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雪山在那边 [打印本页]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0-30 22:30
标题: 雪山在那边
雪山在那边


汤如浩


  季节,是的,这个语词不止一次诉诸我的笔端,每每形成一段晦涩的文字,它们是一支锋利的羽箭,凭空射来,总会一次又一次刺痛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当相似的季节一次又一次向远方奔去,只留给我一个暗淡的背影时,凝眸默念,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东西包抄周身,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重。

  所以,我本质上应该是一个忧伤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静静看风起云涌,看苍穹大地,看芸芸万物,看白云流霞人家,还有流水般的光阴,它们保持着世界上万事万物无处不在的沧桑变幻,傻乎乎地思索点点滴滴的关于生长和死亡的问题,关于所处的处境的问题,关于许许多多匪夷所思的问题,我确实无法冷静下来。白云,蓝天,雪山,从我的眼帘一一掠过,高远而古旧,熟悉却又陌生,带着一丝冷漠,一丝寥落,就像这片雪山下的高原一样,它们细小的变化,每每会引起我心潮的涌动,这种忧伤毫无来由,我脚踩着河西高原厚实的泥土,却好像是毫无根基的浮萍,无法沉稳下来。

  秋天的时光在一点点短去,牵引出的是冬天长长的根须,不用怀疑,季节向前,是它们的定数,我也会向前,但我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回到从前。从前是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我只能张望,就像远方,我只能看见它依稀的轮廓。我注定会在现在,像一个烦躁的狮子一样,暴躁,烦闷,走来走去,困守在囚笼中,倒竖鬃毛,伸展利爪,无助地发出长长的啸叫。我想这应该是一种生存的困境,或者说是思想的困境,我无法走出,眼睛射出的微弱光线,能抵达多远的距离?

  有一段日子,我专注于乡村。在弯弯曲曲的乡间小巷子,我踽踽独行。褐色的麦秸垛,高低错落的粪土堆,歪歪斜斜的土坯墙,乱草,碎石,土坯垛或者稀疏的小杨树林,乡村的小路很不平坦,沟洼,泥泞,无序,撒落着驴马的粪便,羊的粪便,猪的粪便,在硕大的涝池和贯穿小村南北的土路之间,那座颓败的小卖部赫然挺立,摇荡着屋顶几株瘦弱的茅草。在风中摇曳的电线是乡村小院之间搭建的蛛网,连接着这家和那家,枝叶稀疏的杨树刺入青天,一条水泥块石砌就的小水渠,蜿蜒前行,消失在无尽的原野。小村还是这样,在变与不变之间,走着迂回盘旋的羊肠小道。砖房与土坯房纵横穿插,崭新和败落,一并呈现。那堵黄土夯就的老庄墙,依然如故,墙身坍塌大部,墙体斑驳陆离,潜生着暗色的苔藓,而老墙下的小落叶松林,那曾经碧绿的松针泛着鹅黄和褐黄混合的颜色,一季的繁华之后,又该凋落了。我的游走没有目标,就像我的思绪没有根基一样。在乡村纵横交错的巷道中,我是一个茫无目的的流荡者,和乡村中那些每年辗转在外的人是同类,我没有固定的栖息地。

  在乡村和小城之间,我的确是一个候鸟,飞来飞去,年年如是。这就注定了,现在,关于乡村,我只能耳闻而不可目睹和亲见。小村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么普通,那么平凡,平凡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我只知道,每年,小村里会有许多稚嫩的孩子呱呱出生,男孩或者女孩,开始承载庄户一家人遥远的希望;故去一些老人,曾经强壮抑或疾病缠身,在唢呐凄凉的吹奏中,入土为安。但无论男或者女,都曾经是我非常熟悉的。村边荒地上某一处的那一抔崭新的黄土,家里人会告诉我,哪座是杨家大伯的,而哪座又是赵家大妈的。时光的飞旋如此迅速,似乎在不经意间,童年时候那些开朗的大妈,那些寡言的大伯,在垂垂老矣,在日渐稀少,在悄然逝去。活着的,也老态龙钟,颤颤巍巍,拄着弯木的拐棍,在向阳的地方,终日晒着暖洋洋的太阳。当一位满面沧桑的汉子向我疾步走来,大声的呼叫我的名字,我会悚然一惊:孩提时顽皮异常、经常带领我们一群拖鼻涕的小屁孩,和公路对面一队的娃子们利用石块和土坯相互攻击展开生死对垒的六零娃,现在已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他的鬓角,毫无例外地挂上了白霜,而他的面部,早就活脱脱是沟壑纵横,皱纹密布了。他告诉我,他的孩子要上高中了,只是成绩不好,请教我关于和县高中老师打交道的要诀。而他从各方收集到的信息提醒他,上门去拜访孩子的班主任老师是最佳的选择。我只能点头,作为一名深陷其中的人,我懂得其中的潜规则,我无法给他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但是,无疑,对于这样模棱两可的答语,他还是满足的。他递给我的劣质香烟和殷勤的邀请是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我拒绝了他,实质上也是在拒绝我自己。

