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十七:乡村民俗(下)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3 22:59
标题: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十七:乡村民俗(下)
        ◆乡土怀旧系列之五十七:乡村民俗(下)           




                          □文/于文华

               
       六月六:晒衣物

                          六月里来热难当,
                           阿妹给你做衫衫。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西北乡村风俗,六月六,晒衣服。这一天,麦子将黄未黄,玉米、土豆正蹿着劲儿往上长,正是短暂的农闲时节。日头正好,阳光强烈,光线充足,家庭主妇将家里几乎所有的衣服,都要抱出来——尤其是冬天御寒的皮衣、皮褂子、皮靴子,认认真真晒晒,会保证一年不生虫、不发霉。像棉衣、棉裤等装棉花与羊毛的衣裤,盖的棉被铺的褥子、毛毡、毯子之类的铺铺盖盖,都要晒。有些知书达礼的农耕之家,还要将所有的藏书抱出来,全部在阳光下暴晒一番,让它们也大大方方地站立在天光下,自自然然接受阳光的检阅——在明亮纯净的光芒下,尽情接受沐浴与抚摸。这是追求一种本真直率的最好表达,也是向往一种自然简洁生活的最佳体现。

    我们自古就有“日中比慧”的做法(意为太阳当头时,将家中衣物拿出来晒晒)。记得那年我抱着家里的狗皮褥子,父亲当工人时唯一的值钱东西,翻毛大头皮鞋,晾晒在草垛上,一直使用了好多年。一些我当时看不清弄不明白的线装古书,也被母亲搜腾出来。火辣辣的阳光就那么强烈地照射着,好像一直射到人心里似的,那么和煦、那么体贴入微、那么蔚人心田,叫人那么舒畅、那么甜美、那么温馨,每一缕布丝、每个毛孔,仿佛被一双热切而温情的大手仔细烫过,让你感到生命的质感、果实的芬芳、成长的力量、幸福的笑脸。
下午天黑前,晒的烫呼呼的铺盖重新铺好。换上新晒好的散发着缕缕麦香的金黄色麦草,竹席子、褥子、毛毡与毯子都晒得温馨无比,铺在炕上,就像发酵一般,显得松软而舒适,盖上温和的棉被,似乎能够嗅到阳光纯真、清新、温热的味道,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

    六月六,乡村的农民盼望着天气晴空万里,要是下了雨,据说百草长势不大好,人们感觉草是瘪的,牲口轻易吃不饱肚子。有些地方在六月六这天,婆婆要打发新媳妇做几天娘家——看望一下双亲父母,探视一眼兄弟姐妹,回到梦乡里多次走过的家乡田园走一走,转一转,为的是返回家里后,会一心一意务习秋收大忙。提着礼行包包,抱着孩子,甚至拔些家里种的小白菜,自家产的小葱。大路上、小道上,匆匆忙忙、步履切切赶路的小媳妇,看着绿油油的麦田,擦擦头上细密的汗珠,安慰着怀中吃奶的小孩。若是小孩会走路了,会鼓励着,一遍遍哄着孩子:“外婆家就到了,不远了!”说话间,抬眼已到熟稔的柴门前,母亲早闻讯走出门来,笑盈盈地说着:早上喜鹊叫喳喳,我说是什么喜事,原来是俺闺女来!也不带个信,叫你兄弟或父亲迎迎。见到娘亲身子硬朗,女儿高兴地回答着:没啥,几步路,走习惯了!(其实有的有几里路远)母亲抢过外孙子,高兴的合不拢嘴,一个劲亲着、哄着,一旁的父亲只好接过女儿的包包,让着进门。女儿说:我又不是客。爹,娘,你们先进!父母谦让着:怎么不是客,出嫁给人家,进门就是客了。到底还是自家的父母是长辈,礼让着进了们,砌了茶,孩子已经甜甜地熟睡着。母亲和女儿说说笑笑地进厨房做饭,父亲搓着手,不知道做什么好,只是看着小外孙乐滋滋地笑着。过几天,由自家兄弟,借一辆自行车捎着姐姐,送到婆家里。

