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大地上的舞者 [打印本页]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2 22:43
标题: 大地上的舞者
  您见过这样的舞蹈吗?在马路、在村口、在大街上,随便一个开阔处,一群群衣着鲜艳的舞者,随着鼓乐节奏,手拿小鼓、棒槌、伞等翩翩起舞。舞者高亢激昂,观者如痴如醉。正月十五前后,如果您到商河来,便会听到一阵阵鼓乐声响,自四面八方而来,忽远忽近,有急有缓。您若有兴趣到乡村走一走,便会随处遇到这样一些大地上的舞者。这就是商河鼓子秧歌。

  村村有秧歌,人人皆可舞,这不是艺术夸张,而是商河正月十五时的真实写照。过了年,等亲戚走得差不多时,把大鼓往大街上一抬,好事者“咚咚、跄跄”地敲起来,村民们听到鼓声,饭也顾不得吃,就急急忙忙跑出去,根据自己的爱好,到“秧歌头”那里领取一只小鼓,或者一把伞,或一个棒槌,女孩子则是彩色的头饰和服装。大家拉开了架势,圆起了场子,随着鼓点跳起来。一支秧歌队就拉起来了。

  为什么要拿鼓子、棒槌和伞呢?这要追溯到鼓子秧歌的来历了。商河地处黄河岸边,长期遭受黄河泛滥之灾,商河百姓在长期的抗洪抢险斗争中,形成了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抗洪胜利抢墒撒播之余,情不自禁拿起手边的工具,手舞足蹈,表达喜悦之情。所以,鼓子秧歌又叫“伞鼓舞”。商河人代代相传,经过千百次演练,便形成了今天这独具艺术魅力的鼓子秧歌。

  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大鼓一响,众人齐舞,颇为壮观,为节日增加了不少热闹的气氛。但鼓子秧歌的魅力,又绝不仅仅是热闹。您只有用心看,才可以看出一些独特之处来。秧歌队的人数可多可少,少可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但无论人多人少,舞起来都是齐齐整整,动作潇洒大方,队形变幻多样。鼓点的节奏,时快时慢。快者,有轻快、激烈之分;慢者,有沉稳、舒缓之别。再看那伞的持法,也有几种:有的抗在肩上,有的抱在怀里,有的举过头顶。舞起来,有的潇洒翩若惊鸿,有的刚猛如虎下山,有的活泼似鱼儿戏水,只见一把把流光溢彩的伞,被舞得上下翻飞,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伞”是队伍的核心,舞伞者又叫“头伞”,一般有八人,身穿白色衣衫,形神飘逸,是整个秧歌队的领军人物。鼓子则是队伍的主力,身穿黄色衣衫,多为青壮劳力,舞起来威武雄壮,令人心神激荡。持棒槌者是另一种风格的年轻人,动作更加轻灵活泼,显出了年轻一代的朝气。而那些身穿彩衣头戴花饰的女孩子们,被称为“花”,在秧歌队中灵活地舞蹈穿行,为满是阳刚之气的秧歌增添了许多妩媚。一个头伞可带多个“鼓子”“棒槌”和“花”,视人数多少而定。头伞带着身后的队伍,根据鼓乐的节奏,变化出多样舞蹈形式。一会是“双龙戏珠”,一会是“群英会”;一会摆出了“八卦阵”,一会又演出“十面埋伏”;一会若风雨欲来,一会又如雨过天晴,令观者陶醉。

  原来,商河属于齐地,古称“麦丘邑”,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饱经战乱之苦的商河人民,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逐渐形成骁勇尚武,勇猛刚直的性格,所以在秧歌中揉进了许多武术动作和排兵布阵之法;再兼长期受孔子和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染,所编排出来的舞蹈,也具有了泱泱大风的古齐国乐舞水平。

  在商河,人人看秧歌、村村跑秧歌,是多年延续下来的习俗。《商河县志》记载的城里跑秧歌盛况:“举国纷纷兴若狂,新正十四挂衣裳,明朝但愿无风雪,尽力逞才闹一场”,“是日士女云集,途为之塞,自晨至暮络绎不绝。”其热闹与盛况可见一斑。

  重感情尚礼仪的商河人,跑秧歌不仅是自娱自乐,更是作为一种友好交往和感情的传输纽带。一个村里办了秧歌,只要对自己村的百姓有过恩惠的,都要郑重地把秧歌送上门去,表示谢意。如果以前在交往中有了过节,那就通过送秧歌上门,表达重接盟好的美好愿望,展示了商河人豁达豪爽的性情。接秧歌也有很多讲究。要由村子里德高望重的人,亲自接到村口,摆桌案设烟、糖、果品,鞭炮齐鸣,以示隆重。秧歌队来了,由迎接者抬鼓,鼓乐开路,迎进场子。表演完一场,客家拿出烟、糖来分送慰问。待客家的鼓手再次把大鼓敲响,演员们便要加演一场。临走时,在秧歌队的前头,鞭炮放个不停,以示挽留。放一次鞭炮,秧歌队就停下来舞一阵。那份和谐,那种不舍,比秧歌本身更具魅力。

