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村灶台 [打印本页]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07:43
标题: 乡村灶台
乡村灶台

               文/杜永生

  转业后在城里生活的这几年,应该说,还没完全的适应着在喧嚣中的生活。显然,所谓的城里生活与乡村是迥殊的,就拿日常生活来说,每天几顿的饭菜,始终就是使用着煤气灶(现在是天然气)、高压锅蒸煮炒着,尽管,同样也是为了果腹所需,但总觉得缺少着一种味儿,这种味儿就是乡村里大锅里煮、炒出的味儿,就是那种始终氤氲在心头的化释不开的乡情。故此,每到周末,就有一种冲动,一种激情,就是要回老家,回到乡村。为的是能在这里真正的品尝着大锅烧出来的素朴而淳厚的饭菜。

  现在,村里的许多人家已经住着两层的楼房,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确实有显著的改变。家家都备有煤气灶,不过,他们真正使用煤气灶的时候并不多,也就当应急之用。所有的农家,不管房子居住的大小,都一定有一间单独的厨房。这间厨房里也一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灶台。灶台,是乡村不可或缺的,与农家生活息息相关,是有着与人同样的血脉,有着同样的心律。它是一种素朴淳质的生活见证,更是一根精神纤绳,始终牵曳着我们的心。
  
  在农村生活了十八年的我,对灶台始终怀有一种敬畏之心,它也是我在城里居住的日子里始终的眷念与想望,更是反刍中的一道风景。每一次,当我端起饭碗,总有一种心灵的渴念,如果,这些饭菜是大锅灶烧出来的,那么,是不是更有食欲呢?

  先来说说“支锅垒灶”。在乡村,不论是贫穷或富庶,每家都离不开灶台。而支锅垒灶不仅极为重要,也极为讲究。村里,总有那么几个手艺精湛,而且口碑极好的土瓦匠。实际上,他们也乐得被人请去做这件“毫不利己,惠泽他人”的事情。甭看似乎简单的程序,这里却大有文章,也就是说,将一个锅灶垒砌好并在使用时不仅具有省柴好用的效果,还要能保证数年墙体无有罅隙。过去几乎都是土灶,灶面上显得有些不洁,而今,每家的灶台都使用了砖块,并全部镶嵌上了雪白的瓷砖,干净也亮堂。一般情况下,谁家要是支锅垒灶了,那么左邻右舍也就关注着。等灶台垒砌好了,就有个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程序----“热锅”。那些热情的邻居们早已经准备好了炮仗,一通噼噼啪啪地燃放着。乡村里闻听到炮仗声,人们就会热情也好奇的打听着,谁家在“做事”,怎么着也得凑个热闹去。显然,炮仗一响,传递的不仅是喜兴,更会招徕更多的人前来祝贺。像“热锅”这样的事情虽不及红白喜事那么喧阗,不需要上份子钱,但,随便掏几十元买上几个大的、几挂子小的炮仗,也是图个喜庆。而作为家主子会很开心地准备着一顿丰盛的酒菜来招待他们的。正所谓“炮仗响,电灯亮,喝酒喝到月亮上”。
 
  一般的灶台上是分里、外两口锅的,中间一定留有个小小的锅炉。可别小瞧这个锅炉,只要烧锅,这里就蕴藉着滚烫的水。刷锅、洗碗,早上洗脸、晚上洗脚,都极为方便。小锅炉上也是有个小巧而精致的锅盖。有的人家因为人口多,那么,就是三口锅。里锅用来煮饭或因饲养牲畜所需,隔三差五烀上一锅猪食,外锅则炒菜之用,特别是那两锅的外体的中间部分还会设计有一个锅洞子,锅洞子不大,但这是家人特意安排着的,内里还铺垫上一层稻草或破棉絮,毕竟,是需要给小猫创造一个特别是冬天里温暖着的“家”。你看,一到冬天,这只小猫就时常的猫在这里,睡着懒觉。但一到家人吃饭的时间,它就会及时地跳将出来,讨好的“喵喵”几声。夜间,它并不去执行“逮老鼠”的重任,依旧睡着自己恬美的大觉。想想,现在的猫儿就是这样慵懒、这么散漫、这么潇洒。而锅膛的内面上,也还会有那么一个小小巧巧的锅洞子,这是方便放置点火用火柴、打火机等。

