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于文华乡土怀旧散文鉴赏 [打印本页]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1:11
标题: [原创] 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于文华乡土怀旧散文鉴赏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散文,就是与一双被嵌入在泥土、苔藓和时间深处的忧郁眼睛知遇的过程,不是随意,而是必然。这双眼睛,在俭朴素雅、像秋天的落叶那样安静的土地上,以忧郁这种怀旧的情绪,与土地的精髓相互吸纳,浸润出情愫的华丽色彩,丰富,出奇不意。没有华丽的色彩,就没有高贵的忧郁。忧郁乃是美的出色的伴侣。波德莱尔的这句话,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文字所应证,一次次被乡土怀旧散文的情愫所守护,以至于它的人文风情和人性本真,都被忧郁这种视线的力量固定下来,成为人们继续生活下去的依据,同时,也就成为了我面对乡土怀旧系列散文,一而再、再而三地释放内心对真挚博爱向往的激情狂想的全部理由。

  说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是一双忧郁的眼睛,一点也不过分。尽管这双眼睛的明亮程度,还没有达到灿烂的境界,但这双眼睛,却密切地与土地交织在一起,从各个不同角度,向生活投来灼热的目光,形成种种不同的画像。是的,触景生情,是他写作的基本风格,也是散文崇尚率性的韵致所在。诸如“谁都是父母心上的一块肉。及至河水稍涨,大人担心安全,就在估摸着放学时等在河边,手中提着长筒雨靴,抓着一只扔过来,再抓住另一只,使劲扔来。我们拾起来,连鞋套着穿上,有时不用挽裤脚,不沾一滴水,轻轻松松过河”(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记忆中家乡的季节河),“村里的婆姨有意无意把犁烂的、个头小的,故意遗落下,好趁机捡拾到自己家里,让家人的饭尽可能稠些、再稠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九:想起翻捡土豆的日月),“我和小姑在荒无人烟的沙滩上坐着,夜风吹拂起来。早上急急忙忙穿的单薄的一层汗褂儿此时有些冷,小姑见我冻得瑟瑟发抖,脱下她的蓝底碎红花布衣,披在我身上。而尕舅在我们的观望里,又驮回了一‘褡裢’的西瓜。他说外爷知道我来的消息,就在下瓜时有意留下了几个西瓜,要我回家时顺便捎回。舅舅还意犹未尽,趁着月黑风高,又顺水摸鱼偷了几个,我们才驮着慢慢半毛口袋的香瓜和西瓜,满载而归。打道回府时已经半夜,我没有吃外婆留的晚饭,咀嚼着满嘴的瓜香,心满意足地恬然入睡”(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等等描述,都是作者在昔日的生活中,通过对琐碎小事的生动细腻的刻画,以朴素的语言来映衬深情真义的表达方式。这些近乎于口语式的句子,给人一种纯净精粹的亲近感,实实在在,剔除了粉饰溢美的形容累赘,只有动词和名词,干干净净。我十分迷恋这种叙述方式,这不仅意味着于文华的散文,完全可以用“洁白”这个没有被污染的词汇来概括,更意味着他的散文,一如文章的文眼那样,没有被表面的喧哗所掩埋,而是越来越清晰。