    和六月六相似的是每年腊月里,赶在二十三小年之前,农民都要找个晴朗的天气:“扫房”。不但要将衣物、铺盖全部拿出来晒晒,还要将家里的所有家具包括瓶瓶罐罐,一股脑儿搬到门外空闲地方,里里外外、彻彻底底将清扫一遍,该拆洗的拆洗、该换新的换新。所有的大小家具也擦拭一新,显得光洁发亮,焕然一新。原先破败灰暗被烟熏火燎的有些发黄的泥墙上,重新换贴了时新好看的彩色年画,变得亮堂堂起来。

    许多习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种约定俗成的沿袭,而六月六晒衣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即或在乡村,也不再单单在这天晒衣物,只要是阳光晴亮的好日子,都会搬出家里的衣服晒晒,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七月七:葡萄藤下听私语


                            七月来,秋风起,
                            牛郎织女会天河。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在西北乡村,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瓜果飘香,被人们俗称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昔日乡村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如今和国际接轨的时髦人士,称这天为中国的情人节。

      据说,这天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北方夜幕上空,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隐隐约约的银河横贯南北。宽阔无垠、浩瀚无际的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烁着迷人光彩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脉脉含情——那就是传说中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这天夜晚,乡村的姑娘要通宵达旦地坐看牵牛织女星。设香案,摆上水果和蒸好的馒头,据说这天晚上在月光下,当着牵牛星与织女星,许个愿,会心想事成,找个如意郎君,可以白头偕老。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人间所有的喜鹊,都不约而同地纷纷飞到天上,帮牛郎与织女搭建一座天上罕见无以伦比的鹊桥。要问这桥有多宽,宽过了银河;有多高,高过了天空——这是多么的富于浪漫色彩,多么的高度夸张!而据有人考证,这天乡村的喜鹊的确一个也不见踪影。如果钻到葡萄藤低下,静悄悄细细谛听,会聆听到牛郎织女的悄悄知心话和相互诉说衷肠的脉脉情话。

     这天夜晚,乡村姑娘们会自不而然聚集到一块,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相互切磋技艺,比试手艺。许多人都祈求能够像织女一样心灵手巧。该因为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技艺超群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在乡下,一个姑娘会做针线活、茶饭好,是能够找个称心如意如意郎君的基本条件。看一个女子的好赖,除了长相,最主要的要看针线与茶饭,这是居家过日子的先决条件。找对象初次见面,姑娘给对方送的第一件礼物是一针一线做好的精美鞋垫(如果中意的话)。而在结婚成亲时,给所有前来祝贺道喜的亲朋好友送的礼物也是鞋垫与绣花枕套。手工如何,人们一眼便知晓。所以针线不好的,会被人笑话的。而成亲的次日,西北风俗,还要吃新媳妇做的“试刀面”——必须要单独揉面,切面,炝锅,来的至亲每人尝着饭食,自会评头论足一番。平时不锻炼好烹调技艺,是不敢轻易出嫁的。

     所以,农闲时节,闲暇时候,一个村子住处近的女子,会自动聚集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学习技艺。而绣花有绣花的诀窍,做鞋面有做鞋面的方法。善做鞋的女子,从打底板、做鞋帮、纳鞋底到上鞋、蹚鞋(有一种专门的木头楦子,做好的新鞋用楦子楦一楦,鞋会周正、合脚)一气呵成,有一定的程序与步骤。手巧的人看一眼一个人的脚印,就会做出大小合适的布鞋。而有些人做出的布鞋,有时候太窄小无法穿,使劲穿上了,又夹脚。有时候又稍稍大些,走起路来不利索,跨叽垮塌。有人看一眼人的高矮胖瘦,也能够做出宽窄合适的布鞋。除了做鞋,还要做衣服。在那个成品衣服少而又少的年月,乡村妇女会自己裁剪上衣与裤子,自己手工缝制,还有棉衣棉裤等等,生育了小孩,除了母亲与婆婆做一套衣服,以后的缝缝补补,就全靠自己了,不会或者不擅长,自己的孩子只能穿的不像话,被人笑话。后来有了乡村裁缝,人们央求裁缝裁剪了,自己缝出时髦的新衣服。我母亲就曾经在我小学毕业前夕,花费了几个晚上,给我缝制了一套当时流行的学生服,让我着实风光了好一阵子。

