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借物还物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1:30
标题: 借物还物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         借 物 还 物           
            

                □文/于文华
  

  与一位来自乡村的老人为邻,彼此相安无事,常常得到无私照料与特别关爱,心中窃喜:庆幸遇上了一位与人为善的好芳邻。
  她的身上保留、继承了许多来自乡野的朴素优良的习俗,每每叫我刮目相看,思绪纷飞——引起或者勾连起我思想的火花,让我不知不觉沉浸在往昔的回味里。比如她亲戚送来的烧制好的芳香四溢的馒头、依旧散发着土地芬芳的土特产,都要给我家适当送来一些。尽管送的数量不多,但那份心意却让全家十分感动。每每借了我家的小物什,总会借机送来一些来自乡村的美味——春天嫩嫩的苜蓿、来自沙漠的沙葱,夏天的嫩玉米、鲜黄瓜,秋天的葫芦、小巧玲珑却吃起来脆甜的苹果。再比如借了我家小小的簸箕,送回时总要送给几碗或是新鲜的麻子或是扁豆子或是炒好的胡麻葵花——而这些来自乡村,依旧弥漫着田野气息的物产,的确是妻子喜欢而改善生活的好东西。麻子是做麻腐饺子、麻腐包子的好原料,扁豆可以炒着吃,可以做扁豆稀饭,胡麻炒熟,找个碾槽碾的面面的,是做胡麻馒头、油胡煊的最佳绝配。葵花有时是炒熟的。生的,打上铁锅,炒一番,全家人就会吃到芳香宜人的新葵花了。借了细细的萝儿,每每送给我家几碗她碾好的香香的香豆子(一种可以做馍馍的佐料)。细细回想一番,这样的习惯好像善于精打细算的城市人不大能做到。一来是我们不大喜欢张口到邻居家借东西(除非实在万不得已),二来几乎借了什么,也一是一二是二,清清爽爽,分毫不差,就像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上海人,算计的明明白白,不会吃半点亏,也不让别人占到丝毫便宜。
  记忆中清楚地记得,在乡村,邻里之间甚至村东头跑到村西头借东西是常有的事情。被借者没有任何傲人的资本,既不会盛气凌人,也不会沾沾自喜,而显得十分随意而平和。能够有东西借与人,或者有人上门来借,证明有人缘,会活人,能成事。只要家中有的,谁借都会痛痛快快借于对方,从来不会刁难与使脸色。借者亦不会理亏自卑,既不觉得自惭形秽,更不会感觉低人一等。彼此低头不见抬头见,都知根知底,十分熟稔。有些人家来了不速之客,提前没有准备,赶快到邻居家借几个馒头或者茶叶。而只要家中有的东西,一般都会尽可能满足,不会让来者空手而回,大失颜面。家里来了客人或者远方亲戚,许多农妇女就要走东家串西家借东西——去祁家借了两个馍馍,去贺家借了半罐头瓶子的清油,又急匆匆跑到刘三家借了白面——而被借者新蒸了馍馍,会赶紧还给人家。当然不是原来当初的借数,借时是两个,送来的却变成了四个。“她大婶,你还什么还,就当是娃娃们吃了?”“好娃的婶婶呢,刚刚新蒸了馍,俺拿来几个,你尝尝,是酸还是甜,”“嗨,你的手艺好着哩,差不到那里去”。五婶婶家置办了一个能容纳10斤的塑料拉子(桶子),谁家上街灌醋秤煤油都借。当然不白借,归还之时每每有意剩余那么一碗多半碗,为的是以后借的时候好借。而五婶婶家也乐的这样不花本的营生。至于借黑面还大麸面(头一遍面,比较黑,但比黑面强),借半升子(一种盛面的容器,标准是四碗面)还满满一平升子是彼此心照不宣的秘密。
  这样的礼节与规矩,仿佛是约定俗成,天经地义,心知肚明,不容更改的礼仪。借了蒸笼,送回时蒸笼里一般要特特放两个馒头。借了一根绣花针,还时就变成了两个甚至三个。“春兰姐,我这次从货郎担那里找了些好针,给你拿了几个,你试一试,看你起来好不好使。”
  一个乡村,就是一个休戚相关的利益共同体。彼此互相帮衬,彼此互相体谅。有些人家甚至有着共同的血脉、共同的祖先,即使分了家,立了户,但都不分彼此,在大是大非面前,谁都齐心协力,合舟共济。信奉“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活准则、人生信条与古道热风。虽有不可避免的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但一场酒席一吃,一次酒一喝,一切都会冰释前嫌,主动和好如初。
  质朴而谦逊的乡村,总是以宽厚的胸怀接纳风雨,以仁和的心态面对苦难,以期盼的目光向往美好。
  尽管手头的钱少而又少,但为了孩子的前程,为了娃娃的发展,谁都会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尤其一个村子有人考了中专、大学,就是全村子每个人的荣光,要是哪个村子连续几年考上的学生多,父老乡亲脸上会感到扎沾沾自喜,人家走路轻飘飘,说话底气足。借起学费来就相对容易,比娶媳妇、盖新房理直气壮。好像一脚踏进了大学门中专),就有了某种指靠与盼头,完全能够轻轻松松赚到钱。其实,这些借款还是由父母剩吃俭用偿还的。还款时除了感激的好话,还拿了或是新打下的子粒饱满的黄豆或是刚碾好的金黄瓦亮的小米,有时是十多斤葵花,有时是几碗胡麻。实在没有拿的,就称两斤白糖,名义上则是为了慰劳家里的长者。“我来看看刘爷,也没个拿的,就秤了些白糖,”“你看你来就来了,拿什么礼行。”
  婚丧嫁娶之时,借的物更多,从碗盏碟子盘子到大方盘大瓷盘,从炕桌小方桌大方桌小凳子方凳子长条凳,甚至左邻右舍的炕都被借去——乡下没有旅店,家家户户的大炕借了,就是天然舒适的方便旅社,主人会打扫得干干净净,炕上的铺盖收拾的整洁簇新。自然,会张罗的男人能做饭的巧妇也一并“借”了去——乡村宴席图的是人多热闹喜庆。一家的喜事就是全村的喜事。一户的悲哀借是所有人的悲痛。大东一言语,谁都言听计从,不大丝毫折扣。还物时主家会端去一盆子的肉菜,几个馒头。当然欠下的人情,自会慢慢以各种形式陆续归还。
  乡村不言谢。只是实打实地从心中感激与谢忱。时光迁移中,日子一天天往前走,与时俱进的新一代农民身上,发生了许多转变——有人依然在坚守乡土,连同乡村的习俗与风气,有人走进了城市,脱胎换骨变得和城市人一模一样,有人一半在乡野,一半在乡镇,有些习俗慢慢和城市接轨,有些还依旧保持着乡村的质朴本真。
  
