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话韩信 [打印本页]

作者: 汪翔    时间: 2008-8-11 10:57
标题: 话韩信
话韩信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统帅和军事理论家,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军事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他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无一败绩,创造了兵家奇迹。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汉纪》中写道:“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齐,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刘邦谈到所以打败项羽,也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韩信是灭楚定汉的第一人。在汉初三杰中,韩信工于谋天下而拙于谋自身,不如萧何练达老成;功高而求厚爵,不如张良淡泊宁静。但我仍然认为他是最为出类拔萃的。他杰出的军事才华完全可以同千古一将白起媲美。他为刘邦出谋划策,分析天下大势;在战场上更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可谓大智大勇之极!试想当年,如果他拥兵自重,完全有能力三分天下而有其一。而且他智、勇、仁、义集于一身,与项羽暴戾跋扈、刚愎自用,刘邦的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显著不同,一旦举事,民心向背定然分明,三分天下也定有曹操之势。既而奋其雄才武略,携万民拥戴之势,逐鹿中原,天下庶几可定。然而,他因忠贞诚信,赤子之心,以待老奸巨滑的刘邦,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令人扼腕叹息。

  关于韩信之死,来历众说纷纭。多数认为韩信无谋反之心,死得冤枉。也有少数人认为他确有不臣之心,罪有应得。我不赞成后者的观点。清朝诗人包彬有诗评曰:“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这是比较公正的评价。漂母之恩必报,赐之千金;下乡南昌亭长虽“为德不卒”,也赐之百钱;对那个曾令他受胯下之辱的淮阴恶少年,不记前仇,反而授之以中尉。容得下别人的缺点是一种风度,容得下别人的优点是一种气度,但是,容得下仇敌才是真的大度。显然,韩信有罕见的过人大度,内心深处存有一种有恩必酬、有仇不报甚至以德报怨的美好品质。他不该背上莫须有的谋反罪名。

  山西霍县韩信墓前祠堂有这样一副对联: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论家都以为“生死一知己”说的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不反对,但我觉得理解为刘邦可能更确切。没有韩信,固然没有刘邦的胜利和刘汉的建立,但没有刘邦,韩信尽管“国士无双”(萧何语),才略盖世,也可能一事无成。所谓英雄无用武之地,刘邦对韩信的确有知遇之恩。想当初,韩信在项羽麾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屡次献策,谋不能用。后改投刘邦,虽是萧何推荐,韩信毕竟默默无闻,刘邦对他一无所知,但居然拜为大将,授大权于韩信,自以为相见恨晚,言听计从,也显出刘邦的知人和胆略,不愧韩信的知己和明主。韩信由是感激,效犬马之劳,尽展才略,所向无敌,荡平天下,报知遇之恩。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后世将此句演为“士为知己者死”,韩信因知己而死,也算死得其所吧?便宜了老谋深算的刘邦,凭借韩信恢宏武力,抓到了秦丢失的那头鹿。天下既平,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齁睡?刘邦深知韩信伟略,远在己之上,定要除之而后快,也是必然。剩下的只是如何设计圈套,如何编织冠冕堂皇的屠杀理由。以韩信重情重义、忠贞诚信的为人,怎能逃过悲惨的结局?刘邦杀心既起,有没有萧何与吕后的密谋就无关紧要了。所以,我认为,萧何和吕后仅仅充当执刀人的角色,真正的谋主是刘邦。韩信死于自己的忠诚、知己的险恶和政治的险恶。韩信之死正昭示刘邦内心的卑劣。

