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我的文化同行:吕永清先生分享歌词创作的精彩体会 [打印本页]

作者: 姚玉凤    时间: 2017-3-11 22:45
标题: 我的文化同行:吕永清先生分享歌词创作的精彩体会
本帖最后由 姚玉凤 于 2017-3-12 11:48 编辑

在我的群里,无意中看到一篇我的山东文化同行吕永清先生发表的好东东,觉得对我们歌词创作很是有帮助,于是就全文转载了过来,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非常凑巧的是,吕老师是1997年有幸调进文化馆的,而我是在1998年破格调进文化馆,因为我们都是学历不高的人,都是历经磨难的人,所以我们都是非常幸运的人,因此也倍感亲切。呵呵,题外话了,大家还是看吕老师的美文吧……
歌诗之星——吕永清                     
      
“歌诗之星”人人可以当明星,这一晚您就是最闪亮的明星,互动、交流、分享,尽在“歌诗之星”栏目时间。


2017年3月4日歌诗之星:吕永清


吕永清艺术简介:
吕永清,词作家、诗人、编剧、文化活动策划、撰稿人,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郓城志愿者协会名誉主席。先后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文联音像、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及《词刊》、《歌曲》等百余家报刊、电台、电视台、舞台、音像公司发表、演播作品一千余件(首)。《最亮的星 最好的人》等作品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政府奖一等奖、全国广播新歌金奖、铜奖、中国曲艺“牡丹奖”及省政府“泰山文艺奖”等二百余项奖励,不少作品被选入《祖国万岁》、《中华百年歌典》等歌集,《跟你走进幸福里》被选入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著有《心之恋》、《笑蓝一方天》、《从美丽出发》等五部歌词集、诗集,一张“中国当代著名词作家作品经典”吕永清专辑,两部三十余集影视剧《天地少年》等,被誉为“当代词坛的‘郓城好汉’”。先后为央视《锦绣梨园》、《艺苑风景线》走进菏泽、豫鲁五城市春晚、晋冀鲁豫吉5省21城市戏迷擂台赛、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开幕式等二百余台大型活动撰稿,先后举办了“美丽与壮丽——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原创诗文朗诵会”、“郓城因你而美丽——吕永清、文婧诗歌作品朗诵会”,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自强模范”、山东省自学成才者奖、“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文明家庭等,荣立三等功。


吕永清歌词六首:

《春之恋》
吕永清

春意缠绵
缠绵了谁的思念
细雨迷蒙
迷蒙了谁的双眼
和风柔软
柔软了谁的琴弦
看看看,那一朵桃花儿开婉约
它婉约了谁的诗篇
触动了我的心弦
哦,谁的思念染红了桃花扇
谁的琴弦碰响了春之恋
谁的诗篇谁的眼神
他(她)搅乱了我的心田

《两口子,一辈子》
吕永清

你用心灵和我相约
我用岁月与你相守
相约相守间
青丝不觉染白头
笑看菊花瘦
任那时光流
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都变成了一杯恩爱的酒
哦,两口子,一辈子
一辈子,一杯恩爱的酒

你用真情和我相伴
我用十指与你相扣
相伴相扣间
幸福从未打折扣
笑看脸变皱
依然手牵手
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都变成了一杯幸福的酒
哦,两口子,一辈子
一辈子,一杯幸福的酒

《母亲爱喝汤》
吕永清

母亲的乳汁香
童年的岁月长
摘罢榆钱撸槐花
熬点面汤充饥肠

母亲的巧手忙
锅底的灶火旺
擀点面条解解馋
馋得我心直发慌

饭碗儿端上来
我吃的肚发胀
哪管娘亲喝的都是汤
嘴巴儿一抹小脸扬

如今我想起来
心里头疼得慌
母爱深深啊养大我
梦里的娘亲还是爱喝汤

啊,我那爱喝汤的母亲啊
她一份爱就染香了岁月暖了我心房
啊,我那爱喝汤的母亲啊
她一句话就哄大了我笑看那日月情长

盼河水倒流的小姑娘》
吕永清

(河水会倒流吗?河水会倒流吗??河水会倒流吗???)