其实,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小杂粮.jpg (328.63 KB, 下载次数: 784)

小杂粮.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1:3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    这是下周的作业,敬请尊敬的各位版主与亲爱的文友指导、批评、帮助!
   由于下周去重庆送姑娘上大学,不能一一回复与学习、拜读各位文友的,敬请原谅抱歉!
   向各位问好!祝福快乐、幸福、和顺、美满!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9-3 21:4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祝福文华,学习你的美文!问好!
考哪里了?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9-3 21:5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学习很有乡土人情味的好文字。

“其实,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不是退步,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同感。在农村,遇到办事时,相互借用物,是常有的事,在我的老家,不借还办不成事呢!
问好于老师!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9-3 21:52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于老师的女儿上大学了,可喜可贺!


作者: 叶浅韵    时间: 2009-9-3 21:5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借物还物,让我想起小时候长辈们的教导来,“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是人类起码的品德之一。祝贺于老师的女儿!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2:1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祝福文华,学习你的美文!问好!
考哪里了? [/quote]


   那里那里,一般般的,请朋友批评、指导呀。我姑娘考入了四川外国语学院。没有报好,今年报了兰大,但没有录取。按照成绩,报考大连外国语大学也能够录取,就是当初不敢报。川外报的又是旅游管理系,想着转个系,学习法语或者小语种,但听说困难很大。。。。O(∩_∩)O谢谢文友一直以来的关心,问好朋友!

古代美女.jpg (1.11 MB, 下载次数: 574)

古代美女.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2:1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学习很有乡土人情味的好文字。
“其实,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不是退步,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同感。在农村,遇到办事时 ... [/quote]


   谢谢文友的支持,谢谢评阅,问好朋友!

花朵3.jpg (532.2 KB, 下载次数: 591)

花朵3.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2:1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于老师的女儿上大学了,可喜可贺! [/quote]

   再次谢谢文友的关心。考取了一个不好不赖的学校,四川外国语学院。只是系不太好,旅游管理系……谢谢问候!祝福快乐,开心!

深秋的草原.jpg (904.93 KB, 下载次数: 612)

深秋的草原.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2:1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借物还物,让我想起小时候长辈们的教导来,“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是人类起码的品德之一。祝贺于老师的女儿! [/quote]

    谢谢美女文友的支持与点评,也谢谢祝福与问候!顺祝快乐幸福!