  刚垒砌好的灶台一般先使用松软的稻草烧锅,因为那些内壁上的泥浆还是潮湿着,只有用这些软溜溜的稻草才可以防止内壁不会造成创面,也只有用这样的温火才能使壁面越来越塌实,坚固。灶台上突出一个台面,这是摆放调味品的。一溜排的油、盐、酱、醋、糖、味精等。两个锅盖硕大而厚实,原先的锅盖制作也很讲究着,先选取优质的树木段,譬如槐树、榆树,还要在塘泥中沤上一个冬天,打制好的锅盖上没有一颗铁钉,再经过桐油的浸染后黄亮亮的,并散发着一股浓郁的气味。后来由于长时间的使用,锅盖面也渐渐地由黄变褐,因不断被蒸、煮、熏,面上也不同程度的濡染、堆叠着一层厚厚的油腻,即使锅盖的边沿部分有些破损,但锅盖整体还是沉实,还很紧固,还将严丝合缝。因密闭性完好,锅中的饭菜味儿也焐将得严严实实。

  大锅煮饭、炒菜那才叫香呢。饭,吃起来劲道有力、米香纯净;菜,嚼起来鲜溜透彻,味觉深远;还有炕出来的锅巴,更是焦黄、香喷喷。每次回去,米饭吃的并不多,就是铲上一大块还在米饭覆盖中的软软韧韧的锅巴,就着鲜美的菜汁,吃的津津有味。返城时,母亲,还有亲戚都会为我准备着许多精心炕好后的锅巴。在夜间写作或平时咀嚼上几块,嘎嘣脆爽就当一种开胃的小吃了。

  只要有灶台的存在,那么,母亲们需长年累月重复着一项家务。她们每隔几天就要及时地铲一次锅底、掏一次膛(锅)灰。在侵晨,你时常会在 “嘎吱!嘎吱”锅铲子铲锅的声音中醒来。这种声音并不刺耳,在乡村,是和谐温暖的音符,是与鸟欢、鸡鸣、狗叫、鸭闹、鹅戆、猪哼的声音有趣的组合,是悦耳、鲜活的声音,是唤醒乡村的起床号,是农家人又一天辛勤劳动的赞歌!

  铲好了锅底,地面上立马就是一圈圆溜溜、黑糊糊的锅灰。那些调皮的鸡儿也就立即赶过来,指望从这些对于她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黑圈子里找寻得到一丝食物,用爪子来回这么一扒拉,圆圆的黑圈很快就被彻底破坏了。锅底铲好了,下一步就是用“粪耙子”清理锅膛里蓄积了几天的灰烬,这种草灰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要么直接倒在自家的粪堆上(为防止被风刮起赶忙得泼水浇盖)、要么也抛撒在那些鲜灵嫩绿的蔬菜上。

  锅地上常年不断地堆积着各种柴禾、干草。在冬天里,还有厚实实的一层稻草紊子。这里将会捂着山芋。烧锅时忍不住是要扒拉出几个把放在锅膛里。等饭菜都烧熟了,这个山芋也烧烤成功了。过去,还是土灶台(土坯垒砌)的时候,像这样的锅地上就容易生存许多的土鳖子。土鳖子是一种名贵的药材,是能换钱的,所以,当时掏土鳖子的兴趣就很浓,就是我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但必须是要把土鳖子晒干后才能拿到供销社收购站去卖。你想想,费了老鼻子劲逮到一斤鲜活的土鳖子等晒干后,至多一两不到。小的时候直至上了小学,我就经常一个人捏着个手电筒,不分早晚,像寻宝一样,在这逼仄的空间里趴在地上,撅着屁股,全神贯注寻找它们,也经常跑到其他人家去“寻宝”。只要看到锅灶沿,墙壁下有小巧的洞儿,那一定是它们的藏身之处,用筷子很快就把它们扒拉出来,顺手拈起来放在瓶子里。等攒集了有半斤量,就用开水将它们烫死,一个个排放在大筲箕里并放置在高处(防止被鸡餐啄)晾晒成干货。我印象异常深刻的是在一九七六年底,经过多少次的努力,我终于积攒到了10元钱(当时的收购价好象每斤1.5元),因为居住在防震棚内,我把钱就压在枕头下,而某一天,这10元钱居然被谁偷走了,你想想当时的心情简直就悲愤到了极点。当然,事隔不久,我也知道谁偷走了我的辛苦钱、汗水钱。只是碍于情面,没有声张。

