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195|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的小学之一——吃派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1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             我的小学之一—— 吃派饭

  听老辈人说,我们村子的人祖籍是山东。前清嘉庆年间,老祖宗用一副箩筐挑着全部家当,一路逃荒至此。见这里山水还算清秀,便放下箩筐,不走了,就在这里扎了根,这里便有了村子。我想,一开始时,老祖宗一定没有想到他的后代会繁衍成一个村子,而且是一个大村子。我曾多少次的站在高处俯看我的村子。我发现,我们的村子其实是坐落在一片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并不是一块平地。房屋也随坡就势,或高或低,缺少一种井井有条的秩序。有的地方原本是一条沟,或者是一道坎,坎上坎下也都盖了房子。坎上的人家打开后门,如果步子够大,也许能一脚踏上坎下一家的屋脊。方向也不一致,有的朝东,有的朝南,还有的很难说是朝哪个方向,就那么斜斜地一横。不是老辈人不懂审美,实在是为了采光的需要。哪个方向的阳光充足,就冲哪。过日子舒服要紧,好看不好看还在其次。
  房子大多是石头结构的茅草房。石头是左近山坡上起下来的条子石,淡青色,有很平整的面,应该属于石灰岩一类。石质坚而韧,不易碎。用它盖起的房屋,其坚固程度应该超过现在的砖房。草是四周山上生长着的黄柏草。淡黄色,茎直,中空,高可及人。秋天的时候,黄柏草成熟,割回家里,可留着自家苫房用,也可以卖钱。用黄柏草苫出的房子,细密而暖和,又耐蚀。经三五年风吹雨淋,表面一层泛出黑色,但里面仍是黄亮亮的。
  学校在村子中央,被这样的一片黄柏草的房子簇拥着。学校东西北三面各有一排房子,南面隔一道石墙,与大队部和村代销点相邻。房屋主体虽然还是左近山上起下来的条石垒成,但房顶上已不是黄柏草,是当地砖瓦窑烧出来的小黑瓦,这就比周围黄柏草的民居气派得多。学校共有七个年级。一至五年级是小学班,六七年级是初中班。当时各村小学都有两个初中班,叫小学戴帽。八年级集中在三十里外的乡中学。
  那时候,学校走的是“五?七”道路。我当时没弄明白“五?七”道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只知道不必天天呆在教室里上课,要勤工俭学,要支援农业生产。支援农业生产就是帮助生产队干活。这对于我们来说,倒是一件很乐意干的事情。棒子地里比散发着霉味的教室有趣得多,何况中午还能吃上一顿好饭呢。我们给生产队干活是尽义务,不记工分,但中午要管饭。有时是生产队集体管,有时是分到个人家吃“派饭”。
  我们都愿意生产队管饭,人多,热闹,吃得也好。地点就在队部。队部也是驴场,二者兼而合一。一溜十来间黄柏草的房子,一头的七八间无门无窗,大敞口,里面安放着几个巨大的石槽。石槽两面有洞眼,用来拴驴拴马。另一头的两间或三间,是饲养员休息睡觉的地方,兼做队部。队里大小头目商量事儿或开社员大会,都在这里。队部里有炕有锅,还有几口盛饲料的大缸,都是特大号的,个人家里一般见不到这样大的缸。
  在生产队吃饭,做饭的是饲养员,用的就是队部里的大铁锅。饭是金黄的小米饭。菜大多是“懒豆腐”。黄豆用石磨磨了,掺兑些萝卜白菜,大锅一馇就得。做法简单,吃着却香。城里人叫它“小豆腐”,但我们老家一直称为“懒豆腐”。
  饭和菜都是提前做好,装满几大缸。中午一收工,驴场里就热闹起来了。几十个学生,一人手里捧一只大海碗,盛满冒尖一碗小米饭。屋里搁不开,就暂且侵占了驴马的位置。几张荆条编的帘子覆盖在石槽上,帘子上放几大盆懒豆腐。十来个人围住石槽,闻着驴马粪尿的臊气,狼吞虎咽,噼啪作响,吃相远不如驴马文雅。
  如果吃“派饭”,饭食就千差万别,有的是小米饭,有的是棒子面饼子;菜大多都是大锅炖白菜土豆一类。好的人家,菜汤里能浮着一层细碎的油花,差一些的,就是“清水煮裤子”,汤里不见一点荤腥。吃过饭,就多了一件事,互相打听吃的是啥饭。吃得好的,面露喜色,差一点的,心里就憋着气,活儿也懒得干了。
  有一回,我们和生产队妇女一起在场里扒棒子。棒子从地里运到场院,都是带着皮的。扒棒子就是扯去棒子外面的老皮,留下最里面一层又薄又韧的叶子。用留下的叶子,把棒子或四根或两根成对的拴在一起。靠场院一侧,一拉溜埋着一二十根高大的木头桩子。拴成对的棒光子就由男人们盘放到这些木头桩子上去。这是老家储放棒子的一种方法。一排排像黄金的高塔,村外面就能望得见,很气派的。
  这回,我们吃的就是“派饭”。
  我和另一个同学分在一家。饭是棒子面饼子,但颜色灰暗,没有那种焦黄的色泽。细一看,原来棒子面里兑好些糠。吃下去,喉咙眼里有一种隐约的痛感。菜是炖大白菜,不见一星油花,正属于“清水煮裤子”那种。午后一问,果然人家吃的比我们的好。于是,我们俩就像受到了虐待似的忿忿不平起来。在人群里添枝加叶高声大嗓地描述一番后,又编了两句似通非通的“顺口溜”:谷子糠,掺谷子,白菜还有清水儿哩。我们俩手里拿着棒光子击打着拍子,数快板似的在场院里转着圈念,弄得满场院里都是笑声。管我们饭的那家妇女也在场里扒棒子,听着我们翻来覆去地念着“谷子糠,掺谷子……”时,一声不吭,脸红脖子粗的。
  多少年之后,少年时代发生的事在我的心里大都已不留什么痕迹,唯独这件事,却一直顽固地存留在我的记忆里。当时觉得痛快,后来每想起来,心里就要生出许多隐痛。那时候,谁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


