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泥鳅 [打印本页]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7 16:39
标题: 泥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
泥 鳅

季大相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大哥哥好不好,咱们去捉泥鳅。小牛的哥哥,带着他捉泥鳅……”这天,在网上听了歌手曹骏演唱的歌曲《捉泥鳅》,我的思绪伴随着优美的旋律,飞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捉泥鳅、吃泥鳅的场景立体式地呈现在眼前。

    大集体年代,生产队种植的水稻是早熟品种,七月半就能吃到新米,收获期比之现在种植的粳稻要提前两个多月。水稻收获后,便开始翻田为秋播三麦或种绿肥作准备。那时,家乡还是水牛拉犁耕地的传统耕作方式,翻耕过的黑坳坳的土地,一行一行地倒卷着,像大海里的波浪一浪压一浪的轮回地奔涌着;又像是一条条横亘欲飞的苍龙,一眼望去,气势恢弘,赏心悦目。对于我们一群孩子来说,尾随在耕牛后面捡捉泥鳅,才是一件快乐无比的事。刚刚翻耕过的土地,湿润润的,散发出泥土的清香。成叔是犁田老把式,他一手扶着犁把,另一只手将牛鞭甩得震天响,嘴里还叼根旱烟袋,时不时还吼出一段号子:“嘿嗬嗬罗……”老水牛任劳任怨地拖拉着犁铧前行,打破了土地的宁静。那翻个身的土块上面,以及犁出的沟壑里面,一条条泥鳅在蹿动、蹦跳着,慌里声张地寻找着新的栖身之所。说时迟,那时快,伸一手,一条条泥鳅已陆续地落到我们随手拎着的铁皮桶里,任凭它乱蹦乱跳,也只能是“坐井观天”式地折腾而已。地里的泥鳅真多啊!多到什么程度?多得让今天的人们不敢想象。有时一个窝塘里面就挤着十几条泥鳅乱拱。一眼望过去,总有尾数众多的泥鳅被纳入视野之内。几个小伙伴说说笑笑,甚至拿泥鳅当武器使用,相互丢沙包式的对砸,一个躲避不及,泥鳅落到脸上,首先是股刺鼻的腥味,手一摸,拖拖拉拉的粘液。初时,恶心泛泛,时间长了,一切也就习惯了。我们几个人是互助式地逮捉泥鳅,平均主义,谁也不用去争抢。回家时,每个人的铁皮桶里都是满满的泥鳅。手在水里再搓洗,也难以去除烂腥烂腥的味儿。后来,我们琢磨出快速除腥法,就是手抓烂泥搓揉片刻洗去,如此轮番几次,既免去了使用肥皂的浪费,除腥效果又特别的好,几乎可用无味可闻来形容。

    那时,我们捉泥鳅可不是吃的,而是全部用来斩段喂鸭子。家乡沟沟河河水网交错,各种鱼类多得是,想吃鱼的话,或用提罾拿鱼,或用罩子罩鱼,任使一种捕鱼技艺,餐桌上便有了鱼鲜的味道。偶尔,母亲用泥鳅烧咸菜,不管父母怎么劝说,我就是一口泥鳅肉都不吃。这涉及到一个秘密,因为在我们一群孩子中间盛传,“吃泥鳅黑颈脖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好多人家的孩子都不愿吃泥鳅,乃是情理之中的事。这样一来,倒是肥了鸭子口,各家各户饲养的大麻鸭,全部长得肥油肥油的,走路屁股拖地,迟迟不愿下蛋,大人们戏谑道:“一天到晚吃小鱼小虾和泥鳅,屁股都养得油塞起来,蛋没有办法下来了……”至于当年秧板田里哪会有那么多泥鳅的原因,我给出的答案是,那时种田全部是有机肥且很少施用农药,有利于泥鳅繁殖生活。如今再到秧板田去看看,那还有半个泥鳅的影子。就算它的生命力再强,也经不住田间大剂量地施用化肥、农药地摧残。

