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陶罐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1 08:35
标题: [原创] 陶罐
         我的乡村被一个个黄褐色的陶罐托举着,走过了无数苍桑的岁月。在沐浴了一次次火的洗礼之后,这些大小不一的陶罐不约而同地拥有了黑亮的面庞。黑是火的印记,亮是釉的光泽。乡村就是这样简单而朴实,如同那些黑色的陶罐。

  陶罐静静地躲在角落里呼吸。它大睁着眼睛,把一个家庭默默地凝视着。屋檐上的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迎来了四季寒暑的不断更迭;院子里的鲜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只有黑色的陶罐目无表情,却用一片真心把乡村的生活扛在了瘦弱的肩上。

  火苗窜动,啃噬着黑亮的陶罐。一把米被滚烫的油炸得金黄,茶叶的进入让陶罐拥有了丰富的内涵,最后,水打破了陶罐的宁静,在陶罐的内心里开始倒海翻江,四溢的茶香便在院子里弥漫,把一个家庭的疲惫悄悄涤荡。

  阳光照亮了每一个寂静的角落,拥有了阳光的滇西北格外明媚。家乡的早晨和黄昏,都被酽香的油茶浸泡着,滋润着,温暖了家乡人每一个平实的日子。

  褐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历人生的凄风苦雨。

  新鲜的蔬菜,晾晒,洗净,切碎,拌入花椒、盐、糖、酒、辣椒,挤压进陶罐里,在滇西北慵懒的冬阳照耀下,这些蔬菜便发出了浓烈的酸香,从而跻身于无数乡里人家的饭桌。在日常生活中,酸菜是小家碧玉;在婚丧嫁娶里,酸菜又成为了大家闺秀。它不以自己出身的微寒自暴自弃,而是用独特的性格孕育出别致的口味,得到了乡人的喜爱。

  可用于做酸菜的,有青菜、白菜、油菜、萝卜、麦兰菜等,在家乡,公推以用麦兰菜(一种生长在豆田里的野菜)做出的酸菜口味为最佳。

  褐色的陶罐,在滇西北高原具有了生命和灵性。它就像一口老井,源源不绝地流淌着,滋润了乡村的生活。陶罐的质朴和木讷,往往会让人忽略了它的存在。而陶罐却在用一生的真情痴痴地守望着乡村,让一个个家庭的生活在它的守望里飘香。

  冬季水灵灵的胡萝卜切成细丝,晒干,加入香油,酒、花椒、蘑菇、辣椒、盐水腌制之后放进陶罐里,密封搁置几个月之后,那些胡萝卜丝便摇身一变,成为了一种叫“辣参”的东西。猪肝、瘦肉剁成细末,掺入酒、盐、辣椒、花椒,置于陶罐里密封保存数月,便成为了“肝花酱”,因为这两种食品麻辣鲜香,色味俱佳,最宜下饭,是家乡风味中最值得称道的美食,由于这是我的家乡三川坝的特产,因而这两种美食之前均以“三川”冠名。以前只是自产自食,或馈赠亲友,近几年方有人生产出售,让这两种美食走出了深闺,获取了四面八方的一致美誉。

  你可别小看了这两种美食,它是在明朝时期中原兵士经“洪武调卫”进入家乡后,中原饮食文化和边地饮食文化融和之后的产物,由于它们易于携带,宜于长期保存,因此,它们随着马帮在茶马古道上飘香了数百年。正是陶罐的厚道与宽容,让这些普通的蔬菜和肉类以另一种面容出现,为乡村生活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

  用麦面做成长方体的粑粑,放入锅里炕干,然后放在米糠里焐一个月左右,让其自然发酵,取出后敲碎,放在阳光下晾晒,再磨成细粉,用冷水和盐搅拌后放入陶罐里,置于楼顶晾晒,便产生了一种叫作“麦酱”的调味品,比起市场上出售的各类酱油,“麦酱”因多了自然的麦香味,且色泽红润,成为了做炒菜、凉拌时的首选,在家乡,酱油自然便被排挤到了生活之外。此外,臭豆腐、蚕豆瓣、黄豆经腌制后置于陶罐中,或是做上一罐泡菜,家乡人一年四季便不用再为生活中缺少了蔬菜而发愁。油茶、腌豆腐、肝花酱、泡菜,再来上一碗三川火腿,这便是不少家乡人眼里最为现实和具体的小康生活。