  阅读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炊烟,草腰,车轱辘月饼,赤脚医生,菜籽地,草房间,季节河,土豆,乡戏,风匣与风车,蛙鸣声和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等的具象,就会从忧郁目光燃起的地方,沿着纸质的背景和起伏的笔触,向了我一路走来。这些具象迈动的每一次脚步,都昭示出了作者以诚恳、灼热的心感受生活,以亲切朴实的笔触体悟泥土、河流、日月和自然里的一切原生态元素而引发出来的悲悯和忧郁。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有一段缠绵的情节,给我留下的印象,不是情感的一次宣泄,而是情感的一次珍藏。散文是作者对物象的内心体验,也是一种在哲学范畴的存在方式里,对生命本质独特的、痛苦的发现。这显然是在场性的,具有审美的意义。虽然我不敢用自己未来的时间,去证明曾经流淌在乡土上的那些记忆痕迹,是否会在岁月里彻底消失,但我却敢肯定,这些痕迹,是一个催人忧郁的颤音。忧郁是一种缅怀,是一种美的极致表现,那么,作者的忧郁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他的乡土怀旧系列散文里,只字未提,这不是粗心,也不是大意,而是一种刻意。从“一年又一年,骡马嘶鸣,车声辘辘,总是在时间河谷人们的满眼期盼里,拉来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美好日月的渴盼,拉走悲伤苦痛和失意困顿的日子”(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三:木头与胶皮轱辘大车走过的乡村),还有“慢慢在日月风雨里成熟的瓜,它的果汁才最甜蜜、最爽心,所谓瓜熟自然蒂落,所谓水到就会渠成,所谓事出必定自然”( 土怀旧系列之十二:香香甜甜大沙瓜)和“任何农活都需耐心干,心燥气傲的人在打麦场呆不住。打场更是如此。急性子的人左一磙子右一磙子碾胡乱压一番,或者左边的未打熟,又转到了右边,结果会把麦子越打越生,越打越理不出个头绪来。自以为打熟了打好了,急急忙忙把麦子扫堆,有经验的把式随意会挑出来一杈一杈的麦穗,还得将那些未熟的麦秸仔仔细细找出来,重新打一番,这样费时又费力”( 乡土怀旧系列之十一:石磨、石磙、石碾精心呵护的乡村),这些没有华丽辞藻堆砌,不是游离于思想之外的虚妄之美的描述,就明确地体现出了意在言外的“辞达”效果。沉浸在如是的情境中,我差点情不自禁喊出来:这个系列散文,哪里是什么乡土怀旧呀,它分明就是作者对自然,对历史,对情愫,对和谐以及对人自身的一次深刻反省。即便作者在写这个系列的时候,并没有完全领会唯其无法言明的意,才更具散文的魅力的道理,但作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企图,却是十分明晰的,这无疑是散文上乘之作的端倪所在。

  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于文华的散文,在立意和选材上,与我的散文观发生了知遇性的吻合,我丝毫也不怀疑,这就是知音之间才能够发出来的金石之声。正是如此,他的散文,才克服或者彻底摆脱了无病呻吟的弊病,才没有陷入“逃避知识,逃避思想,逃避意义”的所谓“零度语言”的泥潭。这点,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系列文章里信笔写来,无不成趣的情形里,以及盖民间生活本来不会如文人学士期望的风雅,这就需要作者笔下长眼,分寸取舍的特点中看出来。“看见有炊烟的袅娜,就一定有家园的繁衍生息”,“ 乡村里随意溜达的风,像身边顽皮的孩子,将邵八叔的草帽一把打下来,嬉笑着跑远了,将刚刚结婚的年轻媳妇有些紧把的红红的碎花衣襟掀开,惹得不远处光棍憨大眼里几乎要冒火”,“ 乡里人的嘴就是一杆秤”,还有“像那个草字,似乎要钻入旁边碧绿的草丛中,那个花字,笑嘻嘻的,比学校花池里的菊花还灿烂”等在系列文章里随处可见的描述,用笔极其简练明净,从而有效地传达出作者的审美情趣。采用质朴的语言对民俗物象进行忠实记录,以存野趣,以达到去芜存精,是于文华这个系列散文的化野趣为雅趣的契机之一。不仅仅如此,于文华还将这些民俗,以文章末尾的意境提升的方式,推广到深厚的人文背景之中,进而让他的怀旧散文,体现出了我十分喜欢的笔记体散文的特色。

  我一次次阅读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于文华突破常规调整自己的观察角度和观察距离的印象,就会一次次栩栩如生地凸显起来。他在写作中,采取了“后退法则”的方式,从事物的跟前,后退到了孩童的位置上,从今天后退到了昨天的历史里,以实现他对客观事物大距离、大尺度上的整体性考察。他知道,只有大步后退,才能够使视线变得开阔,才能够有效观察对象,以及这一对象被嵌入的背景深度,对象也才能够和盘将自己托出的道理。如是的写作态度,才让他一直没有离开现场,而是站在乡土原汁原味的浸润中,用忧郁的目光,等着我和他站在一起。在场的姿态,让他的这个系列,体现出了传统散文的优美韵律,是贴近,而不是疏离,是散文对美的物理走近,更是心理走近,真是难得。我看见的文学,包括散文,其实也是自在的,不必非要在意别人在做什么,自己是否需要与之呼应。这既是散文的本色,也是我读于文华的散文所产生的启迪,更是我对他的期望所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2 11:12
先记号。下午来认真学习!问候敬老师!节日值班愉快!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0-2 11:24
忧郁眼光的目光在睿智目光的审视下,其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才更为人所知,敬版从思想、内容、语言、手法等各个角度对文华的的乡村系列全方位进行剖析,真的受益匪浅。学习,祝福文华,问好敬版!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8-10-2 11:27
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的文字,为读者解读了“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这样的心声。好文章,欣赏学习,问好敬老师!
作者: 快乐阳光    时间: 2008-10-2 11:32
标题: 快乐阳光来了
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写得好敬班班
作者: 山野闲人    时间: 2008-10-2 11:38
 评论文章还要再读原文,这里先欣赏过敬版评文,回头再相对照。
 问好敬版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8-10-2 11:39
欣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1:40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先记号。下午来认真学习!问候敬老师!节日值班愉快!

