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史学笔记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7-7-30 21:35
标题: 史学笔记 二十八、二十九、三十
  二十八、不要认为历史书籍上的话都是事实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交换过一个观点:“了解历史人物要看历史记载,不能看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是虚构的。”但是,我们也不能走入另一个极端,认为历史书籍上说的都是真实的,毋庸置疑的,那样的认识其实也是不对的。

  我们读初中时,政治、历史课本中讲,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都经历过奴隶社会。奴隶主残酷地剥削、压迫奴隶。书中还说,为了防止奴隶造反或者逃跑,他们劳动时还戴着手铐、脚镣。我们上大学时,刚好从我们那一届起,国家宣布要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第一次上课时,还没有发课本。教这门课的老师叫王泽武,老人家就谈了一些对历史的看法。在讲到我刚才说的这个问题时,老人家就说:“人戴上手铐、脚镣还能劳动吗?”这话问得好,给了我很深的启迪。我们不能认为书上说的就是真的,学历史也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戴上手铐、脚镣,行动极不方便,根本无法操作工具,走路还会摔跤,怎么劳动?

  还比如,《资治通鉴》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也是有疑点的。说李建成和李世民在争夺皇位时,斗争很激烈。有一次,李建成请李世民喝酒,酒里下了毒。李世民感觉到心口很疼,吐了几升血。问题在什么地方?李世民如果真的中毒了,怎么还能活下来?这样的可能性太小。是毒的剂量太小,还是李世民抵抗力太好,或提前知道会下毒事先服了解药呢?这似乎都说不通啊!如果及时医治,保住性命,医生就诊断不出这是中毒吗?如果调查出来了,老皇帝不会追究李建成的责任吗?如果没查出来,后来的史书作者怎么知道一定是李建成在下毒呢?这无论如何是讲不通的。因此,我觉得史书作者基于“成王败寇”的原则,故意在抹黑李建成。

  可见,读历史要有起码的生活常识,不能不加思考就全部接受。还有的历史记载也不可信,是由于没有统一的说法,存在矛盾。有的是不同的书中说法不同。例如,同样讲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战国策》和《史记》说法就不一样。《战国策》说是冯谖很早就回到孟尝君身边,报告自己把债券烧了。《史记》说是孟尝君听说冯谖把债券烧了,很生气,把冯谖叫回来训斥。我们肯定不能说这两种记载都是真实的史实,因为它们明显是矛盾的。

  还有一种情况,同一本书对同一个事件的记载也有出入。例如,《三国志》中讲马谡的结局,就明显是前后矛盾。《三国志·蜀书·向朗传》的记载是街亭之战后,马谡畏罪潜逃,而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去官职。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即马谡在狱中病故。《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记载则是诸葛亮下令处斩了马谡。可见,《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有疏忽的地方。

  可见,史书上的话还真不能全信。

  二十九、遥远的承诺是不可信的

  我们前面讲到,汉景帝刘启曾经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弟弟梁王刘武,这也是他们的老母亲窦太后的意思。后来,没想到的是梁王竟然还先死,老天爷和他开了个玩笑。其实,梁王的想法本身就是愚蠢的。汉景帝想传位给他,朝中大臣窦婴、袁盎等人是反对的。而且,汉景帝的儿子会答应吗?你等到汉景帝死,结果哥哥没死自己先死了。梁王本来是不想善罢甘休的,等来的竟然是一场空。

  唐代的时候,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皇位,李元吉支持李建成。玄武门之变时,李建成被李世民杀了,李元吉也命丧黄泉,可怜又可笑。李元吉当时信了李建成的承诺,如果李建成当了皇帝,就封李元吉为皇太弟,也就是说李建成将来如果在皇位上终老,李元吉就继承李建成的皇位。这样的承诺当然很有诱惑力,李元吉就死心塌地地站在李建成这边。其实,李元吉真的是太糊涂了。李建成都还没当上皇帝,你怎么知道他一定会战胜李世民呢?就算李建成做了皇帝,你又怎么敢保证他一定会兑现当初的承诺呢?历史上,鸟尽弓藏的事情还少吗?还有一种可能,你万一像梁王刘武一样,比哥哥先死呢?事实上,连我说的第一个假设都不成立。李建成最终败给了李世民,李元吉也送命了,还谈什么当皇太弟呢?