  烧锅看似简单,实际也还有一些技巧的。会烧锅就省柴,该用柔火不能急,该是猛火不能缓,要一把一把的匀和的填充,不能一股脑的往锅膛里填塞,否则柴草就不能充分的燃烧,就会盎成了灰烬。至今,只要我回去基本上都会帮母亲烧锅的,一来减轻母亲“锅上炒一下、锅下添一把”的忙碌;二来烧锅时和母亲说着话,汇报着自己的工作、生活与思想情况,这也是在享受着家的温暖。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全文,3082个字,于09年3月15日夜)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09-3-19 07:46 编辑 ]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07:53
上午8点20开会。先把文章发出来。等回来再欣赏大家的文章。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9-3-19 07:55
杜老师的沙发,难得啊,先抢位子,后欣赏!!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9-3-19 07:55
自己抢一个,再替别人抢一个,呵呵
作者: 三脚猫    时间: 2009-3-19 07:57
又让人回忆起小时候的岁月,历历在目而又可近可亲。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9-3-19 08:15
一个灶台,写出了时光的变换,欣赏好文!我认为,还是当初烧柴的灶最好,没有污染,做出的饭也香,还有,那灶台里有童年,有乡村的记忆,是一生中的亲情灶台。
作者: 炬焰炯炯    时间: 2009-3-19 08:25
好文章啊!
为乡村史又记上了一笔!
回忆,永远是最美最甜的,尽管当初我们的成长也是有疼痛的,可是许多年后再来回忆时,就只剩下甜蜜了!
我很喜欢母亲做的草锅红烧肉!
问好杜老师勤劳的母亲!
问好中财所有人的母亲!!
作者: 若谷    时间: 2009-3-19 08:30
“炮仗响,电灯亮,喝酒喝到月亮上”。 
 “ 那些调皮的鸡儿也就立即赶过来,指望从这些对于她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黑圈子里找寻得到一丝食物,用爪子来回这么一扒拉,圆圆的黑圈很快就被彻底破坏了”
很温馨的场面啊! 在陕南那里的农村也时兴这样的锅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也不会烧火,总是弄得满屋是烟,自己也泪流满面。好长时间后才学会。 确实用大锅做出的饭菜就是好吃。 欣赏杜老师又一篇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3-19 08:34
文章以一个普通的视点切入,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轮廓,情景交融的抒发酣畅淋漓,使得那种崇尚自然的执著追求,再一次改变和提升了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再者,文章的主题,又反映了民以食为天的意味,从这个层面上,引申出人是自然的属性,自然是人的基础的深刻意味,从而使文章的质朴描述,宛如民间书法那样,以简约和纯洁的线条,呈现出真挚的情愫,引领人性的元素走向了诸如坊间与村落这样的僻静深处,与自然界的本真交融一体,确实具有厚实的大向度意境,精华支持!
作者: 薛暮冬    时间: 2009-3-19 09:05
永生的文字总是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总是唤起我们对故乡的无限回忆,总是集体复活我们灵魂深处那些隐藏着的温暖,和温情。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3-19 09:36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3-19 08:34 发表
文章以一个普通的视点切入,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轮廓,情景交融的抒发酣畅淋漓,使得那种崇尚自然的执著追求,再一次改变和提升了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再者,文章的主题,又反映 ...


    对灶台质感缜密的描述,所穿插的猫对温暖灶台的依恋,以及鸟欢、鸡鸣、狗叫、鸭闹、鹅戆、猪哼等动物的情态文字,勾勒了一幅农家人朴实的生活场景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氛围,从而散发着温馨、古朴、原始的气息,欣赏,支持精华,同时欣赏一兵版主的精彩点评!!

[ 本帖最后由 琴若雨 于 2009-3-19 11:06 编辑 ]
作者: 海怡    时间: 2009-3-19 10:38
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全都在文中了,安徽的风俗好像与我老家很像呢,记忆中老家也是这样垒灶台,也会在灶台上放进大小两个锅,小锅里的热水用来洗碗,喂猪,刷锅洗菜等,冬天一家围坐在灶台上喝红薯做得玉米粥,那滋味好极了。老弟还能每周回老家领略一下文中描述的乡村生活,俺已好久没回故乡了,那灶台和许多亲人都只在梦里见了......