我恭候着你的高见,嘿嘿~~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1:41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忧郁眼光的目光在睿智目光的审视下,其内在的深层的东西才更为人所知,敬版从思想、内容、语言、手法等各个角度对文华的的乡村系列全方位进行剖析,真的受益匪浅。学习,祝福文华,问好敬版!

挂一漏万的解读能够得到你的支持与鼓励,不胜荣幸!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1:42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

你的悉心评点是我写作的动力所在,握手致意,节日问好!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10-2 11:49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作者: 流浪者    时间: 2008-10-2 11:50
于文华的文章写得好,敬版的点评专业深刻!
作者: 雨点    时间: 2008-10-2 13:07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终于又见到了敬老师的评论文章,还是那样细致,精彩,专业!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10-2 14:30
呵呵,开心,果真一砖引玉,我得好好收下,慢慢欣赏和学习了再回复,问好敬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10-2 15:04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我们在寻找历史的时候,也被历史所寻找。于文华的这个系列散文,其实就是一座敞开的居室,我们在里面,看见了我们的过去,看见了我们蔓延在历史中的命脉,同时,它们也不断地转过身来,用忧郁的目光注视着我们,触摸着我们,让我们的心,不是走向城市,而是走向了乡村,走向了僻静的最深处。当古典主义的精华,在人类的不断消失中包围了我们的时候,这种对先人,对自然解不开的悲悯情结,终于以在场、思想和诗意的散文元素,与我们知遇在了一起。无疑,这是散文本我的纯真,具有忧郁的性质。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8-10-2 15:56
到位而又用心的点评。学习于老师的怀旧系列是一种对过去时光方方面面的追忆,而敬版今天又为这追忆点燃了一盏灯……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6:06
标题: 回复: 快乐阳光来了
最初由 快乐阳光 发表
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写得好敬班班

感谢阳光的鼓励,呵呵,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6:07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评论文章还要再读原文,这里先欣赏过敬版评文,回头再相对照。
 问好敬版

谢谢提读,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2 16:07
最初由 跃农 发表
欣赏

问好!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8-10-2 16:44
于老师的散文确实有浓浓的乡土气息,那走远的生活都在她的笔下鲜活,敬版主的这篇评论,剖析了散文的灵魂,尤其是诗意的题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细致鲜活的文字把这个系列的散文点评的到位而精彩,学习了!
作者: 海影    时间: 2008-10-2 17:42
读到这样的评论,不仅对原作者,单是我们这些没读过原作者作品的人都是一种享受。有链接吗?好想去拜读一下。
作者: 银杏王    时间: 2008-10-2 18:01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2 19:06
今天一天没有上网,学校网站不畅通,没有及时看到一兵先生对我文章的评论,有些遗憾,回帖的太慢,深感抱歉!
   今天早上,我想一定会发生什么,因为昨天晚上的梦境太让我神往与向往!
   先是我像是长了一对翅膀,在田野里尽情飞翔,掠过田畴,看见碧绿碧绿的穗头大大的麦子;掠过河流,看见宽的比黄河还宽阔的碧蓝碧蓝的河流;掠过山岗,看见高高大大的许许多多的仙女在半空中高歌。。。。。。我猜想今天一定会发生什么叫我喜悦高兴异常的事情,结果到下午发现尊敬的一兵先生,对我的乡土怀旧系列进行了恰当细致,高妙精到的评论!非常感谢!真诚感谢!
   说实话,我以为自己做的还不到位,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和努力,而在中财在春夜听雨散文板块,一兵先生和迎春先生、永生先生十分看起和厚爱,是我的乡土怀旧系列得以坚持写作下来,真的,没有强有力的支持与各位文友的指导批评与鼓励,我绝然不会坚持这么久的!
    再多的感谢,再多由衷的感谢也不能表达出心中的敬意和感谢,因为无论如何是写不尽、说不完心中的感谢,只能以后多多好好写作,来报答一兵先生和迎春先生、永生先生和各位文友的深情厚谊!
      真诚感谢一兵先生、迎春先生、永生先生及其他版主和文友的支持与厚爱!祝福一兵先生、迎春先生、永生先生及其他版主和文友心想事成、万事顺畅!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2 19:24
最初由 海影 发表
读到这样的评论,不仅对原作者,单是我们这些没读过原作者作品的人都是一种享受。有链接吗?好想去拜读一下。