    我直到上中学后,才知“吃泥鳅黑颈脖子。”这句话是大人们胡弄小孩的,原因有二:一是泥鳅体滑不易宰杀;二是烹饪时要费油,缺油时烹饪出的泥鳅味道很差。记忆中,我是1985年才开始吃泥鳅的。其时,每天晚上,我一手拎着小护篓,一手拿着手电筒和灯笼叉(细钢筋扎锤成的圆形呈灯笼状的捕鱼或捕鳝的叉类之一)照黄鳝,出没于河边沟边,照到黄鳝时尽量用手去“锁”(右手中指伸出,其他手指蜷屈,鹰爪形,中指顺着黄鳝的颈脖处猛抓下去,紧紧掐住不放,称之这“锁”。”),实在不好出手去“锁”时才动叉(河沟边陡峭,无法立足),而对于照到的泥鳅,毫不犹豫地出手动叉去叉。每天晚上基本上都能收获到二、三斤黄鳝和泥鳅,黄鳝是舍不得吃的,放养在一只水缸里。待到星期天的黎明时分,我就起床,将黄鳝捞进护篓里,喝碗头天晚上的剩粥,拎着护篓步行十几里路到县城菜市场摆摊卖黄鳝。每斤黄鳝六、七毛钱,如果到十点多钟还没有卖完的话,那就要找贩子兑掉,每斤要比自己叫卖少两毛钱,但时间不等人,别无选择。卖黄鳝的钱除了补充电池所需地支出外,大多用来买盐之类的补贴家用。至于叉捕的泥鳅,则是第二天中午餐桌上的下饭菜。母亲将泥鳅宰杀洗净后,或红烧或泥鳅煮咸菜,味道鲜美,久吃不厌。

    一九八八年那年,不知是何原因,家乡的泥鳅价格一路攀升,每斤价格突破一元。于是,人们竞相捕捉泥鳅。为此,我专程找到二表哥,拜师学艺做网罱子。那天一进家门,我就开始制作网罱子。找出两根长约两米左右的毛竹片,用拉钻分别在两头引个眼,并排相距约一米左右放好,用塑料线将两头的两个眼孔串连起来,打个结。然后,拿出两只从铁匠铺定制的长约十公分的两头带卡钩的铁夹子,依次摆放在两根毛竹片的中心位置,使劲往下一按,铁夹子已牢牢的扣在竹片上。铁夹子中间有个小方洞,用钻顺着方洞再在毛竹片上引个同样大小的洞。接着,我到屋后的竹园里砍来两根拇指粗细的小竹竿,在修整过的竹篙中段,分别引个小孔,取一截塑料线穿过两个孔,交叉打结扎紧后,把钻有小孔的竹篙细头分别穿进两根毛竹片上的方洞里,用塑料线穿过孔眼,连着毛竹片扎实系牢。最后,取出一张三角形的网衣,用塑料线将网脚密密的缠扎在毛竹片边沿,把顶角吊系于竹篙中间的塑料线上,网罱子便算做好了。这一忙活就花去了大半天时间,我揩了揩额头的汗水,提着网罱子到屋后的夹河里试捕泥鳅。根据二表哥传授的技术要点,我将网罱子顺着水面放下去,至河底,两手用劲,像使用剪刀般摆弄着两根竹篙,一张一合地捣鼓几下,将合拢的网罱子拖上岸。兜底翻身一倒,杂草、泥巴卷落在地,用棍子一拨,几个肥硕的泥鳅暴露在眼前。到太阳下山时,仅仅一个多小时,我护篓里已有二、三斤泥鳅,旗开得胜。此后的一段时间,我每天都能捕捉到十斤左右的泥鳅,有十多元的收入,是跟随建筑工程队后面做工的两、三倍呢!由于受利益驱使地疯狂捕捉,泥鳅的数量也随之锐减,终于,一天只能捕捉到两、三斤,甚至斤把,我只好又继续跟随在建筑工程队后面去做工。