  闹完了元宵,跑完了秧歌,那些大地上的舞者,脱下节日的盛装,拿起真正的农具,在机器隆隆、犁铧飞舞中,开始了另外一种舞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花落无声 于 2009-2-12 23:19 编辑 ]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2-12 22: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2-13 02:07
乡村里有这样的舞者,不仅给活跃着节日的气氛,同时,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承。文章描写生动鲜活,不论是场景还是舞者的动作,都具有大含细入、活龙活现的质地。而且,文章嵌入了商河的历史,使得文字所表达的舞者的由来,也与浑厚的历史相融相息。“闹完了元宵,跑完了秧歌,那些大地上的舞者,脱下节日的盛装,拿起真正的农具,在机器隆隆、犁铧飞舞中,开始了另外一种舞蹈。”这个结尾非常精当,不仅紧扣主题,也更提升主题之外的意境的延伸。好文,精华鼓励!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2-13 10:4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2-13 15:09
  赞同永生、名夏二位的评价。
  文章确实功力不凡。这样的春节花灯秧歌,在许多地方都有,我也多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就呈现了不同凡响的势态来。不同之处,在于融合。是一种融舞蹈形式、情态、历史、文化的合成体。写得生动活泼,刚健有力。起句和结尾都非常独特。
  可喜本期见识了许多鲜活的文字。这是其中一篇。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2-13 15:15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2-13 15:09 发表
  赞同永生、名夏二位的评价。
  文章确实功力不凡。这样的春节花灯秧歌,在许多地方都有,我也多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就呈现了不同凡响的势态来。不同之处,在于融合。是一种融舞蹈形式、情态、历史、文化的 ...



好文字,赞同以上评语。欣赏问好。
作者: 跃农    时间: 2009-2-13 17:37
这样的舞者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17:46
标题: 回复 3# 杜永生 的帖子
感谢杜老师精彩的点评和精华鼓励!我发现,您对每一位会员的文章,都这样认真阅读和细心点评,您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这也是所有文友的福气。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18:05
标题: 回复 4# 霍名夏 的帖子
霍老师过奖了!说实话,我很喜欢自己家乡的秧歌,喜欢到入迷。这不仅因为好看,更因为这种民间艺术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底蕴。群众是真正的艺术创造者和传承者,我没有理由不热爱。但当我向一位远方的朋友说起时,人家竟然无动于衷!这让我有点愤怒了,于是,有了这篇文字。可惜,自己笔力尚浅,还没有完全将自己心中所想完全表达出来。我来这里是向各位老师学习的,还请霍老师以后多提批评意见!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20:08
学习鲜活的文章,如行云流水,问好!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2-13 20:59
感受笔下的热闹。介绍的清楚,鲜活。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43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2-13 15:09 发表
  赞同永生、名夏二位的评价。
  文章确实功力不凡。这样的春节花灯秧歌,在许多地方都有,我也多见,可是在作者的笔下,就呈现了不同凡响的势态来。不同之处,在于融合。是一种融舞蹈形式、情态、历史、文化的 ...

感谢粱老师来读,您的评论过奖了,多向您学习!问好粱老师。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44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2-13 15:15 发表



好文字,赞同以上评语。欣赏问好。

感谢鼓励支持!问好吕老师。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2-13 21:45
再提好文!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46
原帖由 跃农 于 2009-2-13 17:37 发表
这样的舞者给生活增添了无限情趣

真正的艺术来自民间。没有亲身经历,还不能体会那种美。问好跃农老师!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47
原帖由 天下为公 于 2009-2-13 20:08 发表
学习鲜活的文章,如行云流水,问好!

也像您学习。感谢支持,问好!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49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2-13 20:59 发表
感受笔下的热闹。介绍的清楚,鲜活。

感谢龙女版主的鼓励支持!一直很喜欢你优雅朴素的文字。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2-13 22:22
闹完了元宵,跑完了秧歌,那些大地上的舞者,脱下节日的盛装,拿起真正的农具,在机器隆隆、犁铧飞舞中,开始了另外一种舞蹈。

  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好文,拜读,学习!
作者: 南子    时间: 2009-2-13 23:11
没想到记忆中俗不可耐的秧歌竟有这许多学问,欣赏好文!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4 19:57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2-13 21:45 发表
再提好文!