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3-19 10:45
小小的灶台在永生的笔下,融入了那么多亲切的感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烂熟于心的文字,说明了永生斑斑,以一颗常态的心情,观察、体会、发现生活温馨的独有视角。给人更多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理解。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1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9-3-19 07:55 发表
杜老师的沙发,难得啊,先抢位子,后欣赏!!


感谢你第一时间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1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9-3-19 07:55 发表
自己抢一个,再替别人抢一个,呵呵


嘿嘿。再次感谢!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1
原帖由 三脚猫 于 2009-3-19 07:57 发表
又让人回忆起小时候的岁月,历历在目而又可近可亲。


感谢战友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2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3-19 08:15 发表
一个灶台,写出了时光的变换,欣赏好文!我认为,还是当初烧柴的灶最好,没有污染,做出的饭也香,还有,那灶台里有童年,有乡村的记忆,是一生中的亲情灶台。


感谢你的关注。说的非常好。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3-19 11:02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
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漂亮!支持精华。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4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09-3-19 08:25 发表
好文章啊!
为乡村史又记上了一笔!
回忆,永远是最美最甜的,尽管当初我们的成长也是有疼痛的,可是许多年后再来回忆时,就只剩下甜蜜了!
我很喜欢母亲做的草锅红烧肉!
问好杜老师勤劳的母亲!
问好中财所有 ...


再次感谢你的关注和悉心的点评与鼓励。乡村里,谁家都有个灶台,尽管生活水平都在改善着,可是他们是不能缺少灶台,而在我心里,这就是最真实,最深厚的乡村底蕴。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4
原帖由 若谷 于 2009-3-19 08:30 发表
“炮仗响,电灯亮,喝酒喝到月亮上”。 
 “ 那些调皮的鸡儿也就立即赶过来,指望从这些对于她们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黑圈子里找寻得到一丝食物,用爪子来回这么一扒拉,圆圆的黑圈很快就被彻底破坏了”
很温馨的 ...


感谢你的关注。上午开会没及时回复消息哦。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5
原帖由 薛暮冬 于 2009-3-19 09:05 发表
永生的文字总是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位,总是唤起我们对故乡的无限回忆,总是集体复活我们灵魂深处那些隐藏着的温暖,和温情。


哦。去年的4月9日,我们聚在相官(我老家),所有的饭菜都是大锅烧出来的哦。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7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3-19 09:36 发表


    对灶台质感缜密的描述,所穿插的猫对温暖灶台的依恋,以及鸟欢、鸡鸣、狗叫、鸭闹、鹅戆、猪哼等动物的情态文字,勾勒了一幅农家人朴实的生活场景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氛围,从而散发着温馨、古朴、原始的气 ...


感谢琴版主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初当版主,我们全力支持你。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8
原帖由 海怡 于 2009-3-19 10:38 发表
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全都在文中了,安徽的风俗好像与我老家很像呢,记忆中老家也是这样垒灶台,也会在灶台上放进大小两个锅,小锅里的热水用来洗碗,喂猪,刷锅洗菜等,冬天一家围坐在灶台上喝红薯做得玉米粥,那滋味 ...


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和热情的鼓励。你说的非常好。感动着。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08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3-19 10:45 发表
小小的灶台在永生的笔下,融入了那么多亲切的感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烂熟于心的文字,说明了永生斑斑,以一颗常态的心情,观察、体会、发现生活温馨的独有视角。给人更多的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和理解。


感谢房子版主悉心而精妙的点评。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22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3-19 08:34 发表
文章以一个普通的视点切入,通过细腻入微的描述,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了乡村生活的质朴轮廓,情景交融的抒发酣畅淋漓,使得那种崇尚自然的执著追求,再一次改变和提升了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再者,文章的主题,又反映 ...


非常感谢敬老如此悉心而精到的点评。所以说,每次都在您的点评文字里激动着,感动着。您的点评,显然已经超出了文字的实际意境,从而,也将文章里一些没有写到的内涵给丰富也突出了。等您过来,我一定请您到老家吃饭,吃上大锅烧出来的饭菜,怎么样?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1:24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3-19 11:02 发表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 ...