  褐色的陶罐冷静而从容,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把乡村铭刻成一个记忆中的情结。它用真实而卑微的存在滋养了乡村,承载了乡村的生活,让一个个家庭沉醉在它温柔的呵护中。多年之后,人终究要归于泥土。那么,陶罐的存在,是否是我们的祖先所选择的一种让灵魂重新回归的方式?他们的恩泽和荫庇,护佑着乡村在坎坷中一路前行。作为一种承载乡村生活的器皿,陶罐的内敛、宽容、朴实、厚重,是我们寄身于人世间的生命之根。于是,在我所居住的那个方圆三十平方千米的坝子里,人们都非常恋家,因为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在依恋着火塘边妈妈精心熬制的油茶,依恋着妈妈用陶罐营造出的那些美食和温馨。只要有油茶飘香,只要有陶罐朴实的面容,我们就永远不会忘记回家的路。经过若干年的漂泊之后,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依然会循着陶罐的那抹亮色,记起家乡那条充满了泥泞与辛酸的道路。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杨春山 于 2013-7-15 21:23 编辑 ]
作者: 田瞳    时间: 2008-7-11 08:44
春山的沙发,先睹为快!
作者: 皖川情    时间: 2008-7-11 08:45
陶罐的情节悠悠绵长,充满泥土气息和厚重乡情的文字,流畅而逶迤!欣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7-11 09:06
褐色的陶罐,这是精神的一脉精华!文章的质点就在于作者所着眼的是陶罐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泥土与人与陶罐这几者之间的不可替代的“关联”。是历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感性的生命。这篇文章的意义正是将这些静止的陶罐用散文的笔法加以描写,以一种高尚的情愫衬托出它的灵性和精神气质,通过一些生活的细节展开了其精神的魅力和文化的韵味。好文,精华支持!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7-11 10:52
春山的文字非常精细,特别欣赏这一点。问好!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8-7-11 10:55
欣赏春山质感、精细的文字,学习,问好春山。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8-7-11 11:42
乡土气息极浓的好文字,我——一名乡村教师,读来很亲切。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7-11 11:58
褐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历人生的凄风苦雨。

文笔如炉火纯青,支持精华.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8-7-11 14:28
呵呵,就是我们这里的咸菜坛子。升华的好,见功利。
作者: 何也    时间: 2008-7-11 15:23
问好春山!欣赏美文。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8-7-11 18:10
最初由 皖川情 发表
陶罐的情节悠悠绵长,充满泥土气息和厚重乡情的文字,流畅而逶迤!欣赏


陶罐静静地躲在角落里呼吸。它大睁着眼睛,把一个家庭默默地凝视着。屋檐上的燕子,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迎来了四季寒暑的不断更迭;院子里的鲜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见证着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只有黑色的陶罐目无表情,却用一片真心把乡村的生活扛在了瘦弱的肩上。




欣赏,问好春山!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7-12 16:16
褐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历人生的凄风苦雨。
   感觉很美,给我以深刻启迪,学习,感悟、体味春山洋溢着乡村情节与深厚情感的文字,加入收藏夹,慢慢再领悟,问好!
作者: 陈洪金    时间: 2008-7-13 11:25
春山,发一些稿子到我信箱里,市文联让我帮忙组几个稿子给他们,我信箱:ynchj@126.com
作者: 潇湘珍珠    时间: 2008-7-13 16:51
杨老师好文,欣赏,学习。
作者: 一丁    时间: 2008-7-13 20:09
学习,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4 11:40
最初由 田瞳 发表
春山的沙发,先睹为快!


感谢田版首先关注,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4 11:40
最初由 皖川情 发表
陶罐的情节悠悠绵长,充满泥土气息和厚重乡情的文字,流畅而逶迤!欣赏


感谢皖川情朋友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4 11:41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褐色的陶罐,这是精神的一脉精华!文章的质点就在于作者所着眼的是陶罐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泥土与人与陶罐这几者之间的不可替代的“关联”。是历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感性的生命。这...


感谢永生兄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5 15:43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春山的文字非常精细,特别欣赏这一点。问好!


感谢昙花姐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5 15:43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欣赏春山质感、精细的文字,学习,问好春山。


感谢娴情斑鼓励,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7-15 16:56
陶罐不仅仅承载乡村,也承载了你的深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愫。学习春山细腻的文字,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6 10:50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乡土气息极浓的好文字,我——一名乡村教师,读来很亲切。问好。


感谢荣河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6 10:50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褐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


感谢高大哥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6 10:51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呵呵,就是我们这里的咸菜坛子。升华的好,见功利。


感谢龙女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6 10:51
最初由 何也 发表
问好春山!欣赏美文。


