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魂归故里泥土香 [打印本页]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4 21:04
标题: 魂归故里泥土香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李广田先生,一九零六年出生在邹平县码头镇小杨家村,后过继给草庙村中年无子的舅父,他由一名刻苦勤奋、不断追求新知的农家子弟,从故乡邹平先是考入济南省立一师,历经波折苦难又考入北京大学,成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中国文坛。我和李广田先生是同乡,两个村子相距不足二十里地,探寻李广田先生成长的足迹,感悟他丰赡的故乡情思和人格的朴实无华,是我多年来萦绕于怀的一桩夙愿。

  十一月一日上午,在我的初中班主任、现码头中学语文教师张现祥老师的陪同下,我们一同驱车前往临近的草庙村。西出码头镇驻地不远,但见一座静静伫立在秋风中的村庄,安详地享受着秋日艳阳的映照,金灿灿的阳光洒在平整的黄河冲积平原上,阡陌通连,村庄毗临,河渠纵横,林木成行,这里原是济河、霸河汇流的地方,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河畔长堤布满翠绿的婀娜垂柳和高耸入云的白杨,沟渠池塘散养着莲荷和鱼虾。这里有孔子周游列国时的“文绍台、”“圣井”和“圣殿”等遗迹。从黄河大堤庇护下的这片丰腴肥美的黄土地上,依稀可辨先生在他的《山水》中所写到的故土大地:“我们的祖先可以垂钓,可以洇泳,可以行木桥,可以驾小舟,可以看河上的烟云。……然而这座山完全是土的,于是他们远去西方,采来西山之石,又到南国,移来南山之木,把一座土山装点得峰峦秀拔,嘉树成林。”先生所提到的这些“土山,”就是目前还能经常见到的,耗用人工筑起的一些高大的避水台,是当时人们为了躲避黄河水灾,“用大车、用小车、用担子、用篮子、用布袋、用衣襟,用一切可以盛土的东西,”构建的一件伟大的避水工程。香港有一位文史家曾评论李广田的《山水》一文,说先生哪怕平生“仅此一篇,便足以不朽。”
  
  由于我们已经电话提前预约,先生的长孙李昆明老师早已在家等候多时。这是一个再朴实不过的农家小院,房顶上、院落中全是凉晒着的金黄的玉米,灿灿的耀人眼目。据李昆明老师介绍,先生的舅父先要的是临村的一潘姓外甥做养子,待了不长时间便回到了生父亲身边,后来又让小广田做了他的养子,舅父因为两个外甥同名,为了加以区别叫小广田“小园子,”而不是有的史料上所说的“西园子。”出得李昆明老师的家门往南不远处,便是早些时候由本村两名秀才开办的草庙私塾,这座私塾坐落在一个高大的避水台上,当年的小广田和村里十多个岁数相仿的孩子,一同在这里享受着最初的启蒙教育。他写的《画廊》正是私塾附近的乡村集市,在画廊里“小孩子,穿了红红绿绿的衣服,仰着脸看得出神。”小广田最大的优点就在于他忠厚质朴、勤奋好学。村里有个姓段的老秀才,特别喜欢天真聪慧的小广田,小广田早晨和晚上常主动到老秀才家里读书。他才是小广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启蒙老师。这个固执倔犟的清末老秀才,将平时视若珍宝,秘不示人的文学书籍,任由小广田翻看。由于知识的丰富,视野的开阔,使得小广田像一棵吸足了养分的树苗,在同般大的孩子中凸显出来。三十年代以后,他将自己的生命与文学深深根植于宏厚久远的故土文化之中,以深沉浑朴的文学风貌、凝重丰盈的人文理想和“大地之子”的淳朴形象,成为中国现代文坛一道风格独特的艺术景观。
  