  当刘项纷争难解之时,项羽派遣武涉来说:“天下共苦秦久矣,相与戮力击秦。秦已破,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汉王复兴兵而东,侵人之分,夺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关,收诸侯之兵以东击楚,其意非尽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厌足如是甚也!且汉王不可必,身居项王掌握中数矣,项王怜而活之;然得脱,辄倍约,复击项王,其不可亲信如此。今足下虽自以与汉王为厚交,为之尽力用兵,终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今释此时,而自必于汉击楚,且为智者固若此乎!”(不可必:不一定可信。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武涉的说辞是很厉害的,他揭穿刘邦阴险毒辣、背信弃义的真面目,指出韩信功高震主的危险和鸟尽弓藏的道理。当时天下决于韩信,但他不忘刘邦知遇之恩,断然拒绝道:“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虽死不易:即使死了也不能改变我的主意。出处同上)武涉既去,齐人蒯通又来说道:“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同上)此处之“背”,实为双关,表面指背脊,暗里指背叛。而后,蒯通纵论天下大势,深刻指出:三年楚汉分争,已成天下大祸,生灵涂炭,人心思定,韩信以贤圣之才,驭最为强大之势,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下岂有不定?如此则挽救生灵于水深火热之中,功德无量。最后说:“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虑之!”(同上)韩信不为所动。历史不能存在假设,但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此时的韩信对刘邦的忠诚稍有动摇,或者就能成为“千古一帝”(多数史家都以成败论英雄,所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中国历史也或许会出现一个强大的齐朝而没有汉朝。可是,悲剧发生了,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位大智大勇的英雄终于因为忠诚而酿成千古奇冤。可怜他心怀诚信,忠贞不二,反而要在死后承担莫须有的罪名,屈呀!

  历史上忠臣有四种结局:一、功成身退。这是较为明智的选择。这类忠臣淡泊功名,心胸澄澈,个人境界很高,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范蠡看出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携西施泛舟西湖,做隐士和富商去了。而文种则不听范蠡之言,想与勾践共享乐,勾践却给了他个极乐世界。又如申包胥有大功于楚,楚昭王饮水思源,要与他共富贵,他逃而不受,成就千古高士之名。可是也有遭遇明主功成身退而不得,酿成悲剧的,如介之推之避晋封,与母同隐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他出来作官,他却抱树而死,拒绝功名到如此执着的地步,后世多少豪杰因之流涕!二、鞠躬尽瘁。这是忠臣的最好归宿,然而并非易事,须逢明主,如魏征、房玄龄、范仲淹等,诸葛亮是个例外,辅助昏庸的阿斗而能病死五丈原,实是幸事。三、悲壮殉道。奸邪当道,昏君临朝,或者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时,忠臣难逃这一宿命。如比干、伍子胥、屈原、文天祥、史可法、方孝孺等,数量很多,这其实是鞠躬尽瘁的特殊形式,这种死法让人震撼。四、鸟尽弓藏。这倒不是昏君所为,相反恰恰是君王太聪明了,聪明到神经衰弱杯弓蛇影的地步。赵匡胤是聪明的,他杯酒释兵权,高高举起的屠刀没有劈下来,并不是他有多仁慈,而是石守信等明白鸟尽弓藏的道理。可叹韩信豪杰一生,到头来反不如石守信明智,步了文种的后尘。问题是,即使韩信退隐江湖,刘邦会给他一条生路吗?这里蕴有阴谋,有黑洞一般的陷阱,忠臣无法摆脱。刘邦作了,朱元璋也作了。此事古代屡见不鲜,中国现代似曾相识,国外也不鲜见,斯大林则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种死法的人往往背有莫须有的罪名,让人哀叹。看来,鸟尽弓藏,忠臣殉道,是有一定规律的,忠贞诚信的人孤独呀!

  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赤子之心这句话,我也一直记住的。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契相抱!”(《傅雷家书》)赤子之心就是忠贞诚信,就是纯洁的心灵。它不含私心杂念,没有欲望纷争,只容纳人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感情。韩信已经作古了,他的忠贞诚信的含义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相去甚远,他毕竟是个追求名利的军人。可是他被屈杀,至今仍然不能还他清白,他在九泉之下能瞑目吗?他在下面一定很孤独。我钦佩韩信,权将傅雷的话送给他,告慰他。他是忠良,是军魂,是战神。他错杀了,但天下有更多的忠良在,这就是傅雷所说的赤子。

  我还要将这句话献给天下所有的赤子。像韩信一样,赤子的现实生活也许境遇不佳,缺少知音,甚至遭到误解和排斥,身边的世界也许孤独;但请相信,人类最赤诚最纯洁最美好的感情与思想,是相通而永存的,普天下的赤子都将成为他的知音和朋友,这心灵的朋友,这精神的世界,足以让他无惧身边的孤独,永远不感到精神的孤独。韩信,安息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09-3-24 09:14
有研究,顶一个
作者: herryd    时间: 2010-12-19 16:43
都有道理哈,说不清楚的.看看就是了,走人.
作者: 半山人    时间: 2013-5-25 15:23
韩信,太可惜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