  祁连雪山在那边,我抬眼可见。这个季节,皑皑的白雪已经不可遏止地将它的触觉伸展到最前沿的地带,石峰、冷杉、土丘,甚至那道暗红色的山梁,都隐藏在厚厚的白雪之下,静默无语。只要是有阳光的时段,它莹白的光,总会在高而远的蓝天的边缘,幻化出一道道光圈,旋转着,如深夜里城市广场的霓虹灯,闪烁着妩媚的眼眸,我知道,这种比喻是非常牵强的,在乡村,没有比喻,雪线的回缩和下伸,人们都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从疏落的白杨树的枝条间到日渐充满凉意的清晨和下午,从小菜畦蜷缩的的大白菜的叶片到落满白霜荒草萋萋的田野,人们早就感觉到这个季节的无边清寒,厚实的大棉袄包裹着身体,他们还忙着各自的农活,浇秋水,运麦草,拉煤块。雪山就在那儿,似乎与他们无关。

  是的,与他们无关,他们只在乎最现实的问题和生计,他们不是多愁善感的小资,不会刻意注意季节的变化会给他们带来什么,除非是与庄稼有关,与收成有关,与生存最现实的问题有关。这个季节,老人们终于熬不住了,从庄稼上场的那一刻起,陆续有老人去了。每年的这个时候,当青壮年男人和妇女们披着仆仆的风尘归来,来不及歇息一会儿,来不及把庄稼地里那种慌乱的忙活深深喘一口气,老人就撒手归去。高悬在大门前“楼儿纸”五色斑斓,花花绿绿的纸花在寒风中瑟瑟有声;各色的匾额高高地挂在老人的灵堂前的铁丝上,素白的纸条上写满称颂的文字,文字的潮湿墨迹依稀可辨;凄凉的唢呐整天响个不停,衣衫褴褛的盲人唢呐手坐在院子里的明火旁,缩手缩脚,腮帮子时起时伏;院子的一个角落里,一副棺材突兀地挺立在板凳上,一群乡村画师手里攥着猪尿泡做成的工具,在勾画着称为“螭虎”或者“锦鸡”的图案轮廓;灵堂前的案几上,摆放着各色水果和女儿女婿精心制作的花馍,上面布满惟妙惟肖的面制花卉——莲花、牡丹、菊花,这被名为“供样”的祭品旁,围满啧啧有声的妇女;香气弥漫,搭着塑料布的厨房门口,有妇女在端着盘子出出进进,盘子中盛满各种热气腾腾的食物,猪肘、炖鸡、烧鱼,前来祭奠的客人们端坐方桌前,吃相各不相同。一个老人的离去,色香味俱全,是一场乡村的盛宴,寂静的乡村因了一个生命的终了,沉浸在看似凄凉的欢乐里,一场忙忙碌碌的葬礼过后,没有人去细心回味,除非那些老人,还会憧憬自己身后葬礼上的辉煌。

  我还会听到一些看似传奇般的乡村故事,在乡村的这个季节,它就会猝不及防地引起一些恐慌和叹息。就像,某人的妻子,在外出打工的这一段里,终于没有回来,也许,永远就从这个乡村消失了。我不知道这能不能称之为乡村爱情的萌发,乡村的闭塞注定了乡村的婚姻带着鄙陋的原始气息,固然曾经,我也曾揣着好奇看到或者听到过“自由恋爱”一类的新闻。但是,就像那个叫做莲花的女子,曾经是一个乖巧的小媳妇,低眉顺眼,一副羞答答的模样,如今,却引起异常轩然大波。记得曾经也是在一次乡村的葬礼上,我看到过这个面容清秀的女子,在众多的媳妇中,她的样子的确引人注目,眼睛明亮,头发乌黑,身材高挑,手脚麻利,关键是,她的服装很是得体,显示出与一般乡村女子的不一般,有让人眼睛突然一亮的感觉。我想她是热情和泼辣的,那次,让我猝不及防的,竟然是在乡宴最热闹的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下,她突然从斜刺里冒出来,乘我和大家搭讪说笑不注意的当儿,硬是将一块硕大的花馍三下两下撕碎,一古脑儿按进我的汤碗中,而后捂着嘴逃之夭夭。这是乡村中礼待客人的一种方式,有让客人吃饱吃好的意思。我成了村中的客人,大伙大笑不止,那种尴尬无以言表。此后每当我回家和她路遇,她总是热情地打招呼,甚至有时候,她会请我到她家去坐坐。我的眼中,她是贤淑与美丽的,而她的丈夫,那个名叫喜娃的木讷男子,应该是幸福的。可是,这个季节,抛下丈夫和孩子,她却没有回来,一家人和村人的骇急是可想而知的,东奔西走,传回来的信息却明确无误地告诉大家,她和一名外地打工的男子私奔了!茫茫人海,路途迢迢,谁又会找得到她呢?而这一切,此前没有任何征兆。

