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清明习俗:挂坟 [打印本页]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08:27
标题: 清明习俗:挂坟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7-4-21 13:22 编辑

  在川东北一带许多小疙瘩村,比如我的老家铁顶武安村,父辈们对清明节比较淡漠,许是穷困的压逼,在他们眼里,清明仅仅只是一个节气而已。

  至于把它当作一个节日来过,那是有闲阶层和商家合谋的一出喜剧罢了。因而鼠目里,寸光中,除了那八个硕大的“慎怀追远,缅怀先烈”之外,就剩警告不肖子孙,由宗族召开的"总结大会"“清明会”了。其它,像什么插清明柳啊,荡秋千啊,踢足球啊,放风筝啊,蚕花会啊,等等。都是些道听途说的奇闻轶事。少见,多怪。只有眼馋心羡的份儿。倒是:“清明不吃粑,生疮生在屁丫丫”念得香。 说吃,我又不热心不在行,还万分不屑,只好就此跳过,不语。

  还是捡老辈扫墓的事写吧。扫墓是官话,本地则叫上坟,更多的是说"挂坟"或"挂青"。至于为什么要这么称呼,我也不好揣测,从平常村童骂人"挂了"也略知其意。按下不表。

  把周作人的《上坟船》作为参照,觉得特有意思:“绍兴墓祭在一年中共有三次,一在正月曰拜坟,实即是拜岁,一在十月曰送寒衣,别无所谓衣,亦只是平常拜奠而已。这两回都很简单,只有男子参与,亦无鼓吹,至三月则曰上坟,差不多全家出发,旧时女人外出时颇少,如今既是祭礼,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姣姣,谓夜开的一种紫茉莉也。”

  比对绍兴:我们村大规模的祭日,也有三次。大年三十,清明,七月半。月半节,传说是阴间的“过年”。即使“过年”,也很冷清。中午或傍晚,人们烧纸燃香了事。白天,不走亲戚,免得与人家祖宗“争宠”;晚上,闭门不出,怕撞到鬼。没有十月送寒衣的风俗。

  清明呢, 也不热闹。既无越地扫墓的画船萧鼓玄服靓妆。也没绍兴的“十碗头”犒劳。跟绍兴三月不一样,坟前祭拜的,男人小孩居多,妇人不去。出嫁的女儿是个例外。

  坟前的祭品:酒,肉,必不可少;家境好的,也有瓜果,但不常见。连同火纸一起放在一个竹筛里,由小孩端到坟前去。礼毕,再把筛子端回。酒得斟满,洒在纸钱上。肉还得带回家,日后待客吃。鞭炮,可有可无。不像绍兴,要响五炮,念祝词。不过呢,记忆中这些残迹,好像都与清明无关。最后一道仪式,按长幼尊卑秩序,依次向祖辈磕头、作揖、跪拜。似乎有。唯一雷同的,三次祭奠都会烧纸。纸钱当然是火纸。我看见很多人老在傍晚烧,加上天气阴阴的,就觉得有些害怕,遇到烧纸的就老远避开。

  焚烧的纸钱,烧得越大越欢越好,意味着“那边的人”高兴。老人家说,火堆是不能拨的,拨了,钱就不能抵达亡人之手。为防孤魂野鬼抢夺,就绕火灰堆一圈,画一个石灰圈。类似盖一个邮戳。都说阴阳两隔,其实,哪能隔得断呢?

  早些年,外祖父在世时,年年清明都要"折包",写“包”,寄到“那边去”。大包小包,堆在一张八仙桌上,老高一垛。全用一张张火纸折叠而成。包上写有一行行字粒。做这些事时,外祖父总是一脸忧戚,神色恭谨。

    那只握笔的手,青筋蹦出,抖个不停。写他的祖辈,写他的父辈,还有他的亡妻。很是费力。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从早晨写到中午。笔墨楚楚,字粒秀挺,我不认识,不愿问他,也不敢问。院里,肃风哑静。只见丝丝缕缕的阳光,从屋后的树梢尖上爬过来,歪在土墙上,一点一点往字里浸,往祖父衣衫里挤,直到完全盖住他的脚背。

  听到祖父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声响,再看看叠得四四方方,工工整整的“小包",一丝恐怖莫名而来,突然就哭了。

  后来,外祖父也去了。就再也没有人写过“包”了。

  不过,清明前后,在野外,会遇见长短不一的纸幡,挂在坟头枝上,或有黄白纸菊在飞花零叶中闪烁,没有“娇娇”陪伴。偶有“小船”“小鱼”状的冥币出没,眨着鬼眼逗引路人。泪纷飞,欲断魂,诗人总是多情。凄切哀嚎,心涌眼塞,也会让逝者不得安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我看见本地很多墓碑刻有此联。明月清泉,纤尘不染。诗意淡然、豁达。告慰明示,不言而喻。繁荣昌盛的厚望,隐约可从挂坟时间度量。如果是旧坟,子孙丰盈富足,混得不错的,大多会在清明前挂,如是新坟,则在正清明挂。清明后挂的,则是一些无后的坟主。