非常感谢高版主的鼓励。怎么样?局里的网络正常了吗?
作者: 李有旺    时间: 2009-3-19 11:24
刚读.朴实的文字和情愫.向杜兄学习,问好杜兄.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3-19 11:53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3-19 11:22 发表


非常感谢敬老如此悉心而精到的点评。所以说,每次都在您的点评文字里激动着,感动着。您的点评,显然已经超出了文字的实际意境,从而,也将文章里一些没有写到的内涵给丰富也突出了。等您过来,我一定请您到老家 ...


算上我一个,呵呵!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3-19 12:0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杨纯柱    时间: 2009-3-19 14:39
标题: 回复 1# 杜永生 的帖子
这是距离的产生的美,是一种回望的乡愁!学习了。问好杜版!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3-19 14:40
这个灶台,我尤其熟悉。这是娘的故乡。
这样细密的文字展颜,读来如此亲切,乡村,故土,童年,岁月,在眼前静静铺展。
《关于柴火的乱语胡言》那天和嘎玛哥开玩笑涂鸦的字。亦是这样的怀念,怀念灶台,怀念大锅,怀念柴火,怀念灶膛里熊熊的火焰和被火焰映红脸宠的娘。
追寻,亦或回忆,需要一颗纯净的心,一双清澈的眼。
永生,有。
作者: 五月草原    时间: 2009-3-19 14:54
杜老师的乡村文字真不少,学习,感动着老师的敏锐思路,学习杜老师好文笔欣赏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3-19 14:59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3-19 14:40 发表
这个灶台,我尤其熟悉。这是娘的故乡。
这样细密的文字展颜,读来如此亲切,乡村,故土,童年,岁月,在眼前静静铺展。
《关于柴火的乱语胡言》那天和嘎玛哥开玩笑涂鸦的字。亦是这样的怀念,怀念灶台,怀念大锅, ...



欣赏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安静,细腻。
作者: 韩开春    时间: 2009-3-19 16:28
很亲切的文字。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0
原帖由 李有旺 于 2009-3-19 11:24 发表
刚读.朴实的文字和情愫.向杜兄学习,问好杜兄.


感谢有旺的关注与鼓励。握手,问好!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3-19 16:50
又读杜版的乡村暖文!
文字一如从前流畅,由灶台贯穿过往,重新将那个年代的情景切入进来。那个年代虽然苦,可孩子、大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比如孩子们捉土鳖,场景历历在目,形象生动。现在好了,一切现代化,可对灶台还是依恋难舍,不光是它烧出的饭味纯正,而是那里面包含着浓浓的亲情。欣赏杜版美文!学习问好!
“费了老鼻子劲逮到一斤鲜活的土鳖子等晒干后,至多一两不到。”“至多一两不到?”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0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3-19 11:53 发表


算上我一个,呵呵!



好啊。绝对欢迎你!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1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3-19 12:08 发表
  提一下。再读。


期待着老霍的点评意见或建议。握手!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1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09-3-19 14:39 发表
这是距离的产生的美,是一种回望的乡愁!学习了。问好杜版!


感谢你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2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3-19 14:40 发表
这个灶台,我尤其熟悉。这是娘的故乡。
这样细密的文字展颜,读来如此亲切,乡村,故土,童年,岁月,在眼前静静铺展。
《关于柴火的乱语胡言》那天和嘎玛哥开玩笑涂鸦的字。亦是这样的怀念,怀念灶台,怀念大锅, ...


感谢你的关注。你的点评与你的文字一样,让人难忘!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2
原帖由 五月草原 于 2009-3-19 14:54 发表
杜老师的乡村文字真不少,学习,感动着老师的敏锐思路,学习杜老师好文笔欣赏问好!!!


感谢五月草原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3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3-19 14:59 发表



欣赏乡土气息浓郁的文字,安静,细腻。


感谢永红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3
原帖由 韩开春 于 2009-3-19 16:28 发表
很亲切的文字。