  这个季节变化很多,唯一不变的,却是时光的轮回,时钟在滴滴答答,滴滴答答,深秋的凉意已经逐渐转化为寒意了,河西高原的第一场雪也在这个时候不期而至,顷刻间,大地一片雪白,那些尚未完全凋零的树木和花草,终于禁不住寒冷的考验,纷纷倒伏在地,形成匍匐的形状,整个大地,一片白色的苍茫!雪山在那边,在祁连山的那边,厚积着冰雪,显得愈加高峻,愈加巍峨,愈加冷漠,雪山巍然挺立,耸入湛蓝高远的青天,目光深邃,思考它自己的事情,不会在意这边怎样,就像很多很多年前一样,它没有去在意隋炀帝西行会怎么样,霍去病征讨匈奴会怎么样,祁连山下民族纷争会怎么样。这些,它全不管,全不在意,全不留下些什么痕迹或者记忆,何况山的这边,普普通通的生生死死,普普通通的家庭变故,普普通通的邻里琐屑呢?雪山就是雪山,不像我,幼稚得一次又一次痴痴地望,痴痴地想。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汤如浩 于 2008-10-30 22:36 编辑 ]
作者: 何也    时间: 2008-10-30 23:01
很好的一些心情文字。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8-10-30 23:04
质朴的情愫,丰满的景象,灵动的文笔。在你美好的感怀中,体味人生在世的真实之美。
作者: 薛暮冬    时间: 2008-10-31 08:22
文图并茂。问好如浩。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0-31 08:32
文笔流畅,思绪宽阔,意识灵动,情景交融,大器厚实,质感张力。鉴于文章具有恬淡和从容的气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大向度特征,精华支持!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10-31 08:40
淡定从容的文字,难得!支持精华。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8-10-31 09:18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0-31 08:32 发表
文笔流畅,思绪宽阔,意识灵动,情景交融,大器厚实,质感张力。鉴于文章具有恬淡和从容的气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大向度特征,精华支持!


如浩写得真好,欣赏、学习了!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0-31 09:35
《雪山在那边》,文章写的斑驳、丰饶,作者试图使自己的文字获得一种博大且腾倾的情怀。对乡村岁月的追忆与重构,是众多人和事在流水般消失的时光中再现的身影,这些身影如日光中飘动的浮尘,若隐若现。是啊“我还会听到一些看似传奇般的乡村故事,在乡村的这个季节,它就会猝不及防地引起一些恐慌和叹息。”这是一种最深切的感受了。有时候是很无奈的。生活就是这样。不管是在乡村或是城市里,我们的生活始终如陀螺般转动着。对于乡村里的人情或物事,你是最有感知的。诚然。乡村永远是我们心中是简单、自然、丰硕、永不衰竭的领地,是我们生命的一大要素。支持精华!
作者: 强子    时间: 2008-10-31 10:15
标题: 好文字!问好如浩。
读这样的文字总是会有更多辽阔的遐想和一些沉重的忧伤。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8-10-31 14:50
欣赏了雪山!谢谢!
作者: 李智红    时间: 2008-10-31 18:45
文字的表述方式新颖,富有感染力,很喜欢。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0-31 22:02
熟悉的乡村生活,像老人的发丧,像乡村的私奔,像雪山景色,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等都有机糅合在一起,而情与景又是如此的水乳交融,加上新颖独特的思想,富于色彩的河西风景,使这篇文章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特质。
   严重支持精华,认真细致地学习,佩服这种功夫!问好如浩先生!而且图文并茂,这种技巧能否稍稍传授一二,将我的图像换换?
作者: 云听星语    时间: 2008-10-31 22:16
美文美图,让人浮想联翩,雪山在那边,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欣赏!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48
原帖由 何也 于 2008-10-30 23:01 发表
很好的一些心情文字。

谢谢何老师鼓励,遥祝快乐!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8-11-1 11:49
意境高远、图文并茂。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49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8-10-30 23:04 发表
质朴的情愫,丰满的景象,灵动的文笔。在你美好的感怀中,体味人生在世的真实之美。

房版一直以来的鼓励令人感动,问候您!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49
原帖由 薛暮冬 于 2008-10-31 08:22 发表
文图并茂。问好如浩。

谢谢薛老师,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0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0-31 08:32 发表
文笔流畅,思绪宽阔,意识灵动,情景交融,大器厚实,质感张力。鉴于文章具有恬淡和从容的气息,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大向度特征,精华支持!

