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炊烟散尽 [打印本页]

作者: 章骁    时间: 2010-2-3 19:37
标题: 炊烟散尽
  城市的天空没有炊烟,只有烟雾。飘在城市上空的烟雾是黑沉沉的,迷漫开来就象一把黑伞,笼在心口,令人窒息。在冷硬的城市生活久了,难免要想起故乡温暖的炊烟,怀念那种清新的味道。
  
  炊烟代表着家。一个屋子里,只要有炊烟升起,那个屋子就有生命。荒芜的屋子是升不起炊烟的。有些新做的屋子,很漂亮,但屋顶总没有炊烟,主人一定尚未搬过去,那个屋子便不能算一个家。远古时期,人类的祖先发明了火,炊烟便开始与人们相依相随。那时候人们住在岩洞里,或是草棚下,居住条件极其简陋,但能生起火来烤兽肉和生鱼,一堆篝火聚集着一个家族,火焰尽处,飘起炊烟,那就是家的味道。火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时代的开始,火和炊烟是同生的。人类走过几千年,炊烟也从历史的天空一路飘来,在人们的灵魂深处缔造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情感堡垒。
  
  对炊烟充满深情,于我还有另一种原因——在我的内心世界里,炊烟总是和母亲有关。母亲绝大部时间在灶台、稻田、菜地之间活动,那几乎是母亲的生活的全部内容。母亲一天的劳作总是从灶台开始,也是从灶台结束。凌晨时分,公鸡尚未打鸣,母亲已经起了床,开始往灶膛里塞第一把柴火,随着“噼里啪拉”的燃烧声,一股浓浓的白烟从屋顶的烟囱冒起,冲破了乡村清晨的宁静。熊熊燃烧的火光把母亲的脸照得通红,那是一张沉稳而慈祥的脸,象熟尽的稻穗,发出金灿灿的光泽。母亲手脚麻利地烧水做饭,待到父亲起床,一盘滚烫的热水早就放在了盘架上,旁边是干燥的毛巾和洁净的香皂。待洗溯完的父亲走进厨房,小方桌上已经放着一个大瓷碗,盛着满满一碗白米饭,用筷子一搅,埋在饭粒下的两个白花花的鸡蛋就蹦了出来。这个时候,母亲已经离开家门,扛着锄头朝着村口自家稻田的方向去了。
  
  夜深了,父亲早已在床头响起了鼾声,母亲却还在厨房。系着围裙的母亲依旧在灶台前忙碌,一整根粗壮的柴木把灶膛塞得满满的,柴木的一头在燃烧,露出的另一头架在一条横木凳上。这种情形眼熟人一看就知道是在煮猪食,整木不劈开来烧,硬生生往灶膛里塞是为了省柴火。母亲时不时揭开锅盖,拿起大锅铲来翻动大半锅黏乎乎的物什,间或倒入几瓢米糠或是红薯,使劲搅拌,直到一锅东西彻底着得稀烂,这才抽出灶膛里的柴木,用水浇息了火星,离开厨房,宣告一天的劳动结束。屋顶的炊烟也由浓至淡,缓缓散尽。
  
  烟囱是农舍里最高的建筑,从灶膛里升腾而起烟柱,便注定成了一个家最显着的标志。在老家,烟囱往往代表一户人家的境况。烟囱高的,屋子一定高,家境则要比常人好,这家的女人生起火来也更有劲,大把大把的柴火往灶里塞,使得烟囱冒出的白烟浓又厚,染白了一大片天。这就是所谓的烟火旺。境况好的家里拼命烧火,并不是无趣的浪费柴火,而是家里人多,客人也多,经常要做大桌大桌的饭菜,这是穷人家不能比拟的。母亲无疑是幸福的女人,属于经常要大把大把烧柴火的那一种。因父亲是村支书,性情也十分豪爽,一些单位的人下乡来到山里,常喜欢来我家作客。母亲在村里是个农家好把式,饲养的鸡鸭肥壮成群,种植的青菜翠绿成片,十多亩稻田年年丰收。酒是自家酿的米酒,鸡鸭随时从笼里抓出来宰杀,青菜随手拔了洗净就可以下锅。客人来时,母亲是最快乐的女人,轻快的身影奔忙在厨房内外,烟囱里的白烟也一阵赶着一阵,仿佛要把整个山村的天空淹没了去。
  
  我家的烟囱高出一头,得益于母亲的勤劳。母亲初嫁到我家时,父亲是村里最穷的那一拨人。母亲曾说,当时父亲为了应付老丈人委派的人过来“看家门”(当地习俗,意为察看准女婿家的家境),偷偷借了别人一橱衣服来作假,才得以瞒天过海。真嫁过来,母亲才发现衣橱竟然空空如也,爷爷奶奶还处在共穿几条短裤的窘迫境地。母亲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和父亲一起携手奋斗,扛木头,磨豆腐,开小店,历尽艰辛。当时家里住的旧屋子又黑又矮,厨房是临时搭起的茅棚,甚至没有烟囱。母亲咬着牙,硬是让破败的茅棚里每天清晨第一个人家飘起炊烟,深夜里最后一家散去烟火。苦尽甘来,多年之后,母亲终于亲手造成了一栋新房子,在屋顶上竖起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烟囱。
  
