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时光之外看时光之内 系列》第八章1、2节(首发)
1:与巴赫的a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共享时光
阳光充足的午后,很想诉说些话语,与我这部与西方音乐史息息相关的系列字迹一起。常常是这样:我把心底的语言铺在纸上,尽可能把它与画面,与音乐紧紧相连,即在无声的时刻也能体味到一场画面,一种声音。艺术它是多元的,审美与判断的视线应从各个角度切开,进入,摄取,与定格。记得少年,我曾把这个不完整的构思对父亲的朋友说起,但显然我遭遇到的是轰笑与不屑。此刻听着这从容与寂静中喷涌出来的一丝欢愉,禁不住浑身充满温和的力量。
不能喝茶,也不想到阳台去,只想安静蜷在宽大的椅子上,让一切沉重在精神中的内容与我分离,我不想再与它们有一丝一毫的重逢。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到了来自身心的一股重量的疲惫,与精神的压力,似乎无法呼吸,于是,我开始试着给自己解压,或许会有好转的那一天。
少年的时候在集体大教室聆听到了这重要的乐章,它在瞬间点燃了某些激情,并带动了一段时期的思考。其实,音乐就是这样极具穿透力的,它以穿透时光与地域的姿态,向着心灵紧紧靠近,以它无形的教诲,指引那许多潜存在灵魂之中的困惑以及不安。这首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它密集的和声排列,沉实跳跃的节奏,与旋律感极强的主题,铺开了一条金灿灿的阳光大道,它引领灵魂不断翻过山岭,越过河流,去寻找思考中的下一个出口。事实上,巴赫的复调乐曲,在这里展现的并不多,当然我们不可以把复调的概念统统加在巴赫的所有作品之中,但复调与对位,巴赫确实是鼻祖之一。
在主题渐渐模进的展开中,我们不难发现,任何轻松的旋律及乐句,它都不是完全单纯涌动出来,音乐不是由工匠来完成的,在它的技巧之外,是无穷涌动的思考与探索,即,在它的内容中大量融入了语言感与画面感,在叙述的过程中,音乐为自己的中心构建了一条以坚强为宗旨的道路,沿着这道路前行,那所有的轻快都不是无措的、无序的、与无厘的了。生命也需要这样的构建,之所以我们不能完全凭借着茫目而去幸福和忧伤,总要寻到一个合理的依据。当然,在这个合理依据到达之前,我们曾那样痛苦过。
由于家境的清寒,娱乐的内容就显得稀少或者没有。我常常把自己早期的思考问题方式归类于枯燥与巴洛克气息之中。偶尔,我把一些极为细小的生活中的场景,放置眼前,用放大镜重新观察着,发觉幸福有多么膨胀,微小的、一丁点的快乐,支撑一颗心灵在坚强中判断一切,面对一切。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的合理依据。我在一种渐渐明亮的情绪中,体味那幸福过后的知足,只有这样,才不会创就失落。
冬去春来,日子一天一天重复着度过,重复这个词意本身就是枯燥,但有了可以幸福的依据,枯燥的重复也变得有了生动和趣味。要知道,巴赫也是在这样被重复来重复去的枯燥日子中活着,他与我们一样要有温饱和奔波,在确信一门艺术被新概念超越之后,我想:巴赫的音乐就更新近于哲学了。因他比所有的别人要心平气和,比所有的别人索取低微,以及生活习性的单调,他几乎索居寡出,有一颗近于封闭的心。
在这篇乐章中,除了乐曲中段插入了加以装饰音打头的乐句之外,很少听读到再华丽与轻率的内容,似乎那个被不断演绎与发展着的主题裹了一重朴素之光,从内到外,谁也不能打扰了它的简洁。而加入装饰音的乐句,每每听来,就成为巴洛克时期音乐风格的重要提醒,你听着,想着,判断着,眼前的画面渐远了再远,你便与那个几百年前的时代重合,乐不思蜀,沉浸在其中,忘记时光。
