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梦想的飞扬与幻灭——看电影《北京乐与路》 [打印本页]

作者: 哑猫阿凡    时间: 2009-2-4 12:04
标题: 梦想的飞扬与幻灭——看电影《北京乐与路》
  最早看《北京乐与路》是在2001年,这部粗砺而真诚以描写摇滚和摇滚人的情感生活的影片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一直错误的将它归类于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作品,直到近日偶然的重温这部影片,才赫然发现《北京乐与路》的导演是张婉婷。与同样由张婉婷导演的《秋天的童话》和《玻璃之城》相比,《北京乐与路》显得拙朴而凌冽。由摇滚和摇滚派生而出的颓废,张扬,凌乱,或者死寂在影片的脉络里伸展和铺陈,令无数喜欢摇滚音乐的观众心生喜爱。摇滚音乐是什么?摇滚音乐是一种安逸的死,是一种狂热的生。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听说过这样的落寞、无奈以及愤怒,可是没关系;我思,我歌,故我在。摇滚就是一种歌唱,歌唱的并非是鲜花与掌声,也不一定就是痛苦和眼泪。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摇滚音乐里有我们自己的声音,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心灵深处的呐喊、挣扎与疲惫。

       与摇滚音乐人在我们心目中一贯的想象就是长发,染得乱七八糟;喜爱香烟和酒精、大麻以及性。他们多半有些大大咧咧,不修边幅,暴躁并且易怒,对世界充满热情也充满愤怒。杨颖的台词对此作出了精辟的描述:我知道自杀的方式有一百种,其中一种方法就是嫁给做摇滚的人,一定死得痛快,又痛又快。精神生活张扬与物质生活的相对贫乏让摇滚人敏感并且沉闷。尤其是当他们面对自己所深爱的人时,他们无须再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掩饰别的任何东西,由爱生怒便顺理成章了。和众多的摇滚人看法一致,我同样不认为张婉婷精确地拍出了真正的摇滚以及摇滚人的生活现状,尽管很多导演有为摇滚和摇滚人立传的野心,但是实现这个野心却是困难无比甚至遥不可及的,除非导演本人就是真正的摇滚人。所以,我们不再苛求《北京乐与路》对于摇滚和摇滚人的叙述的高度与真实程度,而宁愿将《北京乐与路》看成一部简单的以青春与梦想为主题的电影。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北京乐与路》归类于都市爱情戏,因为摇滚这一主体因素的介入,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推进,摇滚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为虚幻的梦。三四组镜头的剪接,类似文本里的排比;华丽而有序。比如关于摇滚音乐的演出;也就是“走穴”。这边是稀疏的客人和一张门票一块五毛钱的打折;那边是恶俗的《纤夫的爱》和杂耍表演,可是挡不住这边几个误以为走错门的人不停地诅骂、砸场以及那边的人山人海和热气沸腾的喧哗。
  
       摇滚究竟是什么?摇滚是反叛、永不妥协和永远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所以,纵然被人砸场也依旧进行自己所追求的那种表演。我们可以忍受他们的侧目、白眼和讪笑;因为我们的梦想,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影片中吴启彦和父亲的对话正是精神与现实的冲突显现。在吴启彦看来,音乐是艺术,在我写不出音乐的时候,他不可能会违背自我为讨生计而写那种恶俗的东西;可是,在他父亲看来,无论是怎样的音乐,都只是一种交易,别人给你出唱片,给你钱,那么随意的写写也就行了。其实关于精神与现实的冲突,并不只是在摇滚的世界里显现,只要有灵魂和思想的存在,这样的冲突就永远不会完结。

  平路奔赴死亡的那一段,由四组镜头完美地组成了一段戏:平路疯狂的飙车,杨颖狂乱的寻觅,吴启彦看似公正的审判和李逵无奈的逃亡。这一段是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段。生命与梦想的飞扬,犹如脱缰的野马,在最疯狂的时候,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平路的疯狂源自失意,他希望通过飙车寻求精神世界的释放和解脱,所以他会疯狂地高喊:谁敢比我更快;杨颖的狂乱源自忧虑,而寻找是担忧的唯一出路,她的眼神迷乱心情惶惑,承载自己希望的那个男人消失了。她那类似皈依般的虔诚,再也无处藏身;而吴启彦的审判源自自我的发现和拷问,他一直在做的梦是自己狂怒时失手伤人,梦在这里是一种潜意识的释放,其实他一无法面对自己的过错,所以他每次梦醒来总会气喘如牛;李逵的逃亡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这部电影里的李逵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代言的是平路生命属性的另一部分:妥协以及温柔,纵然他只是平路所养的一条“傻头傻脑”的狗而已。其实,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却恰恰勾勒了一种群像——他们都是一群无处可逃的“囚徒”,遭受着来自物质或者精神的折磨,求而不得,得而非果。这四组镜头所释放出来的视觉张力和情绪催眠效果是显著的,我突然就发现了躲藏在荧幕之外的自己,同样会惶惑会无奈会偶尔做恶梦的自己。毫不讳言地说,我们和《北京乐与路》里的人物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精神的困境和人性的局限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之上达摩克利斯剑。