  俗话说的好,“远水解不了近渴”。未来都是飘忽不定的,有的承诺压根就不可信。把希望寄托在不可预知的未来,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赌一把,这样的投机想法是很愚蠢的。立足当下才最重要,不要轻信别人的承诺,因为有的承诺能不能兑现你根本不知道。

  三十、有的纲领会让人丧失警惕性

  我曾经讲过诸葛亮制定的方针“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个纲领本身就有问题。也就是说,蜀国阵营由盛转衰,我们不能说全部是关羽的责任。“北拒曹操”,就要始终把曹操当做敌人,曹操及其后继者能坐以待毙,等着你去歼灭他吗?当然,这是蜀国政权性质决定的,没办法。“东和孙权”,才是我要说的重点。这个提法会丧失对孙权的警惕,而且会很被动。孙权知道你肯定有求于他,那么他就有筹码来要挟你。一味地委曲求全,就能换来孙权的一心一意吗?这只是一厢情愿。荆州本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孙权志在必得。我们前面就讲过,孙坚就是刘表的部将黄祖杀的,他们和荆州是世仇。孙权那个时候已经把黄祖灭了,赤壁之战时又趁机占领了荆州的部分土地。在这样的形势下,孙权肯定要继续打荆州的主意,你对他再好也没用。我们熟悉那段历史的人都知道,在关羽败走麦城之前,其实孙权就曾经派兵要夺荆州。那个时候刘备因为要和曹操争夺汉中,没办法,只好妥协。最终达成的意见是把荆州两家分了,西边属刘备,东边属孙权。这么做当然是饮鸩止渴,孙权的军队就在家门口了,刘备还能高枕无忧吗?关羽当然是有问题,可是就算关羽和孙权友好,又能怎么样呢?陆逊代替吕蒙之后就是给关羽写信,表扬关羽在襄樊战役的功绩,使得关羽相信东吴是友好的,于是放心地抽调大部分兵力到前线,后方相对空虚了。正是因为“东和孙权”的纲领,让刘备、关羽等人疏于防范,结果孙权从背后捅刀子他们还不知道。

  我们学近代史,讲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课本中分析得很好。“灭洋”盲目排外,这是不对的。主要的问题当然不在“灭洋”,而在“扶清”。“扶清”让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的警惕,最终清政府和列强勾结,镇压了义和团。他们以为“扶清”可以团结清政府,却忘了清政府是一个卖国投降的反动政府,是不值得信任的。

  抗日战争时,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抗日。毛主席心里很清楚,国民党反共之心不死,不能不防。毛主席提出的方针就务实得多,以斗争求团结。大方向上要一致对外,可是原则问题绝不退让。试想,如果毛主席和诸葛亮、义和团那样只是一味地讲团结,不讲原则,共产党的抗战大业还能有光明的前途吗?毛主席教育了我们,纲领一定要务实,不能一味讲团结,一味地委曲求全,那样只会让人丧失警惕,后果不堪设想。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柯英    时间: 2017-7-31 00:09
对历史文献或纪录也要保持一份警惕和质疑,这是真正做学问的前提,关键是,积养不深,就难以明辩是非,我自己搞研究性文字时经常碰到这样的局面。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7-7-31 07:46
柯英 发表于 2017-7-31 00:09
对历史文献或纪录也要保持一份警惕和质疑,这是真正做学问的前提,关键是,积养不深,就难以明辩是非,我自 ...

我也经常碰到,史书上有的说法也是矛盾的。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7-7-31 10:17
   有理有据,有史料且给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分析,不盲从、不听信,而是科学求证、大胆论证,李灿文友的史学笔记感觉逐步找到了自己的独特感觉……
作者: 李灿    时间: 2017-7-31 21:06
于文华 发表于 2017-7-31 10:17
有理有据,有史料且给以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辩证的分析,不盲从、不听信,而是科学求证、大胆论证,李 ...

史书上说的也不一定都是真的,要有自己的判断。有人说诗经、汉乐府是官员搜集整理的民歌。我小时候就觉得很奇怪,政府怎么会允许骂他们的作品流传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