   电脑技术不过硬,没有建立链接,非常遗憾!不过大部分都在精华区,文友可以去登临和关注、评阅!
    再次想一兵先生致以诚挚谢意,想文友海影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2 19:45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爱自然,爱人类自身,还要等到明天?
    再三拜读,如听天籁,给人醍醐灌顶之感,感触很深,连着通读了四五遍,还意犹未尽,我粘贴下来,恰似余音绕梁,久久在我的心中回荡萦绕。。。。。。我估计今晚要失眠了。。。。有一兵这样的伯乐,才有我这样一位驽马的出现!和一兵先生忧郁并且幸福地相遇相知并且相熟是我的福气和造化!也是我的荣幸!我十分感激并且再次致以诚挚感谢!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10-2 19:58
文华的这个系列写得很成功,敬版的解读也深刻到位,一并欣赏,问好二位!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2 20:13
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春夜听雨版一直如沐日浴月,如春风拂面。对于于文华的怀旧系列文章,我是很有感触的,同时,在心里是极其佩服的。一个行文的人,把根扎在乡土上,把情怀释放在乡情里,这是非常难得的,也是难以陆续的。而于文华做到了,做的很让人信服,让人赞叹。不仅是文字的表达,还是从大的语境的构建,意境的营造等等,都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文字里始终充满着人性的暖色、生命的本真、语词的雍容、个性的开放,总是在属于自己的个性的叙述之中,将语词的内涵、精神和众多指向很好地修筑起来,把最为独特、最具特点的东西生动而又不失原味地展现出来,而且具有非常浓郁的个人色彩,但这种个人色彩是弘毅宽厚的,具有相当的辐射力,个性的,前倾的写作,实际上是作者写作的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在很大程度上充盈着作者的思想再现。再现什么?再现自然,再现淳厚纯朴的境地。他的写作有着明显的自觉追求,他不逃离,不反复、不矫饰、不伪装,他在建立仅仅属于个人的一种写作姿态。我们也会发问:究竟这样的写作能够在属于自己的写作路子上到底能够坚持多久?不难看出,于文华已经成竹在胸,而且非常从容自信。他许诺,一定将这样的系列文章写到36篇。我们不仅在拭目以待,在贯注在关注,同时,这也是于文华自身的一种巨大的自我驱使。相信于文华在今后会给大家带来更多更广的精彩文章。支持精华!
作者: 山野闲人    时间: 2008-10-2 20:14
问好敬版
不是提读,是细心学习。我首先是学习您的评析文章,回过头来还要细读于老师的系列文章,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大的收获。就像工作中,有时下乡,在听介绍的时候,我一般比较沉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待我亲自了解过之后才表示自己的看法一样。我以为,话可以少说,但一定要比较切题。现在,我可以按照自己的浅见说话了。
敬版的评价是实事求是的,于老师文笔确是好笔法。
美文配佳评,值得细读,多读。
 
作者: 梁娇霞    时间: 2008-10-2 20:17
在国庆节之际,能够再次重温于文华先生的优美散文,能够欣赏到敬老师深刻而又专业的评点文章,真是高兴,向二位好好学习!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2 20:19
想说的可能更多,因为太熟悉,因为太感佩,因为太感动。在这里先简短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作者: 梁娇霞    时间: 2008-10-2 20:22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

高先生的意见我完全认同!
作者: 梁娇霞    时间: 2008-10-2 20:23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春夜听雨版一直如沐日浴月,如春风拂面...

