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偏执症
[打印本页]
作者:
温献伟
时间:
2008-10-28 16:43
标题:
“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偏执症
【原创】“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偏执症
温献伟
笔者所在的城市,10年前曾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张金柱案”。(
张是郑州市某公安分局政委,其酒后驾车,连撞行人,先将一少年当场撞死,后将少年的父亲卷在车下,强行拖其1500米,造成严重残疾。
)此案当时由郑州某家报纸率先和连续披露后,坊间一片哗然,民怨由此沸腾。“不杀张金柱,不足以平民愤”呼声节节高涨。
最终,在强大的舆论和民怨压力之下,法院判处张死刑,立即执行。尽管,张的律师极力为其辩护是“交通肇事罪”。
时至今日,在郑州说起“张案”,很多人还是会说,张金柱其实是被以媒体舆论为代表的“民怨”杀死的。
张案绝对不是个案。在此之前,或者之后的长期时间内,还出现了多少这样的“张案风格”的判决,笔者不得而知,但是,“不杀XXX,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民间呼声,我们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从古至今,它俨然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实践”。
民怨介入司法程序,无形的影响干预着审判方向,法律需要屈从民众的“意见”,在大力建设法治社会的今天,这些,都是让人感觉悲凉的。
“必原情以定罪,不阿意以侮法”。简简单单的两句古语,阐明的就是我们必须始终如一遵循的法理精神——用我们今天熟悉的话来说,就是必须“以法律为准绳”。一个触犯法律的人,该不该杀?罪至几何?必须由也只能由法律做出公正判决。任何“不杀XXX,不足以平民愤”的“感情用事”的呼声,暴露的是只能是一种偏执的热情,是对法律的无意识亵渎,成为了法治进程中的羁绊。
必须承认,群众是善良的,善良得“眼中根本容不下一粒砂子”。在我们这个处处\随时都可能引发老百姓“火气”的社会里,“导火索”无处不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很多时候,法律都处在了一种尴尬难言的境地,无奈的成为任民怨“摆布”的傀儡。因为,最终的判决,法官的背后都有着千万“垂帘听政”者,千万双眼睛,逼人心魄。
近些年来,“不杀XXX,不足以平民愤”的呼声,虽然还时有所闻,但平心而论,我们的法治建设还是在不断向前推进。从以前的“法律要考虑民怨”,到今天的“独立的法律精神”,2006年年底的“邱兴华案”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邱案”从始至终,都有民间(包括法学专家)为其“辩护说话”,但最终,法律没有听从此类“呼声”,依照法律,判处邱兴华死刑。窃以为,我们的法律开始闪现一种“独立精神”,不受外来“干涉”,可视为社会的一大进步。
或许,法律和民怨,将来还会继续无形的“掰腕”下去。只是笔者希望认罪伏法者的倒地,都是基于法律的公正审判,而不是在法律“考虑”了民怨的前提下。
道理很简单。一句话:人民最大。但在法律面前,法律最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温献伟 于 2008-10-28 16:47 编辑
]
作者:
武俊岭
时间:
2008-10-28 16:53
人民意愿,或者加上民族情绪,不免有少理性的特点。而法律,法规是重证据重推理的,两者是不能掺和——温先生文章也指出这点。
问题是,群众的愤怒,怎么才能有一个正常的渲泄渠道?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8-10-28 19:32
人民最大。但在法律面前,法律最大。
是这个理儿,但操纵法律的人又怎样呢?
作者:
程学武
时间:
2008-10-28 21:19
很多时候,“法律和民怨,还会继续无形的“掰腕”下去啊"!
深刻的文字!
作者:
心静如水
时间:
2008-10-28 21:24
这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悲哀。在过去为维护社会的公正起到了积极的意义,但在今天却成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绊脚石。
作者:
墨聊
时间:
2008-10-29 09:13
拜读学习了!
作者:
lqm407
时间:
2008-10-29 09:34
情与法应该是两回事。
“文革”时,法院经常将犯人的“罪行”交由群众讨论,如果内定要杀的,都在后面注着“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几个字。那时,被杀的人往往是被冤枉的。从这里可以看出其弊端。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10-31 10:29
“不杀XXX,不足以平民愤”的呼声,还是情法混为一谈的口号!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