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孩子的梦若在,心就在
[打印本页]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1-7 16:39
标题:
孩子的梦若在,心就在
[原创]孩子的梦若在,心就在
孩子的梦若在,心就在
(原创)心海导航
wsjwwq@163.com
周俊是我小学同学,他的成绩很一般,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县重点中学的时候,他只是勉强通过关系进入一所普通中学。我在学校住宿,每月回家一次,几个要好的伙伴聚在一起,周俊总是显得很不自信,因为他当时的成绩处在班里的倒数。他的爸爸是我们村有名的木匠,周俊读初二那年,他的爸爸得了急症住进了医院,不久后就辞世了,就在那一年,周俊辍学回家作起了小木匠。当时,知识对于我们那一代孩子来讲,考上大学就意味着走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为此,我们几个读中学的伙伴都为他感到惋惜。
我读高二那年春节,几个在外面读书的伙伴聚在一起喝酒,也许是我们临时决定才通知了周俊的缘故,他来得最晚,也是喝酒最多,醉的最快的人,他情绪激动,言辞偏激:“你们都是读书人,我仅是一个小木匠,我知道,你们瞧不起我,我不在乎!将来做家具你们总有求我的一天,信不信?!!!……”他呆滞的目光充溢了自信和自强不息。当时几个伙伴气不过,居然和他争吵了起来,大家纷纷指责他多疑,不欢愉的气氛中,每个人都喝醉了,最终不欢而散。从此之后,我们几个就很少在一起聚了,第二年,几个伙伴中有三个步入了大学的殿堂,其中包括我。
时光冉冉,我们读大三的时候,家里的伙伴们相继都结了婚,听说他们的家具都是周俊一手设计制作的,并且手艺精湛,年纪轻轻他还居然收了徒弟,家里的几个伙伴都很钦佩他。我大学毕业后,因为没有好的社会关系,只好在老家做了一名最不被大学生首选的普通教育岗位,其他两位伙伴凭借关系进了市里的工厂,当时的周俊已经小有名气,他的技艺和创业领域已经发展到了城市里,尽管他忙的很少再回乡下的家里,可我结婚那一年,他还是领着几个弟子亲手为我做了一套家具,直到现在,那套家具的风格依然流行,依然招人喜爱。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我和他坐在院里的小桌上,他几个弟子挑灯夜战,我俩就着一盘花生米喝酒聊天:“在咱几个伙伴中,你是最成功的!”不知不觉中,我喝的满脸通红,醉意朦胧地说着掏心话。
“我和你相比,在文化方面,我一直都是感到自卑的。”周俊此时也已口语迟钝:“中途辍学是没办法的事儿,成绩糟糕透顶,上学简直成了我的刑场,对木匠活主要是因为兴趣,他能使我找到在学校找不到的快乐,当时我还赌气的想,你们在学校是在做一种学问,我把一门手艺学精同样是一门学问!”
“其实你很聪明!”
“嘿嘿!一个人一个活法,其实每个人都有聪明的一面,上帝是公平的,每个人都有不太擅长的某些东西,但总有自己许多擅长的东西存在,就象我不擅长读书,可我擅长琢磨一些木艺,因为我喜欢,我有兴趣。”
“周俊,前几年我们几个都在读书,只有你辍学在家,你当时有没有一种失落感?”
“失落感到没有,只是你们几个和我变的疏远起来,我好象受到了某种伤害,我娘看出了我的心思,他经常对我说:有没有出息完凭靠自己,把一件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地步,全天下人都会瞧得起!‘把一件事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地步’这句话对我太重要了,后来这句话成了我的一个梦想,于是,我不断为自己的心理和精神施加压力,后来经历了你所想象不到的挫折,之所以战胜了失败是缘于我有一个梦想,我非常感谢我娘!”周俊的脸上没有了当年的自卑和自傲,多了不少的感恩与自信。“现在我已在市里创办了一家装饰公司,虽然困难重重,但我相信自己很优秀,没有哪一种困难能够把我压跨!你现在的工作也不错,要不想平庸,就想想我娘对我说的那句话。”
“可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总有一些孩子混日子!”
“世界上是没有笨学生的,不好好学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孩子的梦想取决于老师和他们家长的心态,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突然间,我仿佛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伤害,感觉自己这名大学生,在一个连初中都没上完的人面前,自己的知识层次显得是那么的单薄和狭窄,一种挫败感激励着我的斗志,我暗暗下决心,我一定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到别人做不到的境界。
回想一下,现在已经过去十六年了,周俊在市里开办的装饰公司已经变成一家很有名气的大公司了,那两个读过大学进入工厂的伙伴,因为单位相继破产,他们也纷纷进入了周俊的门下保住了一碗饭吃,而我呢!真可谓十年磨一剑,怀揣着一个梦想始终做着孩子的研究,潜心累积着教育经验,十年后毅然辞职创办了“择差”教育。
六年过去了,正如周俊说的一样,生活中本没有不好的学生,不好!是缘于我们有些家长的教育心态。随着身边走出成长怪圈的孩子的增多,从转化这些孩子学习心态的轨迹中,家庭教育凸显的危机不得不让做为家长的人们尽快警醒起来。天下的父母都渴望孩子拥有成功的人生,而一个人的成功,是需要孩子健全的人格与智慧有效结合达致心理上的一种和谐,有太多的父母只是一味追求孩子的成绩,而逐渐缺失了对孩子人格和心理上的疏导,只是急功近利的在百般呵护中,愚昧替代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尽管这样为孩子躲避了一时成长中的挫折和某种心理上的伤害,可这些逐渐长大的孩子,性格脆弱的像一根豆芽菜,对待事物任性固执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只会接受家长的“爱”,并不懂得献出“爱”去尊重家长是自己必须承担的一份责任,孩子失去了这种本能和天性,家长的说教只能使孩子感到空洞无味,促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过早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突然出现在了小学;孩子越来越会享受,吃一点苦就叫苦不迭;孩子平时大话连篇,但总是说话不算话,朝立夕改,经常立志就是不立长志;遇表扬就沾沾自喜,遇困难就偷偷逃避;我的孩子怎么变的悲观消极、无欲无求……
以上种种是因为孩子缺失了做人的梦想,缺失了对每一天制定新的希望。我们的应试教育和家庭教育似乎让许多孩子的成长步入了一条死胡同:梦想就是好成绩,好成绩就等于优秀。其实,成绩优秀并不代表做人优秀,更不代表做人的成功和将来事业的成功,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看待孩子的成绩,只是一味极端的追求成绩的优秀而忽视孩子梦想的绚烂,对有些孩子就是一种悲哀,他的成长就像一株小苗从此丧失了阳光!所以,孩子的成长总存在不擅长的某些东西,但总有孩子擅长的,只不过没有被我们发现罢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孩子,如何去发掘和欣赏孩子存在的优点,对有些孩子不妨来个曲线救国,因势利导,只要达致孩子的梦若在,自然心就在!
作者:
清风盈袖
时间:
2010-1-8 16:04
欢迎新朋友,本版帖子围绕企业文化创新入题.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1-13 11:01
这个帖子已经在散文版发过了~~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3-2 14:24
标题:
现代父母的十件糊涂事
现代父母的十件糊涂事
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一、 想太多
对儿女有过多的担心,例如:担心孩子课业跟不上、担心孩子不适应、担心孩子交到坏朋友等。
二、 做太多
替儿女承担太多的责任,例如:接孩子上下学、替孩子拿书包、替孩子复习课业等。
三、 骂太多
情绪迁怒时,不理性的话往往脱口而出,结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造成亲子关系恶劣。
四、 给太多
无论是物质生活的补偿,或是口头上的赞美,有时候给了太多,造成孩子不知感恩或自我膨胀。
五、 要太多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点,结果安排了过多的学习,让孩子大感吃不消。
六、 玩太少
亲子之间太少有趣的休闲活动,欠缺开怀大笑的共同回忆。
七、 “坐”太少
亲子之间少有坐下来聊天谈心的习惯
八、 知太少
可能忙于工作,可能忙于家事,结果忽略现代信息吸收,亲子间只能谈些日常琐事。
九、 爱太少
父母当然关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在行动表达上,总是还不够具体和明确,使得亲子相处上,减少了互动的润滑剂。
十、 变太少
亲子相处模式一成不变,忽略自我省察和不断调整,以致孩子越跑越远。
无论如何,尽管我们犯了以上十大错误,或只有少数几项,只要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就该庆幸还有成长的空间。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3-13 13:38
标题:
管孩子,爸爸的方法更有效
管孩子 爸爸方法更有效
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都说“男女大不同”,这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而在管教孩子上,这种不同更是明显。比如,孩子哇哇大哭时,妈妈总会忙不迭地去抱,爸爸却常常瞥上一眼,然后任由他去闹。或许有些人觉得,爸爸的办法有点过于冷漠,但有时,这反而更有效。 6月15日,美国CNN网站撰文指出,虽然并不提倡妈妈去照搬爸爸的育儿方法,但向他们学习一些窍门还是很有必要的。
让孩子去冒险
对母亲来说,孩子做危险的事是不可接受的,比如爬栅栏,站到高椅子上够东西。母亲如此反应,是因为在怀孕期间便形成了对孩子本能的保护心理,任何风险都不想让孩子承担。但是,如果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什么是危险,长大后很可能缺乏冒险精神。
所以,当父母在这个问题上有分歧时,妈妈们不妨把眼睛移开,要相信爸爸绝对不会置孩子于真正的危险中。
相信专家,更要相信自己
当爸爸对妈妈说,你应该这样教育孩子时,妈妈经常会反问:“你怎么知道你的方法就是对的?专家可没这么说!”