  对多数农人来说,清明只是一个节令口哨,当作节日,却有些奢望。想起了,就在嘴里念叨一阵,天涯心事暂且化解。淡忘了,也不会心生内疚罪恶之感。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就是这个样子的。捣田碎地,点瓜种豆,栽花植树,倒是一点 也不含糊,一点也不马虎。

  梨花风起,寻春出城。天洁地清,随心去吧。

  这才是人世上好的生活。生有可恋,死亦不惧!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说明:小作文贴出之后,有很多缺憾,经论坛文友梅边先生的指点后重新做了修改。为了净化散文版的版面,使得更美观一些,特把标题括号修改稿三字删去。在此感谢论坛文友的直言不讳。夜莺深感幸运,幸福,因为有你们在!




作者: 恩和    时间: 2017-4-7 10:06
哎,这是夜莺吗?O(∩_∩)O哈哈~
当然是夜莺啊。率真的,灵动的夜莺,把知性表现得雅静。点赞了。
看过你的文字不多,无法对比。所以呢,不好说这是不是一种改变。文字清亮、娴雅,第一印象。
初读一记。问好夜莺,春安。

作者: 青衫子    时间: 2017-4-7 11:27
清明这个节日很好呀。祭拜先人是主题,也可以踏踏青。看了夜莺老师的文章,一点也找不到老师在群里说话时的川普味道。那个味道是想着怎么说得更像普通话一点,这里随意多了。欣赏问好。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4-7 12:45
清明总是会被离情别绪填满,被哀思充盈,所以才不会被当作节日来过,因为节日代表的就是快乐。欣赏佳作。问候祝福夜莺老师。
作者: 刘彦林    时间: 2017-4-7 16:00
首先祝贺荣升版主。先留足迹,下来品赏。问好。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4-7 16:46
夜莺文字,清丽活脱,鲜明生动。读到“梨花风起,寻春出城。天洁地清,随心去吧。”这一句时,忍不住笑了。欣赏!问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7 16:49
夜莺的文字是跳跃性的,活泼如雀,轻松灵动。欣赏!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4-7 19:04
夜莺的活泼在文字中总能显现出来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9:15
恩和 发表于 2017-4-7 10:06
哎,这是夜莺吗?O(∩_∩)O哈哈~
当然是夜莺啊。率真的,灵动的夜莺,把知性表现得雅静。点赞了。
看过你 ...

恩和。有你在散文版,文友们一定能够提高很快,一定要常来哟!爱你!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9:23
青衫子 发表于 2017-4-7 11:27
清明这个节日很好呀。祭拜先人是主题,也可以踏踏青。看了夜莺老师的文章,一点也找不到老师在群里说话时的 ...

青君,别王顾左右而言它呀,我可想在你的指点下,作文有所进步呢!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9:25
柯英 发表于 2017-4-7 16:49
夜莺的文字是跳跃性的,活泼如雀,轻松灵动。欣赏!

看了柯老师的文章,夜莺只有羞愧的份啊!我多想柯老师狠狠地砸砖!遥祝春安!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9:26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4-7 16:46
夜莺文字,清丽活脱,鲜明生动。读到“梨花风起,寻春出城。天洁地清,随心去吧。”这一句时,忍不住笑了。 ...

我知道你笑什么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9:36
刘彦林 发表于 2017-4-7 16:00
首先祝贺荣升版主。先留足迹,下来品赏。问好。

刘老师,可得多发文文在散文版哈!顺便也把你的文朋诗友邀来,一起玩,好么?

作者: 日尧月    时间: 2017-4-7 20:14
清明,是一种节气,也是一种仪式,还是一种人格(宁夏作家郭文斌),我认为也是一种地道,还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延伸。
欣赏夜莺很接地气的川东一代“挂坟”这一缅怀祖先的仪式!
作者: 龚跃彬(00000)    时间: 2017-4-8 05:07
夜莺版主的文字如一个个跳跃的精灵,跃入眼中,浸入心里,如诗如画,似坐在游船上饱览沿途的壮美风光!拜读欣赏!
作者: 何足道哉    时间: 2017-4-8 05:54
风俗和我们这里差不多。
作者: 雁南    时间: 2017-4-8 07:55
文字灵动。
作者: 春秋    时间: 2017-4-8 12:33
文字在直率里跳跃,思绪在文笔里流淌。夜莺为人酷,笔墨也如此潇洒,不拘一格。问好!
作者: 梅边    时间: 2017-4-8 16:50
做这些事时,外祖父总是一脸忧戚,神色恭谨。那只握笔的手,青筋蹦出,抖个不停。写他的祖辈,写他的父辈,还有他的亡妻。很是费力。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从早晨写到中午。笔墨楚楚,字粒秀挺,我不认识,不愿问他,也不敢问。院里,肃风哑静。只见丝丝缕缕的阳光,从屋后的树梢尖上爬过来,歪在土墙上,一点一点往字里浸,往祖父衣衫里挤,直到完全盖住他的脚背。

