里藏龙卧虎,懂中医的人不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且能够就事论事、就文而文,这样的气氛很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有利于学术和文字的更为完美!非常欣赏这样的氛围与见地……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2-14 09:32
不说药,只说文字,我是非常喜欢的。不拖泥代水!赞!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2-14 09:34
    从普通而随意的茵陈起笔,环环相扣,步步入闱,然后延伸出 与此相关,被许多人误认为茵陈的青蒿,且有理有据、有针对性的指出两者的区别……虽则不大懂中医,但也看明白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药物,要是混为一谈,尤其抓药的人不大明白,药效就会不同。
    倘若再有一些图片与相关材料,适当拓展,就是一篇不错的学术论文了!
   不问人事的茵陈,在春天里苏醒,生长,知道并懂得它的天命就是生存。它不知道被人当做良药而治愈了不少疾病。而青蒿生于山野,自然性寒,一旦入药,当是驱寒散热良药,对外感发热、阴虚发热、恶性疟疾的发热等均有疗效,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41
张友堂 发表于 2017-2-14 07:40
麻杏甘石汤是伤寒论里的方子,并不是后人所创。胡希恕是真正的经方大家,极少用时方。刘渡舟是经方也用时 ...

我记错了,麻杏甘石汤是伤寒论经方。叶天士、吴鞠通的温病论供献的是银翘散、桑菊饮、霍香正气散、犀角地黄汤等治疗温病方。纠正一下。
刘渡舟、胡希恕对伤寒论经方的运用各有千秋,郝万山是刘的弟子,运经方是略稍一筹。
谢谢指正。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43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2-13 17:10
长见识,对中医中药了解极少,对这种植物也少了解。欣赏问好。

谢谢青衫子关注,请多指正!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44
梅边 发表于 2017-2-13 18:03
这个老乡厉害!我读出来了,文章也厉害,学问也厉害!教授,中医教授。

哦,原来如此,中医教授啊,怪不得对中医如数家珍。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45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2-13 18:51
老师学识广博,学习了。

过奖了,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体悟。谢谢关注。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4 09:50
柯英 发表于 2017-2-14 09:43
谢谢青衫子关注,请多指正!

误会了,那位中医教师和我名字一样,但不是我。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4 09:50
柯英 发表于 2017-2-14 09:43
谢谢青衫子关注,请多指正!

误会了,那位中医教师和我名字一样,但不是我。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51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2-13 20:51
茵陈我是识得的,青蒿和茼蒿是一类吗?这三种都是去肝火的。
另外还有秋葵,药、食同用。从中萃取的药物称 ...

草舍先生好!
青蒿与茼蒿不是同一属吧,我没查过,按植物分类特征看似不是同一家族。
秋葵就更远了,食用有益肠胃。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51
夜莺 发表于 2017-2-14 09:32
不说药,只说文字,我是非常喜欢的。不拖泥代水!赞!

谢谢夜莺关注点赞!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57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2-14 09:25
看来咱论坛里藏龙卧虎,懂中医的人不少,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且能够就事论事、就文而文,这样的 ...

于版好!支持你的倡议。面对大自然,我们未知的东西实在太多,讨论一下有助于提升。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4 09:58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2-14 09:34
从普通而随意的茵陈起笔,环环相扣,步步入闱,然后延伸出 与此相关,被许多人误认为茵陈的青蒿,且有 ...

谢谢于版细心评点。
有图片的,但在相机中,处理起来有点麻烦。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2-14 10:20
文章写得棒,讨论也很棒,一路看下来,学到不少东西。至少我自己是不知道茵陈就是白蒿的。我们这里又把白蒿称为苦蒿。
中财真是藏龙卧虎,如此的讨论非常有益。

欣赏!问好!


作者: 春秋    时间: 2017-2-14 17:33
我还想补充一点,茵陈有退湿热的功效,主治是黄疸性肝炎,再佐以大枣,疗效确切。有这样的患者,不烦一试。哈哈......
作者: 张友堂    时间: 2017-2-14 17:56
春秋 发表于 2017-2-14 17:33
我还想补充一点,茵陈有退湿热的功效,主治是黄疸性肝炎,再佐以大枣,疗效确切。有这样的患者,不烦一试。 ...

中医是辨证论治,不能根据一个西医的病名就开方下药。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2-15 10:48
其实呢,最羡慕和草木有自然缘的人。日夕能见是一种缘,自己喜欢才是真缘。我见的不少,可是没有相处的时间记忆,也没沉心去结识。一憾。要补上的。
看文下讨论,懵里懵懂。中医至今,有没有仿佛佛教和经本真伪?各有门阀,各有理据?
柯英老师,我知道易经六爻断有一种认知,就是,断卦人学到哪一步,就信自己用这一层见地的卦解即可。
只要原理不错,卦象的解,浅有浅的效,深有深的好。好比一生,浅浅的懂,自有其福;深深的知,亦是生命之仁。不好臧否其一。
我想着,这些在说什么呢?任何事物,都有我们看得见和看不见两个维度吧,最少两个。延及中医中药,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谁能说自己就是看透了呢?植物以存在说的话,谁敢说都听尽了所有意思呢?
听懂了能听懂的,然后把懂得的做一些些组合,用来医病延生,方剂如是吧。而背后的医理,即便九分为实,仍有一分在虚吧。那就是中医最深秘的部分!
不然何以中医中药会隶属中国古文化尤其古东方哲学玄学呢?
所以医者第一要父母心。我觉得只要真有了这个,所有医生所谓不同方剂,都不妨一信。岂有亲父母会不小心孩子的?
我都说了什么呀!柯英老师您别怪哦。各位老师都是方家,谁也不会和恩和一般见识的。不怕了。
问春安。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2-15 12:24
这里讨论中医呢,也属于国学。虽然对中医不怎么了解,但喜欢那些中草药名,都带着悬壶济世的慈悲,比如柯英写的茵陈,名字好听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7 16:12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2-14 10:20
文章写得棒,讨论也很棒,一路看下来,学到不少东西。至少我自己是不知道茵陈就是白蒿的。我们这里又把白蒿 ...


谢谢昙花版热情洋溢的评点!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7 16:16
恩和 发表于 2017-2-15 10:48
其实呢,最羡慕和草木有自然缘的人。日夕能见是一种缘,自己喜欢才是真缘。我见的不少,可是没有相处的时间 ...

恩和好!你这个评论本身就是一篇很有见地的好文章,很情趣,有意趣,精准的用词和个性的表达,挺好!好读书的女孩,本身就是一道气象万千的风景啊。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2-17 16:18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2-15 12:24
这里讨论中医呢,也属于国学。虽然对中医不怎么了解,但喜欢那些中草药名,都带着悬壶济世的慈悲,比如柯英 ...

谢谢李老师关注!我这个系列是写本色草木,要还原草木本身的属性,人文的只是兼顾,像中药中用草,实际是草木之外的事。
作者: 小野菜    时间: 2017-5-14 16:37
拜读佳作!即医人也喻人!欣赏学习了
作者: stone7785342    时间: 2017-5-14 16:40

作者: 王克楠    时间: 2017-6-2 18:31
很接地气的文字啊
作者: 王克楠跟帖    时间: 2017-6-3 21:31
写出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