从专家那里获得的信息固然重要,但相信自己的本能同样重要,毕竟,没有谁比你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父亲的感觉是对的。
别太在乎细节
爸爸给孩子穿衣服经常穿反了,妈妈会为此喋喋不休。这是因为女性有追求完美的天性和更强的责任感。其实没有必要在这些细节上苛责男性,毕竟其他人不会说:“爸爸怎么能给孩子把衣服穿成这样!”
像孩子那样行事
很多父亲喜欢在陪孩子玩时装疯卖傻,而母亲只是关心孩子该吃什么,做什么。其实,对事情太斤斤计较,生活就没意思了。妈妈们不妨反过来试试,也在孩子面前装回疯,有时候幽默可以帮你走出困境。
对孩子“冷”一点
孩子提出某项要求时,父亲的反应通常会更冷淡一些。因为他们更希望孩子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感,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所以,与母亲相比,父亲对孩子“冷漠”不是坏事。
不要逼孩子太甚
母亲与孩子发生争执,一般的想法是“你爱妈妈,就该按妈妈说的去做。”父亲在与孩子有矛盾时一般会选择妥协,让他做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其实,处理这类事情,灵活一点会更好,退一步海阔天空,对孩子也是如此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3-13 15:06
再次关注。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10-3-15 15:32
美国优秀教师给中国家长的十条建议:
一、尽量表扬孩子。孩子具有一定的自信心,才会肯去学习。要使孩子每天都感觉到他在学习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哪怕是改正一个缺点。
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内容和实际进步程度。家长要多询问孩子最近学习了什么,掌握得如何等。
三、经常给孩子制订几个容易达到的小目标。这样可以使孩子感觉到能够做到,孩子有自信心,从而有利于孩子发挥出潜能。
四、刺激孩子的学习欲望。要抓住生活中的各种机会让孩子练习。
五、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让孩子学会洗碗、洗手帕,整理自己的床铺、用具,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六、在孩子面前做表率。
七、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议论教师,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贬低教师。
八、定下家庭学习规矩,并且自始至终执行,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息习惯。
九、引导孩子善于提出问题。要培养孩子多问为什么。
十、要使孩子重视上学,尽量避免孩子缺课的情况发生。
如何培养一个有灵性的孩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 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
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
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赴美国读本科,一年后又因突出的成绩脱颖而出。在全美的一个化学竞赛中名列前茅。大学毕业,有7、8所知名大学发来邀请函。最后,她选择了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
这个事例反映了当前学校传统教育的弊端。传统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他们忽视孩子们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用同样的教材,做同样的练习,要求同样的步伐,用同样的试卷。这样就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硬逼着孩子反反复复地讲,反反复复地练,只让孩子觉得别扭而厌学,使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消失殆尽,失去孩子原有的灵性,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不错的了。
这个女孩很幸运地进入了北京八中少年班,该学校以善于培养智力超常的儿童著称,学习环境宽松,能发挥孩子们的个性优势,使这个问题学生成为了优等生。
二、宽松环境,发挥孩子个性优势
北京八中还有一个男孩,读小学时不爱做作业,他的道理是:“作业不就是让我们练习嘛,我懂了,为什么还要做?” 她妈妈先去找老师商量,孩子都会了是不是可以不做,老师没有同意。后来妈妈就模仿儿子的字体天天帮着他做作业。妈妈认为:重复劳动会把孩子的创造性磨灭了。据说就是这个孩子让少儿班的老师定了条“规矩”:通过老师测试的孩子,可以不用做作业。
更有意味的是:这个男孩有个小表哥,小时候和他的智力差不多。小哥俩曾比过看谁爬墙的办法多,结果是不分伯仲。可是表哥在做作业时常因为错写了一个字就被罚写100遍。到后来,他的精力被这种惩罚罚没了。
练习并不是越多越好的,题海战术也许短期内会使孩子得到高分,却会加重孩子的负担。孩子作业的量以应以掌握知识为目的,适当地复习以加深印象。由于学校布置的作业是以大多数同学为标准的,因此,在孩子已掌握了知识的前提下,可充许孩子不做作业。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那些简单重复的题目,那样会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缺陷而磨掉,导致孩子的厌学情绪。少做点题目可让孩子把重点放在培养学习能力上,孩子的后劲将是很大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平和的心态,不要把分数看着唯一。
三、期望过高,让孩子苦不堪言
扬扬成绩很一般,但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便想法让孩子进了名牌中学。这个学校都是各个小学的尖子,每年升入重点高中的学生都在95%以上。初中三年,扬扬承包了所有的全校倒数第一名,最终还是没有考取理想的高中,又留下来复读。
像扬扬这种情况大家可以想象得到他在学校的处境。进入重点学校或重点班能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固然有它的好处,但如果长期让孩子处于那种的差距很大的学习环境中,容易让孩子丧失信心。像扬扬这样的孩子如果到的是普通中学,就不会有这种烦恼了。
有一位网名叫苦心的人,他说:“孩子进入中学后,每天做作业要到晚上22:30或23:00左右,周末的时间也全用上了,可还是完不成作业。经常出现前课的单词未记完、以前的数学内容未掌握的情况。每晚搞得太晚,疲惫不堪,又影响了新的课程的消化。”我说:“如果他实在完不成作业,就暂时和老师联系一下,少做几题,集中精力把题目真正弄懂。”还有人劝他离开这个学校。可他觉得,这就说明他失败了,心里难于接受。
有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愿正视自己孩子的差距,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只能把孩子弄得疲惫不堪。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要让孩子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像这位网友的孩子,应该把学习目标定在掌握基本概念上,让孩子先做相对简单点的题目,如练习册上的A类题目,在数量上也可少一点,把题目真正弄懂。其实基本概念就在A类题目中反映出来,做题目关键在于弄懂而不在于多,考试时基本概念题占有相当的份量。惟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前进。
四、因势利导,让孩子享受学习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不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风格也会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有灵活的教育机智,因势利导。这样,孩子才会处于一种愉悦的心理状态,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要充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如有的学生喜欢通过讨论强化自己知识,也有的学生喜欢静静地独自思考。对前者我们应尽量营造一个讨论的氛围,而对后者,我们就应给他们提供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还有的孩子喜欢通过构词法来帮助记忆英语单词,而有的同学则善于通过阅读来增加词汇量。对前者我们可给孩子提供有关构词法的书籍,对后者则须提供一些水平相当而又有趣味的英文阅读材料。有的孩子喜欢做摘抄,而有的孩子却习惯反复阅读所喜爱的文章,这都能达到提高写作水平的目的。所以对后者就不一定非得要求孩子去做摘抄,提供一些相应的课外书籍让孩子读同样能达到学习的目的。
要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引导孩子。如有的喜欢追星,可通过给他们讲解明星们是如何成功的,以激发孩子积极上进之心;如对个性强,自制力也相应强点的孩子,可让他们自己制定相关规定,这样,孩子觉得受到了尊重,就比较能自觉地遵守了;而对于自控能力相应较弱,却喜欢“戴高帽”子,也相对比较听话的孩子,则可用表扬与惩罚相结合的方式,给予适度的监督,以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
五、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一个好的父母想造就一个孩子的好前程,春天提醒注意以下几点:
一:把孩子视为家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让孩子自由选择并不是说父母就无所作为,父母可以引导,可以帮助分析,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如果孩子选择错了,她自己将承担责任,一旦意识错了,她能很快改正。如果是你帮她做的选择,即使对了,她也不一定会做的很好;要是错了,她会怨恨你,因为责任在你。
二:认真耐心的倾听孩子的意见,要与孩子做朋友,家里就不能搞“一言堂”完全由家长说了算。尤其是遇到孩子有关的事情,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商议,听取孩子的意见,对的意见要接受,不对的意见要做出解释。当家长就家里的某件事做出决定时,也应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会感到自己是家里平等的一员,在以后会积极为家庭着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事情本事的完成。
三:争取理解孩子,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理解孩子的愿望,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同时也要向孩子敞开自己的胸怀,让孩子了解父母的思想,感受父母的喜怒哀乐,争取孩子的信任和理解。这不仅能帮助家长真正成为孩子的朋友,而且有助于家长更好的引导孩子成长。
四:对孩子成长的过成中要用摆实事、讲道理的方法。不要轻易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发指令,要尽量引导孩子去思考。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对于问题,应通过谈话、协商,取得相互间的沟通和理解,最后求得公正合理的答案。
五:做孩子的朋友,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原则,迁就孩子的错误。我们强调给孩子发展兴趣爱好的自由,但并非自由放任。应该把握一定的尺度、提出严格的要求。孩子确是错了,就不能任何迁就,一定要严肃指出,并做出相应的解释,以免下次重犯。如果是自己错了就敢于向孩子承认。要用自己的言行、作风给孩子做出表率,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
六:主动和孩子交流心里想法。与孩子沟通,目的是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将自己的见解和要求向孩子说清楚让孩子明白父母的意思,便是沟通。其实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因为那只是单向性的,目的只是让孩子了解父母,要求孩子能做到父母所期望的。这些父母是否想过:你们要求孩子听话和了解你们的意思,但你们有没有了解过孩子的想法?沟通,要求父母主动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向孩子表达,同时多倾听孩子的心声,互相倾听,互相了解。这样,才能了解孩子心中的所思所想,而后“对症下药”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孩子健康成长。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10-3-15 15:34
最好不要对孩子说下面十句话:
1. 你为什么就不能够象-----
孩子被对比,很可能增加他们本能的敌对情绪,甚至耿耿于怀.
应该向孩子讲清楚你的具体要求.重点放在你希望他改变的不良行为上.
2.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
被话刺伤的孩子只会心生叛逆,把事情弄得更糟.
要和颜悦色,耐心讲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3. 你简直笨到家了
这话只能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有的因此产生自卑感,不求上进.
家长正面积极的鼓励和卓有成效的帮助,才是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掌握生活本领的根本方法.
4. 走开,能不能让我安静一会儿
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多余的人,产生无以名状的孤独感.
倘若你的确想独自呆一会儿,可以耐心向孩子解释:我很乐意与你在一起,只不过现在太忙,请原谅.
5. 少罗嗦,闭嘴
孩子会认为父母对我的意见一点也不重视.长此下去,孩子会变得毫无主见,依赖性极强,把自己看 成一个无足轻重的人.
6. 老老实实去做,不然-----
空洞的威胁最终将损害家长的威信.孩子反而会继续自己的不良行为.瞧你怎么办.
最好办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偿罚手段.
7. 妈妈求你了
教育最怕出现奖励不管用,惩罚不能使.孩子软硬不吃,但千万别说妈妈求你了.说这话就意味着父母缴械投降,孩子会从心里更加篾视你
8. 我没本事
和孩子谈话时把自己的自卑感表露无遗.绝大多数孩子的自卑感是由家长诱发的.
父母如果能坚定自信,乐观向上,那么孩子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的.
9. 揍死你
当你说这话时,表明你再也拿不出什么好办法了.这是一句根本无法兑现的大话.孩子并不会因此而停止他的活动.
10. 你滚吧,想去哪里去哪里
最后通牒式的话让孩子没法应对,他虽然不想离家出走,但更不想就此低头.任性的孩子可能会逞一回英雄,真的离家出走了.
应明确指出孩子的错,即使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让他感到父母的慈爱和关切 .
你的孩子,你不管谁管?
你的孩子,你不爱谁爱?
请你别忘了每天把这份礼物送给孩子们:
1.让孩子无拘无束
2.教孩子关心别人
3.发自内心地大笑
4.表扬得有技巧,鼓励孩子自信心
5.让艺术走进孩子心灵
6.微笑,让孩子懂礼貌
7.适时地让步
8.给孩子展现自己的机会
9.教孩子鉴赏他拥有的东西
10.让孩子掌握新的技能
11.教他控制自己的行为
12.教孩子懂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3-18 15:06
标题:
[原创]我很尽心,可孩子的成绩让我伤心
[原创]我很尽心,可孩子的成绩让我伤心
我很尽心,可孩子的成绩让我伤心
(原创)心海导航QQ:949771208
文清是一名读三年级的小学生,她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文凭,工作环境舒适,辅导孩子的时间充沛。孩子的早期教育很成功,四五岁的时候,就能背上百首诗歌,跳舞唱歌画画讲故事人见人夸,在家属院附近是闻名于耳的小精灵漂亮公主,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就连邻居和好朋友都愿意领着文清串门遛弯儿,孩子就象家庭中的一面旗帜,飘到哪儿就会红到哪儿。
读一年级成绩还不错,读二年级成绩跌落到了中等偏下,这下妈妈慌了神,家庭辅导越来越不见效果,跳舞唱歌画画等兴趣班一个个陆续终止,语文数学补习班接连跟上,这个班儿不行另换一个,补习班换了一茬又一茬,不同的老师换了一拨又一拨。三年级成绩落在了倒数,学习成绩不行,行为习惯也出现大的逆转:撒谎越来越严重、平时做事丢东落西,任性固执不听劝,妈妈的赏识、批评就像刮了一阵风,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惊不起任何涟漪。爸爸妈妈欲哭无泪,不知道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差错,还是孩子确实不争气……
经过和文清妈妈的一番沟通后,我似乎找到了孩子学习中的一些症结,但又不敢肯定,虽然执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历经的学生个案数不胜数,但是教无定法,我感到,必须接触文清后我才能下结论。整整一个上午,孩子的问题终于暴露无余,我肯定了自己的判断:文清被动的学习行为是妈妈一手缔造的,那就是家庭教育的误区“陪学”。
文清从读一年级开始,从没有检查过自己的作业,都是妈妈帮助检查,出现错误有妈妈讲解并让孩子纠正,交给老师的作业工工整整无一错误,其实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往往能反映出他们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妈妈对文清作业内容的过多的辅导,已经掩盖了文清的真实情况,这样老师就忽视了孩子具体的学习过程,影响了老师对学生真实水平的认知,总觉得孩子的成绩还不错,即便出现考试时的误差,老师也会认为是合理之中的波动。一年级的课程浅,再加上文清的早期教育功底,在班里跟课不成问题,表面看似风平浪静,这恰恰掩盖了文清的学习动机和畸形心理的形成。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孩子的学习属于完整的个人行为,其大脑神经与身体的各个部位的神经是紧密相连的,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像力等因素的协调地运动,这样大脑就不会疲劳,正如高速公路人为设置许多弯道,错综复杂的路况刺激着司机的脑神经,而乘车人却是一路梦乡到终点,这是乘客对司机产生的依赖心理所致。文清的妈妈为了监督孩子不走神、姿势端正,还时时操心对孩子的作业进行及时的辅导。她的这种做法逐渐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认为反正有妈妈在,有不会做的题也不用着急,时间长了,就养成懒得动脑筋自己解决作业中的问题,久而久之,造成文清做事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升入二年级,随着知识的加深,文清已经变成了“能学习”而没有“学习能力”的孩子,一旦家长不陪伴在旁,作业质量就会大为降低,因为缺乏自觉性、主动性,被动状态下的作业常常丢三落四、错误百出。这样,就会更加惹恼家长,并加倍提高对孩子的警惕,写错了字、抄错了题,都立刻被指出来,有时还搀杂着唠叨和伴随着拳脚相加:
“我刚讲的内容,你怎么又做错了,认真听了吗?”
