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九:乡村里的闹洞房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13:23
标题: [原创]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九:乡村里的闹洞房
       ◆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九:乡村里的闹洞房
            文/于文华
   
  乡村里,一个人的婚礼就是一家人的喜事;
   
  一家人的喜庆就是全村人的热闹——在昔日的西部农村,在精神文化缺乏的乡下,如果说婚宴是一道百吃不厌的物质大餐的话,热闹非凡的闹洞房则是一曲美妙可人的小夜曲。

  闹洞房因人而异,因季节不同,但生活在乡村,即或走出乡村的人,新婚时也或多或少沾惹乡村闹洞房的习俗——乡村是我们最初的生命家园,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和本源。新娘则是整个乡村婚礼的焦点人物、聚光对象,所有的目光簇拥着她、所有的言语议论着她、所有的活动围绕着她、所有的来宾关注着她。她的心头被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暖流包围着、涌动着,即将步入幸福殿堂,完成从少女到女人角色的转变,品尝爱情、婚姻的美酒,有谁的思想感情不像潮水般肆意流淌。即或长得不那么出众、容颜不是那么漂亮的女子,在新婚甜蜜氛围笼罩下,在跨越人生重要关头之时,也是一生一世中最好看的女人。

  听说新娘已然娶了过来,娶亲人的家里家外充满了活络忙碌的气氛——院子里噼噼啪啪的劈柴声,咣里咣当的切菜声,厨房里忽闪忽闪火苗的蹿动声,马槽炉子上几个茶壶开水咕噜咕噜的翻动声……所有的人脚步都快轻快了许多,所有的人心情也好像喜悦了许多,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眼睛巴望着,来到门外迎候新人的来临,所有人都急切地看着村头方向——有人急不可耐的早早去路边迎客人,有人提着一串鞭炮,预备了一支烟,想第一个点燃喜庆的“礼炮”,有人跑来跑去传递消息……谁都是一幅笑模样,谁都是乐滋滋、喜洋洋的样子,仿佛都是新郎官,都要娶新娘子似的。

  西北风俗,新娘进得门来首先要举行拜天地仪式,院子中间放一木桌,桌面上放着米升子、面升子,两旁是蜡烛,有些讲究的人家摆两个花瓶,插满花朵,桌子的周围围则站满了亲朋好友和全村子前来喜庆的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新郎新娘将米升子、面升子抱在怀里,还有十多个馍馍做成的盘,一股脑儿全搬进洞房,象征着日子美满有余,吃喝不愁……不必说婚礼的喜庆气氛,不必说婚宴的丰盛异常,也不必叙述客来客往的忙碌,更不必描写新郎官比喝了蜜还甜的心情,单说说乡村里闹洞房的情景,就足以让人心旌神驰。

  夜幕降临了,被酒熏的微醉的村子迷离着眼,张望着一个个急吼吼的光棍,喜形于色、不约而同地闪进新郎家中,早早等候在新房门前,一睹新娘风采,好趁机饱个眼福。半大小子也蠢蠢欲动、喜笑颜开,好像他们也知道今晚的闹洞房不同寻常,纷纷前来凑热闹。一个村子玩大的伙伴,此时推推搡搡,争先恐后挤到新房面前,预备了一些特殊的“礼物”给新娘。

  不知道是谁先撞开的门。一个个的人挤到小小的土炕上,像是一面面的人墙,把新郎新娘团团包裹在里面,任凭你是铜头铁臂也休想走出包围。炕上,放一张炕桌,点一盏煤油灯,放几盒随意的纸烟——美其名曰要点香烟。抽烟的,不抽烟的,反正都要新娘的香唇点着,且要吸的旺旺的。这还不算,人们并不是单纯来吸烟,要新娘说一些平日难说的、羞于启齿的话语。比方说,要说“给我的娃娃的刘爸爸吸烟”——没有结婚,怎么能够说我的娃娃。有些人还要做动作,指着肚皮,并且要声音大,像模像样地叫,不能像蚊子一样的听不见。新娘不说出口,伙伴们就掐新郎的大腿,一旁的人,七嘴八舌地说着露骨的荤的黄的话语。这叫做打新郎疼新娘,看他对新郎的疼爱程度,就可以看出感情如何。我们这里的风俗,新房屋里无大小,除了公公以外,所有的长辈都可以来讨新娘的香烟抽,不过长辈不好意思说一些赶不到耳朵里的话。

