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股市寻底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歌    时间: 2009-4-13 16:48
标题: 股市寻底记
上周末,上证指数升到了2400点以上。如果现在回过头来看,去年11月的1700点可能就是大多数人所期盼的那个“底”。假定那个1700点就是底的话,上证指数已经从底部上升超过了40%。这恐怕是绝大部分的投资者所没想到的。

2008年10-11月份,当雷曼兄弟破产后,A股也随之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上证指数也下探到1700点。可谓是“最坏的时候”,但当时大部分的投资者想到的是否还有“更坏的时候”,而现在看来那恰恰可能就是“最好的时候”。

“猜底”和“抄底”似乎总是大部分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但当那个“大底”出现的时候,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猜中,并拥抱它。如果有人真的每次都能准确地猜中那个“底”和“顶”的话,即每次都能在“底部”买,在“顶部”卖,那他一定会稳居世界财富榜的榜首。但是,仅靠投资股票而长期居于世界财富榜首位的巴菲特却是一个从不“猜底”和“猜顶”的人。

“猜底”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今天无论是专业机构,抑或财经评论员在“猜底”的时候,通常都运用最低PE值的方式判断“底部”。如果我们以美国市场为例,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经历的几次大的萧条或衰退时,标准普尔指数的最低PE值分布极大,高低之间相差近100%。根据美国投资机构的一项研究显示:



美国历史上5次大衰退股市最低PE值



衰退期
最低P/E值



2009年初
  

11.9倍      

1980.01 – 1980.06
6.7倍

1973.11 - 1975.03
7.0倍

1948.11 - 1949.10
5.9倍

1937                                    
11.7倍

  

即使是A股在所谓“底部”的时候,PE值也相差甚远。2005年中(6月)当沪指1000点时,平均PE值约19倍;2008年11月沪指在1700点时,平均的PE值则约14倍。可见次底非彼底。到上周末,当沪指2400点时,沪市的平均PE约为19倍(相当于四年前的1000点)。

如果用“跌幅”来判断底部,则更不靠谱。在过去100年历史中,美国股市的最大跌幅从38%到86%;这一次的最大跌幅约55%(是否见底?)。

中国A股市,更是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从2007年10月的6000多点跌到2008年11月的1700点,最大跌幅竟超过70%!

美股历史上的十次大崩盘


   次数             开始                         结束         道琼斯指数          跌幅

  1.             6/17/1901            11/9/1903          57 to 31            (46%)      
  2.             1/19/1906            11/15/1907         75 to 39            (49%)        
  3.             11/21/1916           12/19/1917        110 to 66            (40%)            
  4.             11/3/1919            8/24/1921         120 to 64            (47%)            
  5.             9/3/1929             11/13/1929        381 to 199           (48%)            
  6.             4/17/1930             7/8/1932         294 to 41            (86%)            
  7.             3/10/1937             3/31/1938        194 to 99            (49%)            
  8.             9/12/1939             4/28/1942        156 to 93            (40%)            
  9.             1/11/1973             12/6/1974       1,052 to 578          (45%)            
10.             1/15/2000             10/9/2002     11,793 to 7,286         (38%)



上述两种通用的方法都无法判定真正的底部,至于其他诸如看图识底(图表技术分析)的方法则更像是儿戏。对于投资者来说,“猜底”从来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猜底”与投资绩效无关

许多投资者之所以热衷于“猜底”,往往存在一个想当然的逻辑:

底部买+顶部卖 = 战胜市场(最佳投资绩效)

如果这一逻辑成立,那当今投资绩效最优的基金经理人就应该是能准确“猜底和猜顶”的超人,但环顾全球,这样的超人并没有出现。相反,那些最佳的投资经理人往往并不刻意追求底和顶。巴菲特即是一个典型。去年9-10月巴菲特以50亿美元和30亿美元分别买入高盛和通用电气,但随后的几个月上述两公司的股价最大跌幅分别超过50%和70%。用小投资者戏虐的说法:抄底抄到半山腰。而2007年年底,当巴菲特抛出中国石油后,中国石油的股价还飙升了约30%,也是卖在了半山腰。

从一个长期的角度来看,能否抄底对投资绩效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假定一个投资者在1931年1月(大萧条期间)分别投资美国债券和美国股票,经过23年投资绩效如下:

时间


投资政府债券

  收益率
  

          投资股票

           收益率



第1年年末
     2%
            (43%)