    据有关资料介绍,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这是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四、五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一小时,而全长十二厘米的成鱼可存活六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泥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在美食方面富有传奇色彩。曾听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当年乾隆微服私访途经洪泽湖,他信步踱进湖畔的一家酒店,小二过来招呼:“客官,来点啥?”乾隆微微一笑,道:“这里是淮扬菜系之乡,有什么特色菜尽管上。”这句话被掌勺的大厨听到,被乾隆傲慢的神态激怒,他冲出来,忍住心头怒火,一字一句道:“活鱼你吃得起吗?”闻言,乾隆拍案而起,道:“活鱼能吃?你开个价。一百两纹银。如果做不出来这道菜,你可得脑袋搬家。”“行。”大厨气冲冲地返回厨房。这下问题可来了,为泄一时之气,信口开河,说什么煮活鱼吃。他耸拉着脑袋坐在那里,一筹莫展。忽然,他一拍脑袋,道:“有了。”他亲自动手宰杀了一条洪泽湖白鱼,肚皮取内脏的开口很小。时间不长,白鱼煮好了,他从养鱼池里抓出一条泥鳅,迅速顺着肚皮上的口子塞进白鱼的肚子里,动手端放到乾隆面前。白鱼果真不停地扭动着身体,乾隆伸出筷子夹块鱼肉塞进嘴里,一咀嚼,连声夸赞道:“好味道!好味道!”他象征性地夹吃了几口,习惯性地挥手让小二端下去,见状,厨师才松了口气,庆幸没有露出破绽。原来,泥鳅进入白鱼肚里,受热气一蒸,难受得乱蹦乱跳,这才出现白鱼在盘中扭动身躯的一幕。乾隆龙颜大悦,连呼:“淮扬美食,名不虚传。”回京城后,乾隆派人给淮安府送来了“淮扬美食,天下一绝”的御笔题词。当地人这才知道乾隆皇帝到洪泽湖畔品尝了淮扬美食。由此,淮扬菜系名扬天下,泥鳅可谓功不可没。

    泥鳅浑身粘液,滑溜溜的不易宰杀。初时,我宰杀泥鳅时,是将泥鳅用刀背拍昏,斩去头再剖肚拿肠。或者用开水烫一下,但如果烫的火候拿捏不准,烫熟了皮,则更为难以宰杀。后来,一位朋友向我介绍,将泥鳅放进水桶里,倒入一、二杯烈酒,时间不长,泥鳅就会被熏醉,任人宰杀。我一尝试,果然奏效。此后按此法宰杀泥鳅,倒也利索了许多。

    结婚后,我家餐桌经常会摆上一大海碗泥鳅豆腐汤,这道菜的烹饪之法,是妻从娘家带过来的。妻将泥鳅去净,葱段下锅略炝一下,泥鳅下锅,略薄一下,以不结疤为佳,翻炒后放水,加入姜、料酒、食盐,用大火煮沸,再用小火将泥鳅烧至约八成熟时,加入豆腐,添草再烧至泥鳅熟烂,加味精既可出锅。喝着乳白色的汤,吃着泥鳅肉和豆腐,温馨的生活好乐哉。我还曾多次品尝过宾馆、饭店里名厨烹饪出的泥鳅虾汤、泥鳅烧肉等各式泥鳅菜肴,虽说色香味俱佳,但怎么也品尝不出自家草锅烹饪的泥鳅豆腐汤等菜肴地道又鲜美的味道来。