遥握,致谢!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4 19:58
标题: 回复 18# 于文华 的帖子
问于老师好!谢谢鼓励。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4 19:59
标题: 回复 19# 南子 的帖子
民间的东西才是真正的艺术!谢谢支持,问好!
作者: 紫丁香260    时间: 2009-2-14 21:07
大地上的舞者,舞动着的是心情,是灵气,欣赏美文!
作者: 西夏楼兰    时间: 2009-2-14 21:33
婉转有致地写出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特有舞种,构思谋篇值得我学习。欣赏了。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09-2-14 21:38
向朋友学习来了,呵呵,问好。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09:35
原帖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2-14 21:07 发表
大地上的舞者,舞动着的是心情,是灵气,欣赏美文!

劳动创造了艺术,劳动创造了美,可惜我的笔拙,写不出那种大美。感谢紫丁香鼓励支持!
作者: 海怡    时间: 2009-2-15 10:02
以沉稳的文字写出了家乡父老乡亲扭秧歌的盛况及家乡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那秧歌扭出了家乡人的欢快,团结和善良。文字娓娓道来,读来温馨亲切,有亲临其境之感,文字功底很是了得。:)
问好老乡。:)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2-15 10:58
对大地上的舞者的描写生动鲜活,充满了欢快的情愫及地方情趣,欣赏,问好朋友!
作者: 戈眉    时间: 2009-2-15 11:12
民间民俗,长见识,问好了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9-2-15 13:15
引人入胜的文字。欣赏了精美的评论!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02
原帖由 西夏楼兰 于 2009-2-14 21:33 发表
婉转有致地写出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特有舞种,构思谋篇值得我学习。欣赏了。

谢谢支持,您谦虚了。我要向你学习。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05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2009-2-14 21:38 发表
向朋友学习来了,呵呵,问好。

问郭老师好,拜读了您的文章,很值得我学习!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06
原帖由 海怡 于 2009-2-15 10:02 发表
以沉稳的文字写出了家乡父老乡亲扭秧歌的盛况及家乡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那秧歌扭出了家乡人的欢快,团结和善良。文字娓娓道来,读来温馨亲切,有亲临其境之感,文字功底很是了得。:)
问好老乡。:) : ...

大姐过奖了,我看您的文字也特别温暖亲切,还请大姐多指教。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09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2-15 10:58 发表
对大地上的舞者的描写生动鲜活,充满了欢快的情愫及地方情趣,欣赏,问好朋友!

我很为自己家乡的舞者骄傲。感谢琴版主点评,问好!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09
原帖由 戈眉 于 2009-2-15 11:12 发表
民间民俗,长见识,问好了

问好朋友,感谢支持!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5 21:11
原帖由 川媚 于 2009-2-15 13:15 发表
引人入胜的文字。欣赏了精美的评论!

我写得还不够,文友们鼓励,还请川媚朋友多批评指教。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2-16 08:55
原帖由 花落无声 于 2009-2-13 17:46 发表
感谢杜老师精彩的点评和精华鼓励!我发现,您对每一位会员的文章,都这样认真阅读和细心点评,您的敬业精神令我感动,这也是所有文友的福气。


客气了。继续欣赏。问好!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7 20:46
标题: 回复 37# 杜永生 的帖子
再谢杜版主鼓励!问好!
作者: 古月灵秋    时间: 2009-2-17 22:40
好厉害的文笔!欣赏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2-18 08:25
笔触轻快,气息清新,动感强烈,现场性也比较强。大地上的舞者,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感恩的表达形式,是欢快情愫的一种传递,人文风情的韵致浓郁,有厚实感,欣赏好文!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8 20:54
原帖由 古月灵秋 于 2009-2-17 22:40 发表
好厉害的文笔!欣赏学习!

过奖了,谢谢朋友阅读鼓励!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8 20:55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18 08:25 发表
笔触轻快,气息清新,动感强烈,现场性也比较强。大地上的舞者,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感恩的表达形式,是欢快情愫的一种传递,人文风情的韵致浓郁,有厚实感,欣赏好文!

感谢敬老师的点评,问好!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2-18 20:58
饱经战乱之苦的商河人民,在长期的战争生活中,逐渐形成骁勇尚武,勇猛刚直的性格,所以在秧歌中揉进了许多武术动作和排兵布阵之法;再兼长期受孔子和孙子文武二圣的文化熏染,所编排出来的舞蹈,也具有了泱泱大风的古齐国乐舞水平。
长了见识,开了眼界。厚实的文字,鲜活的场景描写。好文字,学习问好!
作者: 五月草原    时间: 2009-2-18 22:04
很灵动的文章,欣赏学习 :victory: :victory: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