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王莽——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打印本页]
作者:
顽主
时间:
2009-12-30 10:55
标题:
王莽——一个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5 编辑
钱文忠
教授在百家讲坛节目上讲解《三字经》,讲到“王莽篡”时,用了句定性的话——史上最大的伪君子。
王莽是西汉末年的外戚和重臣,他历三位西汉皇帝,篡位建立了新朝,当时社会矛盾激化,不久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绿林起义和赤眉起义,新朝灭亡王莽身死。
历代史家对王莽的评介都不高,总离不开“篡”字和“伪君子”。记得文革时,宣传儒法斗争,书上将王莽作为儒家的代表加以彻底批判,列数了王莽“克己复礼”的种种罪行。至于封建社会,对王莽的贬低,就更厉害了,说“他表面吃素菜,背后喝参汤,公开将钱财散发,暗底下又去搜刮回来”,还有笔记丑化他的相貌,说他是“
“
丑陋异形、凸额鼓睛
”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可能是认为恶人必有恶相。
封建社会对王莽的评介之所以那么差,关键还在于那个“篡”字。封建时代,皇权高高在上,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王莽以外戚和朝臣的身份夺取刘家天下,便是大逆不道,是大罪。但是反过来看,汉末的三位皇帝根本就不称职,那个哀帝更是个昏聩之主,天下当有德者居之,更何况,篡位的也不止王莽一人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欲篡曹魏;杨坚夺北周小皇帝的龙椅子,后世评价还很高,这里又牵涉到心理习惯——成王败寇。司马昭,杨坚都是很有能力的人,尤其是杨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民众得到了休养生息,他们在世的时候,政权是稳固的,而历史总是由成功者来书写的,所以对他们的评价就很好。王莽就不同了,王莽执政时,进行了混乱的改革,不仅没有让民众得到实惠,反而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暴动此起彼伏,席卷全国,最终导致他的政权迅速垮台,其后,豪强刘秀取得胜利,建立了东汉,是为光武帝,同为刘氏政权,对王莽评价自然很差。
那么,王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
在篡位前,他是个德行高尚的人。他好学、孝顺、节俭、谦恭,他侍奉母亲,抚养寡嫂和侄儿,他节俭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记载,王莽做过黄门侍郎,射声校尉,大司马等职。按常理他是有可观收入的,但他“
散舆马衣裘,振施宾客,家无所余
”,他
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穷人,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而他自己的夫人“衣不曳地,布蔽膝”,连一件象样的衣服都没有。
如果单单节俭也就罢了,如今社会上也有些老人一辈子简朴,却把积蓄捐献出去的,但王莽不单单是做到了这些,他还公正无私,王莽的儿子杀死家奴,他就逼其儿子自杀,于是获得好评如潮。在那个时代,王公贵族的子弟杀死个家奴,顶多是受到罪罚,不至于抵命,王莽让他儿子抵命,能正是不殉私情吗?
如果不殉私情也就罢了,王莽还关心民间疾苦。他发起了个轰轰烈烈的捐款运动,他和太后带头捐出巨款,王公贵族效仿纷纷解囊,在长安为灾民建房。远在汉代的王莽就已经知道要关心弱势群体了。如果单单关心弱势群体也就罢了,顶多证明他有超前意识,可他还有别的长处,他特别关心文化建设,他在全国征集数千各类学者,为学者建住宅。
你说,他算不算好人呢?