“这个字我昨天就教会你了,为什么还写不上来?”
“写作业,别东张西望,你就不能一心一意吗?!”……批评声和噼里啪啦的巴掌声汇成了家庭教育“陪学”的“邪揍”曲。我们经常讲,物极必反,家长越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越是监督她的一点一滴的错误,孩子越是错误百出。文清每次写作业都变得小心翼翼,戒备重重,当然,家长不要高兴,孩子的小心和戒备不是用在学习中的,而是如何防范陪读者的恼怒。现在的孩子都是聪敏透顶的,文清也不例外,因为不会做的题绝对要问,会做的题又不敢保证则必须也要问,于是,孩子的反暴力手段就有了: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给我讲一下吧!”
“妈妈,我这个字忘了,能写拼音吗?”
“妈妈,我列的这个式子对吗?”
“妈妈,这个字念什么?”
“妈妈,我做的这道题对吗?”
…………
孩子的耐心和疑问把妈妈搁浅在了浅滩上,即下不了水,又上不了岸,即打不了,又缺失了骂的理由,陪学效果不佳,不陪学孩子就更不学,恶性循环,家长和孩子在怪圈里越陷越深……虽然文清妈妈发觉家庭教育已经力不从心,极力想通过补习班挽回孩子的成绩,但是,文清已经养成了懒于动脑筋的习惯,上学变成了走形式,课程越跟不上,孩子越是丧失学习兴趣,再加上大多补习班跟学校上课的方式雷同,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不能从孩子心理角度进行有效疏导,燃不起孩子自主学习的欲望和激情,依然接受被动的灌输,进步起来当然就不太明显。
一般像这样的学生调整起来都比较慢,尤其成绩跌落至倒数,而家长往往都带着紧迫感的心理,想让孩子尽快提高,事实呈现出来的常常事与愿违。因为一个孩子学习习惯的养成,是经过了日积月累的过程,就像“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样,一场大病的来临,在数月前或数年前就有了征兆,只是不被我们重视罢了。如果孩子的成绩出现断层较小,成绩会提高的很快,我教过的众多这些学生中,短期内学习成绩提高了,家长就急着让孩子返校,三两个月后,孩子又被送回来了,家长还一脸的无奈:“王老师,他怎么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凡是这样的学生,抗干扰能力都非常差,文清来到我这儿的前几天,看似她爬在那儿写题,可她的脑神经习惯性的极力想听到任何一种声响,她的思维和注意力瞬间就被吸引,一旦遇到难题,她就垂下美丽的大眼睛,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满脸的无精打采。对待这样的孩子,首先把她所学的知识领域范围缩小、降低,从培养她的学习兴趣插手,逐渐找到她的学习激情点。刚开始,我基本上是从一年级的知识领域插手,从几道题、十几道题、逐渐到能够独立完整在规定时间完成一张试卷,会做的题,迅速拿下,不会的,暂不必深思考,可以暂时放过,当然,我们所选择的题型,都是较简单的,基本判断她能拿下90分左右,由浅入深,每隔一周进行一次经验交流,语言要平缓、肯定,优异处要大加赏识和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最容易在孩子的大脑皮层形成强烈的兴奋点,这兴奋点是建立在自信、自立、自强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不容易受其他兴奋点的干扰,为了展示自己的荣誉和成就,孩子就像站在了表演的舞台上,每一个脚步,每一个动作,她都要发挥的细致入微,思维被知识吸引,自然就会淡化周围干扰自己的环境。一般通过一两个月后,孩子就会进入并保持对新鲜知识渴望的学习状态,这时孩子犹如一块海绵,他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这种学习状态是主动的,自信的,循序渐进,孩子会逐渐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达到真正的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孩子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8个月后,文清顺利返校,成绩有倒数上升到了上游,现在一年过去了,文清在四年级的成绩一直很稳定,并且还当上了班干部。
在当前独生子女较为普遍的社会家庭中,的确有众多的小学生家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家长,常常在孩子写作业时,自己搬把椅子坐在孩子身边,不时督促孩子别走神、保持姿势,孩子遇到不会做的题,父母也挺身而出或直接讲解,帮助孩子渡过“难关”。家长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对孩子的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家
长这一行为属于十足的“吃力不讨好”之举。所以,培养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比教会他知识更重要!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3-18 15:51
再次关注并希望经常在这里读到作者的文章。
作者:
suncit8842
时间:
2010-3-20 05:26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3-20 07:45
广告帖子,一律屏蔽。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3-22 16:34
标题: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娇儿
我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娇儿
(原创)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连日来我不断接受各地家长的电话咨询,有一位母亲来电的次数最多,每次通话的时间最长,每找到一位老师,她就象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希望尽快能够拯救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小时侯和天下许多男孩子一样,聪明、活泼、可爱,在家长的百般呵护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直接受父母的爱,很少付出爱去感恩,读小学的时候,学习成绩还不错,他几乎成了家里的希望和骄傲。小学毕业,他考入了一所不错的中学,尽管学校离家有些远,并且学费昂贵,但教学质量高,家长还是倾其所有交了几万元的学费,期待孩子能顺利度过六年的中学生活,第一年成绩很理想,到了初二就出现了变故,由于多年受家长的种种呵护,孩子的自理、自立、自强和自爱能力薄弱,加上突然住校独立,禁不住外界花花世界的诱惑,也就是适应环境的免疫力低下,逐渐和同学一起偷偷上网吧玩儿游戏,慢慢的就陷了进去,觉得在生活中得不到的一些东西,在虚拟的世界中可以满足自己。在网络游戏中只要他愿意的都可以做,比如他喜欢谁就可以和谁去结婚,不喜欢谁就可以把他杀掉,完全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他扮演成了武艺高强的侠客,在武林界为所欲为,尽情地做着他想做的一切事。很快地,不通过努力就能获得成功给了他很大满足感。
初二的学习越来越紧张,他觉得学习越来越枯燥,加上自我约束能力又不是很强,孩子的心灵开始扭曲。为了孩子学习,家长开始把家搬到了学校,在附近租了一套房子陪着孩子上学,刚开始的好言相劝无济于事,后来就是拳脚相加,从此孩子似乎变了一个人,固执、脾气暴躁,不愿意和家长亲友交谈、沟通。
他说谎,逃课,学习成绩也只能勉强维持。跌跌撞撞总算进入了高中,可他残不忍睹的成绩再也无法听懂老师的授课,随着年龄的长大,尽管网络的沉迷有所收敛,但他又无法面对枯燥的学习,同时又结交了不太好的朋友,吸烟、喝酒、夜不归宿、打群架时常发生,今年读高二,已经
19
岁了,
父母陪着他读书,工作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经济能力越来越拮据,为了孩子,两位老人哭过、恨过、疼过,咨询过专家无数个,大都是一些教育理论,什么关心、理解、多沟通交流等等等,这些在孩子面前根本不起任何作用,孩子娇纵任性,自以为是,要静下来刻苦学习,他下不了决心;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找份工作补贴家中的经济,可他又嫌脏、累、苦,他又给家长说着好话要读书,就这样说话不算话,不断的出尔反尔,这位妈妈欲哭无泪,到现在,伟大的父母之爱丝毫没能触动一名近乎青年的铁石心肠,他反而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位妈妈在电话里哽咽着对我说:
“
王
老师,我们两口子时常痛哭,好象我们不是在养育儿子,似乎在
”
清还
“
不知是哪个前世留下的孽债,孩子就像一张狗皮膏药,让我们两口子欲
“
活
”
不得,欲
“
死
”
又不能
……
我倾听着这位妈妈的倾诉,多次都无语凝噎,我
“
把
”
不准该怎样安慰她,我的建议提轻了,也只能是走过场说一些冠冕堂皇的大理论,说重了,又怕这位母亲承受不了,万一孩子有什么闪失
……
综合我多年的经验,我把一年前调整过的一名同龄孩子的故事讲给了这位母亲。
我清楚的记得,那位男孩叫柳风(化名),也是
19
岁,当时读高三,他的家庭情况更复杂,
5
岁那一年父母就离异了,母亲为了儿子没有再嫁,含辛茹苦将他抚养长大,儿子成了母亲所有的精神寄托,娇惯呵护可想而知,
19
岁了,连裤衩、臭袜子都是妈妈帮他洗。他的网瘾是从高一开始的,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和社会上的无浪混混打的火热,妈妈期间吃过两次安眠药,但都被邻居从死亡线上救回。柳风的家境更糟糕,母亲生他的时候年龄偏大,现在都
52
岁了,十年前就下了岗,做了几次生意都赔了钱,母子相依为命靠着每月不足
200
元低保度日,柳风读初中高中的学费都是小姨和舅父凑齐的。到高二柳风的成绩已无法跟课,当时英语仅考
20
多分,其它科目很难超过
60
分,
18
岁的时候提出过辍学,妈妈看无药可救也就欣然同意,
可他在社会上闯荡了三个多月,钱没有挣到,工作却换了无数次,最后向妈妈乞求:
“
我还要上学读书
”
。这位可怜的母亲,求祖宗告奶奶帮他转了一所学校,东借西凑交足了学费,但是,柳风安分了两个月就开始不务正业了,整天吃吃喝喝,四处招事若非,他也不提出辍学,也不好好学,妈妈的眼泪流干了,债台高筑已使这位母亲心力憔悴,病魔缠身。这位妈妈坐在我对面的沙发上,从她涩涩发红近乎呆滞无望的眼神里,我已无法看到她的眼泪,她从包里拿出一沓写满文字的稿纸,抖抖索索的递给我:
“
这是我花了几天时间写的求救信,我儿子不让我写,嫌丢人,可我还是偷偷写了,写的不好,王老师,你是文化人帮我看看,能不能在报纸上登出来,说不定有好心人来帮我们孤儿寡母一把
”
我接过足有
30
多张稿纸的求助信,从孩子的出生到离异、到下岗、到今天的落魄,上面洋洋洒洒约有万余字,每一个文字都倾注了一名无助母亲的血泪。我粗略看了一遍,心头一股说不出的滋味,眼泪悄悄溢在了脸颊上,我扭头把脸转向窗外,这是一个隆冬的季节,窗外的雪花像玉色的蝴蝶飘飘扬扬,眼前的美景几乎让我丧失了欣赏的心境,惟有一丝悲怜吞噬着我的灵魂,为了这位妈妈,为了失去良知的柳风,也为了我们当前重智轻德的教育。
我突然灵机一闪,扭头问这位母亲:
“
你的病在医院瞧过吗?