有一个山里的小姑娘
常常来到小河旁
每次来都揣着希望
每次走都带着失望

那一个山里的小姑娘
常常站在小河旁
呆望着清清的河水
一脸焦虑一脸迷茫

(小姑娘,小姑娘,你为何常在小河旁?)

我忍不住问她
她说爹娘亲口对他讲
等河水倒流的时候
就送她去学堂
她说爹娘亲口对他讲
河水倒流的时候
就送她去学堂

哦,盼河水倒流的小姑娘
纯真可爱的小姑娘
她就这样眼巴巴地守望
守着一个空空的梦想
1996年6月上旬

《千古霸王千古的你》
——致项羽
吕永清

一说起霸王举鼎
谁不惊叹你的神力
一说起破釜沉舟
谁不佩服你的勇气
霸王举鼎
举起的鼎上写满了你的神奇
破釜沉舟
沉下的船中可藏着一个千古之谜
哦,千古霸王千古的你
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置之死地而后生
你生也千古死也千古顶天立地

一说起霸王别姬
谁不感叹你的悲剧
一说起乌江自刎
谁不痛惜你的结局
霸王别姬
千年的岁月流传着你的传奇
乌江自刎
不老的江月还映着你不倒的身躯
哦,千古霸王千古的你
生动了多少鲜活的成语
不以成败论英雄
你成也千古败也千古豪气贯天地

《李清照》
吕永清

看你倚门儿回首,
为何把那青梅嗅
你这样的女儿情态
一个羞字含笑半垂首

看你把酒黄昏后
缕缕暗香已盈袖
你为谁相思为谁愁
一声叹息人比黄花瘦

说什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道什么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是谁让你这个纯情女子
独上兰舟却载不动许多愁

生当作人杰的你啊
为谁留下了一颗痴心欲语泪双流
死亦为鬼雄的你啊
为谁留下了一阕好词看绿肥红瘦


分享心得:
   
    《新歌诗》群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又是一个春天,又是一个难忘的夜晚,很高兴能和大家相聚在“歌诗之星”。说实话,去年冬天《歌诗之星》专栏开办时,班长喵喵就先后邀了我好几次,只可惜我当时眼睛不太好,半年多都没上群里来,所以一次都没答应,这令我很汗颜,总觉得对不起群里的词朋曲友们。这一次,等到班长再次邀约、马主编又专门微信约我时,我再没任何理由推辞了,只能是赶鸭子上架,知其难而勉力为之。
在这里,首先要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更要谢谢群里朋友的牵挂,知道我眼睛不好,看到我就问“眼睛怎么样了”,这让我很感动。带着这份感动,也带着大家的信任,今晚就让我们一同畅游在新歌诗的海洋里,在文学和音乐的双重约束下来探讨和分享一下歌词创作中的一些问题和心得。借这个机会,我也梳理一下这些年来已经淡忘了的、为了自学歌词创作摸爬滚打过来的一些往事。由于没有什么准备,我就信马由缰地随谈吧,想到哪儿说哪儿,说的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家提出来。


