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纺更织宵多柔韧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06:18
标题: [原创] 纺更织宵多柔韧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姥娘家有一台老式织布机。因为姥娘家境不是很好,两儿两女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根本没有条件在他们结婚时各置办一台织布机,加之和姥姥家的距离都隔得很近,所以四家共用一台织布机。至今想来,这台浸润着岁月痕迹的老式织布机,像一架弹奏着美妙乐曲的钢琴,演绎着高山流水般的天籁之音,从我童年的最初时光中,叮叮咚咚,一路缠绵飘逸,一路逶迤而来……

  北雁南飞,秋风飒飒。记得那时,我们本地割资本主义尾巴割得太干净了,没有哪个村庄和哪户人家开弹花房,而南临的章丘县相对要松一些。每年的秋天,有了大片大片玉米、高梁等庄稼的掩护,母亲约好几个要好的亲戚,偷着去三十里地之外的章丘县狮子口去弹棉花,白天人多眼杂根本出不了村,晚上各村的路口、桥头上都有民兵把守堵截,她们只得或钻进厚厚的玉米地,或涉过冰凉的小清河,突破民兵们设置的重重防线,弹完棉花后还要当夜返回。为了能在冬天的空闲时间里纺线织布,让全家的老老少少穿上一件件像模像样的粗布新衣,她们在风高夜黑时,担惊受怕,彻夜不眠,有时候在玉米地里掉了向,辨别不出东西南北,只能等到天色微微发亮时,披着一身重重的夜露,像从水里捞出来一样,躲开护青民兵的巡逻,丧气地无功而返。她们每次弹完棉花回来以后,都要生上一场大病,假设吓掉魂的话,要找村里的神婆烧烧香、叫叫魂,需要正儿八经地调养几天的时间,才能缓过精神来。

  弹完棉花以后的工作,就是母亲带领我的几个姐姐,将蓬松的棉花撕成薄薄的片状,再用光滑的高梁杆搓成棉条。漫漫的长夜里,东邻西舍的大娘、婶子,嫂子或者姐姐们,将一辆辆纺车安在我们家的土炕上、饭桌上和炉台上。每次都是母亲率先刷锅洗碗,把房间打扫利索,第一个盘坐在炕沿上,为我奏出最美妙的人间乐曲——那嗡嗡着的抑扬顿挫的声音,在其它纺车的相继配合下,像一台小型的音乐晚会。母亲像她们的一位老师,左手捻着棉条,右手摇着纺车,一根根细细的、洁白的棉线从母亲的手中舒缓地抽出,并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将手高高一扬,一收,就将线收绕到了锭杆轴上去,如是反复咏叹。母亲那挥洒自如,不疾不徐的纺线姿势,影响着整个纺线现场的气氛,在她们亲密无间的说笑和纺车转动的歌声中,棉条逐渐缠绕成一个硕大的线棰。纺好的线棰像一个胖胖的瓷娃娃,码放在纺车后面的炕围子下面,显示着母亲劳作的成果。

  童年的无数个夜晚,我都在在母亲的纺车嗡嗡中,在昏黄的小油灯下,细心看书识字,学习文化知识。在母亲的声声教诲里,我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品尝了生活的不易,更理解了母亲为我们全家人撑起了一方蔚蓝的天空。除了出工挣工分以外,更多的夜晚时间则都耗在了纺线织布上,寒风凛冽的漫漫长夜里,母亲经常独自一人纺线到天亮,有时看到母亲在这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中这么劳累,我和姐姐便劝母亲早点歇息。但每次总是母亲先将我们劝睡下,自己再用冰凉的清水洗净一脸的倦意,继续将对我们绵绵不绝的爱意纺进线里,织进布里。很多人生的道理,都是母亲在炕头上纺线时,传授给我们姐弟几个的,例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例如争一柱香,人争一口气;例如足寒伤心,心穷损志等,母亲实在讲不出多么高深的道理来,但这些辞约义丰,寥寥数语的人生哲理,足以让我们姐弟受益终生。