感谢开春的关注与鼓励。握手,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19 16:54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3-19 16:50 发表
又读杜版的乡村暖文!
文字一如从前流畅,由灶台贯穿过往,重新将那个年代的情景切入进来。那个年代虽然苦,可孩子、大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比如孩子们捉土鳖,场景历历在目,形象生动。现在好了,一切现代化,可对灶 ...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那个逮土鳖子的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啦。问好!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09-3-19 17:18
温馨从容。  记忆中的一景一物在杜版笔下都能焕发神彩。认真学习,问好!
作者: 寂寞沙洲    时间: 2009-3-19 18:31
一个灶台,一缕乡情,一粥一饭都是浓浓的温馨,熟悉的生活场景,亲切质朴的文字,生活化的语言,欣赏并学习斑斑的好文字,我也想念老家的灶台了。
作者: 堂珂    时间: 2009-3-19 19:13
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从前,学习!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3-19 20:04
朴质的语言,司空见惯的生活景象,在永生兄的笔下,总是割舍不下,每每读之,都有一种亲切,一种温暖荡漾。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是我们的根。学习,问好!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3-19 20:20
用大锅炖的菜特别好吃。斑斑的文章写的朴实,耐看,在别人不注意的生活细节中,写的活色生香。我不喜欢烧柴禾,所以就用了不久大锅,灶台儿就扒了。可是恨怀念,那段日子。
作者: 邓荣河    时间: 2009-3-19 20:24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
不知怎地,也许由于本身我就是个乡下人的缘故,读杜版这篇散文,倍感亲切。杜版能以小切入,反映大主题。高。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09-3-19 20:27
把乡下的生活原始复印出来,浓香醉人,好一幅乡村即景。学习!
作者: 紫丁香260    时间: 2009-3-19 21:04
大锅炒菜,熬粥,确实香。跟着杜版回忆了一回美味。学习杜版精彩文章!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3-19 21:23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

    温馨的乡村甜美的旧事总是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无论南方拜访无论甘肃安徽乡村的灶台是一样的难忘。乡村的大锅里做出的饭就是香。这几天我们这里停电,没有及时浏览学习拜读,深表抱歉。
   质朴的乡村生活在先生笔下有了特别的意味。学习学习了,感悟出尽管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不变的是乡村给游子的甜蜜回味。。。。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handshake :victory: :victory: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9-3-19 21:37
如今还是想念乡村的灶台,应是土木熬的饭才香吧,那弥漫的气息,飘散在记忆的深处,久久萦绕!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09-3-19 22:26
朴素,温馨。醇厚,绵长。这样的回忆使人心颤!学习了!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09-3-19 22:42
杜版的文字温暖又温馨,永远值得一读!
最近比较忙,但是再忙,中财这里还是要上来瞧瞧的。
学习杜版好榜样——俺慢慢学哦。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25
原帖由 寂寞沙洲 于 2009-3-19 18:31 发表
一个灶台,一缕乡情,一粥一饭都是浓浓的温馨,熟悉的生活场景,亲切质朴的文字,生活化的语言,欣赏并学习斑斑的好文字,我也想念老家的灶台了。


感谢沙洲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25
原帖由 堂珂 于 2009-3-19 19:13 发表
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仿佛回到了从前,学习!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26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3-19 20:00 发表

首先,非常赞同琴版主的点评。其次,只有真正从那样的生活中走过来的人,才懂得灶台对于家庭、对于乡村的现实意义和象征意味。灶台可以退出现实生活的场景,可以潜踪于历史的舞台,但那份难以割舍的情感,却永远把 ...


感谢你悉心的点评和热情的鼓励。你最近的散文写的很好。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0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3-19 20:04 发表
朴质的语言,司空见惯的生活景象,在永生兄的笔下,总是割舍不下,每每读之,都有一种亲切,一种温暖荡漾。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是我们的根。学习,问好!


感谢如浩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刚欣赏了你的文章。问好 !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1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3-19 20:20 发表
用大锅炖的菜特别好吃。斑斑的文章写的朴实,耐看,在别人不注意的生活细节中,写的活色生香。我不喜欢烧柴禾,所以就用了不久大锅,灶台儿就扒了。可是恨怀念,那段日子。


感谢龙女版主的关注与鼓励。其实,在冬天,我更喜欢烧锅呢,特别暖和呢。问好 !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1
原帖由 邓荣河 于 2009-3-19 20:24 发表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 ...


感谢你的关注与思想上的一致认同。难得。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2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09-3-19 20:27 发表
把乡下的生活原始复印出来,浓香醉人,好一幅乡村即景。学习!


感谢曹版主的关注与鼓励。握手。拥抱!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2
原帖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3-19 21:04 发表
大锅炒菜,熬粥,确实香。跟着杜版回忆了一回美味。学习杜版精彩文章!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最近忙不?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3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3-19 21:23 发表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 ...