  平路的死,杨颖的绝望,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倒地时黑色的镜头,首先让我感到了一种无奈的忧伤,在无奈和忧伤之后,我突然感到一种幸福,一种寻获自我的幸福。一个玩摇滚的人最终死在自己的音乐里,恰恰犹如一个将军死在荣耀的战场之上。我终于可以得出判断,《北京乐与路》是令我惊艳的好电影,它对人类心灵的挖掘超越了张婉婷过去导演的全部作品。从电影拍摄的技巧,不难看出张婉婷对于《北京乐与路》倾注了不同一般的心思,影片中有很多摇晃的镜头,这一点很像王家卫,也容易让人想起法国电影《无法撤消》里关于寻觅的特写,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迷惘和晕眩,营造出一种支离破碎,彷徨迷惘的感受。影片多次运用主角的视角镜头,使得整个故事的观感更加饱满、立体和丰富。杨颖起床时漂移的目光来描绘环境的视角:角落里《我爱摇滚乐》杂志封面上雷锋满脸的无奈,凌乱的房间、明媚的阳光和醉酒未醒的男人,一种疲惫而且杂乱无章的苍白而空虚的感觉从画面上流淌出来。杨颖被抓进看守所时拿下隐形眼镜时的视角:利用镜头焦距的改变制造出一个渐渐模糊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真相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渴求的梦想和幸福又在哪里?所有的一切犹如雾里看花。这时候镜头一转,开始特写杨颖的清晰的脸庞,这是不是导演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主观得近乎自闭的女人。另外,还有高吊的俯瞰镜头。描绘平路和父亲两个人擦肩而过,一个开着火车一个坐着汽车,镜头从近镜渐渐升高,大视角的描绘。东来西往南辕北辙,似乎永远没有办法交汇。这大概也是导演特意制造出来的错觉,后面在火车站的父子相遇,那一段才是戏肉,也是同样的镜头组成,只是一个靠拢一个远去。这里面更多的是一种及寂寥与失落。唯一不太满意的是影片之中的那几段独白,虽然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是难逃画蛇添足的嫌疑。电影有时候跟诗歌一样需要隐忍,需要一种不那么直白的表述。

      崔健、郑钧、秦勇、秋野、张楚、何勇、戴秦、吴彤、汪峰、张浅潜、子曰、黑豹、唐朝、瘦人、轮回、木马、扭转的机器、夜叉、舌头……这样的一份名单列表会让所有喜欢摇滚音乐的人们为之而疯狂。摇滚着实是迷人的,歌者有意和无意的唱出了我们潜藏多年的心事或者欲诉无言无处排遣的怅惘。第一首进入我们的耳朵里的是子曰乐队的《磁器》,然后是《乖乖的》、《国际歌》、《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晚安北京》……后来几个依稀可以辨认的旋律,是汪峰《回忆之前忘记之后》带起的争吵声和温情地漫步,黑暗漫延和光亮的渴望,一如暗夜的星光逐渐升起。
    
  而上面说到的那个平路之死的四组镜头的完美组合基本上是《晚安北京》的MTV诠释。汪峰落魄的音域和感性而颓废的歌词,“睡去”和死去的寓意相对应。而音乐结束时平路苍白的脸庞和蹒跚的步伐,还有吴启彦的宣判和李逵的倒地,再响起来的就是子曰的《你也来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所以我说/你说/他说/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样的唱腔和平路平静苍凉的脸庞。很是悲情,我在听到这首歌时差点落泪,禅意的引用是否意味着一种宿命和轮回?平路近似于哀求的声音煸情得恰到好处。纸吉他的焚烧是梦的焚烧,李逵逃出生天之后狂奔到主人的坟前和杨颖失声的痛哭那一段估计也赚了不少泪水,不过带给我的感动远远没有平路倒地的那个镜头。完整的《晚安北京》,唱响在平路的追悼会上,但听起来已经没有前面震撼。

  影片的最后,在《回忆之前忘记之后》的北京音乐里和那些欢乐时光的特写镜头一一闪过,令人很是唏嘘和叹息。这首歌并不像这部电影的主题而更像是一个总结。青春一如白驹过隙,心中的希翼和闪亮的繁星铺满了城市的夜空,永远不会凋落。而我们的梦想,恰如一支九死无悔的剑,让我们的生活也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哑猫阿凡 于 2009-2-4 15:22 编辑 ]
作者: 哑猫阿凡    时间: 2009-2-4 12:08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2-4 14:30
对这部影片的解读,其实就是对摇滚的解读。虽然摇滚并非全是如此一个形象,但是作为影片的需要,同时也是摇滚的一个极致,淋漓尽至的疯狂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了,犀利而又质感,一如本文的诠释,犀利而又质感。思绪的逶迤和感触的深刻,是这篇文章的亮点所在,一如既往地反映出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艺术韵致。我对作者的细腻挖掘和可圈可点的议论笔触,一直都是十分青睐的。好文章,精华支持!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9-2-6 09:14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4 14:30 发表
对这部影片的解读,其实就是对摇滚的解读。虽然摇滚并非全是如此一个形象,但是作为影片的需要,同时也是摇滚的一个极致,淋漓尽至的疯狂自然而然就呈现出来了,犀利而又质感,一如本文的诠释,犀利而又质感。思绪的 ...


支持精华!祝猫猫新春快乐!
作者: 小帅    时间: 2009-2-9 02:30
我们不能简单的将《北京乐与路》归类于都市爱情戏,因为摇滚这一主体因素的介入,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推进,摇滚在影片中变成了一个最美好而最为虚幻的梦。

你也不能简单地将《北京乐与路》归类于摇滚电影,因为爱情这一主体因素的介入,它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发现除了符号化的北京地下摇滚以外,剩下的就只有低俗的爱情戏了。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09-2-11 22:10
没看过,看看文字和回帖里的精彩和热闹:)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