简单的说下自己的经历: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家里很穷,没有留下什么照片。再加上我的学历很低,虽然上完了初中,但连一张初中毕业证都没有混上,更别说有什么初中毕业照了。当喵喵说要我的毕业照时,我只能是一脸苦笑。但喵喵说,还必须要张旧照片。无奈之下,我翻出了92年9月在北京参加第二届歌词创作高级研修班时的几张照片。刚才大家看到的这张照片就是其中之一。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二十五年过去了。
说起来我的腿疾,奶奶说,那是我们村赤脚医生当年打针打的,打到坐骨神经上了。尽管那一针改变了我的健康状况,也改变了我的命运,但那一针也让后来的我发奋自强,历经了八到十年的时间,重新爬了起来,重新用自己的笔,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我是八十年代中后期萌发写歌词念头的。初中辍学后(那时还不让残疾人高考的,高中也不让上),我就迷上了听收音机,并养成了听歌时随手记歌词的好习惯。凡是我喜欢的歌,我都会凭着记忆把歌词记在本子上。那时,我的本子是父亲用过、但还没用完的那种笔记本,已经很破了。由于时间久了和墨水的原因,等我用时已经不太清楚了!这样正好,我就把歌词覆盖在上面,让原来的已经淡了的笔迹,做了这些歌词的底色。记得有这么个庆幸的事,父亲有本珍藏的笔记本一直没用过,被我“淘”来当了第二本抄记歌词的本子。就是这两本子歌词,让我萌发了创作歌词的念头。有了这念头,我竟然不知天高地厚地果真模仿着写起来了。这会儿想想那时的自己,我还真挺佩服当时的勇气。
既然想模仿着写歌词,那写什么内容呢?模仿创作,我当时走得很艰难。因为我是偷偷写的,不想让任何人知道。当我听说连上高中都没戏时,那段时间特消沉。自卑的形成是多方面的,从小身残是一个方面,更有一方面,有人当我的面对我父亲说:上学没用了,别说考大学,高中都不收的,不如让他学个手艺。这话当时对我打击挺大的。要是自己学写歌词的事再被人知道了,肯定会被口水淹死的。当时的自卑,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和形容的。
写了十几首歌词时,总想把它寄出去,可发歌词的刊物在哪儿呢?在封闭的农村,没有一个人可以问询,这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可就在这时,我灵光一闪,想起一件往事。上初中时的某个课间,两个女生拿着一本杂志在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抬头一看,她们拿的杂志上有两个黑色的大字——《词刊》。我都不知道,就那么一眼,我怎就把它记在了心里?
想起了《词刊》,可《词刊》发不发歌词呢?当时,我常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残疾人之友》栏目。听节目时,我也不知哪来的勇气,就提笔写了一封信,向中央台问询《词刊》地址。感谢中央电台,在1987年11月份那个寒冷的冬季,给我寄来了回音。也就从那一天起,我开始偷偷摸摸地往外投稿。不上学了,总得谋生啊,我就去学了缝纫。在我的裁衣案上,有个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总有不少的书本摞在一个角落里。那时无论再忙再晚,我都会抽时间翻一翻书的,然后想一想词。得知有了《词刊》,我凑了两元钱,找了个本村的老师,请他在学校里帮我订了半年的《词刊》。
《词刊》是我真正的老师。每期《词刊》都被我翻看了无数遍。就是在《词刊》上,我发现了其它报刊的征订地址,也发现了一些歌词征集的信息。有了这些,我就天不怕地不怕的开始了投稿。所以在我的简介中,我一般情况下都说是89年学写的歌词。因为89年是我定性写歌词的一年,原来的摸索都是没有目标的摸索。