”
“
我是多年的心脏病了,上医院哪瞧得起呀!这天一冷一阴,胸口闷的喘不过气来,老毛病了,该死早就死了,想死可就是死不了
”
“
我帮你住院治疗
”
“
住医院,我可住不起!!!
”
我没有吭声,只是拿起电话,拨通了当时任一个个体小医院院长的手机,他是我很要好的朋友,我在电话里详细说明了这位母亲的境遇,并说明以老太太住院为名,斩断柳风长期对母亲的依赖习惯,促使他反过来照顾母亲,以此唤醒一名
19
岁男孩的良知,从而达到:
“
有山靠山,没山独担
”
的目的。院长听完非常赞同我的观点,并答应除收药费以外的其它费用全免。
“
王
老师,那得多少钱?我身上可没有多少钱了。
”
“
只收药费,二三百元足够,这钱不用您出,您只要做好配合就行
”
事情令人出乎意料的惊喜,柳风在别人的告知下,他风风火火的跑到医院,一看母亲输着氧,打着吊针,一副病入膏肓的样子,这位
19
岁的孩子顿时哭了,他三步并做两步的冲到床前,撕心裂肺的哭喊:
“
妈!!!!!!
……”
住了三天院,一共才花了
120
元,就这
120
元买到了一名浪子的回头,买回了不孝之子的良知。当然,院方说的病情较严重,出院后,必须静养半年,任何家务都不能做。柳风满口答应要好好照顾母亲,母子相依为命、血浓与水的亲情惊现了。出院后的几天时间里,这位妈妈几乎每天都背着儿子为我打电话,诉说孩子长大了,懂事了,还借钱为她买营养品,并且找到了一份工作。两个月后,这位母亲说柳风在做推销电脑软件的工作,上个月居然挣了
800
多元的工资,孩子都交给母亲了,语气里充溢着天伦之乐的幸福和满足。
说完了这段故事,电话那头的母亲不断啧叹浪子回头的惊喜,我没有具体指出该如何挽救她的儿子,我想这位妈妈已经领悟到,给孩子一份责任,让孩子成人,是家庭教育
最重要的环节。放下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亦喜亦悲中,一股脑就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一者我希望能有下文,续述这位母亲的成功;二者欲告诉孩子还小的年轻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比教会孩子知识考大学更重要!
更多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http://wsjwwq.blog.sohu.com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4-15 09:55
家长要踊跃的放开手,给孩子责任,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那孩子还哪来的自信呢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4-15 11:31
再次关注。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4-21 15:40
分享一个美国人教子的故事
一位父亲带着5岁大的儿子在公园里玩,不一会儿,儿子拿了一辆做工精致的玩具小汽车回来,父亲大吃一惊,儿子很自豪地说那是他用纸飞机跟朋友交换来的。他不敢相信,疑心儿子说谎,因为两者的价值差40倍。于是带着儿子去找那个小“慈善家”。不远处,一个美国的小孩子正兴高采烈的玩着纸飞机,年轻的母亲坐在旁边。交谈中得知这两个孩子的交易是在这位母亲的眼皮子底下进行的。
他问这位母亲为什么不干预,她说:“小汽车是属于孩子的,应该由他做主,他决定交换就交换。”这位父亲大惑不解的又问道:“这不是明摆着吃大亏的买卖吗?”然而这位母亲却坦然地说:“不要紧,既然你孩子喜欢,小汽车就归你儿子了。过一会儿,我会领着儿子去玩具店,让他知道这辆小汽车值多少钱,能买多少架纸飞机,这样,他就不会第二次做这种蠢事了。”
上述事例中的这位母亲十分聪明,也十分懂得教子之道,她亲眼看到却并没有干预、阻止这桩交易,而是把发现问题、总结教训的机会留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动自发的去比较、思考和吸取教训,这显然比家长直接干预、直接教训孩子的效果要好得多。
一般来讲,如果不是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天冷时少穿了衣服;在雨天里踩水或者和小伙伴争吵等等,不要给予过多地关注,让孩子自己去做、去想,或者采取冷处理的方法,孩子碰了壁,吃了苦,有了心理体验,下一次就能避免再犯此类错误了。这种体验式教育是孩子未来驾驭人生的必修课,爱子心切的父母们你们能理解吗?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4-22 07:13
进来关注一下。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5-20 10:29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心海导航QQ949771208
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因其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在我们的大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探究家庭教育的现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然而,教师们常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学校辛辛苦苦地教育了一周,难以抵挡家庭消极教育一天。
(一) 在家庭教育的方式,当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望子成龙”型。
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
其一、重视分数。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害怕让孩子干“杂活”而影响了他的学习。倘若孩子考了个好分数,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倘若孩子考差了,家长几天都没有笑容。
其二、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家教、买教辅,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和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校的功课以外,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顺其自然”型。
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具体表现为:
其一、“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让位于外公、外婆等“隔代人”。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其二、心有余而力不足。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
(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1、崇拜金钱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上网吧、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2、浪费钱物
在学生群体中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学校拾到的各种衣物,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3、流行享乐
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别人代背书包;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4、唯我独尊
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长辈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们不爱自己的父母和长辈,或许他们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在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二、科学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一)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
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指导家长信任并赏识孩子。
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小就处在选择之中。孩子的兴趣就是探索世界,越是不会干的,他就越想干,会了就不干了。家长不要把孩子当宠物,更不能剥夺孩子的权利。要学会赏识孩子所作的一切努力及取得的点滴进步,甚至要学会赏识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到家长永远是他的后盾。
在提高家长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同一的内容,统一的标准来进行教育与评价。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
2、重视家庭活动的开展。
生动、活泼的活动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家长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家庭活动。如春节期间开展“受欢迎的小客人,受称赞的小主人”实践活动;在妇女节、重阳节期间开展“妈妈好”、“祝福老人”等情感活动;在中秋节期间开展“我爱我家”的系列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家长以“情感”作桥梁,以“亲情”为纽带,适时对孩子进行教育,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
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
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作者:
若谷
时间:
2010-5-20 10:48
好帖子!你发的文章对家长来说很有借鉴意义,有时间一定来好好学习,并谢谢楼主!