    版权声明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9-17 16:44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  文章不仅具有大量的令人心动的细节记述,还有捉泥鳅的详细经过。整文始终洋溢在一种情趣与曼妙之中。生动鲜活的场景,将那些已经消失的重新“回炉”,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内心。实际上,作者记述的这些,我都非常熟悉。曾经就是一个很好的参与者,捉泥鳅的好手。
  “快速除腥法,就是手抓烂泥搓揉片刻洗去”,当时就是这样的一种方法,简单但非常实际。作者的回忆绝对不会放过任何细微的场面,看似细微的甚至就可能被忽略的细节,都记得一清二楚,让我惊讶也佩服。
  过去,泥鳅确实很多,多的就是作者所说的:“有时一个窝塘里面就挤着十几条泥鳅乱拱”。还有那些在冬天里干涸着的水沟和水塘里。我老家的屋前曾有一个一亩见方的水塘,何时挖掘的已无从考究。由于长年积水,极少干涸过,使得塘中的淤泥厚重而肥腴,后来,随着塘两岸住家的增多,水塘也常常在冬天干涸着。其实,不论是大人或小孩都希望它能在冬天干涸,因为这是块膏腴之地,不仅可以直接取塘中的淤泥作为农机肥料,最重要的是厚黑的泥巴下躲藏着无数硕大的泥鳅。冬天是捉泥鳅和吃泥鳅的最好时机。
  大人们很老练地在泥巴上方发现了圆圆的滑滑的小洞口,熟练地用铁锹一铲,总会有一到二个或大或小的泥鳅,孩子们由于没有力气使用铁锹,干脆赤膊上阵或把袖子捋得老高,用手在冰冷的黑乎乎的泥巴中翻寻着。并轻挖轻捧且顺着它在泥中滑动的姿势放入盆中才行,因为泥鳅身上有黏液,非常滑,一不小心,它就会重新钻入泥巴中得以逃遁。盆中的泥鳅渐多,这时也就收获大的,放生小的。兴奋的心情可以驱散冻得有些僵硬的红红的小手的疼痛。大人们看者自己的孩子冻得浑身有些颤抖,心疼不已,但孩子们却表现出了坚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韧性,这是一种有益的锻炼,同时也让童年的我们收获了喜悦。
  中午或晚上,用咸肉炖泥鳅,那绝对称得上世上珍馐,汤质乳白,营养丰富,香味氤氲,就像长了翅膀的鸟儿,四处飘逸,在乡间,无遮无挡,这种香味似乎可以扩散得更远,令人馋涎欲滴 。在我们老家有种说法,叫冬天的泥鳅为“水中人参”。当你喝上一碗汤,吃上肉质滑嫩鲜美的泥鳅,你能体验到那种攀越峰峦后“三月不知肉味”的怡神妙趣,更能在成长历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和完善自我。
  如今,泥鳅绝对称得上是一道鲜美更营养的佳肴。随着需求量的增大,其价格也昂贵。你的文章丰富的情节,详实的记载,又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年代。
  好文。精华支持!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09-9-17 17:38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提读下。问好!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09-9-17 17:4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小的时候,沟里河里的泥鳅的却多,但一般不吃它,故乡传说吃泥鳅发病,从而保护了它们。很精彩的一篇佳作!支持精华。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09-9-17 17:51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  咀的是小时的童趣,嚼的是生活变迁的况味。
  很有生活质感和人情味的朴实文章。
  问好!


作者: 李雷    时间: 2009-9-17 17:57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大相先生!猛啊!拜读大作,仿佛是你在给我讲述关于捉泥鳅、吃泥鳅的事。文笔自然流畅,有侃侃而谈之感。细节描述精致、准确。高手!学习!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9-17 20:4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关于捉泥鳅、吃泥鳅的事,细腻好文,欣赏问好。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09-9-17 20:49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您真是个美食家。泥鳅炖豆腐,我们这里这么吃,不过,我不敢吃。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09-9-17 21:46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语言成熟凝练,叙述生动传神,文章厚实,情感丰满,欣赏!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09-9-17 22:30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泥鳅因为光滑而觉得害怕,不敢碰,倒是吃起来不怕了.
问好大相,很生动,很有情趣.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09-9-17 22:35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8 01:33 编辑 <br /><br />很朴实的文字