鲜花01.jpg (407.64 KB, 下载次数: 681)

鲜花01.jpg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9-9-3 22:2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2:30 编辑 <br /><br />         借 物 还 物           
            
                □文/于文华
  
  与一位来自乡村的老人为邻,彼此相安无事,常常得到无私照料与 ... [/quote]
这条街是你们那里吗?好整洁,比我们这里干净多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3 22:24
[quote]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9-3 22:20 发表


这条街是你们那里吗?好整洁,比我们这里干净多了。 [/quote]

  的确就是,俺们这里是小县城,让文友见笑了。

     谢谢提读与欣赏。请姐姐多多指导!问好姐姐!

玫瑰花1.jpg (535.65 KB, 下载次数: 620)

玫瑰花1.jpg

作者: 秦时明月    时间: 2009-9-3 22:46
读了好文,再祝贺千金考上大学。好久没有来这里了。问个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9-4 07:58
先记号。一会欣赏。问好!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9-9-4 08:24
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不是退步,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非常赞同,问好文华。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9-4 08:29
文章继续体现出了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以小见大的特点十分突出,好文章。是交流文章吗?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09:21
[quote]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9-4 08:29 发表
文章继续体现出了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以小见大的特点十分突出,好文章。是交流文章吗? [/quote]

   衷心感谢一兵先生的赞赏与厚爱。由于最近准备送女儿上学,有些心神不定,忘记了加声明。对不起,添麻烦了,现在重新加上声明。问好先生!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09:40
[quote]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9-3 22:33 发表
语言是随心所欲的熟络,驾驭的从容与服帖令人佩服。方言的提取和巧用,使语言闪烁着地域化的独特光泽,读之新鲜、生动、传神,从而很好地服务了文本的主题表达。借物还物的乡间习俗,投射的是乡村古朴、醇厚的民风, ... [/quote]

     文友的评阅意见具备专业水准了,谢谢支持与精彩细致的点评。谢谢了,问好朋友!

2327798057397775198.jpg (271.24 KB, 下载次数: 882)

2327798057397775198.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09:41
原帖由 秦时明月 于 2009-9-3 22:46 发表
读了好文,再祝贺千金考上大学。好久没有来这里了。问个好!


   谢谢了,考了个不好不赖的学校。谢谢支持,问好朋友!

3111705867537242698.jpg (151.08 KB, 下载次数: 890)

3111705867537242698.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09:43
[quote]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9-4 07:58 发表
先记号。一会欣赏。问好! [/quote]

    谢谢永生先生的欣赏与支持,问好朋友!6号早上坐火车去重庆。问好!

5143955199387535994.gif (24.44 KB, 下载次数: 910)

5143955199387535994.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09:45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09-9-4 08:24 发表
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不是退步,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非常赞同,问好文华。


    谢谢斑竹的支持与欣赏,问好朋友!

849772954689907320.gif (161.88 KB, 下载次数: 878)

849772954689907320.gif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4 09:49
祝贺,并欣赏动人的美文.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10:01
[quote]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09-9-4 09:49 发表
祝贺,并欣赏动人的美文.问好 [/quote]

   谢谢支持与欣赏,问好朋友!

4011018418127774361.jpg (213.83 KB, 下载次数: 873)

4011018418127774361.jpg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9-4 11:01
先记号。一会欣赏。问好!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09-9-4 11:17
        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很欣赏作者这样的感悟,蕴含着朴素的情感,另在你淳厚的文字里也读到一种乡村习俗里的情趣,亲切、自然,欣赏,支持精华!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9-4 11:24
作者的文字总能引起我的思想共鸣。当然,这与写作的真实,记述的真诚有很大关系。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那么,笔下的人或事,情与景就显豁起来,更鲜活起来。这是一种由内在的真切体识而引发的情感呈现,是与乡土生活息息相关,是畴昔与现实的检视和观照。乡村,永远都是我们心灵的根脉。文章中的借物我体会极深。所以,作者在详细记述中,使人感到亲切亲近,更有一股子乡土之气息氤氲开来。尤其是乡邻之间,那种谐和相处的关系总是那般叫人感动。如谁家要是做事了,首先是要请人帮忙,还要借做事用的大量的桌子,椅子,凳子还有碗筷。只要你张口,那么大家都非常乐意。还有,在归还这些物件时,也一定捎带一些表示感谢的东西。这就是乡村里纯朴厚道的风气。好文,精华支持!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9-4 11:57
  读文华流畅的文字和浓浓的深情是享受。字的颜色太浅,我这里看起来好蒙胧,如加深点,我晚上再好好读一下。
  问好!
作者: 文珺    时间: 2009-9-4 14:59
“其实,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于老师总以最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中最淳朴的道理,祝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16:15
[quote]原帖由 琴若雨 于 2009-9-4 11:17 发表
        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很欣赏作者这样的感悟,蕴含着朴素的情感,另在你淳厚 ... [/quote]


   特别感谢若雨版主的厚爱与支持。也感谢版主的精华鼓励。问好,祝福周末快乐开心!