谢谢敬版主,是您一直以来的鼓励,让我坚持下来,问候您!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1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8-10-31 08:40 发表
淡定从容的文字,难得!支持精华。

感谢高版主一贯的鼓励,冬天来了,注意保暖,问候您!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2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8-10-31 09:18 发表


如浩写得真好,欣赏、学习了!问好!

谢谢斑斑,遥祝快乐!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3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0-31 09:35 发表
《雪山在那边》,文章写的斑驳、丰饶,作者试图使自己的文字获得一种博大且腾倾的情怀。对乡村岁月的追忆与重构,是众多人和事在流水般消失的时光中再现的身影,这些身影如日光中飘动的浮尘,若隐若现。是啊“我还会 ...

感谢永生兄厚爱,你的悉心点评,每每为拙文增色不少,也正是你们的鼓励,如浩才得以坚持下来,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4
原帖由 强子 于 2008-10-31 10:15 发表
读这样的文字总是会有更多辽阔的遐想和一些沉重的忧伤。

谢谢强兄过来鼓励,感激不尽,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5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8-10-31 14:50 发表
欣赏了雪山!谢谢!

谢谢新朋友,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5
原帖由 李智红 于 2008-10-31 18:45 发表
文字的表述方式新颖,富有感染力,很喜欢。

谢谢李老师鼓励,如浩感激,问候您!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6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8-10-31 22:02 发表
熟悉的乡村生活,像老人的发丧,像乡村的私奔,像雪山景色,像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等都有机糅合在一起,而情与景又是如此的水乳交融,加上新颖独特的思想,富于色彩的河西风景,使这篇文章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特质。
...

谢谢文化一直以来的鼓励支持,见外了:)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6
原帖由 云听星语 于 2008-10-31 22:16 发表
美文美图,让人浮想联翩,雪山在那边,让人展开丰富的联想,欣赏!

谢谢您的鼓励,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1 11:57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8-11-1 11:49 发表
意境高远、图文并茂。

谢谢跃农老师鼓励,问好,握手!
作者: 五月草原    时间: 2008-11-1 12:06
文笔流畅,思绪宽阔,意识灵动,情景交融,大器厚实,质感张力。鉴于文章具有恬淡和从容的气息  学习并问好!
作者: 火焰山    时间: 2008-11-1 16:12
秋天真是一个丰美的季节!问好汤老师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8-11-1 17:48
哪天到洪中去当面请教,仰望你的文字,问好!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08-11-2 22:59
恬淡幽雅,先生的内心气质完全融会于你的文字之中,给读者一中独特的感受。很喜欢,拜读并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2 23:04
原帖由 五月草原 于 2008-11-1 12:06 发表
文笔流畅,思绪宽阔,意识灵动,情景交融,大器厚实,质感张力。鉴于文章具有恬淡和从容的气息  学习并问好!

谢谢草原关注,问好,向你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2 23:05
原帖由 火焰山 于 2008-11-1 16:12 发表
秋天真是一个丰美的季节!问好汤老师

谢谢提老师,向您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2 23:06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8-11-1 17:48 发表
哪天到洪中去当面请教,仰望你的文字,问好!

这家伙 ,经常羞辱我,太不仗义了 ,向你学习,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2 23:07
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08-11-2 22:59 发表
恬淡幽雅,先生的内心气质完全融会于你的文字之中,给读者一中独特的感受。很喜欢,拜读并学习!

