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野草中的灰姑娘 [打印本页]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7 16:40
标题: 野草中的灰姑娘
本帖最后由 柯英 于 2017-4-7 16:42 编辑

   西北春来晚,脸小脖子长。立春过后,人们就盼啊盼的,雨水过了,惊蛰过了,春分也过了,大地才泛出星星点点的绿。一直到清明前后,野草们该萌发的萌发,不想凑热闹的,仍在泥土里做着春秋大梦。灰条是那种循规蹈矩的老实孩子,准时踩着季节的鼓点破土而出。在绿茵遍野的田野里,灰条其实并不起眼,甚至有点委琐。

  上一年的种子飞散在哪里,哪里就是新生灰条的家。它对土壤并不挑剔,肥沃也好,贫瘠也罢,都能安身立命,给点水分就发芽,给点阳光就灿烂,随遇而安,乐天乐土。甚至苦涩的盐碱地上,灰条也可生根发芽。“吃”了盐的灰条,叶子与众不同,边缘呈紫红色,背部也是紫红色,每一个枝节处都会渗出血色。在生物学上,这是植物的分泌,它要多余的盐份过滤出来。酸碱适中的土里长出的灰条,叶片绿中带灰白,在阳光下泛着金属光泽,摘一片拈拈,手指上会沾此许灰白的粉末,滑滑的,颇有质感。灰条浑身灰白,这大概也是它得名的由来吧——它是野草中名副其实的灰姑娘。

  灰条,农村里都叫灰条菜、灰灰草。甚至,因是猪的最爱,就叫猪菜。我们小时候打猪草,最喜欢的也是灰条。后来,读了点书,方知古书上对灰条的称呼十分生涩:藜。词典里解释是一种古老的野蔬。《韩非子·五蠹》中载:“尧王天下也……粝粢(lìzī)之食,藜藿之羹。”这里的粝粢、藜藿都是指粗劣的饭菜,只有饥饿难耐时用来充饥。《吕氏春秋》记载孔子困于陈蔡,七天没吃一粒米,全靠“藜羹”度日,虽然吃得满面菜色,依旧鼓琴高歌,与弟子坐而论道,“知人不易”的典故也因吃藜羹而生发。在古典文字里,灰条始终是一种普通的野菜,困厄之际可拿来救命。

  四五月份,灰条正当韶华,鲜茎嫩叶,人们把它当野味掐来吃,称作“面灰条”。“面”是土语,有细嫩、柔顺的意思。跟时鲜菜蔬一样,凉拌、煎炒、作汤均可。最简单的是在开水中焯一下,撒点盐,放点醋,拌以蒜泥,原汁原味,没有粗纤维,不怕农药污染,绿色保健。经历过上世纪困难时期的人,犹记得采食的灰条艰辛。大地上能够吃的野菜就那么多,饥不择食的人们奉之若宝,一时把能吃的野菜都挖绝了。灰条相对好吃,自然难以幸免。但那时的人们不晓得吃过灰条要防太阳晒,有的人皮肤暴露在强光下,患上了皮炎,红肿骚痒,夜不能寐。村人不解其因,误认为有毒,所以不敢多吃。

  灰条不择地而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超强,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荒滩野地、人行道旁,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只要能扎下根去,它就拼命地生长,雨水充足的话,能长到一人多高。在杂草丛生的野地里,它会毫不客气地争夺地盘,把“适者生存”的道理诠释得具体生动。不过,它长得那么鲜嫩可口,自然是动物爱吃的甜点,牛羊碰到它,都少不了贪吃几口;过去农家养猪,灰条是人们割得最多的猪草。尽管有如此多的掠夺者随时可剪灭它,但它也有繁延昌盛的办法,那便是尽可能地多子多孙。它把籽实结得格外丰满,我曾费尽心思观察一株庞大的灰条,一人多高的枝条上,枝枝节节都缀满籽粒,数也数不清,粗略算了一下,其码有几百上千粒细小的种子,如此播撒出去,就会子子孙孙无穷尽矣。在庄稼地里,灰条便成了很难除尽的杂草,尽管农人从灰条刚出芽就除草,但最终总有漏网者为之存种续后。

  中医讲求食药同源,能吃的野菜自然是难得的药材。灰条性凉,味甘苦,能够清热、利湿、解毒、缓泻。民间偏方中用来治疗痢疾、腹泻、体虚、乏力等病症。一些民间验方中,用灰条止痢疾腹泻,配合野菊花煎汤外洗治皮肤湿毒及周身发痒,也能凑效。曾有一年轻的朋友,脸和脖子上莫名其妙地生出白色斑块,俊颜大毁。西药、中药用了一大堆,白斑仍坚定顽固地长在脸上,后遇一位乡间行医的郎中,给他开了药方:灰条、茄子根、苍耳根各五斤,熬成膏,涂患处。他开始觉得这药材太简单,不太信,抱着试试的心态涂了几天,结果白斑便逐渐消失。此后,他逢人便说,灰条是个好东西。其实,这个方子早在公元739年,唐代药学家陈藏器《本草拾遗》中就有了记载:“(灰藋)主恶疮,虫、蚕、蜘蛛等咬,捣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汤,去疥癣风瘙;烧为灰,口含及内齿孔中,杀齿匿甘疮。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酐,箸肉作疮。”灰藋是灰条的别名,所记用药应是民间验方。