是好人,是难得的大好人!用现代话语表述,王莽就是个占领了道德高地的人。他也正是靠他的德获得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好评,职务越升越高,最后权倾朝野,甚至掌握了皇帝的废立。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里这样写道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可见,连同为知识分子具有悲悯情怀的白居易也不认同王莽,反而断定王莽的好,都是为了夺权而装出来的,是在演戏。
王莽是个爱好名声的人,所以人们评论他“匿情求名”,王莽篡位前如此,篡位后更是如此。他建立新朝后,要让他的天下成为王道乐土。于是,他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变法。他的周礼改制的包括
6
条主要内容:(
1
)“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来解决土地问题。
(
2
)改奴婢为“私属”,亦不得买卖。
(
3
)实行“五均六莞”,即在国都长安及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由政府经营盐、铁、酒、铸钱和征收山泽税。 (
4
)改革币制。
(
5
)改革中央机构,调整郡、县划分,改易官名、地名
(
6
)改变少数民族族名和首领的封号。
应该说,王莽改制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消除不平等现象,是为了建设一个金灿灿的新世界,私人不得买卖土地抑制豪强兼并土地,恢复王田制是把多数土地收回国有,顺带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不得买卖奴婢,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人的地位平等,政府管理五均赊贷及管理物价,征收商税,是为了实现对经济的调控,防止不法商人扰乱经济,增加朝廷的财政收入。联系到前面,他接受“禅让”之前的做法,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设想,假如改制成功,增加的收入将用来为饥荒的民众建设房屋,那将是项空间宏大的工程。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有理想者千千万万,但多是空想,努力去践行者有几人?去做了的已经寥寥无几,能在全国范围去实现的,就更少了,只有王莽一人。
只可惜,愿望善良,出发点好,不等于就能办成好事,王莽的改制看起来很美,实则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没有切合实际,更无可操作性。他的改制自推行后便受到各种抵制,成为好心办坏事的典型。
土地改革和奴婢私属制在贵族、豪强的反对下,一开始就没法实行。评定物价的权掌握在贵族官僚手里,他们正好利用职权投机倒把、贪污勒索,反倒增加了人民的痛苦。币制改了好几次,钱越改越小,价越作越大,无形之中又刮了老百姓的一笔钱。
当时的生产力很落后,王莽欲增朝廷收入,势必加税赋,这就使得民众的痛苦增加,实施井田不顺畅,既侵犯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又因为无力兑现美好承诺而遭到贫穷百姓的埋怨,改制失去了社会基础。更糟糕的是货币改革,从居摄二年至天凤元年
8
年之间,朝廷进行了四次更币,平均不到两年就更改一次,以货币贬值来掠夺百姓的财富,失败的货币改制极大地激化了社会矛盾,为政权的崩溃埋下了祸根。除此之外,王莽还随意变化行政区划,改变地名,给行政管理带来很多不变,王莽的这种改革,纯粹是穷折腾,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导致王莽以前积攒的名望在一次次的乱折腾中消耗殆尽,他最终成为人见人恨,人人诅咒的角色。
本来,“使自己信息的接收达到最大化以及减少听众对竞争性信息的接收”,
已是汉代某些政治人物操控舆论常用的伎俩。而王莽最懂得通过控制舆论来影响民心,进而影响政局,他在篡位前已广泛地利用权力来操控舆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平帝元始四年春,王莽遣八位特使“分行天下,览观风俗”,其实是去宣传王莽的功德、镇压不同声音(专行诛赏)、统一舆论(采集颂扬性歌谣)。特使回朝后竟然收集了三万言歌功颂德的所谓“民谣”,有两位特使因为不愿意附和王莽,
不得不隐姓埋名,躲避灾祸。王莽最喜欢听好话,当上皇帝后,也不能正确面对来自民间的反对声音,改制在推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受到抵制,对此王莽不去分析原因,反而以强权威逼。例如,由于货币的比值不合理,民间出现盗铸私钱现象。对此王莽采取的对策是“以私铸钱死”、“一家铸钱,五家坐之,没入为奴婢”;王莽集团还规定,对胆敢说“井田圣制”坏话的人,违反法令造谣惑众的人,都要押送到边疆去。凡之种种,无疑是王莽集团快速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王莽阿谀奉承、喜谄乐媚,后世评论他“以献媚摄权
,
以喜谄身亡”。王莽最后的结局也很悲惨,起义军打进长安后,他逃到渐台,被商人杜吴杀死,人们怨恨他的长舌欺骗了天下,割下了他的舌头切碎分食。
其实,比起历史上很多骄奢淫逸,凶残无道的帝王,王莽尚算不上十恶不赦。即使他有过很多伪善的表演,他也应该算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他曾经尖锐地批评土地兼并造成的贫富分化,指出当时的
权势之家占田无数
,
而贫弱之人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但他的圣田制,名义上是将土地收归国有,实则是将土地收到他的王莽集团手中,
贫穷百姓并没有获得实惠,因为在封建社会,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王莽
将土地收将民营的盐、铁、酒等大宗商业收由官家来做。侵犯了富商大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
王莽的“
税山泽”,又使在虫蝗旱灾之中指望山泽求生的百姓,没有了活命之路。因此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致反对他。
王莽用他的道德理想绑架了整个天下,他自以为在天下苍生谋福
祉
,实则在为他的集团谋利,不仅如此,王莽集团还肆意挥霍财富,大兴土木,修建庙宇,民间女子大批选入宫中。并且连连发动对外战争,企图以此来转移社会矛盾,搞得民不聊生,所以失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copyright]版权
[/copyright]
作者:
房子
时间:
2009-12-31 11:41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5 编辑
提示朋友:本篇文章与孔子内容无关,请转往相关版块。
作者:
顽主
时间:
2009-12-31 14:05
标题:
回复 2# 房子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6 编辑
我看他是儒家,就发到这里来了,是往杂文版块转吗?
作者:
顽主
时间:
2009-12-31 14:20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6 编辑
请房斑竹删除该贴!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1-7 11:52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9:06 编辑
我看他是儒家,就发到这里来了,是往杂文版块转吗? [/quote]
此文个人感觉可归属散文文体,顽主朋友可重新发到散文版。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