  小广田的养父没有文化,在那个饥寒交迫、民不聊生的年代,他的目标是让小广田经商,所以小广田的求学过程非常不容易。经过小广田的哭求和生父的努力,他才得以在村东不远处的慧真寺继续学习,在学校他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学校出类拔萃的好学生。课余和放假期间,他经常阅读的是文学和理论书籍,尽情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大约在十三岁的时候,他已将古今的名流小说,诗词、戏曲等,凡是能在校园内外所借到的书籍,他都逐一阅尽。高小毕业后,在父母的许可下。他到县城的师范讲习所读书,这是个培养教师的地方,一年后他回到慧真寺教书。求知欲很强的他,在慧真寺教书大半年后,在他同窗好友的鼓动下,偷跑到济南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跟臧克家、邓广铭同班。那时学校力图以新的科学文化来改造学生,组织周作人、沈伊默等名家宣传进步思想,这对年轻的李广田来说,无疑是五四新文化的“春的鼓荡。”一九二八年三月,李广田因为邮寄进步书籍被判死刑。养父与生父两家为了营救他,倾家荡产,最后由一个闯关东的亲戚,通过军阀张宗昌的叔叔,买通了狱中的关系才放出来。奄奄一息的他,被同学用担架沿着黄河大堤送回老家时,与前去接他的家人在中途汇合,回家疗养三个月后才得以康复。
  
  那时的李广田先生,有一个同学在山东陵县担任县长,为了李广田的安全着想,邀请他去陵县任小学教师。原济南省立一师北园分校校长刘东生,这时已经在位于曲阜的省立二师负责,在得知李广田的下落后,写信邀请他到省立二师附小任教。从陵县到曲阜的千里路途上,荒村雨露,野店风霜,善于观察体验的李广田看到了众多的人生世相,重温了昔日的乡村风情,写下了《旅途》、《异乡》、《野店》等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对土地的厚爱、乡情的执着。一九二九年秋天,他考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在学术气氛自由活跃,各种新思潮此起彼伏的北大校园,他在学习英、日、法三种语言的同时,也渐渐写下了大量洋溢着泥土气息的诗篇,之后与他志同道合的大学同学卞之琳、何其芳共同结集为《汉园集》,以清新质朴的诗风受到了广泛的称赞和欢迎,这在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汉园三杰。”一九三五年李广田先生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受聘来济南省立一中任教语文课,他常年穿一件蓝布长衫,朴素得如同泥土中的一棵庄稼。这一时期,蓝布长衫的诗人开始向作家转变,奠定其文学地位的《画廊集》和《银狐集》相继出版。抗战开始后,当时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李广田带领学生流亡南下,从山东的泰安到河南安阳,到湖北郧阳,到四川罗江,最后到达云南叙永,受西南联大分校杨振声校长的邀请任教于该校,后到昆明,与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冯至、曹禺等人执教于西南联大总校。从一九四五年到一九四六年,昆明“一二、一运动惨案”和李公朴、闻一多先生被害后,他一边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一边用手中的笔讨伐国民党反动派,从而成为一名高歌勇进、顽强抗争的民主斗士。
  
  一九四五年日寇投降后,西南联大的学生相继开始复员到北大、清华和南开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文科教务长;一九五二年,经毛主席签发任命状,任云南大学校长。终其一生,他当过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教授和大学校长,始终没有里开过教育岗位,为我国现代教育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他也始终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文坛努力耕耘,歌颂盛世如花的时代,共出版诗集两部、散文集九部、短篇小说两部、长篇小说一部、论文六部、晚年整理了少数民族长诗《阿诗玛》和《线秀》,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李广田先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的作品中那些脍灸人口的名篇都是描写故乡风土人情的。最有名的一首诗是《地之子》:“我是生自土中,来自田间的,这大地,我的母亲,我对她有着作为人子的深情,但我的脚永踏着土地,我永嗅着人间的土的气息,我无心于住在天国里,因为住在天国时,便失掉了天国,且失掉了我的母亲,这土地。”是故乡的土地哺育了他,故乡的山川风物使他获得了无尽的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他对于这片故土永怀人子的深情。我们一行人从草庙村先生的故居、古老的文庙、村南的私塾、热闹的集市、慧真寺遗址,再到黄河大堤内的土山、村落、庄稼、树木,都能与先生的充满故土情怀的文字互相印证。李昆明老师告诉我们,码头小学正在筹建李广田纪念馆,广田文化园,先生的半身塑像即将落成,原码头小学已经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批准,更名为“广田小学。”
  