2#
发表于 2009-11-2 17: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晚上有饭局,先提起,回来后细读学习。

3#
发表于 2009-11-2 17: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过往的记忆,今天读来尤为感人.质朴\动感的美文.学习

4#
发表于 2009-11-2 17: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哦。好久没见你了。先记号。晚上来欣赏吧。问好!

5#
发表于 2009-11-2 1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朴实亲切的文字,娓娓叙述往事,有涩涩的味道。
问好!

6#
发表于 2009-11-3 07: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再提下。正在欣赏中......

7#
发表于 2009-11-3 0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那个时候,上小学,没周都有半天劳动课。劳动课其实大多都是去支援农业生产。别看我们年龄小,大家干活的劲头可足着呢。尤其是午、秋两季节,收割麦子和稻子,我们大多也只是拣着麦穗或稻谷。要是任务多了,老师也会安排在全天都是这样去拣掉下的每一棵麦穗或稻谷呢。中午也能吃到“大锅饭”。记得当时最想吃的就是锅巴。是厚厚的锅巴。至今,我对锅巴都情有独钟。文章将遥远的往事再次翻阅,在这里,我们不仅回望着流逝的岁月,更多的是自己在这个年代所拥有的难忘的也是可贵的经历。深情的回溯,温润的表达。当然,温润的文字里面,不仅只有温润,也读到了一段风雨人生。精华支持!

8#
发表于 2009-11-3 08: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流年往事珍藏心中,这样的经历岂止是隐痛,现在生活好了,有多少人还对过去的生活记在心里?正如杜版所言“我们不仅回望着流逝的岁月,更多的是自己在这个年代所拥有的难忘的也是可贵的经历。温润的文字里面,不仅只有温润,也读到了一段风雨人生。”问候!

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晚上有饭局,先提起,回来后细读学习。 [/quote]
感谢敬版关注。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过往的记忆,今天读来尤为感人.质朴\动感的美文.学习 [/quote]
感谢朋友关注与点评。问好。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昙花 于 2016-8-17 22:08 编辑 <br /><br />朴实亲切的文字,娓娓叙述往事,有涩涩的味道。
问好! [/quote]
感谢朋友关注。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09-11-3 07:49 发表
那个时候,上小学,没周都有半天劳动课。劳动课其实大多都是去支援农业生产。别看我们年龄小,大家干活的劲头可足着呢。尤其是午、秋两季节,收割麦子和稻子,我们大多也只是拣着麦穗或稻谷。要是任务多了,老师也会 ...

感谢杜版这么细致的阅读和点评,我很感动。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3 15: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若水 于 2009-11-3 08:38 发表
流年往事珍藏心中,这样的经历岂止是隐痛,现在生活好了,有多少人还对过去的生活记在心里?正如杜版所言“我们不仅回望着流逝的岁月,更多的是自己在这个年代所拥有的难忘的也是可贵的经历。温润的文字里面,不仅只 ...

感谢若水先生点评。问好。
14#
发表于 2009-11-3 15:37 | 只看该作者
平实的文字,细致而感人。
15#
发表于 2009-11-3 15:44 | 只看该作者
举重若轻的记忆,欣赏佳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7 03:44 , Processed in 0.1649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