3387551344713273783.gif (1.33 MB, 下载次数: 813)

3387551344713273783.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16:17
[quote]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9-4 11:24 发表
作者的文字总能引起我的思想共鸣。当然,这与写作的真实,记述的真诚有很大关系。有着这样的生活经历,那么,笔下的人或事,情与景就显豁起来,更鲜活起来。这是一种由内在的真切体识而引发的情感呈现,是与乡土生活 ... [/quote]

   先生的评阅意见总是能够让人心潮起伏,心生感动,能够鼓舞人心与震撼力量。
   非常感谢支持与欣赏,问好永远的朋友!祝福家庭幸福!

3158993663624037320.jpg (399.88 KB, 下载次数: 1038)

315899366362403732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16:19
[quote]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9-4 11:57 发表
  读文华流畅的文字和浓浓的深情是享受。字的颜色太浅,我这里看起来好蒙胧,如加深点,我晚上再好好读一下。
  问好! [/quote]


   按你所说,我已经将字体转换。
   谢谢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3396277068991322405.gif (840.52 KB, 下载次数: 1074)

3396277068991322405.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4 16:22
[quote]原帖由 文珺 于 2009-9-4 14:59 发表
“其实,我固执地认为: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于老师总以最朴素的文字告诉我们生活中最淳朴 ... [/quote]


   谢谢老乡同行文友的支持与欣赏,问好朋友!

3424143091685588162.gif (1.74 MB, 下载次数: 1082)

3424143091685588162.gif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9-4 19:03
邻里和谐相处,全凭素日里这些礼尚往来的小事来体现呢。支持精华!
作者: 川媚    时间: 2009-9-4 23:25
祝你一路顺风。祝贺你们。条件是客观些,学习却是可以主动些。不必忧心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9-5 12:26
很平常的事也能写得出神入画。
问好于老师,祝福你的女儿!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9-5 12:46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09-9-4 09:21 发表
[quote]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9-4 08:29 发表
文章继续体现出了作者一贯的行文风格,以小见大的特点十分突出,好文章。是交流文章吗?


   衷心感谢一 ... [/quote]看见授权声明了。支持精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5 15:56
[quote]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9-4 19:03 发表
邻里和谐相处,全凭素日里这些礼尚往来的小事来体现呢。支持精华! [/quote]

   衷心感谢迎春先生的真情实的点评。谢谢了,问好朋友!祝福周末快乐!

mg2_244.jpg (913.57 KB, 下载次数: 1101)

mg2_244.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5 16:02
[quote]原帖由 川媚 于 2009-9-4 23:25 发表
祝你一路顺风。祝贺你们。条件是客观些,学习却是可以主动些。不必忧心 [/quote]

      谢谢川媚文友的美好祝愿,趁还没有坐车,再学习浏览一会儿。谢谢你的祝福。问好朋友!

1231676825801_mthumb.jpg (197.83 KB, 下载次数: 1187)

1231676825801_mthumb.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5 16:03
[quote]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9-5 12:26 发表
很平常的事也能写得出神入画。
问好于老师,祝福你的女儿!
[/quote]


      感谢摇曳风铃文友的评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1233156796946_mthumb.jpg (337.84 KB, 下载次数: 1172)

1233156796946_mthumb.jpg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09-9-5 16:05
这平凡的物事,也让老师写得声色温暖。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5 16:05
[quote]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9-5 12:46 发表


   衷心感谢一 ... [/quote]看见授权声明了。支持精华! [/quote]

     再次感谢一兵先生的鼓励、厚爱与精华支持,问好先生,祝福周末快乐,开心!

