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逃离乡村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19 16:32
标题: 逃离乡村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7-7-20 15:12 编辑

                                                                             逃离乡村

                                                                             ○于文华


  逃离乡村的趋势有个别而普遍、有零星而众多,不是一种偶然,而是中国乡村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一种必然现象。

      六七十乃至至迟到八十年代,人为的二元社会,严格控制了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乡村与城市如鸿沟一般界限分明。乡村以单一的农业为主,人们不分贵贱,由贫穷而落后的乡村,走进相对富裕而繁花的城市,或者说乡里人想逃离本土,路径单一而逼窄,人数零星而少量,有且唯有三条路:参兵、招工与考学。但前两天路,也不能说完完全全的与乡村彻底脱钩。兴高采烈参了军,部队的大熔炉里冶炼锻打一番,除了少而又少凤毛麟角的被提干,绝大多数的人,最终命运,依旧回到土地上当农民,只不过眼界宽了、见识多了、人生经验丰富了。当工人的结局比参军好了许多,从此按部就班在厂里上班,月月有个麦儿黄,但大多找了农村妻子生儿育女、伺候爹娘。虽则人逃离了乡村,但其身心依旧居留在乡村。以吾村为例,陆陆续续当工人的8人中,1人结婚后,就将妻子带至身边,逢年过节象征性的回村。而其爹娘去世后,就与乡村彻底脱节,再也未踏上故乡半步。2人在娶妻生子多年后,在七八十年代,才将妻儿接到了所生活的城里。而其余5人则为半工半农的半边户。根基在乡村,退休后只能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其中2人的子女有出息,分别在市里和省城打拼且站稳了脚跟,退休后随子女而生活)在改革开放前,逃离乡村的途径唯有考学。

      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鲤鱼跳出农门,就可彻底逃离乡村。小中专毕业后,大多数当了老师,分到家门口的,根据家庭状况、社会关系、人脉资源等的不同,娶的妻若是乡村的,也只能成为半边户,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逃离乡村。考的学越好、上的大学层次越高,逃离乡村越彻底。我同学从北京某高校毕业后,又到美国留学,至今飘泊在海外——乡村怕是他梦里梦外的记忆,魂牵梦萦的牵挂!大多数的学子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扎根,仅在过年过节返回家乡,祭奠祖先,看望父母,告慰乡愁,寄托乡思——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逃离乡村。虽有父母亲人的牵挂,有胞衣骨血的粘连,但吃了皇粮,端上了铁饭碗,成家立业在城里发展,乡村只是口头上的美妙说辞、诗文里抒怀的描述对象。除了学子,还有一些有单位的人,最早逃离了乡村。半工半农的半边户,专业军人,教师是大批次离开乡村之人。

  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实行,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极大变化,一些有能力、有思想、有头脑且敢想敢为的人,最早离开乡村,走进城市,受人尊敬,被人礼遇。随国家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城乡差别越来越小,但毋庸置疑的是,乡村再美好,人们骨子里根深蒂固的思想深处,削尖脑袋,想千方、施百计,总想成为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城里人。逃离乡村,既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现实的观照。越来越多有闯劲、有抱负的农民,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走进中小城市,先是以农民工的身份被城市人称呼,后来渐变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以各种方式,谋求到自己安身立命门路,且站稳了脚跟,日子滋润,手头宽裕,购置了楼房,“翻身农民把歌唱”,他们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有的搞家电维修,有的做蔬菜生意,有的经营服装鞋袜,有的做饮食服务业,有的拉起建筑队,常年游走于各种工地之间……分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为推进城市化进程作出了贡献,也籍此打拼出自己的一番天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农家小院、柴门炊烟的乡村恬静生活越老越成为梦境,相去甚远,除留下老人留守老屋与田地外,生活完全与城里人接轨,毫无二致。