感谢何老师鼓励,问好!
作者: 兰蕊    时间: 2008-7-16 11:46
有鲜明的自我和个性。陶罐是一处乡俗,是家乡亲情的承载体。因为熟悉,所以写得逼真。对家乡的情感外化到陶罐上,内敛,沉郁。有真情,饶趣味    。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8-7-16 21:36
陶罐是朴实的,朴素的,如这篇文字一样,有着朴素的美。
学习了。
作者: 张乃光    时间: 2008-7-17 08:31
你的文字有如你的签名档上的自我介绍:来自乡村,关注乡村,品味乡村!
作者: 雪后    时间: 2008-7-17 08:50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褐色的陶罐,这是精神的一脉精华!文章的质点就在于作者所着眼的是陶罐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泥土与人与陶罐这几者之间的不可替代的“关联”。是历史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不可缺少的感性的生命。这...

看此文,明白作者写作的深度。看杜版的点评,明白你的理解的穿透。而我两者皆得,不亦乐乎?呵呵。问好。
作者: 许巢中    时间: 2008-7-17 08:53
这陶罐容量真大:
其中有历史,有现实!
作者: 韩开春    时间: 2008-7-17 08:55
很精细的文章,乡土气息极其浓厚。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7 14:20
最初由 吕永红 发表
陶罐静静地躲在角落里呼吸。它大睁着眼睛,把一个家庭默默地凝视着。屋檐上的燕子,来...


感谢永红阅评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7 14:20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褐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


感谢文华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7 14:20
最初由 陈洪金 发表
春山,发一些稿子到我信箱里,市文联让我帮忙组几个稿子给他们,我信箱:ynchj@126.com


洪金,稿件已发.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7 14:21
最初由 潇湘珍珠 发表
杨老师好文,欣赏,学习。


感谢珍珠阅评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7 14:21
最初由 一丁 发表
学习,问好!


感谢一丁关注,问好!
作者: 张乃光    时间: 2008-7-17 14:42
很欣赏你的“来自乡村、关注乡村、品味乡村”的写作方向:)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8-7-17 15:54
 褐色的陶罐冷静而从容,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把乡村铭刻成一个记忆中的情结。
深遂的语言,喜欢!
作者: 紫丁香260    时间: 2008-7-17 16:31
标题: 它就像一口老井,源源不绝地流淌着,滋润了乡村的生活。陶罐的质朴和木讷,往往会让
伟大的陶罐默默的守候着。问好春山!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7-18 08:32
以小见大的特征十分明晰,我非常欣赏如是写法,支持精华!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8 09:34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陶罐不仅仅承载乡村,也承载了你的深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愫。学习春山细腻的文字,问好!


感谢如浩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8 09:35
最初由 兰蕊 发表
有鲜明的自我和个性。陶罐是一处乡俗,是家乡亲情的承载体。因为熟悉,所以写得逼真。对家乡的情感外化到陶罐上,内敛,沉郁。有真情,饶趣味    。


感谢兰蕊文友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18 09:35
最初由 清风拂面 发表
陶罐是朴实的,朴素的,如这篇文字一样,有着朴素的美。
学习了。


感谢清风拂面文友支持,问好!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8-7-18 10:01
色的陶罐,它的原身是泥土,而泥土是乡村的灵魂和根。泥土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回报乡村,乡村选择了以陶罐的方式亲近泥土,我认为这是一种最为恰当的双向选择。正是陶罐把乡村和泥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让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共历人生的凄风苦。

小小的陶罐,洋洋洒洒的大文,诗意的题目,真实的生活!欣赏!
作者: 沧阳映红    时间: 2008-7-18 14:54
标题: 问好春山,风雨故人来
公文如山何足道,妙笔如云写自在,乡村生活胜过城市生活,这才是你内心的世界,多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20 12:47
最初由 张乃光 发表
你的文字有如你的签名档上的自我介绍:来自乡村,关注乡村,品味乡村!


感谢张先生鼓励,问好!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7-20 12:48
最初由 雪后 发表
[QUOTE]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褐色的陶罐,这是精神的一脉精华!文章的质点就在于作者所着眼的是陶罐的灵魂的刻画,而不是事实的堆砌;着眼的是泥土与人与陶罐这几者之间的不可替代的“关联”。是历史与我?..


感谢雪后鼓励,问好!
作者: 南来之风    时间: 2008-7-20 13:26
好文耐读!再提!
作者: 仰望或者倾听    时间: 2008-7-20 14:40
一个陶罐,承载着厚重的文字。
问好春山。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08-7-20 15:14
写的质感细腻 读来亲切自然  问好!
作者: 快乐阳光    时间: 2008-7-20 15:17
标题: 快乐阳光来了
窖藏的乡情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