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以“仁者爱人”给孔子的思想“正名”
[打印本页]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09-5-17 20:13
标题:
以“仁者爱人”给孔子的思想“正名”
孔子周游列国,自从他招收门徒办学以后,孔子打破了一贯的“学在官府”的保守思想,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受教育的贵族特权现状。孔子所收学徒近三千人,其中不妨有史册称之为“贱人”、“野人”以及“鄙人”之类的下层人物。从保守的封建思想解脱出来,以“礼乐仁义”“上下尊卑”的唯心思想支撑当时他在封建社会的大厦。
孔子的“爱人”是有限度的,根本缘由还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在具体的教育体系里他有似乎与封建社会的现行体系背道而驰,在政治立场上他即代表着奴隶贵族利益,在学术指导上他的唯心思想有与底层人物站在一起,为复杂的社会变通思想途径。
孔子学识渊博,在短短的十四五年里,这种朴素的唯心思想弄得他不得志,究竟还是与他的思想主张有关联。他极力主张新政而又与旧实力大讲特讲“仁义”。他最为鲜明的是代表没落的鲁国贵族,利用权力诛杀了当时要求改革立新的少正卯。这样双重思想在“德治”和“教化”的掩护下孔子顺社会潮流而下,唯心主义的认识论上洒下了具有浓郁的一笔。
孔子认为殷夏的社会制度、道德规范都与“礼”的意义尊奉有关系,孔子在文中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充分说明孔子延续周朝的“礼”性质,为他后来的思想打下基础。
纵观孔子的唯心观点,所谓“礼坏乐崩”还是以“礼”为尺寸的。他尽管看到君君臣臣,没顾及臣子都是新型阶级的生产关系的体现着。国君的矛盾始终是新旧两种生产关系不可调和的矛盾,迫使他提出“复礼”的口号来维持社会关系,消除君臣之间的利益关系。孔子得意门生若曾说“礼之用,和为贵”,后一句沿袭至今都是亘古不变维系社会关系的真理。
换而言之,孔子既然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为他的一生思想“正名”。说明孔子讲的不仅仅是政治问题,主要的也不是表面上的逻辑认识论的关系,从当时的社会名实入手,很容易看出他推行的主张有利于社会稳定,“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现实政治行为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所以,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思想与“正名”是相辅相成的,对人生观是有积极意义的
2009
·
4
·
25
初稿
5
·
16
午时二稿
-----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曹国魂 于 2009-5-17 20:27 编辑
]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5-18 15:42
对孔子“礼乐仁义”思想的社会基础有着深度的辨析,深刻地阐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根源,以及“名正言顺”的价值和意义。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09-5-19 22:03
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5-18 15:42 发表
对孔子“礼乐仁义”思想的社会基础有着深度的辨析,深刻地阐述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根源,以及“名正言顺”的价值和意义。
谢谢房兄批阅和鼓励!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