  二十多年前,家家炕上纺车转,户户庭前倒线忙,是农村特有的一道风景呢。从采摘棉花到上机织布,整套过程非常复杂,不仅需要轧花、弹花、搓条、纺线、打线、而且还需要浆染、沌线、落线、牵机、刷机、作综、递综、吊机、拴布、织布、了机等等,大小前后总共十几道工序。因为母亲吃得了苦,受得了累,姥娘家的织布机基本上常年在我们家。这架粗老笨重的织布机,由机身、纱轴、梭子、篦子、踏板、卷布轴等组成,母亲坐在上面,不分昼夜地织呀织呀,寂静的深夜,织布机有力的撞击声,在冷酷无情地透支着母亲单薄的体力与顽强的毅力,诗意地说起来,像一个高超的钢琴演奏家,但年复一年的单调操作,日复一日的乏味织布,不啻于是一种体力和毅力的折磨。我现在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惬意地享受着空调吹来的习习凉爽,还要时常起来活动一下酸痛的肢体,而母亲母亲娴熟优美的织布姿势是它精神与毅力的真实体现。有人说,女人是有韧性的,我想,粗布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母亲耐力持久,坚韧而拥,正是她们一脉相承的柔韧品质,肩负起了往昔的清贫岁月。

  其实母亲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我常看到她因贫困而苍白虚弱的脸色,细密的汗珠挂满额头;也常见她因营养不良而佝偻的身体在风中摇晃。她坐在织布机上,双脚上下往复,重重地一下一下踩着织机踏板;双手左右运动,将木梭灵活地在经线间穿来穿去。说从棉花到成衣,是一件纷繁复杂的规模工程,这丝毫不是夸张,“轧轧机声地窨中,窗低晓月户藏风。一灯更沃深宵焰,半匹宁酬竞日功?”婶子大娘们常说,织上一尺布相当于走二里路的运动量。朝拥坐至暮,夜覆眠达晨,不管是春寒嶛峭的春天,还是蒸笼如煮的夏天,不论是蚊虫飞舞的秋天,抑或刀风刺骨的冬天,母亲多是通宵达旦,一是夜间干扰少出活多,二是多出活多增加收入。“丝细繰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尤其是寒冬腊月,母亲的手脚因冻伤而肿得很高,痛痒交加,反反复复,久治不愈,令我们全家人心痛不已,但我们劝阻不了母亲,她用这双带着伤痛的粗糙大手,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一直在努力地编织着我们美好的未来。在我们村,她织出的粗布结构变化多样,色彩饱满鲜明,在乡村里、在集市上,最受乡亲们欢迎的。

  在那个封闭贫穷的年代,我们姐弟们所使用的被褥、床单、枕巾到所穿的衣裤、鞋袜以及我们各自结婚时的铺盖棉被,全由母亲备存的粗织布唱主角,包括她预备留着给孙女、孙子们结婚时所需的粗织布礼物,也是成卷成摞地压满了我们的大橱,塞满了我们的床底。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8-8-25 07:06
诗意的题目,生动的描叙,再次把读者牵向那个遥远的年代。好文。
作者: 西溪    时间: 2008-8-25 07:14
读来温暖而感动的文章,细蜜的思绪象棉线一样绵长,似母爱一样的深沉。欣赏!问候范老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8-25 08:16
在那个封闭贫穷的年代,我们姐弟们所使用的被褥、床单、枕巾到所穿的衣裤、鞋袜以及我们各自结婚时的铺盖棉被,全由母亲备存的粗织布唱主角,包括她预备留着给孙女、孙子们结婚时所需的粗织布礼物,也是成卷成摞地压满了我们的大橱,塞满了我们的床底。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把农村的纺线织布,写的温馨而亲切!精华支持。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8-25 08:19
这一台老式织布机确实记载着一段贫苦的生活,同时,也彰显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在回忆纺车的经历中,仿佛纺车嗡嗡的声音始终在儿际回响着。文章注重场景的真实反映,注视那些细节的呈现,注入真切地情感,使文字始终充满着一种温暖的感恩的氛围。好文,支持精华!

稳暖(温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8-25 09:48
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体会出浓浓的亲情和对母亲的眷恋!学习,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8-8-25 10:03
牵出一段温暖的回忆,好文字,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8-25 10:41
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温暖悠远的温情回忆。学习问好。
作者: 山野闲人    时间: 2008-8-25 11:30
范老师就是好手笔,这样清新的文章是该多读了。
问好,期待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2:25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诗意的题目,生动的描叙,再次把读者牵向那个遥远的年代。好文。

谢谢邓老师的阅评!在《山东文学》上读了您的诗作!问好!
作者: 零落如雨    时间: 2008-8-25 12:34
写得很细腻。母亲走过的那个年代,是用夜夜纺织纺出我们温暖的生活。
非常熟悉的场景!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2:38
最初由 西溪 发表
读来温暖而感动的文章,细蜜的思绪象棉线一样绵长,似母爱一样的深沉。欣赏!问候范老师!

