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与邱天老师商榷 [打印本页]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18 15:35
标题: 与邱天老师商榷

邱天老师:
    我们应该以学习的态度欣赏别人的诗作,不要总觉得别人的不好,自己的好,因为诗有很多评断的标准。看到别人的作品,可以一看而过,不发议论;也可以发议论,但必须以欣赏的态度评介准确一些,对你和别人都有好处。不就是一个论坛,不就是一篇文章。简单一些活着,高兴一些活着,最好。
    我没有别的意思,对了,大家支持;错了,大家批评。






再读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关于诗的定义

  

    郭沫若在《三叶集》中曾提出过诗的定义: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这似乎也可以算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关于诗歌的成熟的定义,其意义巨大。
   
    《三叶集》实际上是郭沫若、宗白华与田汉三人通信集的结集。在1919年的上半年到1920年的上半年郭沫若在宗白华编辑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了一系列新诗,后由宗白华介绍,郭沫若于日本留学的田汉通信,在三人的通信中郭沫若提出了最早的诗学见解。
   
     这个定义代表了二三十年代诗的内涵和创作水准,基本上树立了诗的框架,充分强调了创作主体的能动性以及意识(直觉、情调、想象)在诗的创作中的突出地位,另外,以“适当的文字”模糊地阐述了关于诗的形式问题,这样也似乎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我们不可否认,这个定义似乎太过于强调情感在诗创作中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它的这种诗学观与它的主情主义和美学主张的思想不无联系。他认为文学艺术是感情的表现,“诗的本质在于抒情”(见《三叶集》第145页),这也正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基础,这与他重视自我表现与灵感的主张也是一贯相承的,他说:“文艺的本质是主观的,表现的,而不是没我的,模仿的(见《文艺论集•文学的本质》)”,它的这种“情感第一”的诗学思想,不言而喻地就带来了他的第二个不足之处:即忽略了直觉、情调的前提,即反映社会、历史生活的倾向,其实,这也是任何一种文学艺术最高、最根本的目的。
   
    “文载道,诗言志,词赋情”,在我国的传统认为中,写文章都是有一定目的,这种“道,志,情”虽更多的是个人“情感宣泄”,谁又能否认其中没有一些融于社会、历史时事之作呢?如宋词中得李清照之作,无不流露出“国破家亡的流离伤感”,陆游之作无不流露出“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被后人给于很高的评价,而相反的晏殊等人,那些写安逸生活之作,则后人并不推崇,最多也是词工句酌而已。其实,这些说白了就是文学的个人色彩和社会色彩哪一个重要些,这是长期一直争论的问题,再远一些就是怎样认识文学的问题。
   
    郭沫若没有明确提出诗写作与社会、历史生活相融入,这应当是遗憾的,正如他认为:文学创作不应有任何社会目的,而只有读者的接受才是社会目的。他说:“就创作方面,当时唯物主义,就鉴赏方面,当退功利主义。”(见郭沫若《文艺论集•文学之社会的使命》)
   
    其实,诗的本质它赋予诗以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形式它赋予诗以美的容貌,使读者能赏心悦目的进入诗的境界。当然,形式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它是诗人本质特色的反映,是诗人创作磨练与升华的结果,他无须在创作中留意则“油然而生”,如果诗人在创作中刻意寻求形式,那么会很容易落入“矫揉造作”的俗套,失去那些朴实与自然的东西,它的存在毫无意义。
    文章的内容与形式诗完美统一的,内容是决定诗走向的重要因素,而形式则是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
   