  在码头镇担任教委主任的同学,提前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参加广田小学揭牌和李广田纪念馆落成仪式,十一月二十二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茅盾文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政协常委、李广田先生的女儿李岫教授,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学语言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李广田评传》的作者李少群教授和当地领导共同为广田小学揭牌,李广田先生的汉白玉半身塑像,坐落于广田小学院内,他面朝东方,迎着早晨初升的太阳,微笑着面对前来虔诚追思的人们。李岫教授动情地说,昆明是父亲人生的终点、是他人生谢幕的地方;码头镇是他生命的起点,是他人生之旅的始发站,在外飘泊了多年,现在他终于回家了。正如李岫教授所说,李广田先生具有中国农民的朴素勤勉和知识分子深思好学的特点,他像他的祖辈精心耕耘着自己的土地那样,勤奋地为人民工作着。李先生在他的《画廊集》题记中写道: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我爱住在乡间的人们,……我喜欢我这个朴野的小天地,假如可能,我愿意我能够把我在这个世界里所见到所感到的都写成文字,我愿意把我这个极村俗的画廊里的一切都有机会展览起来。他从幼小心灵深处培育出来的热爱乡村田野、俚语民俗的乡土情结,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变得愈加明显和牢固,他正是从来自于乡间的质朴个性出发,去发现和领悟民族优秀文化,并由此而来找到了释放自身情感的艺术切入点,从而以大量的篇幅,展现了山东及故土的乡村画廊、朴野田园。

  李广田纪念馆坐落于广田小学办公楼的西侧,分为前言、意气书生、南方生涯、北国岁月、魂系西南等几个部分。在他文章多次提到的那位国学恩师时济云先生的长子、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教授时正印写来书法条幅:创名校,弘广田文化,扬广田精神;英育才,拓一流校风,立一流校魂。李广田先生的学生,八十六岁高龄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聂景康题写了“广布春雨润乡土,结成秋实悦心田。”草庙村委会题写的是“码头广田小学,奋进敢为人先;传承广田文化,弘扬广田精神;文化泽被后世,精神薪火相传;教人敦品厉学,学生文理相长;文脉渊远流长,广田百年流芳。”纪念馆用了大量的照片、书籍、实物等勾勒出了李广田先生不平凡的一生,尤其是先生小时候坐过的杌子、伏过的桌子,读过的课本、用过的字典,这些浸润着岁月痕迹,凝集着先生情思的物品,让人的思绪又回到了那个落后、闭塞北方乡村,这些浸透了李先生故土生命的书籍文字,无数次深深震颤过我们的灵魂!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山村野店,春天的桃园,小人物的故事,艺术地描绘齐鲁大地的山山水水,风土民俗,种种生死哀乐的人生形态,着重从平庸的事物里发掘美与真实,深入表现了大自然和平凡劳动生活蕴藏的真实的美和人生的底蕴,展现了绚丽多姿的生活画廊,因为在少年李广田纯朴、刚健的血液里,很早就播下了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的种子。
  