2006916123457.jpg (444.89 KB, 下载次数: 1150)

2006916123457.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5 16:07
[quote]原帖由 冷晰子 于 2009-9-5 16:05 发表
这平凡的物事,也让老师写得声色温暖。 [/quote]

    谢谢西北美女文友的支持与厚爱。问好朋友,祝福周末快乐!

xianhua.jpg (1.34 MB, 下载次数: 1084)

xianhua.jpg

作者: 嘎玛丹增    时间: 2009-9-8 00:36
于老师好视角。

纯朴的坚守,作为一种反观,在减法的城市罕见,所以珍贵。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09-9-8 09:05
乡村不言谢。只是实打实地从心中感激与谢忱。
你笔下的乡情乡韵让人感动。学习,问好!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9-8 11:15
娴熟流畅的文笔,浓郁的生活场景和气息。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9-9-8 15:38
先提一提,再慢慢学习。
作者: 若谷    时间: 2009-9-8 16:40
质朴而谦逊的乡村,总是以宽厚的胸怀接纳风雨,以仁和的心态面对苦难,以期盼的目光向往美好。
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个凡人的梦想与希翼!
乡村的朴实现在好多都被现实的利益给挤掉了。我也以为这真的不能说是进步。欣赏文华好文,问好!也祝贺你的女儿考上大学!
作者: 榆子    时间: 2009-9-8 22:08
乡土文化,却是一种温馨,一种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学习问好!
作者: 若水    时间: 2009-9-8 22:28
在乡村街坊邻居的借个家什用、借个车子骑、借袋子化肥、借袋子面、借用一下耕牛……这是常事,谁家没有个短缺的时候,谁家没有求人的事情,只是乡民们的淳朴让人感动。很喜欢这篇文字,问候于老师,也祝你送女儿一路顺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24
[quote]原帖由 嘎玛丹增 于 2009-9-8 00:36 发表
于老师好视角。

纯朴的坚守,作为一种反观,在减法的城市罕见,所以珍贵。 [/quote]


  在山城重庆的网吧上网,回复朋友的回帖,感谢支持,问好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40
[quote]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9-9-8 09:05 发表
乡村不言谢。只是实打实地从心中感激与谢忱。
你笔下的乡情乡韵让人感动。学习,问好! [/quote]


   在山城重庆向文友问好,谢谢了!

9c8e30c4e19995e838db4923.jpg (166.58 KB, 下载次数: 986)

9c8e30c4e19995e838db4923.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42
[quote]原帖由 房子 于 2009-9-8 11:15 发表
娴熟流畅的文笔,浓郁的生活场景和气息。 [/quote]

   文华在山城重庆向先生问好!谢谢支持,谢谢评阅!

1143907.jpg (145.23 KB, 下载次数: 996)

1143907.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43
[quote]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9-9-8 15:38 发表
先提一提,再慢慢学习。 [/quote]

   在重庆的网吧向文友问好!谢谢了!

1349-51091v.jpg (663.94 KB, 下载次数: 861)

1349-51091v.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45
[quote]原帖由 若谷 于 2009-9-8 16:40 发表
质朴而谦逊的乡村,总是以宽厚的胸怀接纳风雨,以仁和的心态面对苦难,以期盼的目光向往美好。
守住乡村的根脉,保持传统的习俗,不是落伍的表现,不是退步的举止,而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的共同记忆,延续我们每一 ... [/quote]


   谢谢若谷的支持,谢谢问侯。

5650322_m_5650324_3541.jpg (61.09 KB, 下载次数: 996)

5650322_m_5650324_3541.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47
[quote]原帖由 榆子 于 2009-9-8 22:08 发表
乡土文化,却是一种温馨,一种邻里之间的感情交流!学习问好! [/quote]

   谢谢评阅,谢谢支持,问好!

2007101817922109_2.jpg (326.01 KB, 下载次数: 951)

2007101817922109_2.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9 22:51
原帖由 若水 于 2009-9-8 22:28 发表
在乡村街坊邻居的借个家什用、借个车子骑、借袋子化肥、借袋子面、借用一下耕牛……这是常事,谁家没有个短缺的时候,谁家没有求人的事情,只是乡民们的淳朴让人感动。很喜欢这篇文字,问候于老师,也祝你送女儿一路 ...



    乡里乡亲充盈,弥漫、流泻着深厚情感。。。。谢谢支持与问候!

134803.jpg (13.85 KB, 下载次数: 1061)

134803.jpg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9-9 23:35
先记号,问好文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09-9-11 00:03
[quote]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09-9-9 23:35 发表
先记号,问好文华! [/quote]

   谢谢记号阅读,祝福教师节合家幸福吉祥、快快乐乐!
作者: 李雷    时间: 2009-9-15 00:54
老乡向于老师问好!前天在《武威广播电视报》拜读大作《凤起菊花黄》,好哇!尤其是对金盏花的那一段静态描写,细致入微。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