       而近年来,随国力的增强,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棚户区改造等项目的实施,各种工业园区建设扩展与景点的开发,国家重点工程诸如高铁、道路、机场等的投入,占用农民耕地、宅基地及土地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力度的加大,让农民家家户户抢盖房屋、车棚、水窖……等待一次性领到国家几十万的拆迁款,快速逃离乡村的寂寞、贫穷与苦难,摒弃留在身上的种种乡村烙印,成为享受农村低保与失地农民补贴的社区居民。他们身在城市,却不属于城市,内心与灵魂时常怀恋着乡村;向往城市,可力气不支、年老体弱了,有些人又不得不返回乡村。他们被边缘化了——既不属于城市,又逃离了乡村。

  乡村一天天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农田大量荒废,家园日显破败,有人戏称留守的基本为“603873”部队。一方面是农产品的入不敷出,得不偿失;另方面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走进城市,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服务行业,无人或不愿出力流汗种田。为摆脱土地对人的束缚,远离沉重的体力劳动和繁忙的耕作,许许多多的农民,义无反顾的逃离乡村,人被物化、被金钱所奴役,以挣钱多少、经济能力和走进城市、住上大楼房为标准,来进行社会地位、人生价值的衡量标尺。过去农村找对象,小伙子相貌外表与家庭经济状况不是主要的,只需人有本事、机灵、有责任,会过日子即可,而如今姑娘的要求越来越高——住房要楼房,出行有小车,家里有存款,只要人有本事、有存款、有楼房,不管年龄有多大,更不说什么长相高矮、修养好赖、人品优劣……

  某天在县城林荫大道散步,突遇昔日一初中同学,言在某个小区有了自己的楼房,殷勤邀我那天抽空去他家坐坐,让我“突发奇想”,浮想联翩。小学时他吊儿郎当,学习不上进,勉勉强强考了初中,未毕业就辍学务农。但他父亲是四乡八镇赫赫名的道爷与师傅。既给人丧葬活动中念经、做道场、画老房(棺材)、粘纸货(花圈、引魂幡子等各种纸做的东西),又可掐八字、算阴阳八卦、红白事情看日子,还隔三差五被人家请去讲迷信、谢土、做法事等。平时桌儿上桌儿下,吃香的喝辣的,虽则未考上什么大学,但他继承其父衣钵,走南闯北,有时坐火车去宁夏,有时乘高铁到新疆,日子过的风生水起,丝毫不亚于我等“正规军”。但他挣的钱再多,修的房子再阔气,大半生生活在乡村。虽说不再浇水打坝、不再挥汗割麦、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可他的根在乡村,无法和正儿巴经考上学的我相提并论。听到他业已用大半辈子的积蓄和血汗钱,从故乡搬迁到城里生活,实现了城市梦,和我比肩看齐。我寒窗苦读、孜孜以求,多年打拼与努力,游走于城里,而如今他与我,好像成了并驾齐驱的两条平行线……不由得引起了我的深思与联想。

  诚然,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中心城市与边缘地区等有差别,多年前,我们豪迈喊过 “消灭城乡差别、工农差别” 的政治口号,如今却是差别越来越大。中国从宋朝开始的户籍制度与城乡差别,让中国农民本能的、历史的、天然的,从骨髓深处产生一种想逃离乡村的愿望与执念。有些甚至自己实现不了,就将希望寄托于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身上。无可置疑的是,这些年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时尚、大气、唯美了,有人喻为欧洲的城市,而乡村却陷入发展困境,难有大的发展,被比喻为非洲的乡村。部分乡村加快发展,脱胎换骨,成为小城镇与乡村格格不入的集镇,部分乡村被临近城市的扩张所吞并……有些农民想方设法,在城里租住了房子,把儿女转到城里的学校就读,其最终目的,还在于能够逃离乡村——果真,有的考了学,且学有成就,在城里站稳脚跟后,会把父母或迟或早的接到城里,一来享享清福,二来让父母的辛苦付出有所回报,三来可表达儿女的孝敬之情,亦可享受天伦之乐。有的进城打工、拾荒、做家务,犹如筛糠般,起初只是零星的少量的人逃离,尔后逃离人数逐渐增多,最后那些剩余大而无用的颗粒,被继续留在乡村留守、扎根,但这种筛选的过程依旧随社会发展在继续——趋势由缓慢而逐步加快,到渐趋快速递进。但窃想: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是否应在文化、文明甚至经济发展层面上,保护性改造乃至重点建设一批有美丽风景有历史价值有厚重积淀的乡村,让国人的乡愁情结与留恋的田园生活可触摸可感知,让繁星满天、蛙鸣声声并不仅仅在梦境里闪现。