有时,在现代影视剧中常常听到类似风格的背景音乐,但那些声音里,加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比如怒火、憎恨、复仇等等,在那些坚强与波动的节奏中,无论旋律的节奏再欢快,依然能闻到其中的火药气味,在不断上升的紧张感中,似乎被重量压迫得无法呼吸。而在巴赫的诸多作品中,没有太多的个人情绪印迹其中,或者说,巴赫是一位永远超越于时光和人的思想之神,而在展开思想叙述的大门之后,我们发现,巴赫更是一位用音乐来渲释思想的哲学家。
完毕。
暖。09年10月15日。面对并记录。
2: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感受平和
与其说要在巴赫的《十二平均律》中感受平和,更严格讲,还要感受那委婉中的严谨与古板中的灵动。我们很难做到把一部作品的起源、发展、历史背景等等挖地三尺叙述得细腻详尽,因为那需要太多的专业与历史资料完善的考证,如此会衬托文章内容教学化、生硬与枯燥,但要与用一颗心灵来完整浸入到其中而滋生的叙述就是别一番生动,乃至脱胎换骨地渗入一个新的生命,在新的角度开始切入,在新的思想里探索与思考,成全一篇生动的文字或画面,与音乐共呼吸,共命运。于是,一套完美的组合系列因此而诞生。
最早练习巴赫的作品时,深感无趣,无趣的起源是因为复调与对位的指法有它形式上的难度,说白了,一双腿朝一个方向走是容易的,相反是不成立的;而在左右手的协调培养之后,一般的右手主奏,左手伴奏织体的形式被取缔了,代替而来的是右手奏出旋律,左手亦有它滋生与行进的旋律,以相对独立的线条的叠加、交织、流动为特点的, 发出两个声部并行舒展的声音,不凌乱,细腻入微,每一个乐句都有着独立的渗透感,与巧妙的重叠感,仿佛一座正在搭建的积木,每添加一层,都有它严谨的结构与规则。
所以兴趣不是一味纯粹建立在单纯思维中的,它有着神奇的准则,音乐也一样。对巴赫的复调产生极为浓厚的兴趣,已经步入了青年行列,在一大堆世俗音乐的演出活动中,尽管没有安静与平和的心态去探索再深的内容,却也时常以巴赫的作品为休息下来的唯一乐趣,确切的说,练习巴赫的作品,是双修的行为,一来磨练不断需要灵活与协调的手指,更磨砺了心灵,它使人的精神穿越时光,越穿沉重与喧哗,而踏实地到达一个纯粹思考的境界,你的心会因此变得平和、沉静,变得更具柔韧性,在其中所有滋生的思考,都减弱了轻率与浮躁,显示着严谨与透彻的判断力,眼前越发有了方向的光明感,说真的,这比一个人在极度苦闷时点燃一支香烟的感受要超拔得更多。
有时,演出到很晚,但不能一个人休息,要与大家共享宵夜,这个时候,大家谈及到邦乔维的次数远远胜过巴赫,但冷静下,谁都知道在那内心深处,我们共同拥有着与一个时代永远无法逾越的屏障,那是黄金的屏障,是神仙与凡间的屏障,你几乎很难坚强地告诉自己:时光之内的时代,有一天会被时光之外彻底超越。摇滚乐是一团火,但它无法燃烧时光,在它血色呐喊的表白声中,总有一丝脆弱的内容存在,这一丝脆弱它无法掩盖,注定被黄金的古典之声覆盖。幸好少年时对巴赫的内容深感枯燥,却从来没有失过一丝一毫的敬畏,这就奠定了今后对他的理解和兴趣的基础,在未来会超越于学术气息之外的探索,与心灵,与思想,紧紧相连。想起来,深感荣幸。
理论上,对复调的解析也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复调结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的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是指作家在小说中提供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我想,复调的多声部是独立的,而这个世界的美却不是独立的,它需要各类不同艺术共融之后的展示,是多思维、多探索、多角度切入构思与创作,从而达到完美共鸣。
完毕。
暖。09年10月16日。面对并记录。
(附巴赫十二平均律
[
[ 本帖最后由 笨小暖 于 2009-10-24 13:4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