杜先生的回帖总是令人感动,也很实在,我支持!
作者: 杨纯柱    时间: 2008-10-2 20:54
敬版主的评论,从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见功夫,深入浅出,层层推进,议论风生,识见超群。学习了敬版主的精彩评论,不仅让我进一步读懂了于文华老师的系列散文,而且还加深了我对散文的理解,令我受益非浅。问候敬版主!
作者: pingzi    时间: 2008-10-2 21:27
用心独到的解读,使原作散文更加妙笔生花,学习敬一兵版主高深、精彩的功夫文字。节日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2 22:03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春夜听雨版一直如沐日浴月,如春风拂面...

     的确如此,正因为敬老师和永生先生及迎春先生和其他版主的无私奉献,忘我付出,才使春夜听雨越来越吸引人,也使我一天天成长起来。。。。。说真的,要不是你们的厚爱、鞭策、提携与指导,我是不可能也没有办法坚持下来的。。。。非常感谢,只能由衷说声谢谢,并且将这个系列争取完满结束、收尾,给春夜听雨版主和各位文友一个圆满的答卷!
    感谢永生恰如其分的评论!
作者: 梅妃    时间: 2008-10-2 22:14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清香!敬版的解读,真是精彩!
可否请于先生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08-10-3 08:33
乡土情怀是于文华文字的感情所在  敬老师分析的细致到位1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3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十分感谢你的支持与鼓励,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4
最初由 流浪者 发表
于文华的文章写得好,敬版的点评专业深刻!

文华的这个系列确实写得不错,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5
最初由 雨点 发表
[QUOTE]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

谢谢认同与鼓励,节日快乐!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6
最初由 琴若雨 发表
呵呵,开心,果真一砖引玉,我得好好收下,慢慢欣赏和学习了再回复,问好敬版.

问好若雨,我期待着你的高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7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

高版的点评十分精彩,我从中受益多多,握手致意,祝你及全家节日快乐!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19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到位而又用心的点评。学习于老师的怀旧系列是一种对过去时光方方面面的追忆,而敬版今天又为这追忆点燃了一盏灯……

文华的文章自不必说,很好,而我挂一漏万的评论能够得到你的认同,非常高兴。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35
最初由 寂寞沙洲 发表
于老师的散文确实有浓浓的乡土气息,那走远的生活都在她的笔下鲜活,敬版主的这篇评论,剖析了散文的灵魂,尤其是诗意的题目让人感觉耳目一新,细致鲜活的文字把这个系列的散文点评的到位而精彩,学习了!

谢谢提读与评点,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36
最初由 海影 发表
读到这样的评论,不仅对原作者,单是我们这些没读过原作者作品的人都是一种享受。有链接吗?好想去拜读一下。

感谢你的鼓励,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37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QUOTE]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

谢谢你的认同与支持,节日快乐!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46
最初由 海影 发表
读到这样的评论,不仅对原作者,单是我们这些没读过原作者作品的人都是一种享受。有链接吗?好想去拜读一下。

你的建议很好,下面是于文华最近几篇乡土怀旧散文的连接: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5372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5016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4678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4300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4071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3751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3409
http://www.zhongcai.com/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103153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0:47
最初由 银杏王 发表
[QUOTE]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

谢谢你的提读与鼓励,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 11:00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今天一天没有上网,学校网站不畅通,没有及时看到一兵先生对我文章的评论,有些遗憾,回帖的太慢,深感抱歉!
   今天早上,我想一定会发生什么,因为昨天晚上的梦境太让我神往与向往!
   先是我像是长了一对翅膀...