  李广田先生在《乡愁》写道:在这座古城的静夜里,听到了在故乡听过的明笛,虽说是千山万水的相隔,却也有同样受伤的歌吹。偶然间忆到了心头的,却并非久别的父和母,只是故园旁的小池塘,萧风中,池塘两岸的芦与荻。这个柔情似水的山东汉子,我的至近至亲的老乡,在那个年代,写乡愁不写爹写娘,写写几棵池塘败草,就能写出让我泪眼婆娑的文字来。而我们为了对他有更多的理解与敬重,首先应该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探索他独特的内心世界,弘扬其自强不息、坚持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学习他质朴善良、勤奋博学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从先生的成长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做一个有所坚持、有所追求的人!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8-12-20 08:25 编辑 ]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8-12-14 21:09
在廷伟娓娓叙述的文字里再认识感知李广田先生。学习问好!
提个小瑕疵:“小园子,”不是有的史料上所说的“西园子。”两处标点符号不太正确:)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8-12-14 21:24
由于我父亲的关系,我对李广田先生比较熟悉,同时也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朴实平淡,题材也普通平凡,但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他所说的“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他曾经与我父亲交流时说过:不要那些堆砌和形容,不要那些太曲折的描写……只应当一心念道,我要写得真,我要写得真。我以为,这就是他的散文的魅力和风格所在。廷伟朋友的这篇文章,融纪实、感念和抒情于一体,有感有悟地为我们诠释了李广田先生的一段人生,质感而又真实,具有大向度的特征,精华鼓励!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4 21:36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8-12-14 21:09 发表
在廷伟娓娓叙述的文字里再认识感知李广田先生。学习问好!
提个小瑕疵:“小园子,”不是有的史料上所说的“西园子。”两处标点符号不太正确:)

    谢谢汤老师的关注。关于这种标点的用法,我仔细观察了一些,有的在引号内,有的在引号外,应该有争议吧。


                                       
                                              李广田先生的女儿李岫教授在接受电视采访
                                       
                                                 邹平县广田小学揭牌仪式准备工作现场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8-12-16 19:57 编辑 ]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8-12-15 08:03
“广布春雨润乡土,结成秋实悦心田。”这是对李广田一生最好的评价。通过你的文章,认识了,也熟悉了李广田老先生。正如敬老所说:融纪实、感念和抒情于一体,有感有悟地为我们诠释了李广田先生的一段人生,质感而又真实。总体而言,这篇纪实性散文写的很成功。支持精华!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5 10:02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8-12-15 08:03 发表
“广布春雨润乡土,结成秋实悦心田。”这是对李广田一生最好的评价。通过你的文章,认识了,也熟悉了李广田老先生。正如敬老所说:融纪实、感念和抒情于一体,有感有悟地为我们诠释了李广田先生的一段人生,质感而又 ...

我曾经写过一篇《李广田先生的童年时代》,他童年时期的求学经历,对现在的孩子们很有启迪意义。谢谢杜老师的鼓励。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08-12-15 17:53 编辑 ]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12-15 10:18
史料详实,思路明晰,很丰厚的一篇!支持精华。




凡是能在校园内外所借到的书记(书籍?)
作者: 何永飞    时间: 2008-12-15 11:39
李广田对云南有深厚的情结,他的散文《花潮》就是写了昆明圆通山观看樱花的情景。廷伟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深度,欣赏。问好!!!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08-12-15 15:11
标题: 学习文化美文
学习厚重的文化散文。问作者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8-12-15 15:46
这个柔情似水的山东汉子,我的至近至亲的老乡,在那个年代,写乡愁不写爹写娘,写写几棵池塘败草,就能写出让我泪眼婆娑的文字来。而我们为了对他有更多的理解与敬重,首先应该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探索他独特的内心世界,弘扬其自强不息、坚持真理、追求光明的精神,学习他质朴善良、勤奋博学的优秀品质和爱国情怀,从先生的成长中悟出生活的真谛,做一个有所坚持、有所追求的人!
   学习,品位,欣赏,问好!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8-12-15 17:18
厚重!!
我写下这两个字系统提示我不够长度,于是我又写下这行字!
笑一下。。。。。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8-12-15 17:43
范老师去过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真羡慕。虽然我也是山东人,却有好多不知道的知识,我的好好学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5 20:50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8-12-15 15:46 发表
这个柔情似水的山东汉子,我的至近至亲的老乡,在那个年代,写乡愁不写爹写娘,写写几棵池塘败草,就能写出让我泪眼婆娑的文字来。而我们为了对他有更多的理解与敬重,首先应该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探索他独特的内心世界 ...