    其实,诗这种文学体裁,出于本身的灵活性语精炼性,很难象其它体裁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衡量的因素也很多,鉴于诸多原因,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大诗人,而能领衔诗人名号的人很多,至于能写点诗的人就更多更多。并且,今天的诗各种流派纷起,且都处于一种不定性的探讨阶段,所以下一个定义是很难的,或者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正如郭沫若的定义一样,只适用于二三十年代,或者说初始阶段的诗歌创作。当然,在二三十年代的他能提出那样的诗学见解已是很难能可贵的。对于他的局限性我们也是不能太多苛求的,因为好多的时候,“情感”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时代与社会的印迹,脱离社会与时代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他的局限性脱胎与“情感意志”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想,这些思想一方面赋予他磅礴热情的诗歌,另一方面却又成为他的“桎梏”,可谓一得一失。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0-1-19 11:01 编辑 ]
作者: @闲云野鹤@1    时间: 2010-1-18 16:32
欣赏学习了!
作者: 曹国魂    时间: 2010-1-18 20:31
有自己的见解,写得很有说服力!
鉴于非首发作品,飘红欣赏!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1-18 21:17
确实不错,很有道理,支持朋友。
作者: 符纯云    时间: 2010-1-18 23:02
其实,诗的本质它赋予诗以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形式它赋予诗以美的容貌,使读者能赏心悦目的进入诗的境界。当然,形式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它是诗人本质特色的反映,是诗人创作磨练与升华的结果,他无须在创作中留意则“油然而生”,如果诗人在创作中刻意寻求形式,那么会很容易落入“矫揉造作”的俗套,失去那些朴实与自然的东西,它的存在毫无意义。

好文章。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0-1-19 08:03
邱天老师:
    我们应该以学习的态度欣赏别人的诗作,不要总觉得别人的不好,自己的好,因为诗有很多评断的标准。看到别人的作品,可以一看而过,不发议论;也可以发议论,但必须以欣赏的态度说准确一些,对你和别人都有好处。简单一些活着,高兴一些活着,最好。

接受您的批评!从此不说缺点,只说优点。谢谢!
请原谅邱天的直性格,就这样直来直去。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0-1-19 08:23
问好楼主,您的观点很好,但很传统,如今的年轻人怕难以接受。现在80后、90后按照这个(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模式写诗歌的,怕是少了。我们需要的是与时俱进,诗歌要发展,就得接受新思想、新潮流。

邱天本身是个守旧的人,郭沫若先生的观点可以接受。您的批评也可以接受,但是诗歌怎么写,邱天有自己的看法,走自己的路,大家批评赐教吧!

多到一些论坛看看,譬如“诗歌月报论坛”。好吗?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19 08:56
标题: 谢谢大家的提点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1-18 20:31 发表
有自己的见解,写得很有说服力!
鉴于非首发作品,飘红欣赏!



国魂兄:
      我之所作只是出于道义。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0-1-19 14:32 编辑 ]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19 08:57
标题: 谢谢大家的提点
原帖由 符纯云 于 2010-1-18 23:02 发表
其实,诗的本质它赋予诗以深刻的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的形式它赋予诗以美的容貌,使读者能赏心悦目的进入诗的境界。当然,形式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技巧的问题,它是诗人本质特色的反映,是诗人创作磨练与升华的结 ...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东西,更是一种天赋和悟性的东西。借助文字飞扬性情,通彻灵魂;凭借文学张扬人生,宣泄心灵。对于某些善良敏感而又心境浩瀚的人来说,选择文字是与生俱来的事情。我始终都认为文学它是对那些善良和敏感心灵的一种终生放逐,而文人也只有在很远的地方才可以找回自己。按照这个意义上理解,活着仅仅是一种形式,辉煌和痛苦只有自己知道。
作者: 戈眉    时间: 2010-1-19 09:19
学习欣赏,问好!
作者: 古月灵秋    时间: 2010-1-19 09:27
来读,来受益;读了,确实,受益!
作者: @闲云野鹤@1    时间: 2010-1-19 10:47
《大诗歌理念与创造诗美学》  洪迪  有这样一句话:“诗歌是人用生成性语言审美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其它的艺术创造形式无疑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这个界定是三个要素来合成的:1-“生成性语言”2-“审美”的;3-“把握世界”。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0-1-19 10:59
原帖由 @闲云野鹤@1 于 2010-1-19 10:47 发表
《大诗歌理念与创造诗美学》  洪迪  有这样一句话:“诗歌是人用生成性语言审美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其它的艺术创造形式无疑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这个界定是三个要素来合成的:1-“生成性语言”2-“审美” ...