  来闹洞房的几乎都是男性,而且未婚青年具多,不过也有我们十来岁的小孩子凑热闹。结婚是大喜事,凑热闹的小孩子也不能随意撵走,只是我们力气小,挤不到跟前。那些比较老实的小伙子,红着脸老老实实地让新娘点着了嘴里的香烟,美滋滋地吸着,兴高采烈地跻下炕,品味着、咀嚼着名副其实的香烟去劈柴、担水,干起活来分外轻快。而大多数人并不是单纯为着吸烟,他们故意刁难、戏弄一对新人,要新娘子做一些动作。本来新娘在蜡烛上一点就着,但众人偏偏要拿着火柴点,当新娘刚刚擦着火柴,点烟者故意摇头晃脑、装腔作势让烟在嘴里左右晃动,或者故意打哈欠、摸鼻涕,一支火柴燃尽了烟没法点着。新娘自然没见过这世面,点了十多根火柴还未点燃,纤纤小手也开始在发抖,引得围观者哄堂大笑。新娘子一害羞,香烟就点不燃了,众人就借机调笑起新娘子来,小孩子跟着起哄,气氛开始活跃起来。笑话声、吵闹声、说笑声、起哄声、怪叫声从新房屋里一阵接着一阵传出来,吸引门外添炕的妇女也隔门巴望一番,说要一根烟抽。嘴里咂一口,呛得连连咳嗽起来,顺手递给一旁走过的公公。公公乐滋滋地抽着,有人就取笑:怎么样,新媳妇的烟味道咋样?好,好!公公连声说好,赶快走开,生怕还要开什么玩笑。

  有一种烟叫做“过桥烟”,一根烟中间弄开一个洞,穿进去另外一根烟,新娘点且要咂着点燃,另外一头则是新郎官,新娘子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必须要新郎官全力配合,稍不注意,就会挨到新娘子脸上,引得众人大笑一番。有人趁机说以后干什么都要两口子齐心协力、通力协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单枪匹马是不能够做成功有些事情的。有人是含蓄地开导,有人是含沙射影地说,有人则明明白白地说出来一些平日难登大雅之堂的话语,极其露骨而直白,听的我们脸红不好意思起来。
??
  吸香烟还是小菜一碟。闹洞房还有许多花样繁多的节目,有人趁新娘不注意,从她脖子里扔进一粒糖或者枣儿什么的东西,硬要新郎找出来。新娘子娇羞无比,手足无措,几个大胆的小伙子打起头阵,动手动脚抓住并且打着新郎,要他非要找出塞进去的东西。有人趁乱吹灭煤油灯(后来是拉灭电灯),把手伸进新娘衣服里乱摸,新娘尖叫声、骂声、人们的起哄声,一时交杂在一起。这样的情景,新郎官是不能发火的,只能阻止。最为疯狂的是,有人居然说要检查一下新娘的肚皮,看他们是否在婚前偷吃了禁果。新娘自然红着脸不肯,几个小伙子就把她放到在炕上脱衣服,新娘吓得大叫救命。可新郎官一点办法也没,因为,他正被另外几个小伙子按住手脚,动弹不得呢。看到新娘雪白的肚子,裤子上是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封锁线”,一时难以剪开的死疙瘩,大家才笑嬉嬉的松开手。幸好新娘的娘家人或者长辈进来,劝解一番——不能闹太过火,新娘子会受不了,闹洞房的人才稍稍收敛一番。大家拉起新娘一看,见新娘脸色羞红,又惊又恼,却更显娇艳漂亮了。