作者: 若荷    时间: 2009-9-18 08:25
粗读一下,,要出差了,回来再学习。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09-9-18 08:25
叙述缜密翔实,质地清新,对生活细节的感性勾勒与历史故事的相互交织,让一道菜肴的色香元素更加丰满,凸显了饮食文化的厚重底蕴,确实令人感动。作者在这个系列题材上的文笔是越来越流畅了,得心应手,为你感到高兴,支持精华!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9-18 08:57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9-17 16:44 发表
  文章不仅具有大量的令人心动的细节记述,还有捉泥鳅的详细经过。整文始终洋溢在一种情趣与曼妙之中。生动鲜活的场景,将那些已经消失的重新“回炉”,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内心。实际上,作者记述的这些,我都非常熟 ...
感动于杜版的认真。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09-9-18 08:58
大相朋友的文笔越来越娴熟了。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07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9-17 16:44 发表
  文章不仅具有大量的令人心动的细节记述,还有捉泥鳅的详细经过。整文始终洋溢在一种情趣与曼妙之中。生动鲜活的场景,将那些已经消失的重新“回炉”,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内心。实际上,作者记述的这些,我都非常熟 ...
感谢杜版的悉心点评和鼓励!从洋洋洒洒的文字里,看出杜版也是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有很多共同的话题.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09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09-9-17 17:45 发表
小的时候,沟里河里的泥鳅的却多,但一般不吃它,故乡传说吃泥鳅发病,从而保护了它们。很精彩的一篇佳作!支持精华。
谢谢高版的悉心点评.各地都有泥鳅,感谢指导,也让我长了见识.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48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09-9-17 17:51 发表
  咀的是小时的童趣,嚼的是生活变迁的况味。
  很有生活质感和人情味的朴实文章。
  问好!
谢谢关注和指导,我们今天的每一个时刻,其实都在见证着变迁.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50
原帖由 李雷 于 2009-9-17 17:57 发表
大相先生!猛啊!拜读大作,仿佛是你在给我讲述关于捉泥鳅、吃泥鳅的事。文笔自然流畅,有侃侃而谈之感。细节描述精致、准确。高手!学习!问好!
谢谢朋友的光临和点评,给我力量!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52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9-17 20:40 发表
关于捉泥鳅、吃泥鳅的事,细腻好文,欣赏问好。
谢谢光临和指导!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52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9-17 20:49 发表
您真是个美食家。泥鳅炖豆腐,我们这里这么吃,不过,我不敢吃。
谢谢龙女鼓励.其实,吃豆腐也是特别的有味.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09:54
原帖由 清风盈袖 于 2009-9-17 21:46 发表
语言成熟凝练,叙述生动传神,文章厚实,情感丰满,欣赏!
谢谢清风版主的点评和鼓励!
作者: 杨纯柱    时间: 2009-9-18 09:58
标题: 回复 1# 季大相 的帖子
漂亮的文字,有趣的叙述!作为同样来自乡村的我,读来尤倍感亲切!问好大相!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1:40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09-9-17 22:30 发表
泥鳅因为光滑而觉得害怕,不敢碰,倒是吃起来不怕了.
问好大相,很生动,很有情趣.
碰了泥鳅,光滑粘液沾脏手,腥味重.吃起来 是美味.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1:41
原帖由 刘敬胜 于 2009-9-17 22:35 发表
很朴实的文字
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1:42
原帖由 若荷 于 2009-9-18 08:25 发表
粗读一下,,要出差了,回来再学习。
呵呵!你忙,等着.祝你一路平安!快乐!
作者: 若谷    时间: 2009-9-18 12:12
详尽的细节描写,流畅的文笔,真的好文,读大相的文章,又长见识了。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7:23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09-9-18 08:25 发表
叙述缜密翔实,质地清新,对生活细节的感性勾勒与历史故事的相互交织,让一道菜肴的色香元素更加丰满,凸显了饮食文化的厚重底蕴,确实令人感动。作者在这个系列题材上的文笔是越来越流畅了,得心应手,为你感到高兴 ...
感谢敬版的悉心点评和鼓励!我当以此为动力,继续努力.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7:25
原帖由 杨纯柱 于 2009-9-18 09:58 发表
漂亮的文字,有趣的叙述!作为同样来自乡村的我,读来尤倍感亲切!问好大相!
感谢纯柱朋友的鼓励.来自乡村,有乡村的本色.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18 17:28
原帖由 若谷 于 2009-9-18 12:12 发表
详尽的细节描写,流畅的文笔,真的好文,读大相的文章,又长见识了。问好!
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苏忠伟    时间: 2009-9-18 20:08
学习,欣赏。
亲切,同感,共鸣!
童年时代,我也爱捉泥鳅。那时,几个月吃不到油荤。当稻谷黄熟后,田沟开了,我们便到田沟里捉泥鳅。将拿回家的泥鳅用开水烫洗后,用核桃油煎黄,味道好极了。可惜现在乱用、滥用化肥、农药,农田里的泥鳅已经很少了。不过每年我还是要到田里捉几次泥鳅、黄鳝,也算是重温童年的乐趣吧。
问好季大相朋友!
作者: 掩帘听雨    时间: 2009-9-18 21:34
细腻的笔触,描画平实的生活。欣赏并问好
作者: 清浅居    时间: 2009-9-19 07:49
应该是一篇很美的文字,只是有事要外出几日,先提起,回头细品!
问好,远握!
作者: 石丁香    时间: 2009-9-19 10:49
朴实真挚,越写越好。祝福朋友!真诚问候!
作者: 堂珂    时间: 2009-9-19 11:28
生动细腻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学习!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09:12
原帖由 苏忠伟 于 2009-9-18 20:08 发表
学习,欣赏。
亲切,同感,共鸣!
童年时代,我也爱捉泥鳅。那时,几个月吃不到油荤。当稻谷黄熟后,田沟开了,我们便到田沟里捉泥鳅。将拿回家的泥鳅用开水烫洗后,用核桃油煎黄,味道好极了。可惜现在乱用、滥用 ...
问好忠伟朋友。泥鳅煎核桃,我还没有吃过呢?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09:13
原帖由 掩帘听雨 于 2009-9-18 21:34 发表
细腻的笔触,描画平实的生活。欣赏并问好
感谢听雨朋友的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09:14
原帖由 清浅居 于 2009-9-19 07:49 发表
应该是一篇很美的文字,只是有事要外出几日,先提起,回头细品!
问好,远握!
谢谢光临!一路平安!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09:14
原帖由 石丁香 于 2009-9-19 10:49 发表
朴实真挚,越写越好。祝福朋友!真诚问候!
谢谢丁香朋友的光临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09:15
原帖由 堂珂 于 2009-9-19 11:28 发表
生动细腻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学习!
感谢朋友的点评和鼓励!
作者: 曹红    时间: 2009-9-21 09:27
不急不缓生动的叙述,彼时捡泥鳅的情形便鲜活地跃然眼前。