赞成这个观点!这个比郭沫若先生那个,要进步一些、实在一些了。
作者: @闲云野鹤@1    时间: 2010-1-19 16:12
楼主很有才情!大家都是因为文字的兴趣来论坛,就都是好朋友,求同存异,保持和气重要——
作者: 马林健    时间: 2010-1-19 16:14
握手吧!

引用:楼主很有才情!大家都是因为文字的兴趣来论坛,就都是好朋友,求同存异,保持和气重要——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1-19 16:18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0-1-19 08:57 发表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东西,更是一种天赋和悟性的东西。借助文字飞扬性情,通彻灵魂;凭借文学张扬人生,宣泄心灵。对于某些善良敏感而又心境浩瀚的人来说,选择文字是与生俱来的事情。我始终都认为文学它是 ...
说得真好,真深刻。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19 17:47
标题: 好好好好
原帖由 马林健 于 2010-1-19 16:14 发表
握手吧!

引用:楼主很有才情!大家都是因为文字的兴趣来论坛,就都是好朋友,求同存异,保持和气重要——



你说的很好,很好,很好。
作者: 香尘凝榭    时间: 2010-1-19 21:58
我认为,具有良善良之心的人才能正确感知世界,才能以文字重现自然之美,眼睛长到头顶的人只能看到空空如也的一片天。
文品即人品,王老师的人品令人钦敬!
作者: 万禹    时间: 2010-1-19 22:31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0-1-19 08:57 发表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东西,更是一种天赋和悟性的东西。借助文字飞扬性情,通彻灵魂;凭借文学张扬人生,宣泄心灵。对于某些善良敏感而又心境浩瀚的人来说,选择文字是与生俱来的事情。我始终都认为文学它是 ...



王老师的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知道诗歌写作是有其时代性的,比如语言,我们再不能拿二三十年代起初的白话文来进行写作,而是在白话文发展至今的七八十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再比如,在当代诗歌写作的手法的应用上,比如过去特别是五六十年代大多是直抒胸臆,读起来慷慨激昂,直接;但现在这种诗读起来基本不是东西。像九十年代有人提出对朦胧诗的批判,而这却是中国现代诗歌发起的开端,现在朦胧诗基本不受欢迎等等——同样是表达,但表达的方式和效果和不一样。。。。。多谢老师的精彩论评,欢迎以后多来指点,并问近好!
作者: 万里山水    时间: 2010-1-19 22:47
理论常常是灰色的,而作品往往是簇新的。郭老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作品细腻缠绵。用一种理论去检验作品,往往不得要点。但是值得去总结和归纳,沉思与实践。喜欢引用的文章。欣赏,问好:)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0-1-20 07:41
原帖由 万禹 于 2010-1-19 22:31 发表



王老师的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知道诗歌写作是有其时代性的,比如语言,我们再不能拿二三十年代起初的白话文来进行写作,而是在白话文发展至今的七八十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再比如,在当代诗歌写作的手 ...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诗歌的发展。
作者: 夫子山闲人    时间: 2010-1-20 09:23
学习楼主好文
呵呵,邱版以后说人家优点的时候,大声说
说不足时,缓缓地、小声地说,说还是要说的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0 09:34
标题: 朋友,你说错了
原帖由 夫子山闲人 于 2010-1-20 09:23 发表
学习楼主好文
呵呵,邱版以后说人家优点的时候,大声说
说不足时,缓缓地、小声地说,说还是要说的