作者:
若谷
时间:
2010-5-20 10:51
并友情提示楼主朋友:既然是原创作品,可以单独发帖子的!
作者:
太和五中张奇
时间:
2010-5-29 19:15
培养一个孩子的求知欲望比教会他知识更重要!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6-25 20:06
标题:
为孩子挖掘一眼快乐的泉
为孩子挖掘一眼快乐的泉
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刚发现了一篇育儿好文章,与各位分享。
孩子都是家里的宝,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爸爸妈妈们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孩子教育方面往往会不遗余力,让孩子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恨不能把孩子培养成十项全能的小神童。可是,父母们在培养孩子智力发展的时候,千万不能忽视了另一种教育——情商。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最终能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有成就的人、幸福的人,情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6岁以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如果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近几来,博士生、硕士生因压力大而跳楼、虐待动物甚至杀人的新闻屡见报端,甚至小学生因完不成作业或考试不理想而自杀的报道也不新鲜。这些都是情商教育失败而在遇到挫折时不能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从而导致心理扭曲、走向极端的案例,令人触目惊心。
究竟何谓情商?情商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通俗点讲,情商教育也就是培养孩子有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性格,拥有健康人格的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百折不挠,健康快乐的成长。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情商,让孩子的生命更加灿烂?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在育儿中的一些心得,与爸爸妈妈们一起探讨。
一、 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位老教育学家颇为深刻地说:"只要有一个欢乐和谐的家庭气氛,我可以断言子女没有一个不成才的。"有一位教育先行者的见解十分精辟:"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良好的家庭气氛是促使子女学业进步,升学顺利的重要条件。"
生活在一个欢乐祥和的家庭里的孩子,每日感受爱的氛围,他眼里的世界自然是快乐安全的,他所认知的人与人之间也是充满爱的。相反一个整日生活在充满吵骂、暴力或冷战的家庭的孩子,他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恐惧和冷漠的,这样的生活会给孩子的心理蒙上难以磨灭的阴影。0家教0幼儿0教育 平心而论,没有一个父母不希望家庭气氛和谐欢乐,心平气和地与子女相处,但做到这一点却是不容易的。常常我们会将工作中的一些压力与不快带到家中来,稍稍不注意就会对自己最亲近的人发作,甚至拿孩子撒气。有一次因为一点小事我与老公大吵,盛怒中忘了睡梦中的孩子,两个人的嗓门越来越高。事后发现孩子早就被吵醒了,一动不动地倦在被下,惊恐的眼睛里满是泪水。看着被吓坏的孩子,我和老公一下子就后悔了,发誓以后再也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
孩子的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前两年一直在外出差,炮炮习惯了和妈妈一起生活的日子。今年爸爸工作调回来了,炮炮开始很是高兴。可后来发现爸爸是比较严厉的,老爱批评他,而且老和他"抢妈妈",他于是就有点排斥爸爸,开始盼着爸爸出差,常常抱怨:爸爸在家就没个好天。我和老公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一边爸爸努力改正自己较粗暴的教育方法,一边加紧培养爸爸跟孩子的感情,比如爸爸常买点小东西给孩子以奖励啦,带孩子出去玩啦,让孩子和他站在一起说我们都是男子汉要照顾妈妈,等等。同时,我还要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回来了妈妈对他的爱一点也没有少,而且是爸爸妈妈两个人都爱他,大家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渐渐的,炮炮再也不提让爸爸出差的话了。前两天,我发现爷俩儿在床上叽叽咕咕,就好奇地问你们在说什么啊?炮炮冲爸爸挤挤眼,说:这是我们的秘密!
二、 以身作则好榜样
在家庭这所学校里,没有一定的课程。然而,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父母的文化水平及道德修养,都深刻地影响孩子。父母的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孩子,从家庭中受品德的陶冶。
孩子学习、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模仿,家长是孩子第一个模仿的对象,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生活和学习上都要给孩子做好榜样, 鲁迅先生曾尖锐地指出:"父母不仅可以把自己的优秀品质传给后代,其恶劣性,不良性格,不好的生活习惯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试想,你成天打麻将成瘾,却要求孩子勤奋努力;你对人脾气粗暴,老爱训人、打人,却要求孩子听话,乖巧;你虐待老人,却要求孩子孝敬你,这可能吗?所以,父母以身作则,做个好榜样是教育好孩子的第一要素。
孩子的良好行为来自对父母与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由家长做起。爸爸妈妈在家里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讲礼貌,诚实守信,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在我们家里,大人从不胡乱许些诺言来哄骗孩子,说到就得做到,这样一来,孩子也就学会以诚实守信要求自己。
三、 坚强自主不溺爱
其实不能溺爱孩子,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做起来却是那么的难。一位妈妈说出了大多数父母的心声:"我们小的时候条件不好,现在条件好了,孩子需要什么我们都满足他。"
其实往往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方面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另一方面缺乏民主意识。溺爱表现为对孩子特别细致敏感、胆颤心惊 、生怕出事的态度,如:孩子摔了一跤,膝盖碰了一下,这本是平常小事,可是做母亲的赶紧上去,又吹又拍 又按摩,而且泪水盈眶。这种态度恰恰给了孩子弱情商的教育,给了他们脆弱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专制表现为告诉孩子应该这样那样,这个不许、那个不要,很多具体的规定,幼儿思想、活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家庭里 的"小皇帝",实质是受父母禁锢的"小奴隶",孩子的性格也因而被扭曲。溺爱与专制带给孩子的只有懦弱 和无能!面对竞争激烈的未来世界,等待孩子的只能是失败!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该掌握一个原则,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让他自己去做;孩子能够做主的事情,一定让他自己做主;孩子现在还不能做或不能做 主的事情,要用启发、帮助的方式使他自己想办法去做。这种教育才体现了对孩子真正的爱,才是真正对孩子有益。
害怕自己的孩子受苦、受委屈、受挫折,是现在家长有另一个通病。常常有孩子在幼儿园受了委屈,家长去找为孩子出头这样的事。其实作为家长应该明白坚强的意志力,坦然地面对失败的抗挫折能力,体谅和宽容他人的博大胸襟,往往都是在失意的经历中产生的。孩子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作父母的不可能保护他一辈子,我们只有让他受到应有的"抗挫折"教育,他才能在苦难中得到磨练。因此,我们不仅没有必要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委屈,而且还应设法创造一些让孩子体验痛苦的机会。比如,每次到节假日时,我就带会孩子去爬山,让孩子体验劳累,培养他坚强的意志;有时当他到超市看上比较贵重的玩具要我买时,我会告诉他,钱是爸爸妈妈辛辛苦苦赚过来的,我们不能随便浪费,当然如果对他是真的有用处的,还是要义不容辞地买下来,这样适当拒绝孩子的一些要求,他才懂得生活中还会有不如意;平时在家里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样他才能体会父母的艰辛。