    作为一个女子,谁不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谁不向往牛郎织女般心心相印、心息相依的夫妻。每年的七月七夜晚,自然就成为乡村少女最渴盼最钟情的日子。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女孩们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朝天祭拜,乞求上天的织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因为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女子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晴空万里的朗朗星空,对着遥遥相望的牵牛星织女星默默祈祷自己,祈求能够得到心中所愿望的美满姻缘。




                  十月一:麻麸包包送寒衣


                                                十月里数上一,
                                                黄泥沟里路难走。
                                                    ——西北民歌《王哥放羊》选摘

    西北有种作物叫麻子。一种是花麻,做麻皮用的。另外一种结籽的,才能食用。

  花麻有着细长的枝干,只有拇指粗,大概是挤挤挨挨密密实实的缘故。开一种素雅的月白色小花,一般种植在三角地和犄角旮旯。长到一定时节,浇了水,待地皮能进人时,一根根拔出来,一捆捆捆扎住。我曾经拔过。早晨,为了挣一分工,早早爬起来,走到湿湿的泥地,像真正的农民一样,双手用力,一根不剩地拔出来。旁边的当家子劝解给我说:不要一下子把力气用完。慢慢缓着干。现在想:一个人的成长,倾注了多少人的默默关注,多少人的倾情呵护!
拔完的一捆捆麻子,扔进放好的水沟中(两边拦截住),要沤一段时间,生怕浮出水面,上面压些大石块。浸泡好了,捞出来,仔细摊开,一根根晾晒一番,找天阴下雨的时间,找妇女剥麻。麻杆子和麻皮都分到各家各户,大人孩子四季纳鞋底的麻皮就够了。

   结籽的麻粗壮而低矮,一般种植在谷子玉米糜子土豆等秋田的地埂四边。成熟时节,我们偷偷揉几把,扔进嘴里,一股香味会钻入肺腑。这种麻子可以榨油。农民在没有大榨机器时,炒个七八分熟,放到大铁锅里,也可以榨出油来。我们喜欢吃的麻子炒麦子,也是这种结籽的麻子炒的。

    农历十月初一到了,气候渐渐寒冷起来。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也是从古至今的农民盼望着能够吃饱穿暖——为了这个梦想,千百年来,多少农民为之奋斗为之孜孜以求,最终抱憾而去。直到今天才实现了这个美好憧憬和宏伟理想!

   冷风悄然而至,人们早早簸好了麻子,找一个小石磨,或者礓窝子(一种小型的石头器皿,能够捶麻子,砸药,类似于南方舂米的东西,只不过小巧玲珑)。细细的麻子还要找个萝面的细萝,仔细萝下来。然后是点麻麸。这需要技巧和耐心,不能用铁锅,砂锅铝锅最好,磨细的麻子倒入锅中,添入适量的水(视麻子的数量而定),温火慢慢熬,等麻麸凝结成为块状即可。麻麸好了,发面和好了,还要加入西北特产土豆。自然要煮熟,皮剥了,和麻麸掺和在一起,做成包子,放到蒸笼里蒸。

   农家过日子讲究实在。铁锅是大号的,蒸笼自然也是大号的,一般是四层。两层是麻麸包子,顺便也蒸些像花儿一样绽放的馒头。一种西北人叫花馍馍。用姜黄和红曲加清油,做成馍馍,蒸熟后就像芬芳的花朵般好看,吃起来松软,口感极佳。另外一种用姜黄做成皮子,蒸熟后把皮揭去,馒头就成了黄色的。为了好看,还要使用一种叫“点撮子”的东西,点上像梅花一样的花,这是点缀,也是喜气,更是好看!谁说农民不爱美,不懂得美。只不过他们不善于表达与外露罢了,他们的美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展露在具体的劳动过程里。馍馍蒸好先不能吃,取五个,敬献在先人的排位前。没有神位不要紧,就端放在正面墙的桌子上——只要心中有神灵,神灵就在心中!只要心中存放祖先,祖先就在灵魂里!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谁都有谁的祖先,一个不忘记祖先的人,才会对国家、对民族、对父母、对家庭负责!