  我们上高中时和女同学说话都脸红,不要说拉手或其他。结婚一般都是父母之言,媒婆牵线,男女接触不多,对性几乎毫无了解与认识。我结婚时原想在学校办事,一大原因是不想让人甚至害怕闹洞房。但父母死活不同意,说不热闹、不喜庆,街坊邻居、当家户族和亲戚们不乐意,再说父亲说闹洞房是一种习俗,能够流传自有其道理,不闹一下不太好。有户人家得罪了四邻和亲朋好友,到闹洞房时节,谁都没有登门,弄得冷清清的。不好意思的主人家,又挨家挨户请人闹洞房,听父亲这么一说,似乎有些道理,心中窃窃地想:长大后我多年在外读书、工作,没有招惹下谁,也没有占过什么人媳妇的便宜,应该好一些,只好屈从了他们。

  婚事那天,鞭炮一响,喜酒吃到一半,我就带着一身红妆的媳妇,一桌一桌敬酒发烟。客人喝了酒,说些百年好合、早生贵子、白头到老之类的祝福话。等昏头昏脑忙到太阳落——我知道今晚不好过,因为他们说要好好闹闹,平时不回家,轻易见不到我,这么好的机会,多乐乐!果真,姑表兄弟十多个,本家的弟兄七八个,还有小时候的玩伴,连爷字辈的都赶来凑热闹(村子里数我们弟兄辈分最小),齐扑扑安然就坐在新房炕,把我和媳妇团团围在中间,只有一个小炕桌似乎松些,其余地方是满满当当,连地下都站满了看热闹的人。桌上放两根红蜡烛,纷纷攘攘要抽烟。幸亏媳妇大方,他们说什么,媳妇就利利索索说出什么;他们比划什么,媳妇就恰到好处地比划出什么。喜得几个爷爷乐陶陶的说人家城里媳妇不扭扭捏捏,走吧,闹什么!几个姑表与本家弟兄不依不饶,非要搞出什么新花样。有人从半空中掉一个苹果,让我们两人各咬一口才算。那些家伙将苹果晃动着,意图让我们两人“亲个嘴”,呵呵,小菜一碟,媳妇主动配合,让他们干瞪眼。后来有人出主意说是对诗,说什么郎才女貌,要文雅文明闹洞房,他们每人搜肠刮肚地寻找一些唐诗宋词的名句考媳妇,结果大多败下阵来,不好意思的他们每人抽支烟,说了一些祝福话语或早生贵子的话语撤退了,自然他们没有占媳妇半点便宜,当然挤挤挨挨,顺水摸鱼的少不了。

  后来时代发展了,乡村男女开始自由恋爱,但结婚闹洞房的习俗则一直流传着,且内容推陈出新,日益进步,融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从而别具韵味,让人津津乐道。当然不排出有些地方闹的太过火,以至于出现人命之事,也不排斥一些糟粕与恶习,比如有人将新郎新娘联在一起,以寻求感官上的刺激与满足。听说一个山村闹洞房太厉害,几十个小伙子扑在新郎新娘身上,活活压死了新娘,有些地方闹洞房太出格,惹得新郎官当场大打出手,闹得不欢而散。
?  
  闹洞房使平凡而朴实的乡村平添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让寂寞寡淡的日子丰富起来、鲜活起来,给乡村青年男女多了一份美好的憧憬与期盼。在乡村,前来闹洞房的人越多,闹洞房的时间越久,就寓示着这对新人的婚姻越幸福越长久。