所有的评介只要是中肯的、准确的都可以接受,并不是大声说优点,小声说缺点。许多文章一看而过最好,何必发那么多议论,好坏心中自知,嘴闲肯定惹事。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0 09:37
标题: 你说错了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1-20 07:41 发表



这样的思考,有助于诗歌的发展。



我并没有说写诗以郭沫若的标准进行,我只是说我们读一读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成熟的诗歌定义,然后再思考一下,读进去,再读出来,同时,不要让诗歌成为一堆文字游戏,那样写诗有什么意义?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0 09:39
原帖由 万禹 于 2010-1-19 22:31 发表



王老师的话固然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知道诗歌写作是有其时代性的,比如语言,我们再不能拿二三十年代起初的白话文来进行写作,而是在白话文发展至今的七八十年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的;再比如,在当代诗歌写作的手 ...



    其实,诗这种文学体裁,出于本身的灵活性语精炼性,很难象其它体裁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衡量的因素也很多,鉴于诸多原因,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大诗人,而能领衔诗人名号的人很多,至于能写点诗的人就更多更多。并且,今天的诗各种流派纷起,且都处于一种不定性的探讨阶段,所以下一个定义是很难的,或者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0 09:40
标题: 大家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其实,诗这种文学体裁,出于本身的灵活性语精炼性,很难象其它体裁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衡量的因素也很多,鉴于诸多原因,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大诗人,而能领衔诗人名号的人很多,至于能写点诗的人就更多更多。并且,今天的诗各种流派纷起,且都处于一种不定性的探讨阶段,所以下一个定义是很难的,或者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间内。
作者: 高山流水    时间: 2010-1-20 10:17
诗歌理论写得不错,值得学习。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0 10:32
标题: 给斑竹解释一下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1-20 10:17 发表
诗歌理论写得不错,值得学习。



与高斑竹就邱天老师《跟春天握着手》(外一首)交流一下,个人观点,一时兴起,斑竹不要不高兴,我没有其他意思,对邱老师没有看法,只是文字。   
   
    我赞同柯英对邱天诗歌的观点,这首诗歌中大量出现了小说的语言(或者表达)形式,我认为某种意义上使诗歌缺乏了凝练,在获得语言流畅的同时,仅仅获得了表达的优势。诗中大量以“像”为标准的明喻的出现,使语言的表达降低了分量,致使诗歌的语言停留在一个浅的层次,因为以我的所学和理解,成熟的诗歌几乎不出现明喻,至少也是暗喻,这样至少显得技巧和深刻一些。大量明喻的出现,使诗歌成为一堆主观感受和所谓意象的简单连接,似乎停留在比喻的运用上,不客气一些,某种意义上只是写诗的初始阶段。我认为,况且诗歌不是文字游戏,如果我们跳出来想想,那样写来写去有什么用处,这是我们每个人闲下来认真考虑一下的问题!!


    就像好小说不靠基于语言之上的情节取胜,因为语言和情节仅仅是外在的载体,况且小说不是讲故事,好的小说要靠思想和写作的技巧取胜,这样长久一些。

    文字也罢,诗歌也罢,写的大气、厚重、深刻、凝练一下,我想这样才会有长久的停留理由。就像做人一样,豪爽、大气、凝重、深刻才有魅力。三十岁的可以写写“明显出现感情的诗歌”,五十岁的人写这些又有什么意义?能不能在诗歌中融入一下自己几十年的生活感受,写的厚重一些,凝练一下,深刻一点,这样是否显得更为厚实,更为硕壮,更为高远?写不深刻了,回归一下自己的故乡,寻找一下自己乡土,是否显得实在而绵长?从语言的修饰到真性情的回归,从明喻到暗喻,从大量比喻的所谓意象连接到冷静的叙述,从所谓立足感情的文字拼凑到走出书斋的思考,从平淡、小气到回归悠远历史的厚重大气,从不停机械式的文字重复到艰难求变,哪一个更让人尊重?