  很难设想:没有了农民的乡村,或者说绝大多数的农民都不愿意生活在乡村、种植庄稼,未来的中国会是一幅怎样可怕的情景?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有人这样大胆预言,到2030年以后的中国乡村,随国家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环境污染与城市病的增多,都市有钱人与中产阶层会逐步返回乡村,而城市却渐趋成“空心城”,乡村传统复古建筑会取代欧式及现代风格,农业进入生态与科技、自然与工业化一体的“一产时代”,人们追求自然为本,衣食住追求本色与自然,从内心世界关注土壤、空气、山林川泽,把树木、水土视为自然之子与有生命的物质,乡村成为未来中国的向往之地和生存家园。

  但愿山清水秀、水绿天蓝的美丽乡村,早日呈现于眼前!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19 16:35
   有感于越来越多的农民热衷于逃离乡村,草就了拙文,请各位版主及文友批评指导!
作者: 千年女妖    时间: 2017-7-19 16:38
本帖最后由 千年女妖 于 2017-7-19 16:39 编辑

哈哈,于版的沙发,坐起。晚上细品结果还是坐到了地板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19 16:40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7-7-19 16:38
哈哈,于版的沙发,坐起。晚上细品

    谢谢女妖美女,敬香茶、多挑刺……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7-19 16:40
逃离乡村已经是一个大背景,谁能阻挡这气势汹汹的历史潮流?

还没有看文章,只是对标题说两句话占个位置。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19 16:58
现在已经是农村占领城市了!大部分年轻人都已逃离乡村!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19 16:59
版主不愧为版主!用词孑然不同!幽默含蓄有趣味!写的好!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19 16:59
给力!点赞!加10分!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19 17:04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自然规律不可改变。回归自然还是大道理!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7-19 17:07
本帖最后由 幸福小草 于 2017-7-19 17:12 编辑

前面的路,尽管说得天花乱坠,可谁能知道结果如何。我这里,新城区开发,入驻的全部都是远乡里年轻人,父母亲照料着土地,几十年后老得种不动地,就指望国家农场化了。
反正这些事,就留给政府吧。老百姓说话,能起啥作用?只是对国家命运的一种人文胆忧,也只能是担忧而已。
作者: 千年女妖    时间: 2017-7-19 19:25
真的,好想有个农村户口哦,做城里人有啥意思啊,整天被雾霾笼罩,呼吸都成问题,活得也是无趣。乡村多好,什么都泛着鲜气,空气也是腥甜,一切原生态、无污染、绿色环保,多好!
作者: 蝉衣cy    时间: 2017-7-19 20:10
本帖最后由 蝉衣cy 于 2017-7-20 12:04 编辑

“有个别而普遍、有零星而众多,”
由个别而普遍、由零星而众多?“
六七十乃至至迟到八十年代,
六七十乃至迟到八十年代,
发文急了我等会再来阅读吧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7-19 20:21
现在的城里人都很希望拥有一处乡村的居所,可能是大城市的烟尘将那狭窄的心胸污染坏了吧