  闹洞房是千百年来传承在乡村的一种民间习俗,一种乡土文化,一种喜庆热闹的祝福方式。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别致生动,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趣味盎然,对异性毫不了解的一对新人,无疑是一种性启蒙和性教育,也许多年以后,能够让心灵泛起涟漪的,能够让一对亲密伴侣脸红的,依旧是当年的闹洞房。
                  (全文3836字)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13:33
由于放假,提前上交作业!
    我的这个系列,得到一兵先生的赞誉、厚爱,十分感激!这篇也诚恳渴盼一兵先生、永生先生、迎春先生及其他版主和文友的批评、指正!
   我写的太朴质直白了,但得到大家的好评,十分激动和喜悦!有文友说谈谈创作体会,其实我做的还远远不够,只是进入中财,在各位版主和文友的鼓励、厚爱和帮助下,取得了一点点进步,十分诚恳地感谢大家的抬爱!我会在适当的时节,将一些体会整理出来,请教于方家、版主和各位文友!
   再次以诚挚心情感谢一兵先生的鉴赏文字,感谢各位版主的厚爱,感谢各位文友的喜欢,感谢中财论坛,感谢春夜听雨板块给予我这个交流的平台!
作者: 山野闲人    时间: 2008-10-3 14:55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把人的思绪带入相应的环境中,令人感念,着人深思。
  问好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8-10-3 15:51
拜读,问候!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16:36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把人的思绪带入相应的环境中,令人感念,着人深思。
  问好

   感谢文友山野闲人第一时间的中肯评价与支持,祝节日快乐!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08-10-3 17:06
拜读  期待下一篇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3 18:33
先吃饭去,回来再欣赏。问好!
作者: 快乐阳光    时间: 2008-10-3 19:52
标题: 快乐阳光来了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拉家常的话语,仿佛是在慢不经心地描述,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经过精心剪裁的巧妙安排。质朴的文笔,由此及彼,由表里的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的叙述,延展到平和冲实的沉思中去追寻人生的哲理与况味,很有层次和内涵。我以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看点就在于平实的具象隐寓了深刻的意味,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描”的樊笼与迷信,很是清新诱人,当以精华支持!

因敬班班无法上网,故委托快乐阳光发帖,特此说明。
作者: 落梅    时间: 2008-10-3 20:11
因各地风俗不同,这里的闹洞房也就显得别开生面。真的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让人读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1:48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先吃饭去,回来再欣赏。问好!

     衷心感谢永生先生的评阅与支持,问好,祝节日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1:58
标题: 回复: 快乐阳光来了
最初由 快乐阳光 发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拉家常的话语,仿佛是在慢不经心地描述,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经过精心剪裁的巧妙安排。质朴的文笔,由此及彼,由表里的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的叙述,延展到平和冲实的沉思中去追寻人生的哲理与况味,...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能够带来美媚与幸福;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展示出健康与活力;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预示着风和日丽艳阳天;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代表着真诚与美好——感谢阳光朋友的精华鼓励!你评点的太过奖了,叫我有些受宠若惊的味道!呵呵,非常感谢快乐阳光代表一兵先生的赞誉与鼓励!
     再次表示由衷的诚挚谢意!祝节日快乐!问好,请带向一兵先生问好,祝他节日顺健、阖家幸福!感谢对我的赏识与鼓励!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2:04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因各地风俗不同,这里的闹洞房也就显得别开生面。真的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让人读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非常感谢落梅版主的赏识与看起,感谢恰当中肯的评价!祝节日快乐!问好!
作者: 快乐阳光    时间: 2008-10-3 22:14
标题: 快乐阳光来啦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能够带来美媚与幸福;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展示出健康与活力;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预示着风和日丽艳阳天;
看见阳光就是快乐的,因为它代表着真诚与美好

感谢你的留言,希望阳光带给你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2:21
再次感谢快乐阳光的问候与留言,的确如此,有阳光的抚摸,有阳光的呵护,有阳光的沐浴,人生一定是亮丽而快乐的!问好文友!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10-3 22:33
标题: 回复: 快乐阳光来了
最初由 快乐阳光 发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拉家常的话语,仿佛是在慢不经心地描述,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经过精心剪裁的巧妙安排。质朴的文笔,由此及彼,由表里的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的叙述,延展到平和冲实的沉思中去追寻人生的哲理与况味,...