   父母是儿女的前身。儿女是父母的延续。不忘记父母及前辈的关爱,人类才有可能延续繁衍,而乡村将这种深刻的道理具体体现在具体的民俗中,像清明节的祭祖与十月一的麻麸包包送寒衣,就是要后人记住祖先。拿上蒸好的包子(象征性地拿几个)和祭奠的东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一种纸做的衣服(这可能有些迷信色彩)。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因故叫做送寒衣

   烧在先人坟头——表露了人们对缺衣少吃先人的牵挂,送些吃喝与穿戴,渴盼祖先在另外一个世界吃饱穿暖——吃饱穿暖了、生活安逸了,才能够人丁兴旺,才能够安居乐业!而今乡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吃的不再追求温饱而是向好发展,穿穿戴戴向城里人看齐,越来越时髦时尚。但不用置疑的是,现在的年轻人,也向城里人一样一结婚就时兴分家单过,奋斗起自己的小日子,忘记了年老力衰,费劲巴立拉扯自己长大的老爹老娘,更不要时常想想老态龙钟的爷爷奶奶。养儿防老的思维定势正在悄然轰塌。有良心的子女,还能够每年给老人几百斤的口粮,心情好了,不忘记给些零花钱。碰到不孝顺的主儿,对父母的生活史不管不顾,等着病死了发送了事。传统的孝道与最起码的人伦关系丢失了,津津乐道城市生活的淡漠亲情,而新风尚尚未建立,连亲生父母都不孝敬不赡养,还奢谈什么十月一的祭祀祖先!
                             

                               (全文4908字)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09-5-3 23:19 编辑 ]

鹊桥相会.jpg (66.81 KB, 下载次数: 854)

鹊桥相会.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3 23:16
  趁着五一假期,回到老家孝敬了一下父母,没有及时拜读文友们的最新文章,深表遗憾,下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一番。。。。。
   这是下周提交的作业,像学生一样,恭请老师的批阅与指正——真诚渴待尊敬的版主们与亲爱的文友们一如既往地给予批评、指导与帮助!
    没有你们的全力倾情支持, 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愚十分感激各位的厚爱!问各位好!并祝顺心!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122.98 KB, 下载次数: 695)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5-4 05:41
一组民俗文章,读来倍感亲切。我们这里,也种那种用来打绳的麻,当然也可用来纳鞋底,在水中发过之后,漂洗出来,就可以用了。晒衣服,回娘家,过七夕节,在全国恐怕大都流行呢。精华支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5-4 08:19
一个细微普通的视觉,能够用具象的笔触叙述得如此细腻生动,将一段生活的情节,提炼得如此精纯翔实,是文华朋友近来在系列文章里表现出来的又一个亮点,我十分欣赏。让笔触细腻到细腻的深处,让文字深刻到深刻的深处,这样的趋势也很明晰,彰显了在平实朴素的语言里蕴深情、见真意的大美韵致,确实漂亮,支持精华!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5-4 08:36
这是一地的民风,民俗,它的延续与传承与作者有着一定的关联。毕竟相隔这么多年了,作者却能大含细入的记述起来,显得既动人心神也蔚为大观。朴实的语言里,呈现出了纯朴的民风民俗。所以,作者所做的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写作,乡村系列,我们依然热诚的期待着更多的精彩。支持精华!
作者: 紫丁香260    时间: 2009-5-4 08:55
学习文华老师怀旧系列,问好。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9-5-4 09:33
又见文化漂亮的文章,细品学习!问好文化!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5-4 09:40
于老师的乡土系列,真正写出了自我的风格。
问好老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09:59
[quote]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5-4 05:41 发表
一组民俗文章,读来倍感亲切。我们这里,也种那种用来打绳的麻,当然也可用来纳鞋底,在水中发过之后,漂洗出来,就可以用了。晒衣服,回娘家,过七夕节,在全国恐怕大都流行呢。精华支持! [/quote]

   许是一大早,一起床就兴致勃勃地看帖,如此幸苦,真是万分感谢!客套话说多了,但还是要说,真的非常感动,也非常喜悦,第一时间加精华,让我激动异常。。。。
    感谢厚爱感谢支持!问好迎春先生!