感谢文华的关注与热情的鼓励。这周还在期待着你的新文章呢。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3
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09-3-19 21:37 发表
如今还是想念乡村的灶台,应是土木熬的饭才香吧,那弥漫的气息,飘散在记忆的深处,久久萦绕!


感谢长征的关注与鼓励。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4
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3-19 22:26 发表
朴素,温馨。醇厚,绵长。这样的回忆使人心颤!学习了!


感谢明月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08:35
原帖由 飞花落叶 于 2009-3-19 22:42 发表
杜版的文字温暖又温馨,永远值得一读!
最近比较忙,但是再忙,中财这里还是要上来瞧瞧的。
学习杜版好榜样——俺慢慢学哦。


哦。会议多吧。我们也开始忙哦。这不,昨天上午“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往下就是学习。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3-20 10:27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3-19 11:07 发表


感谢琴版主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初当版主,我们全力支持你。问好!


嗯,谢谢你和版主们及各文友的支持与鼓励!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3-20 11:0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3-20 14:16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3-19 16:54 发表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那个逮土鳖子的场景更是记忆犹新啦。问好!

————————————————---
那就等着欣赏杜版的《捉土鳖》出世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16:12
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3-20 10:27 发表


嗯,谢谢你和版主们及各文友的支持与鼓励!


应该的。你的加入,这里更精彩!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16:13
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3-20 14:16 发表

————————————————---
那就等着欣赏杜版的《捉土鳖》出世


哦。这还真的提醒了我呢。先记着。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0 16:14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3-20 11:06 发表
  作者的这篇《乡村灶台》,目光转向了构成中国皖东乡村传统家庭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落,以一个微小的点切入作为独特视角观照整个皖东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从而牵出一种始终氤氲于作者心头几乎难以化释得开的浓 ...


非常感谢老霍如此悉心的点评。我先记下。到政府办事。晚上再来感谢!周末愉快!
作者: laohai66666    时间: 2009-3-20 17:02
标题: 浓郁的乡村意味
:victory: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3-20 22:30
  文章写灶台。无论是砌灶台,还是使用灶台,都浸润了一种浓浓的怀乡情愫,使一个平凡的乡村物事有鲜高的意义,也使我们的回顾渐渐复活,而且显得亲切起来。我想这恐怕就是文章的力量了。问好!
作者: 三脚猫    时间: 2009-3-20 22:40
浓厚的乡土情结.

[ 本帖最后由 三脚猫 于 2009-3-20 22:41 编辑 ]
作者: 小河流水    时间: 2009-3-20 22:41
一种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述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3-21 10:50
再提好文,问好!
作者: 李有旺    时间: 2009-3-21 11:26
美文再提读.杜兄周末愉快!!
作者: 刘梅花    时间: 2009-3-21 11:36
 大锅煮饭、炒菜那才叫香呢。饭,吃起来劲道有力、米香纯净;菜,嚼起来鲜溜透彻,味觉深远;还有炕出来的锅巴,更是焦黄、香喷喷。每次回去,米饭吃的并不多,就是铲上一大块还在米饭覆盖中的软软韧韧的锅巴,就着鲜美的菜汁,吃的津津有味。返城时,母亲,还有亲戚都会为我准备着许多精心炕好后的锅巴。在夜间写作或平时咀嚼上几块,嘎嘣脆爽,就当一种开胃的小吃了。

问好老师。我也是很怀念灶火里烧饭的美味,真的格外好吃呢。读罢美文,都读馋了。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3-21 14:22
家乡的灶台不仅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也散发着作者爱家乡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上周没来,今天过来拜读欣赏,还好吧?
作者: 木祥    时间: 2009-3-21 14:48
有灶台的生活,更接近生活本身.哈,杜版也是军人啊?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3-21 23:02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气息。

   再次学习拜读充满质朴气息的乡村灶台。问好永生先生!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09-3-22 09:30
在乡下灶台带给人们的感想和感动不单是生计的问题,还有社会深层的深意,学习。
作者: 浇洁    时间: 2009-3-22 09:38
非常朴实真诚,能勾起我们对乡村灶台的思念。谢谢好文。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2
原帖由 laohai66666 于 2009-3-20 17:02 发表
:victory:


感谢你的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3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3-20 22:30 发表
  文章写灶台。无论是砌灶台,还是使用灶台,都浸润了一种浓浓的怀乡情愫,使一个平凡的乡村物事有鲜高的意义,也使我们的回顾渐渐复活,而且显得亲切起来。我想这恐怕就是文章的力量了。问好!