李广田先生的作品,无不流淌着故乡的情思和血脉,他经常不自觉地以“乡下人”自居,以“乡下人”自豪,,每当看到乡野风物,都引发联想,勾起心灵深处的乡土情愫。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5 21:44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2-14 21:24 发表
由于我父亲的关系,我对李广田先生比较熟悉,同时也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朴实平淡,题材也普通平凡,但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他所说的“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他曾经与 ...

李广田先生的作品,像他的人,不事雕琢,不求外表的华丽,自是朴素真本色,广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追念。谢谢敬老师的精华鼓励。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5 21:46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8-12-15 17:43 发表
范老师去过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真羡慕。虽然我也是山东人,却有好多不知道的知识,我的好好学习。

宋老师有机会可以来我们这里欣赏人文景观。谢谢您的鼓励。
作者: 西溪    时间: 2008-12-15 22:00
范老师一系列的人物传记的文章,笔触非常饱满,聚集了内心的深情。这显示了范老师深厚的写作功底,敬佩中——

问候范老师!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12:02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8-12-15 10:18 发表
史料详实,思路明晰,很丰厚的一篇!支持精华。
凡是能在校园内外所借到的书记(书籍?)

高老师看得仔细。谢谢您的鼓励。
作者: 湘江往北    时间: 2008-12-16 12:29
学习,沉!
问候!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18:00
原帖由 何永飞 于 2008-12-15 11:39 发表
李广田对云南有深厚的情结,他的散文《花潮》就是写了昆明圆通山观看樱花的情景。廷伟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深度,欣赏。问好!!!

       谢谢何老师的关注。李广田先生在云南度过了21年(其中西南联大的5年,云南大学16年),生命的1/3是在云南度过的,他确实对云南有着深厚的情结。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8-12-16 18:34
  悠远的笔调,叙述了李广田先生非凡的一生。令人缅怀,让人动容。李广田的文我读过,是现代名篇。作者的文字饱满厚重,幽深大气,凝重庄严。

[ 本帖最后由 梁星钧 于 2008-12-16 18:35 编辑 ]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0:01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8-12-15 15:11 发表
学习厚重的文化散文。问作者好。

谢谢石老师的关注。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0:36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8-12-15 15:46 发表
这个柔情似水的山东汉子,我的至近至亲的老乡,在那个年代,写乡愁不写爹写娘,写写几棵池塘败草,就能写出让我泪眼婆娑的文字来。而我们为了对他有更多的理解与敬重,首先应该深入阅读他的作品,探索他独特的内心世界 ...

于老师看帖很仔细,回帖也很认真。谢谢您的关注。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8-12-16 21:17
感情范老师也是山东人?欣赏您的好文笔!你写的这些俺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今天开眼界了。谢谢!问好 范老师!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19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8-12-15 17:18 发表
厚重!!
我写下这两个字系统提示我不够长度,于是我又写下这行字!
笑一下。。。。。

谢谢您的阅评。希望能多提意见!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21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8-12-16 21:17 发表
感情范老师也是山东人?欣赏您的好文笔!你写的这些俺都没见过,也没听说过,今天开眼界了。谢谢!问好 范老师!

《齐鲁晚报》曾经开辟过一个专栏《山东精神山东人》,都是山东人、山东事,我在邹平工作,知道邹平的人和事多一些,所以写的也多一些。希望多提意见。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23
[quote]原帖由 湘江往北 于 2008-12-16 12:29 发表
学习,沉!
谢谢您的关注。也学习您的好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28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8-12-15 20:11 发表
看过李老的几篇散文:《秋天》《回声》《老渡船》《江边夜话》,确是大家手笔。

他的作品我有很多,另外剪报也有一些。手里还有一部分李先生家人提供的独家材料,容我以后慢慢地写出来。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29
原帖由 西溪 于 2008-12-15 22:00 发表
范老师一系列的人物传记的文章,笔触非常饱满,聚集了内心的深情。这显示了范老师深厚的写作功底,敬佩中——
问候范老师!