近期读了您的部分作品,文字精致,情真意切。盼读您的新作!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8-8-25 12:46
因为有过这样亲身的经历,所以文字读起来感觉亲切!——有浓浓的亲情,有无尽的牵念。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2:49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在那个封闭贫穷的年代,我们姐弟们所使用的被褥、床单、枕巾到所穿的衣裤、鞋袜以及我们各自结婚时的铺盖棉被,全由母亲备存的粗织布唱主角,包括她预备留着给孙女、孙子们结婚时所需的粗织布礼物,也是成卷成摞地压...


正是由于各位版主老师的鼓励,才激发起了我高涨的写作热情。再次谢谢高老师!问好您!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2:59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这一台老式织布机确实记载着一段贫苦的生活,同时,也彰显出母亲的心灵手巧。在回忆纺车的经历中,仿佛纺车嗡嗡的声音始终在儿际回响着。文章注重场景的真实反映,注视那些细节的呈现,注入真切地情感,使文字始终充...


谢谢杜老师的点评!尊重您的意见,已修改了一下。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3:00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体会出浓浓的亲情和对母亲的眷恋!学习,问好!

谢谢于老师,欣赏您的怀旧系列。盼读新作!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3:05
最初由 吕永红 发表
牵出一段温暖的回忆,好文字,学习!

谢谢吕老师的阅评!
作者: 芳菲    时间: 2008-8-25 14:12
亲切温馨的文字,将爱的回忆织入了文字里。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8-25 15:37
母亲像她们的一位老师,左手捻着棉条,右手摇着纺车,一根根细细的、洁白的棉线从母亲的手中舒缓地抽出,并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将手高高一扬,一收,就将线收绕到了锭杆轴上去,如是反复咏叹。母亲那挥洒自如,不疾不徐的纺线姿势,影响着整个纺线现场的气氛,在她们亲密无间的说笑和纺车转动的歌声中,棉条逐渐缠绕成一个硕大的线棰。纺好的线棰像一个胖胖的瓷娃娃,码放在纺车后面的炕围子下面,显示着母亲劳作的成果。
果然是劳作中的人最美丽。这样的场景读来感觉十分美。
写得细致,温情脉脉,支持精华!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8:52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桂布白似雪,吴棉软于云,布重绵且厚,为裘有余温。母亲那丝丝缕缕的爱心,那绵绵细细的温情,令天下为人子女者,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温暖悠远的温情回忆。学习问好。

谢谢汤老师的关注。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8:53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范老师就是好手笔,这样清新的文章是该多读了。
问好,期待

谢谢您的夸奖。问好!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8-8-25 18:54
单看这题目就很诱人,读来很是温馨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8:55
最初由 零落如雨 发表
写得很细腻。母亲走过的那个年代,是用夜夜纺织纺出我们温暖的生活。
非常熟悉的场景!

谢谢您的阅评!也学习您的好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8:56
最初由 宋长征 发表
因为有过这样亲身的经历,所以文字读起来感觉亲切!——有浓浓的亲情,有无尽的牵念。问好。

已链接了您的博客。集中学习您的好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18:57
最初由 芳菲 发表
亲切温馨的文字,将爱的回忆织入了文字里。

谢谢您的阅评!问好!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8-8-25 19:20
真是遥远的记忆呀。我总觉得自己好像也看到过织布机的,但母亲说,我小时候,那东西早就不见了。哈。学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20:20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母亲像她们的一位老师,左手捻着棉条,右手摇着纺车,一根根细细的、洁白的棉线从母亲的手中舒缓地抽出,并按照一定的节奏规律将手高高一扬,一收,就将线收绕到了锭杆轴上去,如是反复咏叹。母亲那挥洒自如,不疾不...

谢谢昙花版主的鼓励。也学习您的好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5 21:03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单看这题目就很诱人,读来很是温馨

谢谢您的鼓励.  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8-25 23:46
怀旧温情的文字!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08-8-26 10:22
悠远的过去,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文字。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6 18:12
最初由 清风拂面 发表
真是遥远的记忆呀。我总觉得自己好像也看到过织布机的,但母亲说,我小时候,那东西早就不见了。哈。学习。

谢谢您的阅评!山东的博兴县是名气很大的粗织布基地呢,也是山东吕剧之乡。欢迎来游玩!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6 22:35
最初由 茌山石 发表
悠远的过去,美好的回忆,精彩的文字。

谢谢刘老师鼓励.。读您的新作!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8-27 13:32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怀旧温情的文字!

谢谢您的关注.问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