—— ——
这节写的很生动。是叙述,但做了心里的刻画;文字的妙,与文心的到,这就是功夫。通篇读下来,有周作人的味了,又仿佛在读胡兰成的胡村月令。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4-8 17:29
生有可恋,死亦不惧!
活到这样才是活明白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4-8 18:07
  欢迎夜莺加盟散文版!咱们的力量壮大了……
  文字写的随意而自然,达观而生动。将当地的习俗一一呈现,且设身处地的替农人说出了心里话:“清明只是一个节令口哨,当作节日,却有些奢望。”我们这里也有上坟给先人写包的习俗,看来南北汉人寄托思念的方式大同小异……问好!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9 18:32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7-4-9 20:46 编辑
龚跃彬(00000) 发表于 2017-4-8 05:07
夜莺版主的文字如一个个跳跃的精灵,跃入眼中,浸入心里,如诗如画,似坐在游船上饱览沿途的壮美风光!拜读 ...

蒙承老师厚爱,其实夜莺底子薄,起步晚,还得靠我家们多多指教呢!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9 18:35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4-8 17:29
生有可恋,死亦不惧!
活到这样才是活明白了,

这就是我理解的清明。对长辈最后好的祭奠,就是好好生活,让他们的庇护没有落空!

作者: 蔓越橘    时间: 2017-4-9 20:47
莺莺的文笔很接地气,喜欢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9 21:02
蔓越橘 发表于 2017-4-9 20:47
莺莺的文笔很接地气,喜欢

多提意见哈,好版主是好会员培养出来的!

作者: 姚玉凤    时间: 2017-4-9 22:23
才女妹妹的文字,清新,活泼,别样的断句,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感,音乐性超强,喜欢
作者: 蔓越橘    时间: 2017-4-9 23:01
夜莺 发表于 2017-4-9 21:02
多提意见哈,好版主是好会员培养出来的!

版主好会说话,喜欢你的率性和纯真,希望你永保一颗顽童的心,。永远活泼快乐,犹如你的文字魅力无限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4-10 12:3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4-10 16:27
一方水土,一分习俗。在莺子笔下活跃了起来,让读者跟着笔锋感受生命的厚重。还有超脱的感悟。
厉害了丫头!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11 10:41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4-10 16:27
一方水土,一分习俗。在莺子笔下活跃了起来,让读者跟着笔锋感受生命的厚重。还有超脱的感悟。
...

看姐这么表扬俺。羞愧死了。只好再次把几处不顺的地方修理了一下。以回报姐的厚爱!遥祝一切好!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7-4-11 22:36
另一种意味的清明节解读,感觉你国文底子不错。清明过去只是个节气,后来演绎成对故人的祭奠,现在看来悲即是喜,喜亦是悲,从中领悟从而有所升华,如夜莺这般看来是入了“自然道”了。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4-16 19:24
在川东北一带许多小疙瘩村,比如我的老家铁顶武安村,父辈们对清明节比较淡漠,许是穷困的压逼,在他们眼里,清明仅仅只是一个节气而已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17-4-19 16:43
早些年,外祖父在世时,年年清明都要"折包",写“包”,寄到“那边去”。大包小包,堆在一张八仙桌上,老高一垛。全用一张张火纸折叠而成。包上写有一行行字粒。做这些事时,外祖父总是一脸忧戚,神色恭谨。那只握笔的手,青筋蹦出,抖个不停。写他的祖辈,写他的父辈,还有他的亡妻。很是费力。写写,停停。停停,写写。从早晨写到中午。笔墨楚楚,字粒秀挺,我不认识,不愿问他,也不敢问。院里,肃风哑静。只见丝丝缕缕的阳光,从屋后的树梢尖上爬过来,歪在土墙上,一点一点往字里浸,往祖父衣衫里挤,直到完全盖住他的脚背。

  听到祖父喉咙里“呼噜呼噜”的声响,再看看叠得四四方方,工工整整的“小包",一丝恐怖莫名而来,突然就哭了。

这一段啊,真真可与名家媲美。场景与情感,让每一个字都那么饱满。
我无半点夸饰之辞。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21 07:23
叶小蘖 发表于 2017-4-19 16:43
早些年,外祖父在世时,年年清明都要"折包",写“包”,寄到“那边去”。大包小包,堆在一张八仙桌上,老高 ...

俺们就互粉呗,这段是后面加的,自我感觉也不错,但与全文在文风上感觉不那么协和呢。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17-4-21 12:47
莺版,呵呵,对文不对人,实话实说的哈。真的很好。

没有不协调,可能与前后的衔接再注意处理哈,就能解决问题了。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21 12:54
叶小蘖 发表于 2017-4-21 12:47
莺版,呵呵,对文不对人,实话实说的哈。真的很好。

没有不协调,可能与前后的衔接再注意处理哈,就能解 ...

不是衔接,是气韵上的问题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