泥鳅豆腐汤——俺也学学怎么做。
作者: 一丁    时间: 2009-9-21 09:31
确实是好文章,学习并问好!!
作者: 落叶霜花    时间: 2009-9-21 13:22
大相兄,文头的那首歌是我小时候最爱唱的,现在看到,又勾起我的回忆。好文!
我们儿时也捉过泥鳅,但我一直不敢吃呵呵有点怕,一看见它就想起蛇,,,,,
作者: 心中的秘密    时间: 2009-9-21 13:59
季老师好!
好生动的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而且文章中又有“泥鳅豆腐汤”这样的没味儿,
非让人垂涎三尺老师才肯罢休吧!
拜读美文!
欣赏并学习!
作者: 马顺利    时间: 2009-9-21 14:17
全文贯穿生活的元素,品罢岂能用一个妙字作解!!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08
原帖由 曹红 于 2009-9-21 09:27 发表
不急不缓生动的叙述,彼时捡泥鳅的情形便鲜活地跃然眼前。

泥鳅豆腐汤——俺也学学怎么做。
感谢点评!其实,做法很简单,一学就会.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08
原帖由 一丁 于 2009-9-21 09:31 发表
确实是好文章,学习并问好!!
谢谢光临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09
原帖由 章烨zhangye 于 2009-9-21 09:46 发表