敬版点评的很精彩,欣赏朋友质感的文字,朴实的笔风,充满生活情趣和哲思.问好!
作者: 瘦棠寒蝉    时间: 2008-10-3 22:34
很亲切的文字。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8-10-3 22:35
又是乡音乡情,质朴的文字包含着对乡村深深的眷恋,问好于老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2:41
标题: 回复: 回复: 快乐阳光来了
最初由 琴若雨 发表
[QUOTE]最初由 快乐阳光 发表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拉家常的话语,仿佛是在慢不经心地描述,其实这恰恰是作者经过精心剪裁的巧妙安排。质朴的文笔,由此及彼,由表里的人文风情和地方习俗的叙述,延展到?..

    非常感谢若雨版主专程起来捧场、指导,没有各位大家、版主和文友的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与一点点成就!真的非常感谢各位中财论坛的朋友!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2:55
最初由 瘦棠寒蝉 发表
很亲切的文字。

    感谢文友瘦棠寒蝉 的评阅与支持,问好!祝节日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 22:57
最初由 宋长征 发表
又是乡音乡情,质朴的文字包含着对乡村深深的眷恋,问好于老师!

     长征文友太客气了,你的文章都上了《读者乡村版》特别佩服,上班时节就通读一遍,特过瘾特亲切!
    感谢先生评阅与厚爱,祝国庆节快乐、阖家吉祥幸福!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8-10-3 23:3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4 08:50
昨天因为网络出现问题,我无法进中财论坛,所以请快乐阳光朋友代我回了帖子,在此向快乐阳光表示感谢!精华支持文华的这篇文章!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10-4 09:39
闹洞房是千百年来传承在乡村的一种民间习俗,一种乡土文化,一种喜庆热闹的祝福方式。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别致生动,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趣味盎然,对异性毫不了解的一对新人,无疑是一种性启蒙和性教育,也许多年以后,能够让心灵泛起涟漪的,能够让一对亲密伴侣脸红的,依旧是当年的闹洞房。
把个乡村结婚场面妙绘的活灵活现。支持精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10:40
标题: 回复: 读于文华《乡土怀旧系列之二十九:乡村里的闹洞房》
最初由 霍名夏 发表
  喜庆。祥和。一如既往的纯正乡土气息。

    感谢新文友名夏的评阅与支持,问好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10:42
最初由 敬一兵 发表
昨天因为网络出现问题,我无法进中财论坛,所以请快乐阳光朋友代我回了帖子,在此向快乐阳光表示感谢!精华支持文华的这篇文章!

    衷心感谢一兵先生的再次厚爱与赞誉以及强烈支持!
   我以为一兵老师国庆节去旅游或者忙于什么。快乐阳光的帖子我看到了,也请他带向先生问好!
    万分感谢对一兵先生我写作的支持、厚爱!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10:43
最初由 高迎春 发表
闹洞房是千百年来传承在乡村的一种民间习俗,一种乡土文化,一种喜庆热闹的祝福方式。像一幅风景画一样,别致生动,风趣幽默,妙趣横生,趣味盎然,对异性毫不了解的一对新人,无疑是一种性启蒙和性教育,也许多年以...

     衷心感谢迎春先生的精华支持与评阅、指点!
    祝国庆节快乐、阖家幸福吉祥!
作者: 杨春山    时间: 2008-10-4 10:45
闹洞房,我们这儿也有这样的习俗,情景也大同小异,文华的描写生动细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由得又想起了少时闹洞房的情景。欣赏并问好文华!
作者: 刘梅花    时间: 2008-10-4 10:45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把人的思绪带入相应的环境中,令人感念,着人深思。
  问好

文字淳朴感人。问候老师,祝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10:52
最初由 杨春山 发表
闹洞房,我们这儿也有这样的习俗,情景也大同小异,文华的描写生动细致,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不由得又想起了少时闹洞房的情景。欣赏并问好文华!