    其实,程式和机械的写作是简单的,突破和超越的写作是艰难的。我始终认为,乡土情结是判断一个诗人或者作家是否真正成熟的一个标志,这就像一个根,因为人总是要回归到生他养他的故乡,在那片辽阔的大地上紧紧的扎下根,慢慢的枝繁叶茂,渐渐的绿树参天。回归不到乡土情结,文字就是一种孤芳自赏的书斋游戏,越走越窄,迷惘困惑,一无所成。立足于回归后明晰的乡土情结,我们可以说,面对于文学,悟性和才气仿佛一个人的左手,良知和品行仿佛一个人的右手,二者缺一不可。


    说的不成熟一些,沉入到厚重的历史,一个男人的诗歌会刚健起来,骨子里都是一种豪爽,一种硬朗;回归到朴实的乡土,一个男人的诗歌会绵长起来,骨子里都是一种苍劲,一种实在,基于二者之上,都是一种傲气,一种自信。


[ 本帖最后由 王茂慭 于 2010-1-20 10:40 编辑 ]
作者: 邱天    时间: 2010-1-20 14:07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0-1-20 09:37 发表



我并没有说写诗以郭沫若的标准进行,我只是说我们读一读中国新诗史上第一个成熟的诗歌定义,然后再思考一下,读进去,再读出来,同时,不要让诗歌成为一堆文字游戏,那样写诗有什么意义?


文字游戏这本身也是写诗歌的意义。劳作之余娱乐之作,活泼、轻松的“文字游戏”,又何尝不好呢?诗歌就一定得弄得很痛苦吗?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1 08:41
标题: 不要胡说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1-20 14:07 发表


文字游戏这本身也是写诗歌的意义。劳作之余娱乐之作,活泼、轻松的“文字游戏”,又何尝不好呢?诗歌就一定得弄得很痛苦吗?



文字游戏这本身也是写诗歌的意义!!!!!

不要胡说!
浅!!
作者: 香尘凝榭    时间: 2010-1-21 10:53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1-20 14:07 发表


文字游戏这本身也是写诗歌的意义。劳作之余娱乐之作,活泼、轻松的“文字游戏”,又何尝不好呢?诗歌就一定得弄得很痛苦吗?
,文学不是“文字游戏”,这是众所周知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这样倡导过,这不是诗歌乃至文学的宗旨和目的。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1 14:54
标题: 大家不要误解了我的意思
原帖由 redjdz 于 2010-1-21 11:00 发表
仁者见仁,这是真理。





文学也许没有对错,但应该有高下。就像有很多人在写诗,无法说谁对谁错,但至少应该有深一些、浅一些,高一些,低一些?



  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这是基于自己认识和水平的看法,很正常。就像文化大革命中,那么多的伟人都跟着喊,仁者见了仁,智者见了智,但后来仁还是仁,智还是智,对还是对,错还是错是不是?


      其实,仁者可以见仁,智者可以见智,但绝不是真理,因为真理就是真理,非此即彼。

     既然是论坛,那就是论一下。

     文学首先是基于个人色彩之上的东西,可以有无数种所谓的写作形式,但有几种形式应该是大家基本公认接受的,否则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仅仅抒发自己无聊而鄙俗的“小我”感情,那就成了书斋文字游戏,又能怎样?况且,今天这个时代文人太多了,谁都能写两句,甚至也还有几篇好作品,但是缺乏大家。人不要坐井观天,站高一点看一看怎样?突破一点写写怎样?机械的重复又会怎样?哪怕发表了100篇又能怎样?出了几本书又能怎样?想不到这些文人就迂腐了,自以为是了?


      回到人,六十岁的老人充年轻人好,还是年轻人冷静的突破小我,果断的向历史迈进寻求厚重好?这难道不是思想?不是深刻?不是另一种的形式?
作者: 荆无涯    时间: 2010-1-21 21:04
学习欣赏,问好!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2 11:32
标题: 谢谢道义上的理解
原帖由 香尘凝榭 于 2010-1-19 21:58 发表
我认为,具有良善良之心的人才能正确感知世界,才能以文字重现自然之美,眼睛长到头顶的人只能看到空空如也的一片天。
文品即人品,王老师的人品令人钦敬!