那一年正好是建国四十周年。就是那一年,我看到了《西部词家》举办“西北风”歌词大赛的信息,就写了一首《四十而立》。也就是这首小词,在1990年春天载入了《西北风》歌词集。这是我第一首变成铅字的作品。接下来,自己的作品就不断在《西部词家》、《野菊花》、《长白山词林》、《上海歌词》等内部刊物上发表了。这就是我的歌词入门,走的很艰难、很曲折,不像咱们群里的歌词朋友们有这么好的平台和交流氛围。
在正式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是1992年在《天津歌声》上发表的《中国魂》。我与天津也是挺有缘的,我第一次拿稿费的歌词就发表在天津《广场》报“望海词坛”上,给我寄来了三块钱的稿费。也就是通过这次稿费,家人才知道我在偷偷的学写东西。那时的梦想虽比天高,可也不敢让更多的人得知,包括我的几个铁杆朋友。
也是在92年,《词刊》编辑部和民族歌舞团联合举办第二届歌词创作高级研修班。我寄去了两首词,有幸被选中。当时全国各地去了27位学员。其中,有咱们熟知的宋青松、李红林,还有孙德明、王慧敏、王振忠、鸣波、田旭红、吕彩霞等。也就是这一次北京之行,奠定了我真正的写词基础。在北京的那段时间,听了乔老、闫老、晓光及王晓岭、任卫新、徐沛东、王世光、金兆钧、王健等各位老师的课,眼界大开。他们的课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把我以前百思也不解的东西,在那一瞬间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了我。
有了这样的基础,接下来就是创作自己真正的歌词作品的时候了。我知道难,所以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是要创新,写别人没有想到的细节,写别人关注不到的视角,也就是找一个巧妙的点,让自己的词与众不同。在写歌词时,我对文学性和音乐性是特别关注的。尤其是字里行间的那种音韵的感觉,那种在词与词之间自然产生的节奏感,是我这些年一直坚持的。
我是1996年出版第一部歌词集、第一次获国家级大奖后改变命运的。1997年4月,政府给我下了一个红头文件,把我调进了文化馆工作。不用算,整整二十年了,今年正好是我跳出农门、改写命运二十周年。1997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改变我命运的春天。

我是把歌词当作了毕生追求和爱好的。在做服装时,虽然服装能给我暂时的温饱,但它解决不了我精神上的那种焦渴状态。接触了歌词,我认准了四个字“词打心生”。在我最晦暗的人生岁月里,是歌曲给了我心灵的共鸣;是歌声给了我生活的乐趣;是歌词给了我人生的支点。就是在那一刹那间,我爱上了歌词,爱上了这种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的独特的艺术体裁。
记得08年《歌词月报》有一个“词家访谈”栏,让我说我的歌词观,我当时说了这么几句话:歌词是属于文学的,但它更是属于音乐的,因为它“别是一家”。歌是词的特性,唱是词的天性。为了它的特性和天性,我愿意唱着去读词、品词、写词。
我在写词的时候,一般是哼唱着写的,尤其是在自行车上,自行车的节奏会带给我一种旋律感。记得我写过一篇关于金黎先生的文章,因为金黎先生也是喜欢骑着自行车写词的。那次去天津,他就是骑着自行车去看我的。我们两个在这一点上达到了一致,达成了共鸣。
有人说,歌词这东西不是谁都能写的,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写的。可我根据这么多年的创作经验,倒觉得歌词这东西,只要想写,是人人都可以写出来几句的,因为谁都有情感共鸣的一刹那,更因为它来自于民间,民歌民谣不是出自他们的手吗?歌词这东西,也不是谁想写都可以写好的。乔老爷说过“歌词最容易些,最不容易写好”,这很说明问题。从在农村创业到现在,我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深知写词的艰难,真可谓越写越难,对于这句话领悟很深。至于什么东西可写,什么东西不可写,我觉得只要功力到了、你的眼光睿智、视觉独特了、思想性具备了,什么题材都是可以写的,也是可以写好的。
写歌词,我的感觉是写人未所写,唱人未所唱。出自心灵的词才是美的,发自肺腑的歌才是真的。歌词短,短得人人都可以写。歌词短,短得又让大多数人都写不好,以至于现实中,有许多文字游戏之类的、文辞不通的作品充斥荧屏、报刊、歌坛,晕你的视线,扰你的耳朵。咱们写歌词的,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歌词创作不可以无道,也不能有道,道应该在无道之中。只有如此,我觉得才能写出好作品。
说实话,人这一生,如果能写出一到几首好的经典歌词,就已经特别了不起了。别小看歌词,其实要真想写好这样的小玩意儿真的太难了!尽管它经常被人誉为小玩意儿。可对我们来说,这小玩意可不小啊,反正我觉得是越写越难。尤其是想写出耳目一新的、能改变自己风格的、能突破自己框框的歌词,那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歌词是作曲的基础。从作曲的角度上看,我还是觉得每段四句到八句的歌词是最受欢迎的,也是最容易能谱曲的。当然了,这只是我的个人看法。很多歌词大伽在创作中都是主张出新的,而且他们的写作都不太拘泥于这些,而是四两拨千斤,以自己作品的卓尔不同、独树一帜打动作曲家,从而引发出作曲家的灵感。可你们注意没注意,等到作曲家的曲谱出来后,你会很惊奇的发现,很多奇数句的歌词句子,都被作曲家或者用重复或者或者打乱、或者兼容并行、合并了。
歌词是一种重复的艺术,歌曲更是一种重复的艺术。有时候,我觉得重复是一种力度,更是一种力量。听到这里,你也许会说,我也要向大伽们那样写歌词。其实,作为我们最初写歌词的人,我对这一点印象非常深:如果我们的功力和修为达不到那种程度,若你还不想按歌词的结构去写,不想按规矩出牌,那作曲家只能舍弃咱们的词,只能和我们说拜拜。
这也算是我的一个经验吧,你的作品不讲究格式,又没有打动作曲家,他怎么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为一个无名的、还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歌词作品及其作者谱曲呢?初写歌词,我觉得咱们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歌词的基本规律去写。在写的过程当中,把角度切入的刁一些、构思巧一些、让语境新一些、情境美一些,在字里行间给音乐留出来足够大的驰骋的空间。这样再加上咱们起的好歌名,加上感人的词句,入情入理步步递进的情感。我想啊,有了这种入情入理、步步递进的情感宣泄,咱们的歌词谱曲率应该会是很高的,咱们也会很快引起那些词曲界的关注,也能很快与各种各样的曲作者结成朋友、结成对子,甚至于还会有非常默契的成歌率非常高的那种合作搭档。也就是说,自己做人一定要非常真,写的词也一定要非常的真,真才能感人,才会吸引来更多的合作伙伴与我们合作。词品就是人品啊!

