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鄂东婚嫁之: 开年名 报日子 搬家具 [打印本页]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12:34
标题: 鄂东婚嫁之: 开年名 报日子 搬家具
           鄂东婚嫁之----

                 
             文/熊立功


          开年名

            
  开年名在鄂东婚嫁中,是指女方答应把姑娘嫁给男方后,男方去女方家开女方的生辰八字,再通过男女的生辰八字确定结婚的吉日良辰。
   

  开年名是有讲究的,在红安县一般由男方的家长去,或是做父亲的,或是当母亲的,依次往下排。开年名那天,男方家请来媒人作陪,一起去女方家。
   

  去开年名当然不能空手,要准备一些待客的东西。媒人陪同男方当家的一起去之后,女方家好酒好菜招待后,性格耿直的女方家长,会让男方把女儿的年名当天带回去,弯弯转转的女方家长却不会马上开出女儿年名的,说过几天再让媒人送过去。这时男方家长或是高兴而归,或是扫兴出门。
   

  奶奶讲了这样一个笑话:过去,当地有家大财主的儿子,和一个书香之家的才女定婚,并答复当年可以完婚,大财主自持富有,摆阔摆势。在开年名的时候,自己不到场,让媒人去代开年名。媒人去后,很快赶回来,年名没开来,倒是带回来一张字条,只有一个字:礼。

  财主想,一定是嫌礼物带少了,就备了厚礼,让媒人再去,媒人回来后,还是带回一个字条:无礼。

  大财主就问,女方说什么话没有?

  就是问了一下你身体可好,是不是正忙财?

  大财主这才联想到礼就是无礼的意思,就再备好礼物,在媒人的陪同下,亲自上门。女方当家的却出门了,留下一个字条:有礼。

  大财主只好转身回家。再一日,又备厚礼上门,女方主人才接待了大财主,好酒好菜招待大财主后,才开出了女儿的年名。吃过苦头的大财主自那以后,再也不敢小看亲家的人了。
   

  男方把女方的年名开回去后,就请来懂阴阳八卦的先生,将男女双方的年庚生月进行分析配伍,找出最好的结婚吉日。

  如今的青年结婚,特别是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在城市安了家的,大部分就减省了开年名,看日子的环节,他们男女双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国家法定假日,就可结婚。
   

  我有一个同学在县城工作,谈的一个朋友也在县城工作,结婚那年,他父亲要他按过去的程序结婚。他不可,说到什么时候了,还讲老老一套。他父亲说只有通过开年名才能看准结婚吉利日子,不然,心里就不踏实。

  他说,我们商量“十一国庆节”作为结婚的日子,还不吉祥吗?

  他父亲看儿子坚持自己的观点,只好作罢。

  现在我的那个同学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再提起开年名定日子一事时,同学的父亲感慨地说,国家法定的日子真是吉祥啊!        
            


                      报日子
                              

  报日子在鄂东婚嫁之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指男方把结婚的日子告诉女方家,称之为报日子。
   

  走这个程序不是随便说了就了事的,也不是任何人带个信告诉女方就行的。完成这个任务的是媒人。
   

  父亲过去做过媒人,他回忆给本垸二秃做媒人时,报日子的情形:二秃结婚的日子定下来后,二秃的父亲把我父亲请去,一酒一席招待之后,告诉我父亲,二秃结婚的日子定下来了,问父亲什么时候告诉女方。

  父亲就根据女方家庭和所在地的风俗,告诉二秃的父亲准备报日子的礼物,也就是烟啊酒啊糖果之类的东西,还叫二秃家把先生请到家,把结婚的日子以公历和农历两种方式,写在红纸上,折叠好,放进依然用红纸做好的信封内。