  “榄衣采藜藿,洒濯西城濠。岂曰荐玉盘,慰此饥者劳。”春天来了,不妨移步郊野,采一把灰条,品一品天然之妙。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4-7 16:50
先坐沙发,再来品读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7 17:10
请昙花版主多批了。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7:28
本帖最后由 夜莺 于 2017-4-7 19:19 编辑

这个灰姑娘,真可爱。第一次读柯老师的文章读得乐不可支!让我看到了柯老师的另一面:风趣幽默。非常赞!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4-7 17:34
灰条原来就是我们常吃的灰菜,这么一叫还真是生分了呢。和柯英老师有一样的经历呢:打猪草。也喜欢灰菜,人吃,猪吃。灰菜人吃要採大叶的,无毒。猪可以吃小叶的。看了老师的文章真的是涨姿势了呢,知道了灰菜的学名药用。钦佩柯英老师的博学多识。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7-4-7 18:21
脸小脖子长,咋感觉这灰灰菜的性格就像我呢!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4-7 18:45
柯英老师引经据典为我们介绍春天的野菜——灰菜,我认识的,过去炒过后,可以吃。还药食同源,真不错的东西
作者: 日尧月    时间: 2017-4-7 20:20
文短紧凑,语言精简你,引古做文,抒情味浓,从众多野草中择取灰条,从其生长、野菜、药性等方面,逐一阐述,让一最普通的野草,从物性到人性的延展。
欣赏,问好!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4-7 20:23
灰条我可没有吃过的,不过荠菜,苜蓿,黄花菜倒是经常挖来吃啊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4-7 20:23
拜读欣赏柯老师佳作,问候!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7-4-7 21:38
云馨 发表于 2017-4-7 20:23
灰条我可没有吃过的,不过荠菜,苜蓿,黄花菜倒是经常挖来吃啊

与云馨无二,不但没吃过灰条,听也没听说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也可能我们这儿没此东东,呵呵。
不过荠菜、马来头啥的倒是不稀罕,经常有人现采,市场也有卖,受不少人追捧。
涨知识啦,感谢柯英老师哦哦
作者: 龚跃彬(00000)    时间: 2017-4-7 21:47
拜读欣赏!灰灰菜在我们这也是很多,但是从没吃过。怕有毒。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4-7 22:19
我们这里叫灰条菜,现在菜市上偶尔也能看到了:乘春光好,可以买回来尝尝鲜。所以吃过灰条菜,却不知它还能治病,长见识了。
柯英老师此文,有趣味,有知识,而又写得干练,学习了,问好!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4-7 22:19
我们这里叫灰条菜,现在菜市上偶尔也能看到了:乘春光好,可以买回来尝尝鲜。所以吃过灰条菜,却不知它还能治病,长见识了。
柯英老师此文,有趣味,有知识,而又写得干练,学习了,问好!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4-7 22:20
柯英 发表于 2017-4-7 17:10
请昙花版主多批了。

不敢当,来学习是真。
作者: 春秋    时间: 2017-4-8 12:43
引经据典,除了为我们展示了春的景象,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结尾显得更好,有画龙点睛之妙!问好!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4-8 14:30
灰条;灰姑娘。这名字挺搭!文章亦就精彩!
这个东西生命力太旺盛了,满大地都是它的子孙。只是想吃,咱这戈壁得等待五月吧!草丫儿才出头,灰条还早呢。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7-4-8 15:15
@幸福小草   俺五谷不分,让你见笑啦,真的从没有听说过灰条,放我面前我也不认识它你说得对,“那个灰条满世界都有,只是你不认识罢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4-8 17:50
   小时候多次挖过这种野菜当猪草……
  佩服文友将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一种野生植物,挖掘出不一样的品格与特性,且展现出其中药价值且有不凡的药用价值……
     为文者就需要先生这种推陈出新的精神!
作者: 徐玉松    时间: 2017-4-11 20:13
榄衣采藜藿,洒濯西城濠。岂曰荐玉盘,慰此饥者劳。喜欢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7-4-15 09:44
能把知识性很强的文字,写得如此活色生香,令人心生向往,实在需要功力。引经据典,把个灰菜的“来龙去脉,历史背景”,说得人眼花撩乱,仰敬之情顿由心生。尤喜结尾,随性自然。没有生拉活拽把他与人的某些精神拨到一样的高度。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7-4-15 09:50
灰条、茄子根、苍耳根各五斤,熬成膏,涂患处。他开始觉得这药材太简单,不太信,抱着试试的心态涂了几天,结果白斑便逐渐消失。
这个单方太宝贵了,很多人为这白斑折磨得死去活来倾家荡产。我有个朋友把所有的精力与金钱都奉献给了各大小医院,始终不得根治。医生说世界上还没有攻克这个难关。
作者: 欧阳梦儿    时间: 2017-4-15 09:54
没吃过灰条,改日到柯英大哥家把酒话灰条。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5 12:56
先感谢各位支持!
这一周在党校学习,完子之后又是植树,实在忙。抽空再一一回复。谢谢朋友们!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7-4-16 18:04
先记号,问好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6 23:53
夜莺 发表于 2017-4-7 17:28
这个灰姑娘,真可爱。第一次读柯老师的文章读得乐不可支!让我看到了柯老师的另一面:风趣幽默。非常赞!

