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谭嗣同
[打印本页]
作者:
剑兰探春李宗凡
时间:
2009-6-30 09:09
标题:
谭嗣同
谭嗣同
谭嗣同(
1865
年
3
月—
1898
年
9
月),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幼年丧母,自幼喜今文经学。十岁时,拜浏阳学者欧阳中鹄为师,他对王夫之的思想产生了兴趣,读书务求广博,好讲经世济民的学问,文章写得很好。不喜时文八股,曾在课本上写下“岂有此理”几个字。
1877
年,谭嗣同在浏阳又师从涂启先,学习中国的典籍,接触了算学、地理等自然科学。此后到兰州他父亲的道署中读书。
1884
年,谭嗣同作新疆巡抚刘锦棠幕僚。时中法战争爆发,愤而作《治言》。阅读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译著,受其影响。中日甲午战争后,在浏阳筹办学馆未成。
1885
年,谭嗣同多年来,只身漫游直隶(今河北)、甘肃、新疆、陕西、河南、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浙江、山东、山西等省,大有“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郭犹是,人民复非”的感慨。他“察视风土,物色豪杰”。同时,还研究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探索西方“新学”。
1886
年
2
月,谭嗣同入京,结识了梁启超、翁同和等人。
1888
年,谭嗣同在学者刘人熙指导下认真研究王夫之等人的著作,同时又搜罗和阅读西方科学、史地、政治的书籍以丰富自己。
1895
年
5
月
2
日
,康有为等人联合在京会试的千余举人上书清政府,要求拒和、迁都、变法。谭嗣同深感民族的灾难,他对清政府“竟忍以四百兆人民之身家性命一举而弃之”的行为极为愤慨。始立志变法,“详考数十年之世变,而切究其事理”,他感到“大化之所趋,风气之所溺,非守文因旧所能挽回者”,必须变化维新才能救亡图存。
1896
年,谭嗣同捐资为候补知府,到南京候缺。
1897
年夏秋间,谭嗣同将佛学、西学和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思想,及儒家、墨家等学说,溶为一体写成《仁学》一书。他认为“以太”是世界万物存在的基础,世界万物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中,而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的“好恶攻取”、“异同生克”。他把“以太”精神规定为“仁”,而“仁”的内容是“通”,“通之象为平等”,“仁—通—平等”是万物的发展法则,是不可抗拒的规律。
1898
年
2
月,谭嗣同回到湖南,与梁启超等积极推动湖南巡抚陈宝箴的新政,筹办新式工矿企业。谭嗣同参与了《时务报》、《湘学报》、《湘报》的工作,支持《算学报》的发刊,还一度筹划在南京开《矿报》,在武汉开《民听报》,大力进行变法宣传的思想启蒙。与唐才常等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湘报》等,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使湖南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8
月,谭嗣同应召入京,光绪帝召见并亲授其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变法事宜。
9
月
18
日
,以慈禧为首的反对势力,准备借秋季天津阅兵的机会,发动兵变,罢黜光绪,推翻新政。知道这一消息后,光绪皇帝立下密诏,说“位且不保”,要康有为等人赶紧设法营救。谭嗣同则自告奋勇地去说服袁世凯举兵,杀荣禄,包围颐和园,囚禁慈禧太后。谭嗣同夜访袁世凯,殊不料袁世凯回到天津就向荣禄密告,荣禄再告西太后。西太后立即令荣禄发兵,先软禁光绪帝,再搜捕和通缉康有为一应维新变化官员,同时宣布“临朝听政”,维新派康、梁逃亡日本。梁启超力劝谭嗣同一起出走,遭谭嗣同断然拒绝。日本使馆也表示可以提供“保护”,他也毅然谢绝。谭嗣同被捕仅三天,就同杨锐、林旭、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人,被冠以“大逆不道”罪,斩首于北京菜市口,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在刑部狱中给梁启超的绝笔书中写道:“嗣同不恨先众人而死,而恨后嗣同死者虚生也。啮血书此,告我中国臣民,同兴义举。”给康有为的遗书:“受衣带诏者六人,我四人必受戮;彼首鼠两端者不足与语;千钧一发,惟先生一人而已。天若未绝中国,先生必不死。呜呼!其无使死者徒死而生者徒生也!嗣同为其易,先生为其难。魂当为厉,以助杀贼!裂襟啮血,言尽于斯。南海先生
,
谭嗣同绝笔敬上。”
还在牢房的墙壁上留下了这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死时年方三十四岁。关于谭嗣同就义的祥细过程,梁启超先生写的《谭嗣同》文中有记述,我就不重复了。
他的主要著作是《仁学》,死后才在日本东京出版,连同他留诗
120
多首和其它著作,后人编为《谭嗣同全集》。
附梁启超:《谭嗣同》文、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至二十八日,京朝人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不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虽然,董、聂不足道也,天下健者惟有足下。若变起,足下以一军敌彼二军,保护圣主,复大权,清君侧,肃宫廷,指挥若定,不世之业也。”袁曰:“若皇上于阅兵时疾驰入仆营,传号令以诛奸贼,则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竭死力以补救。”君曰: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袁笑而不言。袁幕府某曰:“荣贼并非推心待慰帅者。昔某公欲增慰帅兵,荣曰: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盖向来不过笼络耳。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故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旋升宁夏道。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慰帅岂不知之?”君乃曰:“荣禄固操莽之才,绝世之雄,待之恐不易易。”袁怒目视曰:“若皇上在仆营,则诛荣禄如杀一狗耳。”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袁曰:“今营中枪弹火药皆在荣贼之手,而营哨各官亦多属旧人。事急矣!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更选将官,而设法备贮弹药则可也。”乃丁宁而去,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至初五日,袁复召见,闻亦奉有密诏云。至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余是夕宿日本使馆,君竟日不出门,以待捕者。捕者既不至,则于其明日入日本使馆与余相见,劝东游,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遂相与一抱而别。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初十日遂被逮。被逮之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再四强之,君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卒不去,故及于难。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如今又有了一段公案,有人批露谭嗣同的好友王照,说狱中诗非谭嗣同作,而是梁启超为掩饰其变法过程中的历史真相而篡改了的,由于康梁名声太大,人皆不信王照之言而误传至今。又有人说是
1908
年的《康梁演义》上,明白说是录了林旭的诗,而这诗是作者从谭诗里化出来的,以此证实诗是谭嗣同作。笔墨官司以搅乱读史人视线,其实无聊得很!我不知梁启超有什么历史真相要掩盖,就梁、谭二人的豪气,谭远胜于梁,这诗的风格与谭更贴切,大家何苦争呢!
附诗:“望门投止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
主要参考书目:
《谭嗣同全集: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
1981(
中国近代人物文集丛书
)
。
《谭嗣同诗全编》北京出版社
1998
。
《谭嗣同传》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7
。
《谭嗣同》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3
、江苏人民出版
1983
、中华书局
1980
。
作者:
秋雨醉霜林
时间:
2009-6-30 20:45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壮哉!谭嗣同`
作者:
半山人
时间:
2013-6-7 20:40
生平辉煌~~
作者:
赵金海1976
时间:
2016-6-1 07:23
文武双全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