不必客气,确实因为你的这个系列写得好,写出了自然与人文的真谛,让我生发出了诸多的感触,我还要好好感谢你才是。节日问好,握手!
作者: 流浪者    时间: 2008-10-3 11:04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再次欣赏并请于文华先生谈谈自己的创作体会,好吗?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13:19
有几位文友说请我说说创作体会,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和经验,只是将往日的一些思考、感悟,零零碎碎、拉拉杂杂地呈现给诸位尊敬的版主与文友,比起中财春夜听雨的许许多多知名不知名的文友,我的文章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如果一定要说,我在写完这个系列后谈谈一些体会的!
   万分感谢诸位先生女士的捧场!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8-10-3 15:53
欣赏。文华的文字与敬版主的评论相得益彰。敬老师给我的评论也快了吧,期待!望穿秋水!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8-10-3 20:15
好的文字需要好的评论,看得出敬版主对散文版块作者的文章读得细致透彻,以文学的眼光去读,以艺术的眼光去读,带着睿智的眼光,带着深刻的鉴赏力,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令人敬佩!
作者: 行走的鱼    时间: 2008-10-3 21:57
独到,颇有见地,向敬问好,学习!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10-3 22:53
  敬版这篇《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从多角度,以细腻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全面、深刻、生动地解读了于文华朋友的系列乡土怀旧散文.这样深刻的剖析和细腻,到位的解读,既延伸了作品的内涵,又给予论坛文友一种精神享受和陶冶,起到了引领散文评论和促进散文交流的作用,
  欣赏和学习了,问好敬老师!和于文华朋友!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8-10-3 23:01
一入中财,首先喜欢上了于老师的文字,或许都在描述乡村吧~~~把心底深深的眷恋,把对农人深切的关注,转化为一腔难以释怀的情感------虽简单,而不失厚重,虽念旧,却努力张望明天.虽忧伤,但总能在简洁的乡村读出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感动.
此为对于老师乡土系列的一些感触.
当看到敬老师终于把对乡土的情感最终在系列中爆发的时候,心中有些窃喜,不只为自己,或是为于老师,更多是对有人仍然在喜欢这样描述过去现在未来乡村的文字有所喜欢,而深有感触!
记得在晚报的简介里这样说过"乡土并不遥远,精神的家园需要用感恩的心灵去坚守."-------乡土,我喜欢,大家也喜欢,希望乡土的明天不再是忧伤与失望,希望乡村的景象让每个人都沉醉------沉醉在属于所有人的家园净土!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3:02
最初由 琴若雨 发表
   敬版这篇《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从多角度,以细腻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解读了于文华朋友的系列乡土怀旧散文.剖析深刻,解读到位,不仅延伸了作品的内涵,并给予论坛文友一种精神享受和陶冶,起到了引领散文评论?..

    请允许我代表尊敬的一兵先生,向若雨版主和女士表示诚挚的谢意,感谢评阅,感谢中肯恰当的评论,感谢具有发散性思维的见地!问好若雨版版!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8-10-3 23: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09:55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电脑技术不过硬,没有建立链接,非常遗憾!不过...

我已经做了部分连接。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09:56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作者在每一篇系列文章里,几乎都会用直叙、对比、穿插、叠印的手法,使文章在回环往复中,富于一唱三叹的抒情效应,烘托出忧郁的浓郁色彩。说真的,我是非常愿意和于文华在一起,忧郁并幸福。难道...

是你的文章写得好,我才有了如是的感悟,我还得要谢谢你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09:57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文华的这个系列写得很成功,敬版的解读也深刻到位,一并欣赏,问好二位!

请就评论多提意见,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09:59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春夜听雨版一直如沐日浴月,如春风拂面...

你的补充真可谓是画龙点睛又锦上添花,很是必要,十分感谢,握手致意并祝节日快乐!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0:00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问好敬版
不是提读,是细心学习。我首先是学习您的评析文章,回过头来还要细读于老师的系列文章,只有这样才会有较大的收获。就像工作中,有时下乡,在听介绍的时候,我一般比较沉默,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待我亲自...

你的文风很严谨,我十分欣赏,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0:01
最初由 梁娇霞 发表
在国庆节之际,能够再次重温于文华先生的优美散文,能够欣赏到敬老师深刻而又专业的评点文章,真是高兴,向二位好好学习!

谢谢鼓励,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0:01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想说的可能更多,因为太熟悉,因为太感佩,因为太感动。在这里先简短地发表一下自己的感受。

期待着再次倾听你的高见,哈哈~~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0:02
最初由 梁娇霞 发表
[QUOTE]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

高版确实很有见地~~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0:26
最初由 梁娇霞 发表
[QUOTE]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首先,我非常赞同敬老师如此中肯的点评。然后,就是感动。感动于敬老师对待每位会员的真诚,真挚以及悉心的点评与鼓励。这在任何论坛可以说是比较少见的。正因如此,才使得我?..

同感同感,呵呵~~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8-10-4 10:40
文华的散文自然而随意,有原生态之朴素,又有大散文的韵美。
作者: 刘梅花    时间: 2008-10-4 10:47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敬老师的此篇文章用真切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和对散文的理性解读和思考,在剖析于文化散文特点的同时,给我们阐述了“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通过于文化散文透着泥土芬芳和对自然而逶迤着理性...