第3年年末
     4%
            (23%)

第5年年末
     5%
            12%

步出大萧条 (1938.06)
     6%
            10%

至1954.10
    18%
            678%

年均回报率                                
    0.72%
             9.3%


上述案例可见,在大萧条期间,尽管股票投资者在最初的第1年年末和第3年年末里分别损失了43%和23%,但经过23年的持续投资还是获得了累计678%和年均9.3%的回报率,远高于政府债券的投资回报。如果在同一期间买入一些绩优股票,投资者将能获得更高的回报。由此可见what to buy比when to buy更重要。

假设,一个投资者在2004年3月29日在沪指1768点投资A股沪指ETF,随后的一年里,最大曾遭到超过40%的账面损失,但只要持有5年到今天,年均回报率还有6.3%,远好于储蓄和债券的收益。如果投资者在同样的时期内买入绩优的个股,如:招商银行。在2004年3月29日11.22元买入,持有到今天41.35元(2009年3月27日收市复权价格=16.87 X 2.451),即使沪指比2007年的高点跌幅超过60%,但投资招商银行个股,累计收益率高达269%,年均复式收益率约30%。投资招商银行(个股)的年回报率近5倍于投资大市(沪指ETF)。

其实,投资者要想战胜市场,选择合适的投资策略才是重要的。

投资策略选择关乎投资绩效

投资策略有几条是需要认真把握的:

1.      关注个股重于大市

今天太多的投资者过分关注大市,而忽略了个股。其实买什么远比什么时候买重要。投资,具体买的是一个生意(buy a business),而不是整个市场。

2.      以折扣价格买入比底部买入更现实

判断一个股票是否有折扣,远比判断一个市场或个股的底部容易和现实得多。如果你已经有机会按6.5折买入,为什么非要等到3.5折?这是否太贪婪?贪婪和恐惧同样都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

3.      分批买入则有可能获得一个相对的“底部价格”

如果一只心仪已久的股票,价格已经跌了30%,投资者可采取等量分期分批买入的策略。比如,你判断这一轮下调的周期是6个月,则可分6次买入,每月买入1/6,这样可以得到一个相对的平均底部价格。

4.      “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

巴菲特在大手买货的时机上还是有选择的,他的选择是建基于一种模糊的决策思维:即,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一点;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一点。要判断底部和顶部并不容易,但是要判断市场中其他投资者是否贪婪(或疯狂),抑或恐惧还是不难的。当你周边大部分的投资者都十分悲观或恐惧时,那个“模糊的底部”即在眼前,关键在于你是否能逆势而动?每一次危机中,当巴菲特买入时,刻意寻底的市场都会讥笑他“买高了”“被套了”。但他仍坚持不变,其选择的是一个“模糊的正确”,而大部分人则选择了“精确的错误”。

5.      长期持有可获得合理的回报

长期持有,可以减少频繁买卖,所带来的时机选择上的错误,由此获得一个合理的回报。

今天当金融风暴施虐,全球股市极度动荡,并大幅滑落的时候,当报纸的头条被一个更比一个更吓人的坏消息不断刷新时,那个投资者孜孜以求的“模糊底部”其实已经到来,因为大部分好的股票都打了很大的折扣。关键在于:是否敢逆势而动?如何买,和买什么?

假如,一个投资者从去年的下半年开始分批建仓(我一直鼓励朋友这么做,但却没有多少人敢逆势而为),则其建仓成本约在1900-2100点间,短期来看“买在了半腰”,但从6-12个月看,这是一个相对比较低的价格区;如果再看得远一点,2-3年后,这可能就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底部”。具体到个股: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证券、中国平安、西山煤电、国阳新能、潞安环能,如果建仓的成本也在这一区间,短期看可能“买了后悔(一买就跌)”,但长期看则可能是“不买更后悔”?

股市说到底是“人市”,其驱动力一半来源于人的经济活动,一半来源于人性(恐惧和贪婪)。当投资者看清了市场的本质,就可以步出“底和顶”的困顿。

今天还有不少投资者在刻意追求那个更低或精确的底部 —— 1500?1000?800?或许再过几个月,今天那些“猜底”的人们将转而加入“猜顶”的游戏。我相信一旦这些刻意寻底的投资者蜂拥入市的时候,那个“模糊的顶部”就为期不远了。
作者: 一走就赢    时间: 2009-4-14 11:0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