2608710084155330466.gif (957.15 KB, 下载次数: 668)

2608710084155330466.gif

作者: 范廷伟    时间: 2009-5-4 10:02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5-4 09:33 发表
又见文化漂亮的文章,细品学习!问好文化!

继续学习于老师的怀旧美文!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02
[quote]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5-4 08:19 发表
一个细微普通的视觉,能够用具象的笔触叙述得如此细腻生动,将一段生活的情节,提炼得如此精纯翔实,是文华朋友近来在系列文章里表现出来的又一个亮点,我十分欣赏。让笔触细腻到细腻的深处,让文字深刻到深刻的深处 ... [/quote]

   衷心真心感谢一兵先生的厚爱、器重与抬举。感谢您的关爱与细致的批阅意见,也谢谢你的鼓励,没有先生的鼓励与强有力的支持,就没有我的成功!
   问好先生!祝福新的一周快乐!

好朋友是缘.jpg (120.13 KB, 下载次数: 670)

好朋友是缘.jpg

1169ffdd04d.gif (64.03 KB, 下载次数: 695)

1169ffdd04d.gif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5-4 10:04
展示了浓郁的地域特点,越读越亲切呢。学习,问好西北文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06
[quote]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5-4 08:36 发表
这是一地的民风,民俗,它的延续与传承与作者有着一定的关联。毕竟相隔这么多年了,作者却能大含细入的记述起来,显得既动人心神也蔚为大观。朴实的语言里,呈现出了纯朴的民风民俗。所以,作者所做的就是一项非常有 ... [/quote]

   我专程回家搜集了一些素材,闻讯了父母也走了一些地方,算是实地考察了一番,了解了一些情况,下午到晚上才写就。清早一看,三位版主齐扑扑给我加了精华,十分高心与激动。。。。
    真的感谢朋友的关照与支持,谢谢先生的朴实而中肯的评价。问好永远的朋友!

1489847051730380750.jpg (218.36 KB, 下载次数: 678)

1489847051730380750.jpg

4805622277381644390.gif (69.43 KB, 下载次数: 655)

4805622277381644390.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08
原帖由 紫丁香260 于 2009-5-4 08:55 发表
学习文华老师怀旧系列,问好。

   谢谢紫丁香文友的抬爱与提读,问好朋友!

2868792962635508808.gif (728.52 KB, 下载次数: 659)

2868792962635508808.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10
[quote]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09-5-4 09:33 发表
又见文化漂亮的文章,细品学习!问好文化! [/quote]

    谢谢闲情逸致版主的支持与厚爱,问好朋友!

      

4249427723401103359.jpg (144.21 KB, 下载次数: 684)

4249427723401103359.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11
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5-4 09:40 发表
于老师的乡土系列,真正写出了自我的风格。
问好老师。

   
   你说的正确无误,你的风格独特,让我佩服呀,问好,谢谢支持!

2325264782608152662.gif (297.92 KB, 下载次数: 727)

2325264782608152662.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13
原帖由 范廷伟 于 2009-5-4 10:02 发表

继续学习于老师的怀旧美文!


   感谢廷伟文友的提读与赏识,问好朋友!

klwxec71260628ac4e8f.jpg (96.86 KB, 下载次数: 691)

klwxec71260628ac4e8f.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0:15
[quote]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5-4 10:04 发表
展示了浓郁的地域特点,越读越亲切呢。学习,问好西北文友! [/quote]

   感谢如浩西北文友的抬爱与支持,我读你的文章也有同样的感觉,谢谢了永远的朋友!熟悉而陌生的朋友!

2044352755850852803.gif (224.31 KB, 下载次数: 691)

2044352755850852803.gif

1479151002615981955.jpg (196.85 KB, 下载次数: 699)

1479151002615981955.jpg

作者: 霍名夏    时间: 2009-5-4 11:3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15:04
[quote]原帖由 霍名夏 于 2009-5-4 11:39 发表
  继续欣赏。 [/quote]

  谢谢名夏先生的欣赏与支持,问好朋友!