拜读学习于版佳作,问候!
作者: 吴显萍    时间: 2017-7-19 21:18
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最初对城市的可望不可即,到今天的全面进击,再到将来对城市的逃离,几代农民的经历……文华版的文章很有现实意义。
作者: MLMC    时间: 2017-7-20 00:53
问好!欣赏佳作!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7-20 05:36
读文华版主的文章,有两个感慨,一是您的理性,二是为乡村未来担忧。
工业革命后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乡村逃离成了每个有梦想的人的心愿,中国也如此。文中列举的种种逃离方式可见一斑。可以理解这样的人口流动,农村本就是农业文明的代言者,在工业文明到来之际,必然萎缩。大批人来到城市,乡村枯萎了,乡愁渐渐滋长,如果不去建立美好的乡村,我们以后都无法安身立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04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7-19 16:40
逃离乡村已经是一个大背景,谁能阻挡这气势汹汹的历史潮流?

还没有看文章,只是对标题说两句话占个 ...

   的确如此,也许多年后,国家经济足够强大了,才会回报乡村,但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等多久?
   谢谢关注及支持,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05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19 16:58
现在已经是农村占领城市了!大部分年轻人都已逃离乡村!

    谢谢文友支持,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05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19 16:59
版主不愧为版主!用词孑然不同!幽默含蓄有趣味!写的好!

    再次致谢,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06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19 16:59
给力!点赞!加10分!

   谢谢分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09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19 17:04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自然规律不可改变。回归自然还是大道理!

     可这一天也许要50至100年左右的时间……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20 09:11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7-20 09:09
可这一天也许要50至100年左右的时间……

50年才会出一个大人物!!
作者: 童心是    时间: 2017-7-20 09:11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7-20 09:06
谢谢分分……

互相帮助!礼尚往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21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7-7-19 19:25
真的,好想有个农村户口哦,做城里人有啥意思啊,整天被雾霾笼罩,呼吸都成问题,活得也是无趣。乡村多好, ...

    城里人想到乡村,可大多数的乡村里的人又千方百计的想逃亡乡村……也许,你在城里生活的太久了,乡村有诸多不便。有些城里人,前提条件的人脉好、资源广,到一个自然条件好的地方生存下来。这方面有人在尝试,买一处院落,自力更生自己种菜、自己养活自己。前提条件是有足够的钱能够生存下来,或是心态好,不攀比人生活,心甘情愿过一种自在、简单而精神充实的日子。
      新疆的刘亮程就在一个乡村购置了一处院落,建立了文学创作基地,叫什么村,自己担任村长,自愿入住(大多为有钱人或自有职业者),自己种植麦子、菜籽,喝茶、聊天、游走,举办各种文学活动,也吸收各种社会自己,数百万元的各种各样的各种经费,才使他们活的悠闲、自在……乡村里的人大踏步走进城里,刘亮程们大踏步前进,从老乡手中低价买很好的房屋,租赁田地,再雇佣人耕种,收获……定期举行各种层面的各种文学沙龙、书画家交流研讨活动……他的尝试是利用其人气与人脉资源,做一种尝试。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7-20 09:21
于版提出的是个宏大命题,牵涉到的情况很复杂,农民离乡,有政策层面的,有生活层面的,还有无序状态的,一言难尽。我们在慨叹乡村被忽略、忽遗忘的同时,也在美化城乡一体化、加快乡村向城镇化方向发展,这是后工业文明时期的典型特征,是人的观念与时代合拍的表现。欧洲工业文明的圈地运动已经完成了这个进程,当下中国的农村也是向集约化、城镇化方向发展,跟欧洲工业文明时期的农村似乎有一致性,但中国农耕文明的土壤太深厚,这个改造能否完成还不好说。在深层改革的阵痛中,农民是天然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利益所受到冲击也是最为深刻的。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41
云馨 发表于 2017-7-19 20:21
现在的城里人都很希望拥有一处乡村的居所,可能是大城市的烟尘将那狭窄的心胸污染坏了吧

拜读学习于版 ...