  儿时,炊烟还是母亲的召唤。假期在家,我包揽的活是看牛。清晨把牛牵出去,找个水草丰足的地方把牛拴牢了,或是干脆把牛赶进一个三面环山的山谷,出口处插上几根木桩做成一道门,就撒手不管了。下午则要认真挑一个长着嫩草的去处,牵着牛去啃。夜幕降临,牛的肚子胀得象个气球,我便一边看牛,一边不时抬头往家的方向眺望,看到一缕烟柱从我家的方向升起,我就立刻收了缰绳,赶着牛儿回家了。那缕烟柱就是母亲无声的呼唤,炊烟升起,我仿佛一下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转过一道弯,果然母亲就远远地在路口侯着。看到我牵着牛过来,母亲急急过来牵过牛鼻子,吩咐我洗净了手去吃饭,她自己则牵着牛往牛圈里去了。
  
  一天傍晚,夕阳的最后一抹霞光也消失在了山头,牛的肚子胀得几乎要爆炸,我却总没有望见那个熟悉的方向飘起炊烟。踏着夜色,我深一脚浅一脚往家赶,心里象揣着个兔子。近了,屋外的路口竟然没有母亲的身影,我一时之间心神大乱,吓得哇哇大哭。正当我失魂落魄的当儿,身后突然远远传来一声呼唤:“伢崽,哭啥啊,我的蠢崽,娘出去村外买肉去了,今个儿是你的生日呢,娘给你做一顿红烧肉!”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赶来,泪眼朦胧的我即刻被母亲紧紧地拥入了怀里。我抹去泪水,把头偎进母亲胸前说:“我不要过生日,不要吃红烧肉,就要娘在家里等我。”
  
  那个夜晚的炊烟来得比平日更晚,但扬起的姿态比任何时候都迷人。烟雾袅袅,放飞的是一个农家女人对自己儿子最深沉的爱。煤油灯下,母亲专注地看着我大口咬着红烧肉,一脸的满足。然而,母亲或许不会明白,那一缕晚起的炊烟,给我幼小的心灵里刻下了一道怎样的印记。我要感谢那缕炊烟,让我铭记住了母亲对我生命的意义。
  
  以高高在上的烟囱为荣的母亲,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她会离开那个的灶台。90年代中期,当村支书的父亲幸运地被选录为公务员调进了乡政府工作。这一突如其来的喜讯令母亲不知所措,一个习惯于在灶台和田地间迂回的女人,竟为今后的生活打算犯了难。最后母亲选择了随同父亲一道离开老家,成了乡政府大院的一个随从家属。突然告别宽大的铁锅,离开了湿漉漉的菜地和稻田,母亲欣喜之余,还有些失落。面对乡政府院子里的那台液化气灶,以及架在灶上的那口精致的小铝锅,母亲的手脚显得有些生涩。父亲在一旁却笑了。父亲打趣说:“老婆子,这么精巧的东西,用不习惯吧?过阵子就好了!”
  
  离开老家,厨房的顶端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烟囱,母亲亦不用热火朝天地往灶膛里添柴火,炊烟逐渐在我和母亲的记忆里渐行渐远。某一天,老家的那栋屋子,炊烟终将散尽,但我知道,飘荡在我内心深处的那缕炊烟,是永远散不尽的。

[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0-2-3 19:39 编辑 ]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2-3 19:40
为你编辑好了帖子,如果是原创首发,请在文后加版权声明。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2-3 22:45
欢迎你!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2-3 23:34
文章再次牵动着我的心情,是对炊烟的眷恋,是对乡村的想念。我已经有三周没回去了,也就是有三周没闻到炊烟的味道了。对于在农村生长的我们,是被炊烟催大的。尤其是那儿时,炊烟总是伴随着母亲的呼唤。所以,我认为母亲就是炊烟最好的守望者。炊烟在城市早已经灭绝了。这是必然也是规律。当然,我还是有些许忧戚,为什么呢?以后城里的孩子再读到“炊烟”这个名词时,是不是也要查阅词典来获知词义呢?问好!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2-4 08:28
不错的文笔,有感性的色彩,有真挚的情愫,欣赏并欢迎朋友光临散文版!
作者: 章骁    时间: 2010-2-4 15:08
有劳迎春版主了,谢谢。
感谢永生先生的点评,以及一兵先生的鼓励。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0-2-4 16:06
诗意情怀,温情题目,特别有文学性的题目。学习祝福
作者: 刘敬胜    时间: 2010-2-4 22:11
很精彩的文字!!!!!!
作者: 吕永红    时间: 2010-2-4 22:46
真挚的文字,欣赏,问好!
作者: 文珺    时间: 2010-2-6 09:29
“离开老家,厨房的顶端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烟囱,母亲亦不用热火朝天地往灶膛里添柴火,炊烟逐渐在我和母亲的记忆里渐行渐远。某一天,老家的那栋屋子,炊烟终将散尽,但我知道,飘荡在我内心深处的那缕炊烟,是永远散不尽的。”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