开开心心.jpg (277.09 KB, 下载次数: 692)

开开心心.jpg

作者: 暖玉    时间: 2009-5-4 17:09
一地一俗,是那个地上的人生与死的根,被文华娓娓道来,似围炉夜话,亲切倍增。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5-4 22:28
这些表现农村习俗的文字,文华朋友相当熟悉,写起来也相当自如和详实。这样的农村习俗文化如此呈现出来不但给人们认识乡村生活带来一个全面了解的视角,对于认识乡村文化习俗也很有价值。
作者: 薛暮冬    时间: 2009-5-4 22:36
文华的文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学习。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5-4 22:43
  切入小中喻大,文字朴实细腻,对纯朴民风民俗的展现遵循了散文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法则,自然纯朴。欣赏,支持精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4 22:56
[quote]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5-4 22:43 发表
  切入小中喻大,文字朴实细腻,对纯朴民风民俗的展现遵循了散文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法则,自然纯朴。欣赏,支持精华! [/quote]

    衷心感谢若雨版主的鼓励、厚爱与精致点评。谢谢你的支持,问好若雨!

问候.gif (65.11 KB, 下载次数: 699)

问候.gif

一帆风顺2.jpg (109.21 KB, 下载次数: 697)

一帆风顺2.jpg

作者: 吴安臣    时间: 2009-5-5 00:12
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北方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在您的笔下却是活生生,复活成一种文字的具象,那么具体可感,真想一气读完。问候文华。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5-5 01:17
提读下。问好!
作者: 林丽霞    时间: 2009-5-5 07:53
亲切质朴中饱含着深情,本是浓的,行笔却是云淡风轻。欣赏。
作者: 木祥    时间: 2009-5-5 09:03
读.写了快十万字了吧!祝贺!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9-5-5 09:32
文华的这种尝试真好看。
我记得还有一章字,是写民歌的。
慢慢欣赏。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5-5 10:02
越来越精道的乡俗描写,对于曾经与之相遇的人都会感到亲切.
问好于老师!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5-5 10:16
跟我们当地的风俗类似呢。只是晒衣物的这个没有拘泥在六月六。
传统的美,善在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
问好于老师,很欣赏。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07
[quote]原帖由 暖玉 于 2009-5-4 17:09 发表
一地一俗,是那个地上的人生与死的根,被文华娓娓道来,似围炉夜话,亲切倍增。问好! [/quote]

    文友过奖了,谢谢评阅与支持,问好!

353814045726653936.gif (529.82 KB, 下载次数: 1026)

353814045726653936.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1
[quote]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5-4 22:28 发表
这些表现农村习俗的文字,文华朋友相当熟悉,写起来也相当自如和详实。这样的农村习俗文化如此呈现出来不但给人们认识乡村生活带来一个全面了解的视角,对于认识乡村文化习俗也很有价值。 [/quote]

    先生是大家,写的文章厚重而深沉,很令人向往与佩服!
    非常感谢先生的赞誉与提读,问好朋友!

3729824916393552123.gif (221.84 KB, 下载次数: 1038)

3729824916393552123.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1
[quote]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5-4 22:28 发表
这些表现农村习俗的文字,文华朋友相当熟悉,写起来也相当自如和详实。这样的农村习俗文化如此呈现出来不但给人们认识乡村生活带来一个全面了解的视角,对于认识乡村文化习俗也很有价值。 [/quote]

    房子先生是大家,写的文章深沉而厚重,让我佩服之极。非常感谢先生的厚爱与精到的评阅意见,问好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2
原帖由 薛暮冬 于 2009-5-4 22:36 发表
文华的文字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学习。


     谢谢暮冬文友的支持与评阅,问好朋友!

3108891117769676148.gif (167.82 KB, 下载次数: 1056)

3108891117769676148.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6
原帖由 吴安臣 于 2009-5-5 00:12 发表
这样的生活场景在北方是司空见惯的,然而在您的笔下却是活生生,复活成一种文字的具象,那么具体可感,真想一气读完。问候文华。


   安臣文友一复出就给我支持,谢谢了,非常感谢,问好朋友!

2581407011414805824.gif (241.73 KB, 下载次数: 1068)

2581407011414805824.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8
[quote]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5-5 01:17 发表
提读下。问好! [/quote]

    再次非常感谢永生先生的支持,谢谢永远牵挂的朋友!