从农村摸爬滚打出来,对于歌词我是经常难为自己的。只有另辟蹊径了,才能出奇制胜。只有与众不同,才能光彩独具,才能让人一眼看上你的歌词。在创作中,我以前给自己定的一个标准就是每天要写一到两首。那时候,真的是为了这个数量而数量,等到后来才发现数量不等同于质量。其实啊,面对自己的作品,自己要敢于说不!要敢于挑自己的刺,敢于打破了重写。尽管自己否定自己的作品很难,但再难也要做。人,最难突破的也许就是自己的心理防线,最难打倒的对手,也就是自己。否定再否定,才能超越再超越。无论是在农村创业,还是走出了农村,我都经常这样的难为自己,不为别的,只想让自己在每首作品中都不一样。当然了,那要反过来说,也就是想让自己的每一首作品都能做到不一样,都能脱胎换骨,独立存在。
还有啊,我觉得咱们写歌词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只能使歌词变成文字的堆砌。写歌词,也不能写的太过于华丽,太美的修饰语会削弱歌词的音乐性。写歌词,只有精简精练语言才有可能吸引音符这只金凤凰。面对那些华美的语言,好多词句不舍得删,也就是说下不去手。这个我理解,我也有这种亲身体验的。有时还真下不去手的,作品就像自己的孩子啊,谁舍得?可咱们都该有一种认识。大家都看到树木生长了吧?如果这棵小树长满了杂枝,它能长成笔直的大树吗?不能的。歌词就是这棵小树,我觉得词曲合璧才能成为大树,词曲唱要是再次合璧了,那才能成为参天大树。如果咱不舍得修剪,那这样的歌词是很难成材的。该砍的一定要砍,该删的华美辞藻一定要删。砍不动这些,删不去这些,写出来的歌词,就不是好歌词。