  等二秃家把要准备好的事办好后,父亲才确定了一个吉利日,穿戴得干干净净、讲讲究究的,把礼物挑上,前往女方家。到女方家后,同样受到一酒一席的接待。吃饭过程中,女方还要请垸子里德高望重的人陪同,把做媒人的父亲当贵客待。饭后,父亲再把贴身的写有结婚日子的信拿出来,亲手交给女方家长,并按信中写的,当面重复一遍,一直到女方家长点头应声,做媒人的父亲才放心满意地出门回来,直接折回到二秃家,把去报日子的情况进行反馈。

  再说女方家里,等到我父亲走后,垸里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就都上女方家恭喜恭贺。女方家就把男方家报日子带的糖果、香烟和点心,拿出来招待客人。
   

  如今,报日子简单多了。媒人可以像我父亲那样去日子,也可以通过挂号信邮寄,还可以打个电话说一说,只要把结婚的日子告诉女方就行,但前提是,要保证女方家对报日子的形式和礼节没有意见。还有一种情形,结婚的日子由男女双方共同商定,这样定的日子,就不需要报日子这个程序了。比如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他们结婚的日子不光自己定,很多人还喜欢定在法定的节假日之中,或是元旦,或是“五一”,或是“八一”,或是“十一”……

  日子由他们共同商定之后,再各自告诉自己的家人。男女青年自己定结婚日子,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一般情况下,男方得尊重女方,以女方的想法为主。也有根据双方工作性质和时间来定的,像法定的节假日,既有特殊意义,又有纪念意义。是现在青年男女首选的结婚日子。

                  
                  
                         搬家具

                         
   
  鄂东结婚喜事中,家具大都是女方准备,也是主要嫁妆。在新娘未启程之前,先要把家具和嫁妆先抬到男方家去,叫搬家具。
   

  家具的多少,可以衡量女方家的穷富。大户人家的闺秀出嫁,家具一般在二十八抬以上,一抬二人,搬家具的人就在五六十人之上。家具主要有六至八尺长的柜台、柜子,用于装载粮食。有四尺长三尺高的柜子,用于装载八铺八盖的被子。有用于放置衣服、布匹的箱子。还有梳装台、洗脸台、火盆架、桌子、椅子等等,小到鞋架,大到棺木。一般的家庭闺女出嫁,也有十抬八抬的家具。搬家具一般在结婚正日子的头一天,也有在正日子的当天。
   

  小时候,我参加搬过几次家具。一次是叔父娶婶娘。作为搬家具的成员,我当时只有七岁。搬家具那天清晨,我正睡得喷喷香的时候,父亲把我喊醒,说是起来过早,吃早点,再和房下族中人一起,去给叔父搬家具。
 
  那是冬月二十六的寒冬。我被父亲哄起并带到火塘边时,围绕火塘烤火的搬家具的人,已经滋滋地吃着面条,我吃不进,喝了点水,就和大家出发了。
   

  一路上,大家摸着黑,有说有笑地赶到新娘家时,天才麻麻亮。大家悄悄地把抬家具的抬扛放在已经搬到家门口的家具旁,才进门喝水,又是过早吃早点。走了半夜路的我,在饥饿中捧起碗面,才吃几口,一伙的就有人出了了门。后来才知道,抢先出门的,是为了拣轻点的家具抬。等我放下碗筷出门时,大家已经把家具绑好了。

  领头的把一个洗脸架,系在我身上,叫我打头走。我刚一动身,后面的鞭炮就响了。呼呼啦啦的,大家抬起家具就奔起来。一连串动作,大家都紧紧张张的。出了村,过了坳,大家才放下家具,重新系绑,直到稳稳妥妥,才慢吞吞往前走。
   

  累得气喘不顺的我,好奇地问领头人,为么急匆匆的?领头人说,不赶紧系绑好家具,新娘家鞭炮一响,你用手捧也要把家具弄出垸,不然,就落人笑,就说明你搬家具的没水准。说话的当儿,我被路上的一个石头咬了下脚,人就到下去,洗脸架上的镜子就摔破了。领头的赶紧捂住我的嘴,叫我不要声张。路过一家商店时,买了一个新镜子重新按上,这才舒了口气。