四、 尊重孩子常倾听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但又具有敏感的自尊心。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热爱孩子、尊重孩子,耐心当好孩子的听众。在倾听到孩子的心声后,家长再随机应变采取适当的教育。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有的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上十分关爱,说得上是衔在嘴里怕烫着,吐出来怕冻着。可真正将孩子作为有人格尊严的人看待的父母并不多。孩子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问题,在向父母诉说时,稍不如意,就打断孩子的话,不让孩子把话说完,轻则斥责,重则打骂,对此,孩子只能将话咽回去。
其实,如果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要说的话说完,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强加给孩子,其消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孩子说话得不到父母的重视,他们只能把自己的秘密埋藏在心里,做父母的就很难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这样对孩子的教育就会无的放矢,无所适从。二是孩子的说话权得不到父母的尊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与父母产生对抗情绪,以至双方相互不信任,沟通困难。三是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一方面不利于孩子表达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孩子产生自卑情绪。孩子对着父母诉说内心的感受,是提高表达能力,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的极好机会,将孩子的这一机会剥夺,孩子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在社会交往中就会表现出表达困难,进而产生自卑情绪。而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很难说是一个健康的人,更难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炮炮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我都要问问他有什么高兴的或不高兴的事,让他谈谈在幼儿园的见闻,而无论孩子讲什么,我都表现出认真聆听的样子,让他感觉到我很喜欢听他说话,耐心地当好他的听众,在孩子漫无边际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父母不要只注重自己怎样说,更要注重怎样听孩子说。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他们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做父母的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话,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康、合理的亲子关系。
五、广交朋友快乐多
交往能力对人的一生是很重要的,现在的孩子没有兄弟姐妹,是家庭的中心。因此容易养成任性,自我为中心等缺点,也不擅长于与同伴交往,我们作为父母要多带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交往,让他在交往中学会适应、积累经验。同时还应有意识地正面引导,教育他照顾好比自己小的同伴,能借玩具给别人玩,对小同伴应该谦让、关心、友爱,让幼儿的心灵播下关心别人、与人共享欢乐美好情操。在交往中,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爱心。
天气晴好的时候,我会约上一些同样有孩子的朋友,带着孩子一起去海边,去公园。上周末,我带炮炮参加了青岛新闻网早教论坛组织的十梅庵亲子活动,炮炮看了梅花,爬了山,认识了好多小朋友。每一次的游玩,炮炮都和小朋友玩得很开心,在比他小的小朋友面前,也表现得很懂事。当夸奖他象个大哥哥时,他会很骄傲,并会努力做得更好。
活泼开朗的性格对于孩子的一生都是有利的,活泼开朗的性格源自于快乐,怎样才能让孩子经常快乐呢?我认为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对快乐的体验。在每一件小事上,父母都可以询问孩子的感觉,高兴不高兴,为什么等。如果孩子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一些挫折,这时,父母不应用指责、批评的语言,而是多用鼓励的口吻引导他们,让他们始终保持活泼、开朗。特别对于孩子爱玩、好动的天性,不要一味地去压抑,要让孩子保持天真、活泼的天性,留有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
"受之鱼不如授之以渔",注重孩子的情商教育,给孩子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健康的人格,使孩子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波折,无疑是为孩子挖掘了一眼幸福的泉,有了这眼泉,幸福快乐才能源源不断地围绕在孩子身边。让我们都来做这个挖泉人吧!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6-28 08:43
标题:
儿子沉迷网游5年不归 父亲背干粮寻找
儿子沉迷网游5年不归 父亲背干粮寻找
没有回家,没有给亲人打电话,没有交朋友 5年“失踪”竟只是为了网游
山东父亲背干粮寻儿结果令人唏嘘:老父慈爱依然,儿子有点木然
激动的父亲见到儿子,老泪纵横;儿子见到父亲,却只是平静地站着……这是山东栖霞小伙冯明飞与父亲冯礼轼5年后重逢的场景。
4月27日,本报《冯明飞,你为什么5年都不回家一稿见报后,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各大网站也纷纷转载,帮助冯礼轼寻找儿子。也许听到了父亲的呼唤,故事的主人公冯明飞在网上看到本报的报道后,他鼓起勇气拨通了父亲的电话。
[重逢]
望着流泪的父亲
儿子没有任何表情
27日下午3时左右,冯礼轼像前几天一样,在大学城里找儿子。突然,电话响了,显示的是0731的区号,他接通电话,想可能是有人给他提供儿子的消息。电话那头开始没有声音,几秒钟后,传来一声:“爸爸!”
冯礼轼愣住了,这熟悉的声音正是自己千辛万苦寻找的儿子。老人家哽咽地应了一声,再也说不出话来。冯明飞告诉他,自己在王家湾一家网吧上班,等下班后就来见面,然后匆匆挂了电话。
听着电话里“嘟嘟”的断线声,冯礼轼还有点不敢相信。顿了几分钟,他先打电话把这消息告诉家人,然后决定去王家湾找儿子。中南大学到王家湾只有不到500米的路程,冯礼轼走起来却像500公里那么长。到了儿子上班的地方,冯礼轼远远地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当年瘦瘦的大学生,现在已经是一个留着短胡子的29岁男子,身材也有发福。冯礼轼不敢走上前去,他只是佝偻着身子站着看着,任眼泪不停地往下流。冯明飞望着老泪纵横的父亲,没有任何表情,也不安慰,只是走近了几步。
[失踪]
沉迷网络,山东学子流浪异乡
冯明飞带着父亲上了公交车,准备到冯礼轼租住的小房子里去。记者让他扶着父亲过马路,他不肯;父亲想牵牵儿子的手,冯明飞也不愿意,只是冷冷地背着行李独自往前走。
在冯礼轼租的房子里,记者每问冯明飞一句话,他都沉默良久,然后小声地回答。
自2002年迷上网络游戏,冯明飞开始无法自拔。被学校开除后,冯明飞没敢回家,开始在网吧当网管。网吧给的工资只有500元钱一个月,但提供食宿,足够满足冯明飞只上网的生活。在网络世界“醉生梦死”的他,似乎忘记了真实世界里每天为他担忧的亲人。5·12汶川地震后,他才在QQ上给哥哥留下“我在长沙,很好”这短短几个字。
冯明飞说,5年时间里,偶尔也想家。被开除的他当时想的不是无脸回家,而是无法从网络世界抽身。等到他现在渐渐清醒,却是几年之后了。最亲的奶奶还健在吗?爸爸妈妈还好吧?他已经不敢想,更不敢回家了。
[回家]
领着儿子回家,一切重新开始
“领着他赶紧回家,一切重新开始。”正如冯礼轼之前说的,他不责怪儿子退学,也不责怪儿子“失踪”5年,他准备领着儿子今天回山东老家。见到冯明飞之后,他眼里没有一丝责怪,而是慈爱地看着依然内向的儿子。
“那时候他上学,我都是送他过了马路再回去的,每次他都一步一回头,很舍不得我。”牵儿子的手,儿子却婉拒,这小细节很伤冯礼轼的心。他只能在记忆里描述小时候孩子依赖自己的场景。
大冯明飞2岁的哥哥冯春源,为了寻找弟弟也是想尽了办法。听说弟弟沉迷于网络,2008年他来到长沙,几乎将大学城里所有的网吧翻了个遍,却空手而归。2009年,他再次和长沙110联系,希望能找到弟弟,也只是徒劳一场。
“男人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等他回来了,给他找个工作,一家人好好在一起。”接到爸爸电话后,冯春源第一时间和弟弟通了话,也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只是反复交代他赶紧和爸爸一起回家。
[对话]
记者:5年来你都在干什么呢?
冯:上班。
记者:在哪里上班啊?
冯:网吧。
记者:为什么没打电话回家呢?
冯:打了也不知道说什么。
记者:想过家人会来找你吗?
冯:想过。
记者:想家人么?
冯:……想。
记者:那你为什么不回去?
冯:……
记者:5年后见面,想对爸爸说什么吗?
冯:没。
记者:以后打算怎么办?
冯:没有想过。
[记者手记]
网络与亲情的博弈
没有回家,没有给亲人打电话,没有交朋友,没有用过手机,没有存下一分钱,这就是冯明飞的5年。24岁—29岁,一个男人最美好的时光,他都给了网络虚拟的游戏世界。
得知“失踪”5年的冯明飞找到了,记者欣喜不已。5年里他在做什么?为什么不回家?知道家里的变故么?尽管心里一连串的问号,但最好奇的是这个儿子,要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和父亲重逢。拥抱?还是抱头痛哭?然而,记者目睹的这一场冰冷重逢,太出乎意料,所有预想的温情镜头都在瞬间冰裂。
当年一步一回头不肯离开爸爸的孩子,是什么让他现在连手都不愿意给爸爸牵一下?5年的时间,冯明飞当年的同学都已经事业家庭双丰收,而他却只换到了一个行李袋。网络,到底给了他什么?它为何有如此魔力让人漠视亲情、浪费青春?