     感谢春山兄一如既往的厚爱与赞誉,多多提些意见呀?
   祝节日快乐吉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10:56
最初由 刘梅花 发表
文字淳朴感人。问候老师,祝快乐。

     非常感谢梅花女士的评阅与问候,祝节日快乐!
作者: 周香军    时间: 2008-10-4 11:26
乡村是我们最初的生命家园,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和本源。

鲜活灵动  质朴的文字
学习 问好 于老师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0-4 11:57
这些极具西北乡村气息的场面,又在文华的笔下鲜活起来,读之熟悉、亲切,身临其境,继续学习文华的这个系列佳作,长假愉快!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0:43
最初由 周香军 发表
乡村是我们最初的生命家园,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和本源。

鲜活灵动  质朴的文字
学习 问好 于老师

      感谢文友香军先生的评阅与 指点,祝长假愉快!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0:46
最初由 汤如浩 发表
这些极具西北乡村气息的场面,又在文华的笔下鲜活起来,读之熟悉、亲切,身临其境,继续学习文华的这个系列佳作,长假愉快!

       非常感谢如浩先生一如既往的厚爱与赞誉,过奖了!祝福国庆快乐!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4 20:57
我始终佩服你的是能将这些旧事通过文字,将它们复活了,并重新添置上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里的闹洞房,不仅有丰盈明灿的情节描述,更有情文并茂的思想底蕴。我认为,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灵魂的修炼,当心灵的丰富和博大成为一个精神大向度的时候,写出的东西自然会有一种“精敏”。《乡村里的闹洞房 》中,便有我期望的那种利众的精敏。支持精华!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0-4 20:58
最初由 周香军 发表
乡村是我们最初的生命家园,是人类走向文明的起点和本源。

鲜活灵动  质朴的文字
学习 问好 于老师


于老师的文章,蕴涵着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8-10-4 20:59
最初由 山野闲人 发表
于老师的文章总是带着浓浓的乡音,深深的乡情,把人的思绪带入相应的环境中,令人感念,着人深思。
  问好

同样的感受,问好。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8-10-4 21:00
浓浓的乡情,乡趣。
我小时候在老家呆过几年,对乡下的风俗了解一些,读于老师的文字感动很亲切。
作者: 梅影三叠    时间: 2008-10-4 21:02
确实精彩,值得学习!
作者: 薛暮冬    时间: 2008-10-4 21:03
文华的文字自成一格,朴实无华,却让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乡村生活集体复活。问好,祝节日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1:53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我始终佩服你的是能将这些旧事通过文字,将它们复活了,并重新添置上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里的闹洞房,不仅有丰盈明灿的情节描述,更有情文并茂的思想底蕴。我认为,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灵魂的修炼,当心灵的丰富...

        衷心感谢永生先生精到细致的点评!每每让我感动并且心潮起伏,有了这样的版主的精心呵护,才有了中财春夜听雨的不断兴旺发达!
     再次致以诚挚谢意!祝国庆长假愉快!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1:59
最初由 杜永生 发表
我始终佩服你的是能将这些旧事通过文字,将它们复活了,并重新添置上新的生机与活力。乡村里的闹洞房,不仅有丰盈明灿的情节描述,更有情文并茂的思想底蕴。我认为,一个写作者,最重要的是灵魂的修炼,当心灵的丰富...