     我也想返回乡村,可我的乡村破败而凋零,附近的电石厂、发电厂的烟囱浓烟滚滚,大冬天被包裹在浓雾之中,也曾经住在乡村老家,可人老了,上厕所、洗澡都不习惯。要想住下来,就需好好盖一座四合院,种植上蔬菜、花朵,还需退休后无啥负担,关键前提是得有一辆车,随时准备好购物、就医等等。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42
吴显萍 发表于 2017-7-19 21:18
也许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从最初对城市的可望不可即,到今天的全面进击,再到将来对城市的逃离,几代 ...

     谢谢显萍文友支持欣赏,这是有感而发,我见到那位初中老同学后,猛然心动,而触动了我的思索与想法……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44
MLMC 发表于 2017-7-20 00:53
问好!欣赏佳作!

    谢谢老米的欣赏及支持,问好!一如既往多多挑刺呀……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45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7-20 05:36
读文华版主的文章,有两个感慨,一是您的理性,二是为乡村未来担忧。
工业革命后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从乡村 ...

     说的切合实际而又有高度,工业文明的到来,也许并不是牺牲农业文明为代价,但农业文明的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09:53
柯英 发表于 2017-7-20 09:21
于版提出的是个宏大命题,牵涉到的情况很复杂,农民离乡,有政策层面的,有生活层面的,还有无序状态的,一 ...

    的确如此,我们的城镇化(包括小城镇化)、城市化进程中,不应该搞一刀切(可地方政府为了发展、为了政绩、为了各种各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而疯狂圈地、占地,让农民不得不离开乡村,成为社区居民,有些青壮年人还好说,七八十岁的老人住进楼房,吃什么、喝什么,如何能应付楼房的高消费(也许有人说子女不管嘛,如今的年轻人,抚养老人的少了,有良心有孝心如我辈,一月孝敬几百元,而住进楼房则远远不够)……逃离乡村是实际状况,而将一些有历史、有风景的乡村有意保护起来,发展乡村旅游也未尝不可。。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10:20
     谢谢立红、老米、童心是等文友的点赞支持,问好并祝福各位文友!
作者: MLMC    时间: 2017-7-20 14:28
文华版主,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中国农村问题。

文章列举了各种逃离现象,分析了个中各种原因。

眼界宽阔,概括全面,详细透彻,

并对未来予以展望。

作者: MLMC    时间: 2017-7-20 14:31
点赞,佳作!

文文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朴实\醇厚\关注民生\聚焦现实等特长\特点。

学习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15:13
MLMC 发表于 2017-7-20 14:28
文华版主,提出了一个大问题。中国农村问题。

文章列举了各种逃离现象,分析了个中各种原因。

   谢谢MLMC文友切中要害的点评及恰如其分的评论……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0 15:14
MLMC 发表于 2017-7-20 14:31
点赞,佳作!

文文体现了作者一贯的朴实\醇厚\关注民生\聚焦现实等特长\特点。

   再次致谢,问好远方的好友……
作者: 千年女妖    时间: 2017-7-20 18:58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7-20 09:21
城里人想到乡村,可大多数的乡村里的人又千方百计的想逃亡乡村……也许,你在城里生活的太久了,乡村 ...

于版的回复真是用心,这种态度非常值得大家敬佩,必须要赞!我也想过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寻一方幽处安置自己的身体和灵魂,遥看红尘,淡泊宁静,尽享岁月安然。哇,不知什么时候能实现,还蛮期待的
作者: 春秋    时间: 2017-7-20 21:51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7-19 16:35
有感于越来越多的农民热衷于逃离乡村,草就了拙文,请各位版主及文友批评指导!

不是有感,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没有谁有如此的笔墨,由现实到未来,洋洋洒洒,尤其那个结尾,有画龙点睛之妙。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08:50
千年女妖 发表于 2017-7-20 18:58
于版的回复真是用心,这种态度非常值得大家敬佩,必须要赞!我也想过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日子,寻一方幽处安 ...