  后来我才知道,搬家具不能损坏东西,特别是镜子类的东西,如果损坏了,就不吉利。
   

  过去搬家具,不论远近,不论轻重,不论多少,靠人用死力。现在不同了,有的是男方置家具,家具根本不用抬,女方只要置些简单的嫁妆带过去,就可以了。如果是女方置家具,稍微远一点的,就请车子搬。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天下为公 于 2009-2-13 13:03 编辑 ]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9-2-13 12:37
悠远的民俗,一路娓娓道来,再加上令人捧腹的笑话作衬,更是令文章生辉。学习欣赏着。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13:04
原帖由 邓荣河 于 2009-2-13 12:37 发表
悠远的民俗,一路娓娓道来,再加上令人捧腹的笑话作衬,更是令文章生辉。学习欣赏着。


邓老师好,向您学习!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2-13 14:06
先记号。晚上回来欣赏。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2-13 15:10
原帖由 邓荣河 于 2009-2-13 12:37 发表
悠远的民俗,一路娓娓道来,再加上令人捧腹的笑话作衬,更是令文章生辉。学习欣赏着。



欣赏,民俗画!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2-13 17:53
笔触质朴,描述翔实,清晰地展示了民俗风情的底蕴,读来惬意而又清新。好文笔,欣赏并问好朋友!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20:02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2-13 14:06 发表
先记号。晚上回来欣赏。问好!


杜老师好,谢谢关注!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20:03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2-13 15:10 发表



欣赏,民俗画!问好!


感谢老师点评!问好!!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20:03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2-13 17:53 发表
笔触质朴,描述翔实,清晰地展示了民俗风情的底蕴,读来惬意而又清新。好文笔,欣赏并问好朋友!



敬老师好,谢谢肯定!
作者: 花落无声    时间: 2009-2-13 21:59
中国是礼仪之帮。体现在婚丧嫁娶上,更是烦琐,但也是一种文化。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3 22:37
原帖由 花落无声 于 2009-2-13 21:59 发表
中国是礼仪之帮。体现在婚丧嫁娶上,更是烦琐,但也是一种文化。


谢谢朋友肯定,向您学习!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09-2-13 23:14
长见识了哩,谢哦!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2-14 09:05
民风民俗中有一个民族的根脉,文笔朴实又有功力。问好!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4 09:22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09-2-13 23:14 发表
长见识了哩,谢哦!


感谢朋友的提读,问好!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4 09:22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2-14 09:05 发表
民风民俗中有一个民族的根脉,文笔朴实又有功力。问好!



谢谢高老师肯定,问好!
作者: 蒙正和    时间: 2009-2-14 09:26
独特的民情风俗,轻松愉悦的文笔,在草根文化被强势文化强烈挤兑的今天,这样的题材弥足珍贵。拜读美文,问好文友!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2-14 10:4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4 14:37
原帖由 蒙正和 于 2009-2-14 09:26 发表
独特的民情风俗,轻松愉悦的文笔,在草根文化被强势文化强烈挤兑的今天,这样的题材弥足珍贵。拜读美文,问好文友!


感谢蒙老师提读,谢谢,问好!
作者: 天下为公    时间: 2009-2-14 14:37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2-14 10:47 发表
  很有地域特点的民俗,在这篇《鄂东婚嫁之: 开年名 报日子 搬家具》中被作者发掘描写得十分鲜活有趣,具有一定的民俗研究价值。


霍老师好,感谢提读,问好!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2-14 15:13
笑倒!感觉和我们这儿的礼俗差不许多。幽默的文笔!喜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2-15 01:09
这鄂东婚嫁还真的很复杂也深厚呢。其实,每个地方都有着自己特定的婚俗,都是人们长期坚守或承传着的。可是,现在呢?就想作者所描述的,没有那么多的烦琐程序了,我们是值得高兴或是费解呢?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一些风俗确实在失传,在失去它固有的味道。文章内涵丰厚,而且记述的非常详实详细。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问好!

大财主自持(自恃)富有。。。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