感谢你的关注与悉心的点评。这是鼓励,也是鞭策。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3
原帖由 三脚猫 于 2009-3-20 22:40 发表
浓厚的乡土情结.


感谢战友的关注。握手!致意!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4
原帖由 小河流水 于 2009-3-20 22:41 发表
一种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述说得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感谢朋友的关注与鼓励。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4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3-21 10:50 发表
再提好文,问好!


感谢永红的提读。下午来欣赏你的新文章哦。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5
原帖由 李有旺 于 2009-3-21 11:26 发表
美文再提读.杜兄周末愉快!!


感谢你的再次关注。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5
原帖由 刘梅花 于 2009-3-21 11:36 发表
 大锅煮饭、炒菜那才叫香呢。饭,吃起来劲道有力、米香纯净;菜,嚼起来鲜溜透彻,味觉深远;还有炕出来的锅巴,更是焦黄、香喷喷。每次回去,米饭吃的并不多,就是铲上一大块还在米饭覆盖中的软软韧韧的锅巴,就着 ...


感谢梅花的关注。不过,别喊老师。我们都是文友。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6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3-21 14:22 发表
家乡的灶台不仅弥漫着饭菜的香气,也散发着作者爱家乡爱生活的真挚情怀。
上周没来,今天过来拜读欣赏,还好吧?


感谢你的关注。昨天回老家的。油菜花遍地。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6
原帖由 木祥 于 2009-3-21 14:48 发表
有灶台的生活,更接近生活本身.哈,杜版也是军人啊?


感谢你的关注。我在部队14年呢。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7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3-21 23:02 发表
灶台,是构成乡村底蕴的重要部分,是农家人朴实生活的写照,是子女们心中时时刻刻的念想。不管生活质量如何的提高,他们一定离不开灶台,只要有灶台的存在,就有炊烟的弥散,乡村也就会弥满着自然的、宁静的、淳厚的 ...


再次感谢文华的关注与鼓励。欣赏了你的新文章。很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7
原帖由 茌山石 于 2009-3-22 09:30 发表
在乡下灶台带给人们的感想和感动不单是生计的问题,还有社会深层的深意,学习。


感谢你的关注。下午来欣赏你的新文章哦。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0:58
原帖由 浇洁 于 2009-3-22 09:38 发表
非常朴实真诚,能勾起我们对乡村灶台的思念。谢谢好文。


感谢你的关注与鼓励。最近可好。下午来欣赏你的新文章哦。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3-22 11:06
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3-20 11:06 发表
  作者的这篇《乡村灶台》,目光转向了构成中国皖东乡村传统家庭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角落,以一个微小的点切入作为独特视角观照整个皖东农村的原始生态环境,从而牵出一种始终氤氲于作者心头几乎难以化释得开的浓 ...


不好意思,昨天回老家的,晚上回来一直想上来欣赏大家的文章,也在想着对你如此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表示深深的感谢,可是网怎么也上不来啊。每次都有一种深切的感动,不仅是因为你的点评文字,更多的,我认为文字里融进的是一种真挚的情谊。我这样认为是诚心的,也是现实存在着的。可不是吗?自从你上来后,对大家的点评总是那么剀切,总是那么真诚,这是作为一名会员最为难得的。所以,在关注的同时,由生敬佩,如今就是敬意。几次电话的交流,使得我当即的沉闷的心境得到了十分的化解,而且,通过这种直接的交流,我在聆听,在受到鼓励,得到激励。虽然我们未曾晤面也在期待着晤面,但对你的为人,为文,我始终感念着,也始终敬佩着。你的点评不仅深中肯綮,也显现了弥足珍贵的情谊。问好!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3-22 14:40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3-22 11:06 发表


不好意思,昨天回老家的,晚上回来一直想上来欣赏大家的文章,也在想着对你如此悉心的点评与热情的鼓励表示深深的感谢,可是网怎么也上不来啊。每次都有一种深切的感动,不仅是因为你的点评文字,更多的,我认为 ...

————————————————————--
你们都让人感动!都问好!都祝福!都快乐!都握手 :handshake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