    谢谢女妖的理解与点赞!也想回到乡村,最好找一处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的地方住下来。可我早就不属于我了,属于妻子和儿女们,他们不想我渴盼的那样生活,所以所有的想法仅仅是一个想法而已……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08:52
春秋 发表于 2017-7-20 21:51
不是有感,而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只是,没有谁有如此的笔墨,由现实到未来,洋洋洒洒,尤其那个结尾,有画 ...

   谢谢春秋文友的理解及支持,结尾很美好,也许时间跨度比较大了,也许等几十年以后,中国经济再次提速发展,才会反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脚底下的乡村……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17-7-21 10:41
于版此文宏阔。
不逃离乡村又如何呢?那里很多年间,好像是被遗忘了的。这些年逐步有了变化,但变化(各方面的)依然落后于城市的发展。这是当下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此一个大命题,在于版笔下洋洋洒洒,分析得深入细致,写得冷静理智,从中也可看出于版对于自己故土深厚的情感。
欣赏!问好!
作者: 何也    时间: 2017-7-21 10:46
逃离或返回,都是一种趋势。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纯碎的乡村了。
作者: stone7785342    时间: 2017-7-21 11:09
写的好
作者: 河西村夫    时间: 2017-7-21 15:35
于老师写出了一个民生问题,深刻透彻。我们这儿有这样的现象,一家几代人,挤在一套楼房里,很不方便,无奈,老人们或租住旅馆,或住庄稼地边的棚子里,逃亡乡村也不利落啊!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17:29
雨夜昙花 发表于 2017-7-21 10:41
于版此文宏阔。
不逃离乡村又如何呢?那里很多年间,好像是被遗忘了的。这些年逐步有了变化,但变化(各方 ...

    谢谢雨夜版主的细致点评及支持,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17:30
何也 发表于 2017-7-21 10:46
逃离或返回,都是一种趋势。如今的乡村,已不再是纯碎的乡村了。

    的确如此,从过去几十年到如今都在想方设法的逃离乡村,但返回的仅仅在少数……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17:30
stone7785342 发表于 2017-7-21 11:09
写的好

    谢谢支持及欣赏,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1 17:31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17-7-21 15:35
于老师写出了一个民生问题,深刻透彻。我们这儿有这样的现象,一家几代人,挤在一套楼房里,很不方便,无奈 ...

    谢谢河西村夫的支持及欣赏,的确如此,逃离了乡村在城市却又如无根之浮萍,找不着感觉……
作者: 张小刚    时间: 2017-7-22 06:51
问候于版,欣赏并点赞
作者: 翠微    时间: 2017-7-24 13:32
但愿乡村美景早日到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4 16:07
张小刚 发表于 2017-7-22 06:51
问候于版,欣赏并点赞

    谢谢小刚文友的点评及欣赏,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24 16:07
翠微 发表于 2017-7-24 13:32
但愿乡村美景早日到来!

    谢谢翠微美女文友的支持及欣赏,问好!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7-7-25 22:29
提起,待细读!
作者: 1034704109    时间: 2017-8-5 10:58
来我这儿,你让看山清水秀,保管你喜欢!欣赏!
作者: 王玉环    时间: 2017-8-11 09:00
学习于老师厚重的写作手笔,问好!
作者: 安之文    时间: 2017-8-23 10:57
本帖最后由 安之文 于 2017-8-24 22:10 编辑

希望再看到你的“重返乡村”。点赞
作者: 鲜然    时间: 2017-8-23 11:19
逃离或返回,都不容易。
这是很矛盾的事情,我们要的究竟是怎样的乡村,我们常常并不明确。
我们是这样一群人:追逐现代文明,又想要逃遁于宁静的自然。

纠结啊
作者: 运涛涛    时间: 2017-8-24 09:25
大视野的文字。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