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三面镜子
[打印本页]
作者:
汪红光
时间:
2008-11-7 23:20
标题:
三面镜子
三面镜子
文
/
汪红光
一代名臣魏征死后,唐太宗非常悲伤。他不光将魏征的画像挂在凌波阁的功臣榜上大事张扬,还将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叔玉,与魏征结为亲家。
为了表达对忠臣的敬重,唐太宗亲自给魏征撰写墓碑,还制了一篇著名的“镜子铭”挂在左右:“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走后,我失去了一面好镜子啊!”
原来,唐太宗一直把魏征当作说话、办事、治理国家的一面镜子,随时从这面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缺点、过失,并及时更正。正是有了魏征这面镜子,才使得唐太宗一身文德武功仍然不得不左顾右盼,如履薄冰;正是因为他的诚惶诚恐、勤勤恳恳,大唐的政治才越来越清明,社会越来越富裕。此所谓“政者惶而民者福也”。
其实,一个人不管为民、为官、为帝,要想保持公正、清明、道德,必须具备三面镜子:一面反光镜,一面显微镜,一面望远镜。
唐太宗说魏征是面镜子,是把魏征当作反光镜。
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做事,失误就是难免的。如果不借助“镜子”,个人的过错往往很难被自己发现。就像我们平时用镜子照像一样,人脸上的瑕疵,唯有通过镜子的反射,才能进入我们的眼帘。要想这面镜子总是客观公正,必须把它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时时擦得光光亮亮。任何贬低、轻视或者刻意的逢迎,都无法让反光镜保持公正与持久。
历史记载,唐太宗有一回册封郑仁基的女儿为妃,事先他并不知道郑仁基的女儿已经许婚给了陆爽。魏征提意见后,唐太宗派人调查了一番,官员回报说:“郑仁基根本没有许婚的事情”。连当事人陆爽也上书太宗,断然否定“许婚”一节。最后唐太宗终于弄清真相,收回了诏命。
在这件事中,奉命调查的那些官员和陆爽都因为一个“怕”字,失去了说真话的勇气。镜子和被照物一旦失去了平等、平衡,得到的必然是不公正、甚至是扭曲的反射。
有时,我们明明知道自己犯了错,却苦于找不到错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拥有一面“显微镜”。那些平时被我们以种种借口忽略或者遗弃的小小过失,因为有了显微镜的放大功能,才会变得格外醒目。
有位哲学家说过:一个人认识他人容易,认识自己很难;明白自己的优点容易,发现自己的缺点很难。在我们的生活中,由于一些说不清道不白的原因,我们总是“责己者轻,责人也甚”,对人对己是两个标准。只有具备了“显微镜”后,我们才可以细心地检查自己的全部,发现自己的缺陷。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别看那一个个毫不起眼的小小蚁洞,一旦遇上合适的条件,小小的蚂蚁立刻变成一尊尊夺命的阎王。我们身上那些小小的缺点就是那一个个毫不起眼的蚂蚁洞,如果不及时清除、堵塞,总有一天,它会导致我们人生大堤的溃决。
人生最重要的一面镜子是望远镜。它是其它两面镜子的全部基础。试想:一个没有理想、看不到未来目标的人,他能有保持公正、无私、纯洁和不断进步的需求么?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不同时候,不同环境,会面临不同的艰难困苦,我们只有手持望远镜,才能始终充满信心地看着未来,才能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才能心无旁骛,一心向前。
可惜的是,这一点常常被我们所忽视,很多人信奉“赊三不如现二”、“等待不如现在”,目光短浅,志向低微,这样不光影响一个人,甚至还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发展。
[
本帖最后由 汪红光 于 2008-11-7 23:21 编辑
]
作者:
程学武
时间:
2008-11-8 14:31
文字老道,内涵丰富。
精华支持。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08-11-9 17:36
非常透彻,理能服人的文章。学习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08-11-9 17:53
唐太宗的三面镜子对我们拥有借鉴价值。
中国人为何不能延续大唐盛世的根源或许就是唐太宗没有将三面镜子体制化、法制化的延续,这才是盛世昙花一现、贪官屡禁不止的根源。
作者:
汪红光
时间:
2008-11-13 12:33
镜子照照自己之后,常常背地里脸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