2291206310426069708.gif (236.04 KB, 下载次数: 1013)

2291206310426069708.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19
[quote]原帖由 林丽霞 于 2009-5-5 07:53 发表
亲切质朴中饱含着深情,本是浓的,行笔却是云淡风轻。欣赏。 [/quote]

   谢谢丽霞文友的提读与赏识,谢谢支持,问好朋友!

2579718161553432965.gif (74.62 KB, 下载次数: 1080)

2579718161553432965.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22
[quote]原帖由 木祥 于 2009-5-5 09:03 发表
读.写了快十万字了吧!祝贺! [/quote]

   没有统计,估计有二十多万了,按照一篇平均四千字,写完六十篇,估计二十六、七万字。。。。
    谢谢支持,问好朋友!

4237042824426862267.gif (220.43 KB, 下载次数: 1022)

4237042824426862267.gif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9-5-5 11:23
熟悉温暖的文字,欣赏问好。


最近害病,就给你发过去。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24
[quote]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9-5-5 09:32 发表
文华的这种尝试真好看。
我记得还有一章字,是写民歌的。
慢慢欣赏。 [/quote]


   就是,是《民谣里的姑妈》,谢谢文友赏识,问好朋友!

5141984874551237425.jpg (209.25 KB, 下载次数: 1061)

5141984874551237425.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5 11:27
[quote]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5-5 10:02 发表
越来越精道的乡俗描写,对于曾经与之相遇的人都会感到亲切.
问好于老师! [/quote]


  谢谢摇曳风铃文友的夸赞与赏识,的确如此,若果熟悉或者知道一些的文友会更加亲切。。。。。谢谢支持,问好朋友!

5105393127578108303.jpg (72.43 KB, 下载次数: 1041)

5105393127578108303.jpg

作者: 秋风秋韵zhengfq    时间: 2009-5-5 11:29
欣赏了!于老师的乡村系列可以整理一下出书了!我期待早日看到您的大作!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5-5 11:50
益发老到,还有可挖掘的。如杨树条儿拧“笛子”(我们叫楣楣子),修房后的谢土,娶亲的习俗等等,我想尝试,无奈笔力乏困。眼前有话不好叙,文华好文已出炉。欣赏欣赏。问好问好!
作者: 芳香碧丝草    时间: 2009-5-5 16:18
六月六,七月七,这两个日子我印象最深,看着于老师的文字,真的象回到了从前。六月六我们这儿还有一句话:六月六,不戴姑姑臭头。姑姑是一种树,长出来的像一串串小知了一样的东西。说六月六那天戴在头上,一年头就不臭了。 一年不洗,看它臭不臭?;P 骗人呗。七月七听牛郎织女我也听过,可啥也没听见。
于老师的乡土文字真的很美!总让人想起以前。
学习!问好!
作者: 祁连云烟    时间: 2009-5-5 19:12
好温暖的文字,欣赏学习。继续!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25
[quote]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5-5 10:16 发表
跟我们当地的风俗类似呢。只是晒衣物的这个没有拘泥在六月六。
传统的美,善在文章中有很好的体现。
问好于老师,很欣赏。 [/quote]


    非常感谢小龙女的关注与欣赏,谢谢了,现在人们晒衣物不拘时间了。谢谢了,问好女士!

353251095773254931.jpg (130.96 KB, 下载次数: 772)

353251095773254931.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27
原帖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5-5 11:23 发表
熟悉温暖的文字,欣赏问好。


最近害病,就给你发过去。


   感谢河畔文友的关心,谢谢了,问好西北同行朋友!

849772954689907320.gif (161.88 KB, 下载次数: 941)

849772954689907320.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30
[quote]原帖由 芳香碧丝草 于 2009-5-5 16:18 发表
六月六,七月七,这两个日子我印象最深,看着于老师的文字,真的象回到了从前。六月六我们这儿还有一句话:六月六,不戴姑姑臭头。姑姑是一种树,长出来的像一串串小知了一样的东西。说六月六那天戴在头上,一年头就 ... [/quote]

   能够引起文友的兴趣,勾起甜蜜的回味,就是我的荣幸。谢谢阅读,问好朋友!