您的文章才真见功夫呢!还要向您多学习才是!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1:49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8-12-16 18:34 发表
  悠远的笔调,叙述了李广田先生非凡的一生。令人缅怀,让人动容。李广田的文我读过,是现代名篇。作者的文字饱满厚重,幽深大气,凝重庄严。

      出身于贫苦农家的李广田所以能走出去,成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靠的是“五四”带来的新思想、新学说,李广田和他的同时代人都是“五四”的产儿,他们渴求新知识,带着农村青年的勤奋与刻苦,艰难地完成了高等教育;带着知识青年的热情与执着,在文坛努力耕耘,是时代造就了他,他也参与了推进时代的进程。感谢您的阅评!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6 22:04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8-12-15 17:43 发表
范老师去过的地方,我都没有去过,真羡慕。虽然我也是山东人,却有好多不知道的知识,我的好好学习。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特色,也像人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都接受了地方风土人情、地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并在自己的文字中下意识地流露出来。
作者: 梅影三叠    时间: 2008-12-16 22:04
真挚的纪念文字~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8-12-17 15:25
提起来!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8-12-17 15:46
文笔扎实、娴熟,很见功力。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8-12-17 16:01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2-14 21:24 发表
由于我父亲的关系,我对李广田先生比较熟悉,同时也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朴实平淡,题材也普通平凡,但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他所说的“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他曾经与 ...


欣赏作者之文和一兵老师的精彩阅评,问好!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8-12-17 16:24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8-12-14 21:24 发表
由于我父亲的关系,我对李广田先生比较熟悉,同时也十分喜爱他的散文。他的散文朴实平淡,题材也普通平凡,但却有着感人至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来源,就是他所说的“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他曾经与 ...


学习.真实是散文的前提!!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8-12-17 18:40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08-12-16 21:49 发表

      出身于贫苦农家的李广田所以能走出去,成为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学家,靠的是“五四”带来的新思想、新学说,李广田和他的同时代人都是“五四”的产儿,他们渴求新知识,带着农村青年的勤奋与刻苦,艰难地完 ...


  对。你的回复非常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完全可以看出,你写这篇文章的笔力很重。几个关键词我很注意,“勤奋与刻苦”,“热情与执着”,还有“造就”和“互相推动”,你的概括和提炼力非常强,根据你所掌握的得天独厚的李老材料,相信完全可以描述出一个多彩人生的李广田。李老的文章我会再读,更希望从你的文章得知他的许多背后故事。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28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8-12-17 15:25 发表
提起来!

有人说,一个地方的文化名人,是一方地气、底气和福气,是社会的尊荣和骄傲。确实如此,花开花落,叶落叶黄,故乡人们一直没有忘记李广田先生。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29
原帖由 梅影三叠 于 2008-12-16 22:04 发表
真挚的纪念文字~

谢谢您的阅读。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29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8-12-17 15:46 发表
文笔扎实、娴熟,很见功力。

谢谢房版的鼓励。问好!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30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8-12-17 16:01 发表
欣赏作者之文和一兵老师的精彩阅评,问好!

也谢谢琴版的鼓励,更欣赏您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32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8-12-17 16:24 发表
学习.真实是散文的前提!!

谢谢您的阅评!欣赏您大气而厚重的文字。问好您!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18 06:34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8-12-17 18:40 发表
  对。你的回复非常好。有感人肺腑的力量。完全可以看出,你写这篇文章的笔力很重。几个关键词我很注意,“勤奋与刻苦”,“热情与执着”,还有“造就”和“互相推动”,你的概括和提炼力非常强,根据你所掌握的 ...

再次感谢梁老师热情而中肯的鼓励。从您的文字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8-12-20 08:27
原帖由 西溪 于 2008-12-15 22:00 发表
范老师一系列的人物传记的文章,笔触非常饱满,聚集了内心的深情。这显示了范老师深厚的写作功底,敬佩中——
问候范老师!

谢谢鼓励。我还准备写几个人物。请多提意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