        衷心感谢永生先生精到细致的点评!每每让我感动并且心潮起伏,有了这样的版主的精心呵护,才有了中财春夜听雨的不断兴旺发达!
     再次致以诚挚谢意!祝国庆长假愉快!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4 22:03
最初由 范廷伟 发表
于老师的文章,蕴涵着一种质朴自然的美。

          感谢廷伟先生的赞誉,你太过奖了!问好!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8-10-5 14:39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因各地风俗不同,这里的闹洞房也就显得别开生面。真的是绘声绘色,情景交融,让人读起来也是有滋有味。


文化的系列确实写得不错,欣赏学习,问好!
作者: 向启兰    时间: 2008-10-5 15:14
  呵呵,前辈关于闹洞房的乡土记忆好热闹和有趣啊。拜读了!
作者: 芳菲    时间: 2008-10-5 18:04
这些朴实的事儿,通过于老师的生花妙笔,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学习了。于老师节日好!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8-10-5 20:20
呵呵,比我们这里闹的厉害。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3
最初由 邓荣河 发表
同样的感受,问好。

    感谢荣河再次鼓励捧场,谢谢了,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4
最初由 摇曳风铃 发表
浓浓的乡情,乡趣。
我小时候在老家呆过几年,对乡下的风俗了解一些,读于老师的文字感动很亲切。

    感谢文友摇曳风铃的提读与厚爱,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5
最初由 梅影三叠 发表
确实精彩,值得学习!

    感谢文友梅影三叠 的评阅与夸赞,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6
最初由 薛暮冬 发表
文华的文字自成一格,朴实无华,却让那些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乡村生活集体复活。问好,祝节日快乐!

    非常感谢暮冬先生多次捧场厚爱与支持,谢谢你的问候,祝福一切吉祥!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8
最初由 娴情逸致 发表
文化的系列确实写得不错,欣赏学习,问好!

    版主过奖了,我写的其实才刚刚入手,请多多指导!问好版主!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29
最初由 向启兰 发表
  呵呵,前辈关于闹洞房的乡土记忆好热闹和有趣啊。拜读了!

    呵呵,我真的有那么老吗?其实俺也不到五十岁呢?
   感谢启兰女士支持与评阅,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30
最初由 芳菲 发表
这些朴实的事儿,通过于老师的生花妙笔,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学习了。于老师节日好!

    感谢芳菲女士的夸赞与赞誉,太过奖了,谢谢了,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5 20:33
最初由 黑龙江小龙女 发表
呵呵,比我们这里闹的厉害。

    其实生活中的闹洞房还要厉害和黄,我尽可能写的文雅一些。
   感谢小龙女再次前来指导、评阅,问好,太谢谢了!祝一切都好!
作者: 零落如雨    时间: 2008-10-7 21:02
民俗风情,在于老师笔下,活灵活现。不仅观察,不仅体味,不仅思考,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佩服于老师的执着!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8 21:38
最初由 零落如雨 发表
民俗风情,在于老师笔下,活灵活现。不仅观察,不仅体味,不仅思考,都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佩服于老师的执着!

      谢谢提读,谢谢夸赞,谢谢厚爱!问好朋友!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10-9 11:39
欣赏文华怀旧文字。我现在正在思考,这个洞房的来历是什么,呵呵!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10-9 15:16
虽然平实,但很生动。好文章!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9 20:07
最初由 微风轻拂 发表
欣赏文华怀旧文字。我现在正在思考,这个洞房的来历是什么,呵呵!

    就是,洞房是怎么来的,闹洞房的习俗是怎么流传的,闹洞房都有些什么奇闻乐事。。。。。呵呵,够一篇文章了,怎么样,微风轻拂文友可以写一篇吗?
   感谢赏识与看起,问好微风轻拂文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9 20:10
最初由 雨夜昙花 发表
虽然平实,但很生动。好文章!

   衷心感谢雨夜昙花的提读、评阅、赏识与赞誉!能够得到中财春夜听雨版的看起与赞誉,真乃三生有幸呀,是我最大的福分!
   祝一切顺利,家庭美满,生活吉祥!问好雨夜昙花版主!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