支持,问好。
作者: 周香军    时间: 2008-10-4 11:42
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

在寻找这样的灵魂和根
问好各位老师 朋友
细细的品读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1
最初由 杨纯柱 发表
敬版主的评论,从大处着眼,于细微处见功夫,深入浅出,层层推进,议论风生,识见超群。学习了敬版主的精彩评论,不仅让我进一步读懂了于文华老师的系列散文,而且还加深了我对散文的理解,令我受益非浅。问候敬版主...

感谢你的悉心评点与热情鼓励,握手致意,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2
最初由 pingzi 发表
用心独到的解读,使原作散文更加妙笔生花,学习敬一兵版主高深、精彩的功夫文字。节日快乐!

感谢回帖鼓励,节日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4
并且将这个系列争取完满结束、收尾,给春夜听雨版主和各位文友一个圆满的答卷!
期待之中。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4
最初由 梅妃 发表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

支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5
最初由 刘敬胜 发表
乡土情怀是于文华文字的感情所在  敬老师分析的细致到位1学习

乡土情怀是于文华文字的感情所在!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15:16
最初由 流浪者 发表
[QUOTE]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敬版是真正用心阅读文字的人,点评细腻深刻,文华的文字我也喜欢,没有什么故弄玄虚的场景堆砌,但是朴实无华的语言构建了一幅幅温馨的怀旧画面,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

支持你的建议!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0-4 18:48
文章写的好,评的也好!都很见真功夫!欣赏!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8-10-4 20:29
且不论敬版独到而专业的点评对阅读者产生的影响,仅作为版主能经常发现会员写作的特点并以赏析的形式出现引导读者交流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鉴赏这一行为,就令我们感动。这不仅仅是对会员的支持,更是一种鼓舞,尊重和以实际行动的欣赏,这是春夜的魅力所在。感谢春夜的版主们,会员的作品会因你们而更精采。
作者: 银杏王    时间: 2008-10-4 21:06
最初由 梅妃 发表
这样的评论,感觉痛快淋漓。散文写作既是叙述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好的散文一定会让读者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于文华用系列文章,用一双忧郁的眼睛,将一个立体的农村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恰如一杯铁观音,凝重且...

我也支持你的提议.
作者: 梅影三叠    时间: 2008-10-4 21:08
评得真好,特来学习!!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08-10-4 21:21
读敬版的评论文章,再与于老师的原文互为观照,对写作者是一种很好的启示。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1:33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并且将这个系列争取完满结束、收尾,给春夜听雨版主和各位文友一个圆满的答卷!
期待之中。

      我会不负厚望,争取圆满交卷,特别感谢一兵先生的栽培与各位文友的喜爱!祝先生长假快乐!
作者: 西溪    时间: 2008-10-4 21:45
敬版的这篇评论文章,将一个双脚沾满泥土的写手提升到一个灵魂的高度解析他的思想,语言和性格。快意的语言表达和淋漓尽致的评论,足见敬版文笔与鉴赏的功力之深。

敬版,西溪问候你!节日快乐!美好常在!
作者: 湘江往北    时间: 2008-10-4 22:26
文章还是评出来的精彩,学习!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8-10-4 23:17
轻灵,中肯,令人诚服!国庆快乐!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5 09:38
最初由 于文华 发表
有几位文友说请我说说创作体会,其实我也没有什么秘诀和经验,只是将往日的一些思考、感悟,零零碎碎、拉拉杂杂地呈现给诸位尊敬的版主与文友,比起中财春夜听雨的许许多多知名不知名的文友,我的文章可以说是小巫见...

我也等待着欣赏你的写作体会~~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5 09:39
最初由 洪水河畔 发表
欣赏。文华的文字与敬版主的评论相得益彰。敬老师给我的评论也快了吧,期待!望穿秋水!

我答应了的事情就一定会去做,放心~~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5 09:40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好的文字需要好的评论,看得出敬版主对散文版块作者的文章读得细致透彻,以文学的眼光去读,以艺术的眼光去读,带着睿智的眼光,带着深刻的鉴赏力,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令人敬佩!