和作曲家打交道打多了,你就会明白他要的是什么,一个音符一个字的,而且这些字还要有飞翔的潜质。在听众那里,他要一听就明白就能引发共鸣的。无论你有多深的道理、多重的情感、多复杂的故事框构,到那个时候你是没有任何机会解释的,也就是说歌词容不得你来解释,歌词也不需要解释。
在咱群里好多写诗歌的朋友,我觉得他们有一个瓶颈。什么瓶颈呢?就是从诗歌往歌词上转型时,大多都有一个小通病,就是太注重诗意、太注重文学性了,一写就写的满,写得特别纸面化,基本上不太考虑做曲的感受。作品没给音乐留下一点空间,没给音符留下一双飞翔的翅膀,这就是由诗转词的瓶颈。要知道,写歌词是需要带着镣铐跳舞的,特别难。一句话,写诗是自由的没有拘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歌词也是自由的,但它却是有拘束的,它要你在有限的空间内自由的发挥,它要你在有限的空间内,写出无限的空间来。这应该就是诗与词不一样的地方。毕竟歌词是听觉艺术,说一千道一万,它还是要让作曲的产生创作冲动,然后再用他的曲子去影响歌唱者,然后再把它推出来。我觉得这样的一条链接,如果断了的话,辛辛苦苦写出来的词可就浪费了。
现在作曲的每作一首曲子,他要的已不是发表在刊物上了,他要的是飞翔,是要把歌唱出来。所以我们写词时,一定要选准角度。一个角度就是一种感觉!这需要开发你的想象力和智慧,灵感来了就要抓住。对创作咱们都要勤奋一点,有了好的想法好的角度,要马上记下来写出来,写到哪儿就是哪儿,这种感觉稍纵即逝的。

再说说改词吧。在我写词之初,有不少老师对我的词也提出过好多的意见。有的意见我采纳了,那是必须的。有的我坚持下来了,因为自己的个性使然。有好多东西需要自己在听与不听、改与不改之间根据自己作品的特性来决定。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词界,写作和理论双手都过硬的有很多大家。像乔老爷、王晓岭、任卫新等老师,他们这些大咖都是跨界的,而且写词、写剧本、策划撰稿和评论都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呢,也有好多词家写不出理论来,也有好多理论家写词不是特别的好。因为理论家是理性的,咱们词作家是感性的。理论家能看出来歌词的优劣和各种毛病,但他写词未必能写得出来。这也许就是词作家和理论家的区别吧!所以说理论就是理论,作品就是作品,这是一道鲜明的分水岭。
诗与歌词,在中国是一对孪生姐妹。翻看赵元任传记的时候,记过他说过这样的话:诗是诗,歌是歌,诗歌越进步,它就免不了分化的趋势。等到分化以后,诗歌就是诗歌了,歌就真的变成唱的了。也就是说诗与歌词是一脉相承的,文理相通。它分化以后又各成一家。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是一手写诗,一首写词的。诗歌,内向深沉,是用眼睛看的,歌词呢,外向奔放,是用嘴巴唱的。所以,我在写诗写歌的时候,是泾渭分明的。诗与词本质的不同,诗是视角艺术,可以朦胧;词是听觉艺术,不能朦胧。诗歌是梦幻的,歌词是透明的。在这里,我也希望以这样的感觉和写诗写词的朋友们共勉。