欣赏杜版如此用心、认真、精到、曼妙的点评。问候大相。祝贺美文又开辟了水产系列。
谢谢关注和鼓励!:handshake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10
原帖由 落叶霜花 于 2009-9-21 13:22 发表
大相兄,文头的那首歌是我小时候最爱唱的,现在看到,又勾起我的回忆。好文!
我们儿时也捉过泥鳅,但我一直不敢吃呵呵有点怕,一看见它就想起蛇,,,,,
呵呵!味道不错呢!谢谢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12
原帖由 心中的秘密 于 2009-9-21 13:59 发表
季老师好!
好生动的文章,充满了生活情趣。而且文章中又有“泥鳅豆腐汤”这样的没味儿,
非让人垂涎三尺老师才肯罢休吧!
拜读美文!
欣赏并学习!
感谢点评和鼓励!吃是一门学问,怎么样吃好,就是做的事情了. 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12
原帖由 马顺利 于 2009-9-21 14:17 发表
全文贯穿生活的元素,品罢岂能用一个妙字作解!!
谢谢朋友的关注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1 17:13
原帖由 马顺利 于 2009-9-21 14:17 发表
全文贯穿生活的元素,品罢岂能用一个妙字作解!!
谢谢朋友光临和鼓励!
作者: 清风拂面    时间: 2009-9-21 22:05
小小泥鳅,居然也能成就这样厚重的好文。提读,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2 10:22
原帖由 清风拂面 于 2009-9-21 22:05 发表
小小泥鳅,居然也能成就这样厚重的好文。提读,问好。
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刘芝英    时间: 2009-9-22 10:35
乾隆吃鱼一段绘声绘色,欣赏
作者: 张立国    时间: 2009-9-22 11:46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作者: 若水    时间: 2009-9-22 15:23
大相的文字用笔细腻,情节描写真实感人,读你的文字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童年。另外,你的美食系列实在弘扬国粹呢。呵呵,问好!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09-9-22 15:27
最近几天忙,先留个脚印!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2 18:09
原帖由 刘芝英 于 2009-9-22 10:35 发表
乾隆吃鱼一段绘声绘色,欣赏
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2 18:10
原帖由 张立国 于 2009-9-22 11:46 发表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感谢朋友光临和支持!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2 18:12
原帖由 若水 于 2009-9-22 15:23 发表
大相的文字用笔细腻,情节描写真实感人,读你的文字仿佛又把我们带到了童年。另外,你的美食系列实在弘扬国粹呢。呵呵,问好!
感谢若水朋友的悉心点评和鼓励!不敢说好,但我是用心在写.谢谢支持!:handshake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2 18:12
原帖由 吕永红 于 2009-9-22 15:27 发表
最近几天忙,先留个脚印!问好!
谢谢!你忙.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09-9-22 23:58
近日外出学习好几天,才回来。先记号,问好大相!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3 09:00
记挂就好!忙的充实.
作者: 云破月出    时间: 2009-9-23 20:39
真是一篇好文章,捕鱼过程写得生动活泼,鱼汤又是色香味俱全,读来令人液津潜溢,以至于垂涎欲滴。问好。
作者: 玉米珠    时间: 2009-9-23 21:23
娴熟的比法令我叹服。问好!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5 09:22
原帖由 云破月出 于 2009-9-23 20:39 发表
真是一篇好文章,捕鱼过程写得生动活泼,鱼汤又是色香味俱全,读来令人液津潜溢,以至于垂涎欲滴。问好。
谢谢关注和鼓励!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09-9-25 09:23
原帖由 玉米珠 于 2009-9-23 21:23 发表
娴熟的比法令我叹服。问好!
感谢朋友光临和指导!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09-9-25 09:30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9-17 16:44 发表
  文章不仅具有大量的令人心动的细节记述,还有捉泥鳅的详细经过。整文始终洋溢在一种情趣与曼妙之中。生动鲜活的场景,将那些已经消失的重新“回炉”,依然温暖着我们的内心。实际上,作者记述的这些,我都非常熟 ...


认真体会和学习好文、好评。感觉文章信手拈来,具象和意趣横生,确实好文。问好朋友!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