谢谢夜莺读!感觉还是写得不够 生动,多批了。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02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4-7 17:34
灰条原来就是我们常吃的灰菜,这么一叫还真是生分了呢。和柯英老师有一样的经历呢:打猪草。也喜欢灰菜, ...

呵呵,草根童年的记忆啊,都有过的经历,你这评点对我也有启发。谢谢了!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03
夜莺 发表于 2017-4-7 18:21
脸小脖子长,咋感觉这灰灰菜的性格就像我呢!

哈哈,有这么联想的吗?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04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4-7 18:45
柯英老师引经据典为我们介绍春天的野菜——灰菜,我认识的,过去炒过后,可以吃。还药食同源,真不错的东西

李老师好,谢谢支持!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33
日尧月 发表于 2017-4-7 20:20
文短紧凑,语言精简你,引古做文,抒情味浓,从众多野草中择取灰条,从其生长、野菜、药性等方面,逐一阐述 ...

朋友好,谢谢你精心的点评!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35
云馨 发表于 2017-4-7 20:23
灰条我可没有吃过的,不过荠菜,苜蓿,黄花菜倒是经常挖来吃啊

云馨好!今天我也去挖野菜了,当中药食疗,黄花、苜蓿什么的都有,呵呵,有趣。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36
秋实 发表于 2017-4-7 21:38
与云馨无二,不但没吃过灰条,听也没听说过,可能是我孤陋寡闻,也可能我们这儿没此东东,呵呵。
不过荠 ...

就是,灰条满野都有,对农家是一大害呢,谢谢关注!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37
龚跃彬(00000) 发表于 2017-4-7 21:47
拜读欣赏!灰灰菜在我们这也是很多,但是从没吃过。怕有毒。

是野菜,但得少吃,毕竟寒凉,对胃寒的人不适。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00:38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4-7 22:19
我们这里叫灰条菜,现在菜市上偶尔也能看到了:乘春光好,可以买回来尝尝鲜。所以吃过灰条菜,却不知它还能 ...

谢谢昙花版主关注!咱们这里满地都是,春天野偶尔吃点,尝鲜, 呵呵
作者: 龚跃彬(00000)    时间: 2017-4-17 09:07
柯英 发表于 2017-4-17 00:37
是野菜,但得少吃,毕竟寒凉,对胃寒的人不适。

谢谢回评!祝早安!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23:07
春秋 发表于 2017-4-8 12:43
引经据典,除了为我们展示了春的景象,还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病方药,结尾显得更好,有画龙点睛之妙!问好 ...

谢谢关注,问好!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23:08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4-8 14:30
灰条;灰姑娘。这名字挺搭!文章亦就精彩!
这个东西生命力太旺盛了,满大地都是它的子孙。只是 ...

是啊,西北的灰条到五月后才出落得像个样子.谢谢关注!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23:09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4-8 17:50
小时候多次挖过这种野菜当猪草……
  佩服文友将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一种野生植物,挖掘出不一样的品 ...

谢谢于版关注!
一直想写得独特些,有心无力,表现还是不到位.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23:14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4-15 09:44
能把知识性很强的文字,写得如此活色生香,令人心生向往,实在需要功力。引经据典,把个灰菜的“来龙去脉, ...

谢谢梦儿,让你费心了!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4-17 23:18
欧阳梦儿 发表于 2017-4-15 09:54
没吃过灰条,改日到柯英大哥家把酒话灰条。

呵呵,灰条当不了下酒菜,客来至少也得大盘鸡、大块羊肉
作者: 夜莺    时间: 2018-4-21 10:53
昨天终于认到灰灰菜了,就想重读你的灰姑娘,无奈家里没网,今天才读,感觉特别好!顺便问一下,这篇文章我可以转走么?
作者: 陈蓉芳    时间: 2018-4-21 14:44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MLMC    时间: 2018-4-22 12:39
问好,怎么回事?没看见这一篇。时间过了,却木有看见。下午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