你总是鼓励我,我总是汗颜~~
作者: 杨灵燕    时间: 2008-10-5 11:00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

好文好评,学习!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10-5 12:22
非常漂亮的评论文章。精到,中肯,让我再次自叹弗如。最为欣赏的,是文中的如是观点:“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感受,是一种贴近生命本质的识认,也是散文是否具有内涵美的基本判断尺度。”
近来我为一事疑惑,不知文章是要以思想取胜,还是语言;不知文章过于注重思想的承载,是否会太过刻意,而忽视了本身的随意和轻灵……还没有同敬版讨论这个问题,就在文中看到这一句,为我解了疑惑。谢了。
“采用古厚、雅拙甚至是尚属朴化阶段的笔触来记录关于乡土怀旧的对象,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隐喻:时间的跳动,现实的变换,以及思想被切割的摇摆不定,很难在浮表虚妄的情调文字上呈现,反倒是更容易被散点式的质朴白描所驮运。”这一句,真是十分恰当地抓住了于文华文章的特质。
敬版的思考,眼光,笔触,确是让人叹服。好文章,支持精华!

另外,一直非常关注于文华的乡土怀旧系列,他用质朴的语言把曾经的乡村真实地呈现在了眼前,不娇饰,不美化,这样的文章,有着土地的气味,可能不是香味,却自然、大气、厚实。从他的第一篇怀旧文章《难忘吃供应粮的岁月》开始,我就开始收藏,现在已有十二万余字,取消空行格式后,足足有八十页。这样的创作精神和对精神本身的坚守,让人佩服。喜欢于文华的文章,甚至收藏,最大的原因,是从他的文字中感觉到他用自己的手,自己的眼和心对乡村的抚摸,其中有温情,有梳理,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的悲悯情怀。看到杜版说,于文华将要完成三十六篇,拭目以待。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8-10-5 12:49
回忆是对过去生活的审视和反思。于文华朋友回忆到的生活我也是熟悉的,因为中国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这样的写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作者: 向启兰    时间: 2008-10-5 15:32
  文华前辈的乡土怀旧系列文章真的写得很好,敬版主的评价和解读也很贴切!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5 18:43
最初由 行走的鱼 发表
独到,颇有见地,向敬问好,学习!

感谢你的鼓励,问好!
作者: 芳菲    时间: 2008-10-5 19:59
于老师的乡土怀旧系列确实是用心写出来的,非常耐品读。可见敬版是个爱才之人,是个真正的伯乐。每一个来到中财论坛的人,都从各位版主认真的评点中获益菲浅。问候各位老师,节日快乐!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8-10-5 20:12
很喜欢他的乡土散文,看了敬斑的评点之后,更加深了理解。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56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非常漂亮的评论文章。精到,中肯,让我再次自叹弗如。最为欣赏的,是文中的如是观点:“我一直认为,散文如果没有思想,就等同于失去了灵魂。当然,这里说的思想,是作者对自然、社会、生活、历史和灵魂等方面的本质...

    我一直在关注着评论与回帖,很久不见版主前来,心中有些惦记与挂念,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是工作忙碌吧?
   感谢版主前来给敬老师和我的文字支持,真诚感谢!其实,我做的远远不够,而一兵先生春夜听雨给了我如此高的礼遇,真有些受宠若惊的感觉!特别感谢雨夜昙花版主的厚爱与夸赞!问好!
作者: 魏建胜    时间: 2008-10-5 22:07
读敬版的评论文章,就又是一次学习写作的过程!机会难得,细心品读了!
作者: 薛暮冬    时间: 2008-10-6 07:54
喜欢文华的乡土系列。读了敬兄的评论,对文华作品的认识,更上升到了理论的层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6 08:28
最初由 琴若雨 发表
  敬版这篇《难以释怀的忧郁眼光》,从多角度,以细腻的笔触、质感优美的文字全面、深刻、生动地解读了于文华朋友的系列乡土怀旧散文.这样深刻的剖析和细腻,到位的解读,既延伸了作品的内涵,又给予论坛文友一种精神?..

谢谢你的悉心评点和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6 08:30
最初由 宋长征 发表
一入中财,首先喜欢上了于老师的文字,或许都在描述乡村吧~~~把心底深深的眷恋,把对农人深切的关注,转化为一腔难以释怀的情感------虽简单,而不失厚重,虽念旧,却努力张望明天.虽忧伤,但总能在简洁的乡村读出一点点属于...

所言极是,文华的散文就有这样的特点。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