谢谢明月关注提读,问好。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8-11-3 08:49
生活的变化,一切也都在改变,如这化着的雪。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3 20:34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8-11-3 08:49 发表
生活的变化,一切也都在改变,如这化着的雪。

谢谢您关注鼓励,问好!
作者: 南子    时间: 2008-11-3 21:07
如浩的文字是稳重的,在加上地域色彩的强烈烘染,便是你文章出色所在。欣赏!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08-11-3 21:13
在文章中放进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思想。欣赏品味。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8-11-3 22:53
雪山在那边,有细腻的情思,有大气的笔触,交相互映,形成一章绝美的画图.喜欢,问好如浩!
作者: 闲云呵呵    时间: 2008-11-3 22:59
秋天,更多了一些愁思,雪山那边,也依然如此吧,呵呵,开心地仰望雪山:)))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8-11-4 13: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瘦棠寒蝉    时间: 2008-11-4 15:48
好文章。 :victory: :victory: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11-4 17:04
   好细腻逶迤的文字,出自一个男儿笔下,让人感叹。其中一些文字,很喜欢,象是在读自已的心情,欣赏!
作者: 杨木华    时间: 2008-11-4 17:06
美文,学习!
杨木华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1
原帖由 南子 于 2008-11-3 21:07 发表
如浩的文字是稳重的,在加上地域色彩的强烈烘染,便是你文章出色所在。欣赏!

谢谢南子鼓励阅评,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2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8-11-3 21:13 发表
在文章中放进自己的想象,自己的心情,自己的思想。欣赏品味。

谢谢楼兰鼓励,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3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08-11-3 22:53 发表
雪山在那边,有细腻的情思,有大气的笔触,交相互映,形成一章绝美的画图.喜欢,问好如浩!

谢谢长征鼓励,问好,向你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4
原帖由 闲云呵呵 于 2008-11-3 22:59 发表
秋天,更多了一些愁思,雪山那边,也依然如此吧,呵呵,开心地仰望雪山:)))

谢谢呵呵鼓励,向你学习,问好!
作者: 茫然的蒲公英    时间: 2008-11-5 22:15
好文字
问好如浩!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7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8-11-4 13:23 发表
  太多的文章在面前,许多时候就难免眼花缭乱,有种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读起之感。如果不是已经熟悉或有印象,作为作者兼读者的本人很难说都能读到。这是一种遗憾。初次读作者的这篇《雪山那边》,上述感慨由此而 ...

谢谢名夏如此悉心的阅评以及热情的鼓励,很是惭愧,过奖了,还要好好学习,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8
原帖由 瘦棠寒蝉 于 2008-11-4 15:48 发表
好文章。 :victory: :victory:

谢谢李老师鼓励,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19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8-11-4 17:04 发表
   好细腻逶迤的文字,出自一个男儿笔下,让人感叹。其中一些文字,很喜欢,象是在读自已的心情,欣赏!   

谢谢琴版鼓励,羞愧了,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20
原帖由 杨木华 于 2008-11-4 17:06 发表
美文,学习!
杨木华

谢谢杨老师,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5 22:20
原帖由 茫然的蒲公英 于 2008-11-5 22:15 发表
好文字
问好如浩!

谢谢蒲公英,问好!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8-11-6 08:00
故乡的一切都在你的笔下随意的流淌,没有一点藻饰,可是文字却诗意而脱俗,这样的风格我只有学习。问好如浩!
作者: 雨夜昙花    时间: 2008-11-6 09:12
质感和张力,运用自然界细微的变化或说运动(比如风的吹,雨的落)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向来是汤如浩文字的特征,也是其长处。这篇也不例外,通过这些,来体察人世的无常或说无奈,有种无可避免的苍凉之感,很是耐读。支持精华!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8-11-6 13:23
好感觉,经过沉淀的生活,如同雪花飘洒逍遥。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8-11-6 20:10
文浩的文字,总是绵密妥帖的。容慢慢读。慢慢细品。
问候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7 22:43
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8-11-6 08:00 发表
故乡的一切都在你的笔下随意的流淌,没有一点藻饰,可是文字却诗意而脱俗,这样的风格我只有学习。问好如浩!

谢谢沙洲关注关心,你过奖了。最近忙碌吧,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7 22:45
原帖由 雨夜昙花 于 2008-11-6 09:12 发表
质感和张力,运用自然界细微的变化或说运动(比如风的吹,雨的落)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向来是汤如浩文字的特征,也是其长处。这篇也不例外,通过这些,来体察人世的无常或说无奈,有种无可避免的苍凉之感,很是耐读。 ...

谢谢斑斑悉心的解评,不知道这算不算进入某种套路,请多指教。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7 22:46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8-11-6 13:23 发表
好感觉,经过沉淀的生活,如同雪花飘洒逍遥。

谢谢您热情鼓励和细心点评,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1-7 22:46
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8-11-6 20:10 发表
文浩的文字,总是绵密妥帖的。容慢慢读。慢慢细品。
问候你。

谢谢清风关注,问好!
作者: 田瞳    时间: 2008-11-9 11:52
如浩,新出的刊物请王振武主席带去了,你和刘希国的,你们去王主席那儿取吧。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