其实,从一个农村残疾青年一直走到现在,我要感谢的人太多。包括第一次给我写文章推介我的晨枫先生、何以先生,还有给我第一部歌词集写序的王晓岭老师,他给我写序的标题就是“郓城好汉吕永清”。当时我很忐忑,我哪算什么好汉啊?可就是这篇序言,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在以后的很多笔会、聚会以及采风活动中,全国各地的很多词友词家包括很多长辈,见了我的面,都会笑着说一句“好汉来了”。这让我很惭愧,因为我做的还很不够,因为我根本不是什么好汉,而是一个有点自卑的残疾人。可就是这篇序言,在无形中又给了我另一种自信。
写词就是写人,作词就是做人。宁许别人对不起自己,也不容许自己对不起别人,这也是我有时活得挺累的一个原因。别说我吃亏了,我就是在这样的对不起自己中学会了跨界。学会了跨界,也就懂得了那句话:艺术是相通的。老辈人说得好,吃亏就是吃福啊!在这里,自己给自己一个勉励的句子吧:最简单的句子才是最不简单的,有爱就能出好词。曾经哭过,而今笑着,笑与哭之间才是我们更加要注重的历程。

时间已经过了,就再说两句话做个结束吧!我觉得,不管站在什么样的起点上写歌词,歌词创作中首先要有个好创意、起个好名字、选个好角度,再搭建一个好结构,再然后,就是在各种意境中删减就繁,找准一个词眼,把握住歌词当中字与字之间的节奏,要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铺展开去,在细节上再下下工夫,一首好词,我觉得就能呼之欲出了。
絮絮叨叨说这些,算是与大家共勉吧!让我们一起在文学性和音乐性的双重轨道中并肩前行。为什么要说这呢?我觉得我们群里有好多人在自学歌词创作,但现在的自学歌词创作和我那时的自学又有天壤之别的。今晚啊,说自己的经历有点多,但我就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能给一些新的、想学写歌词的作者一个信念、一个希望,俯下身子潜下心,少绕些圈子,少走点弯路,多点自信和悟性,在写词路上坚持下去。你们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必像我当时那样两眼一抹黑的摸索前行了。好好的写吧,咱们都多用点心,以便让自己的歌词都能插上音乐的翅膀。
再次谢谢兄弟姐妹们的信任,祝大家创作丰收!若有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亲爱的朋友,欢迎关注新歌诗大家庭,本群是《新歌诗》杂志的一个微信群平台,聚集了众多的词曲作家及爱好者。每周一、四晚上本群有原创作品点评活动,《新歌诗》杂志主编马强率所有杂志及微信群工作人员 ,期待并欢迎您加入新歌诗大家庭。

作者: 翠袖倚修竹    时间: 2017-3-11 23:08
拜读并向草根明星致敬!其实也是大明星,是我们心中的明星!
作者: 翠袖倚修竹    时间: 2017-3-11 23:08
姚老师有心,辛苦了,喝杯茶!
作者: 姚玉凤    时间: 2017-3-11 23:11
翠袖倚修竹 发表于 2017-3-11 23:08
姚老师有心,辛苦了,喝杯茶!

妹妹客气了,复制过来需要重新排版,才比较看得清楚,仔细看了下,内容很是实用,所以就一网打尽了
作者: 翠袖倚修竹    时间: 2017-3-11 23:15
姚玉凤 发表于 2017-3-11 23:11
妹妹客气了,复制过来需要重新排版,才比较看得清楚,仔细看了下,内容很是实用,所以就一网打尽了


页面字体颜色虽然不是万紫千红,也很是五彩缤纷啊,就这就足够辛苦的啦。
作者: 那永恒    时间: 2017-3-11 23:26
自学成才,白手起家,不容易,赞!谢谢提供推荐!
作者: 琴枫    时间: 2017-3-11 23:37
慢慢学习 内容太多,一下子看不完,明天继续,谢谢姚老师分享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7-3-12 08:25
早前听说过吕永清老师,今读了姚版主发来吕老师的简介与作品,深入了解吕老师了。真好!读了吕老师对歌诗、歌词的见解,受益匪浅啊!谢谢吕老师!也谢谢姚老师!
作者: 杨志广    时间: 2017-3-12 10:19
大家手笔,钦佩!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3-12 14:15
欣赏学习,问好姚老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