还在游戏中迷茫的人啊,赶紧醒醒吧。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6-29 08:28
继续关注。
作者:
教育导航
时间:
2010-6-29 10:26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原创)心海导航[ QQ:949771208
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他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小男孩,放学后他拿起我为他买的香蕉就往嘴里放,旁边坐着70多岁的奶奶,可他视而不见,出于本能,我温和地提醒他说:“宝贝儿,给奶奶一个。”小男孩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旁边的奶奶急忙辩解:“奶奶不吃、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奶奶的话刚说完,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并且把嘴里的香蕉也吐在了地上,冲进自己的屋里,闭门哭泣起来,这时的奶奶,爸爸、妈妈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我尴尬地呆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越来越舒适、安逸,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愉快、顺利,能“健康”成长,故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受挫、受委屈。于是,许多孩子在家经常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向家长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达到自己膨胀的私欲,直到爸爸妈妈“投降”为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抚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我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不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和智力开发,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人格教育却不重视。有的家长对孩子是无原则的爱,事事越俎代庖,造成子女只知接受“爱”,而不知“爱人”的心理缺陷。他们讲吃讲穿,不爱劳动;任性固执,爱发脾气;惟我独尊,娇气十足;意志脆弱,怕苦怕累。毋庸置疑,如果不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即使有了知识将来在复杂社会中也难以有所作为,甚至会由于心理、精神上的重负而半途而废。孩子吵闹往往是要挟大人的手段,为了防止这种尴尬的场面,平时家长要学会“委屈”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分享自己的爱心。 我的女儿小时侯特别喜欢吃蛋糕,吃独食惯了,她也表现出不愿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妻子每次给她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吃,刚开始和上面的小男孩一样耍性子,我们不理她,干脆不再让她吃了。后来她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我们一起分享。所以,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学会拒绝,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会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孩子在5岁以前所养成的习惯,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我们让孩子克服困难、经历挫折、是取得成功的自然结果,就象一棵小苗只有在经历风雨中,根才能扎的深,枝叶才能长的壮,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具备生存的本能,小鸟之所以学会飞翔,是因为父母给它的呵护是短暂的,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往往扼杀了这种本能。 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分,只要读好书,一切该自己去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劳。许多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代少年儿童没有经受过父辈劳动的艰苦,更没有经历过祖辈残酷战争的考验。所以,一些青少年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上跌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追本溯源,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因为学校也怕孩子受伤,一旦受伤,轻者会受到家长的责怨,重者会被推上被告席。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对某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因为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在日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他们要求孩子赤身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那里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其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该中学不设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也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洗冷水澡,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学生得到磨炼;在法国,做父母的绝不让孩子乱花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轻易相互借钱。如果想用零用钱,只有去打工,他们的的教育是自食其力不靠父母;而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孩子中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所以,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最大隐患。。也许,他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他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他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他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所以,我们从小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的好事情,想得到任何一种愿望,都要用自己的无私、大度、真诚、勇敢去分享,从而培养孩子勇敢者的气魄,无论遇到何种不快和不如意都要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令孩子在逆境中,在经历风雨后的人生显得更加灿烂。
作者声明:
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
(原创)心海导航
wsjwwq@163.com
前不久,我到一个朋友家做客。他有一个读一年级的小男孩,放学后他拿起我为他买的香蕉就往嘴里放,旁边坐着70多岁的奶奶,可他视而不见,出于本能,我温和地提醒他说:“宝贝儿,给奶奶一个。”小男孩理直气壮的说:“这是我的,谁也不能吃。”旁边的奶奶急忙辩解:“奶奶不吃、奶奶不吃、奶奶刚才吃过了!”奶奶的话刚说完,小男孩突然把手里的香蕉摔在了地上,并且把嘴里的香蕉也吐在了地上,冲进自己的屋里,闭门哭泣起来,这时的奶奶,爸爸、妈妈急急忙忙尾随过去劝,我尴尬地呆站在客厅里不知如何是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越来越舒适、安逸,许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愉快、顺利,能“健康”成长,故宁愿自己吃苦,也不让孩子受挫、受委屈。于是,许多孩子在家经常发脾气,在公共场所大哭大闹,向家长提各种各样的要求达到自己膨胀的私欲,直到爸爸妈妈“投降”为止。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抚育孩子过程中的一件小事,在我与家长们的接触中,发现不少父母只重视孩子的生理和智力开发,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人格教育却不重视。有的家长对孩子是无原则的爱,事事越俎代庖,造成子女只知接受“爱”,而不知“爱人”的心理缺陷。他们讲吃讲穿,不爱劳动;任性固执,爱发脾气;惟我独尊,娇气十足;意志脆弱,怕苦怕累。毋庸置疑,如果不能从小培养良好的健全人格,即使有了知识将来在复杂社会中也难以有所作为,甚至会由于心理、精神上的重负而半途而废。孩子吵闹往往是要挟大人的手段,为了防止这种尴尬的场面,平时家长要学会“委屈”孩子,让孩子学会在逆境中成长,从而学会节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分享自己的爱心。
我的女儿小时侯特别喜欢吃蛋糕,吃独食惯了,她也表现出不愿分享自己的美味,于是,妻子每次给她蛋糕时总要掰下一块吃,刚开始和上面的小男孩一样耍性子,我们不理她,干脆不再让她吃了。后来她学乖了,不论妈妈掰下多么大一块,她都会赶紧伸手去接,和我们一起分享。所以,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欲望和要求要学会拒绝,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无论想实现任何一种愿望,都会遇到挫折或者失败,孩子在5岁以前所养成的习惯,所受到的教育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他一生,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没有科学地节制他的欲望,随着年龄的长大,他的欲望将越来越高,面对外面的花花世界,一旦不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也就无法禁得住诱惑。我们让孩子克服困难、经历挫折、是取得成功的自然结果,就象一棵小苗只有在经历风雨中,根才能扎的深,枝叶才能长的壮,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具备生存的本能,小鸟之所以学会飞翔,是因为父母给它的呵护是短暂的,而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往往扼杀了这种本能。
我们的家长,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分,只要读好书,一切该自己去做的事情,也由家长代劳。许多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注意学生考分的高低而忽视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代少年儿童没有经受过父辈劳动的艰苦,更没有经历过祖辈残酷战争的考验。所以,一些青少年虽然学了不少书本知识,但是遇到困难和挫折常常不知所措,甚至一蹶不振。这不能不令人担忧!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高的台阶上跃上跌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追本溯源,在中国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学校的体育教育,因为学校也怕孩子受伤,一旦受伤,轻者会受到家长的责怨,重者会被推上被告席。孩子们本来就有的、对某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抑制,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的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因为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
在日本,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意识,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中小学,他们要求孩子赤身在寒冷的天气中跑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在英国有一所著名的伊顿中学,那里的学生几乎都能考入名牌大学,其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吃苦,该中学不设暖气,在异常寒冷的冬天,也只让学生盖一条毛毯睡觉,洗冷水澡,这就是刻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学生得到磨炼;在法国,做父母的绝不让孩子乱花钱,即使是兄弟姐妹之间也不轻易相互借钱。如果想用零用钱,只有去打工,他们的的教育是自食其力不靠父母;而在中国,少年儿童的身心日趋脆弱,常表现出怯懦、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因为他们不知道何为饥饿、何为劳累、何为困难、何为贫穷……孩子中意志薄弱者甚多,这与他们生活总是一帆风顺有关。所以,家长越保护越替代,孩子就越依赖越无能,勤劳是幸福的种子,闲散是堕落的祸根,安逸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敌人,是埋在孩子们心中最大隐患。。也许,他们的人生旅途上沼泽遍布,荆棘丛生;也许他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也许,他们前行的步履总是沉重、蹒跚,需要在黑暗中摸索很长时间,才能找寻到光明;也许,他们虔诚的信念会被世俗的尘雾缠绕,高贵的灵魂暂时在现实中找不到寄放的净土……所以,我们从小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世上没有事事如意的好事情,想得到任何一种愿望,都要用自己的无私、大度、真诚、勇敢去分享,从而培养孩子勇敢者的气魄,无论遇到何种不快和不如意都要坚定而自信地对自己说一声“再试一次!”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令孩子在逆境中,在经历风雨后的人生显得更加灿烂。
作者声明:
本帖为本人原创,未经本人和华声论坛许可,不得转载
作者:
徐睿成
时间:
2011-5-7 10:33
梦想就是好成绩,好成绩就等于优秀。其实,成绩优秀并不代表做人优秀,更不代表做人的成功和将来事业的成功,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因人而异、因势利导的看待孩子的成绩,只是一味极端的追求成绩的优秀而忽视孩子梦想的绚烂,对有些孩子就是一种悲哀,他的成长就像一株小苗从此丧失了阳光!所以,孩子的成长总存在不擅长的某些东西,但总有孩子擅长的,只不过没有被我们发现罢了,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我们如何去认识孩子,如何去发掘和欣赏孩子存在的优点,对有些孩子不妨来个曲线救国,因势利导,只要达致孩子的梦若在,自然心就在!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