谢谢道义上的理解! :P :P
作者: 百合梦月    时间: 2010-1-22 11:48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1-18 20:31 发表
有自己的见解,写得很有说服力!
鉴于非首发作品,飘红欣赏!


百合问好作者!对诗歌的用心理解!值得学习!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1-22 11:50
标题: 谢谢道义上的理解
原帖由 百合梦月 于 2010-1-22 11:48 发表


百合问好作者!对诗歌的用心理解!值得学习!


喜欢听这样实实在在的声音。
作者: 简子    时间: 2010-2-7 22:08
交流,探讨,争论,进步。
诗的成长与变化日新月异,三天不学习,会落伍。
作者: 东只艮    时间: 2010-2-7 22:39
相互学习,才会进步。
我一直相信,奇思妙想总是在别人那里。

问好王老师!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2-8 09:53
标题: 谢谢朋友道义上的理解
原帖由 东只艮 于 2010-2-7 22:39 发表
相互学习,才会进步。
我一直相信,奇思妙想总是在别人那里。

问好王老师!


我一直相信,奇思妙想总是在别人那里。
作者: 华意情诗    时间: 2010-2-11 17:21
标题: 评论心态很关键
花了好长时间读了楼主和大家的帖子,学习了诗歌和各位的高论。这才叫论坛,火爆才是论坛的宗旨。
我倒想借楼主的地方说说论坛评论的事。诗歌的评论该怎么写?该怎么说话?忠言逆耳,这是事实。我也喜欢说写不痛不痒的或者漂亮的恭维。可是这有利于读者和作者进步吗?显然这是否定的。但是出于爱护说出其中的不足,作者又不认同。就产生了矛盾。这是正常的,我们都要在这种思想的碰撞里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我想这就是评论带给我们的好处。其实我的诗歌发出来多希望叫别人挑挑毛病啊,但是有人骂我是断断不能接受的,如果你以一个师者或朋友的姿态我会欣然接受的。还会加你的好友。当然说好话的人,能够找出得意的句子说明和您产生了共鸣,我的劳作得到了您的欣赏我当然高兴。
我看评论关键是心态,评者应该是以师者或朋友的姿态,作者是虚心的姿态【把提意见的当做良师益友,这个认识现在不认同也许过一段时间自己提高了就看到了】,摆正了心态论坛才能繁荣,作者才能进步。
一个初到宝地的俗人一点认识,砸砖随便,砸总有砸的理由。

[ 本帖最后由 华意情诗 于 2010-2-11 17:33 编辑 ]
作者: 西溪    时间: 2010-2-11 17:55
原帖由 王茂慭 于 2010-1-20 09:39 发表



    其实,诗这种文学体裁,出于本身的灵活性语精炼性,很难象其它体裁那样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并且衡量的因素也很多,鉴于诸多原因,我们今天很难见到大诗人,而能领衔诗人名号的人很多,至于能写点诗的人就更 ...



走出题材,在诗歌之上创作诗歌。
诗歌是灵魂的东西,它永远不能禁锢在模式中。
好的诗,它不能像谁,似谁,只能是它自己。

欣赏王老师精透的看法。
作者: 王茂慭    时间: 2010-2-12 12:27
标题: 欣赏了
原帖由 西溪 于 2010-2-11 17:55 发表



走出题材,在诗歌之上创作诗歌。
诗歌是灵魂的东西,它永远不能禁锢在模式中。
好的诗,它不能像谁,似谁,只能是它自己。

欣赏王老师精透的看法。


真实很长时间消失了得绝妙好词,这样的评论让人信服。
作者: 子秋    时间: 2010-5-5 13:17
一直看到底,很有启发的学习!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