2544533789465661057.gif (218.35 KB, 下载次数: 928)

2544533789465661057.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43
[quote]原帖由 祁连云烟 于 2009-5-5 19:12 发表
好温暖的文字,欣赏学习。继续! [/quote]

   感谢祁连云烟文友的提读与赏识,问好西北文友!

5141984874551237425.jpg (209.25 KB, 下载次数: 861)

5141984874551237425.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48
[quote]原帖由 秋风秋韵zhengfq 于 2009-5-5 11:29 发表
欣赏了!于老师的乡村系列可以整理一下出书了!我期待早日看到您的大作! [/quote]

     谢谢评阅,谢谢关注,谢谢支持,谢谢你的期待。只是一个想法,至于能否实现还需要许多因素。问好朋友!

357191745447205701.gif (447.22 KB, 下载次数: 898)

357191745447205701.gif

2581407011414805824.gif (241.73 KB, 下载次数: 895)

2581407011414805824.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6 11:51
[quote]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5-5 11:50 发表
益发老到,还有可挖掘的。如杨树条儿拧“笛子”(我们叫楣楣子),修房后的谢土,娶亲的习俗等等,我想尝试,无奈笔力乏困。眼前有话不好叙,文华好文已出炉。欣赏欣赏。问好问好! [/quote]

   谢谢你给我布置题目,谢谢你的赏识与评阅,支持!我会考虑的,争取早日完成作业。。。。。问好同行朋友,

2017331158086701132.jpg (124.5 KB, 下载次数: 887)

2017331158086701132.jpg

weqcz,m_20080216085226452.jpg (44.95 KB, 下载次数: 915)

weqcz,m_20080216085226452.jpg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09-5-6 19:36
浓郁的地方特色被你写活了。学习并问好!
作者: 刘梅花    时间: 2009-5-6 20:59
许多习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种约定俗成的沿袭,而六月六晒衣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即或在乡村,也不再单单在这天晒衣物,只要是阳光晴亮的好日子,都会搬出家里的衣服晒晒,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拜读,问候!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7 10:35
[quote]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5-6 19:36 发表
浓郁的地方特色被你写活了。学习并问好! [/quote]

  感谢秦时明月文友的赏识与支持,问好朋友!

329325722752256425.gif (803.58 KB, 下载次数: 816)

329325722752256425.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7 10:38
原帖由 刘梅花 于 2009-5-6 20:59 发表
许多习俗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一种约定俗成的沿袭,而六月六晒衣物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即或在乡村,也不再单单在这天晒衣物,只要是阳光晴亮的好日子,都会搬出家里的衣服晒晒,反映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拜读 ...


   感谢梅花妹妹的评阅与赏识,问好老乡!

2292895160285404113.gif (49.15 KB, 下载次数: 921)

2292895160285404113.gif

2581407011414805824.gif (241.73 KB, 下载次数: 951)

2581407011414805824.gif

作者: 洪水河畔    时间: 2009-5-7 20:35
敬告文华,我们用的是甘肃通用卷,所以没发。问好!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09-5-7 20:47
那些熟悉的民俗民风,那些难忘的旧时回忆,那些温暖的时光,那些安详的记忆,当一一被提及,心中改是多么的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7 21:53
[quote]原帖由 洪水河畔 于 2009-5-7 20:35 发表
敬告文华,我们用的是甘肃通用卷,所以没发。问好! [/quote]

   呵呵,是这样呀,谢谢了,记着把五月的模拟试题发给就行,问好同行朋友!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122.98 KB, 下载次数: 959)

开心快乐每一天.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5-7 21:55
[quote]原帖由 宋长征 于 2009-5-7 20:47 发表
那些熟悉的民俗民风,那些难忘的旧时回忆,那些温暖的时光,那些安详的记忆,当一一被提及,心中改是多么的快乐 [/quote]

   谢谢长征的提读与赏识,问好朋友!

甜蜜.jpg (71.14 KB, 下载次数: 808)

甜蜜.jpg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5-8 08:42
写出了风土人情味,学习\支持.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