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草木峥嵘之:老湾风情 [打印本页]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7 11:55
标题: 草木峥嵘之:老湾风情
本帖最后由 时光安然 于 2017-10-4 09:30 编辑

  
草木峥嵘之:老湾风情


  老湾村的向导也太过实诚,没朝我们手里塞那个颇有宣传性质的简介册页。没有手册的走笔,于我这种记性不大好、逻辑性又不强的游者来说,只能凭着记忆,就像摸石头过河,感觉也还是有的,更多的是陪着小心,生怕弄乱了东道主的一番好心情。


  走过一段不算长的水泥路,就被向导领进一处红砖青瓦的普通小院。难得的是院里竟然长着两棵肥硕的桔子树,正是金秋季节,都说桔生淮南则为枳,我们这地界多栽苹果与梨子,然而这树上却挂着沉甸甸又圆又大的青桔子。只可惜不知味道如何,更没谁想着去摘下一颗尝尝。


  小院的厢房是不大的陈列馆,里面摆满了五花八门的农用工具,什么犁子耙呀,筛子、簸箕之类,还有我儿时记忆里曾有过的、只是很多年来再难看到的偌大的茓底,那是盛放粮食的,向导说了,糊过牛粪的茓底可以用来防潮。茓底的旁边还一本正经地摆放着茓底的搭档,也就是卷成席状的茓子,如若将茓子伸展开来,则一圈儿一圈儿地绕茓而上,有多大的茓底就绕多么宽阔的茓围。在农村,若是夸某家人粮食收成好时:瞧他家的茓子堆得有房梁那么高……
  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孤零零地放着一只看起来灰头土脸的锥形壶,我们曾叫它扁(bia)子壶,那是用来燎茶的。那时乡下冬季取暖多用的炭火,炭火的旁边就偎着这么一个底圆颈细的家伙。也有放劈柴火上燎的,火苗腾起的草木灰落进壶里也不要紧,需在水开后轻轻吹开,丝毫不影响茶水的质量。有一次我去同学家,竟然看到她家灶房的梁上系下一根铁丝,垂下那端的铁丝扣就系挂在锥形壶的细颈上,水壶的阔底部被灶膛里窜出的火舌不偏不倚地舔着,一顿饭没做完的功夫,一壶水就烧开了。
  院角有巨型的石舀,据说是之前用来捣米的工具,当然也可以捣年糕。记得如这样秋高气爽的日子,各家都在忙着腌制韭花,或三大辣,也即辣椒、蒜瓣与生姜合在一起捣碎后腌制的咸菜。小小的蒜舀实在捣得令人发慌,于是各家就把切碎的辣料端去村北药铺里去,放碾药用的碾槽里反复地碾压,直到碾碎为止——如果村里有这么一个大石舀就好了,而且还是脚踏的,捣起来多省事!
  石磨大家都熟悉。只是石磨的不远处,还摆放着一尊三角状的石器,大家都不知是干什么用的。原本回头要问向导,可怎么也找不见。于是一伙人就七嘴八舌地猜,就像揣测刚才看到的那个椭圆形的木盆,到底是用来洗澡还是杀猪那样有理有据。有说是上马石,立即有人说不对,上马石应该在门蹲旁边,何况也不应该是这个样子;也有说是拴马桩,此话一出又立即遭到反对:拴马桩用木桩就行了,或石柱,不用这么费事的。还有说是臂力石,练武用的,被武举人们举来举去,臂力练得好生了得。只可惜回头一看,三角石的旁边就有臂力石,臂力石的两边有凹陷,那是供手抠提拉的。直到后来,终于有人站出来说认识这个石头:压布石,那时织完布浆洗完后,拿这石头压上去,相当于现在的熨斗,压出来的布可平整了……


  这可真是稀奇,想着这么一块巨石,至少有百八十斤重,那该要多大的力气才能举起来,而且拿来当熨斗,看来这用法还真是有待考证。倒是把布放那倒立起来的凹槽里挤压还算是一件轻省活儿——我们的老祖宗们当初何以就脑洞大开,设计出这么一件看似技术性高、用起来却并不显得轻省的石具。


  老湾村也并不只限于展示这些将要消失的农具或是比较原始的手工用具。出得院子,经过一眼呈三角形状的辘轳井。井水看似清洌,瞧那辘轳早已没了被手力打磨的痕迹,大家都说是一口废井。然而有人却说不是,下面有水泵呢,废的只是辘轳:跟那些农具差不多,放这里只是摆设,更是一种展示。


  这也确实难得,东道主的一番苦心!
  水井的前面是一片园林。桂花的香味忽然之间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九月的天气虽然稍显闷热,只是这闷热里却又透着一丝凉爽,于是桂花的香就在这样的冷热交织中更愈发地浓郁及热情。他们说这应该是金桂,瞧那地上飘落的花瓣,一层厚厚的桔黄,将泥土都镶成一片黄铜色,若是种在院子里应就应了那句俗语:果真是金贵得不行。
  不只是桂花,园林里还间着其它什么紫薇、木瓜、五角枫及众多说不上名字的苗木,瞧那各具物色的造型,应该不是一般农家能够料理的。在我的印象里,乡间的苗木多是疯长,而且在这样的季节里,枝条们经过一个夏季的洗礼,早已伸展得不成模样。而这满园子的树木确也茂盛,只是一大片的繁茂里却又各显神态,瞧那一株株井然有序的模样,不得不让人无来头地想起兵马俑,或小城那个时期颇具规模的光亮工程。


  园木的一隅,即是一座有着欧式建筑风格的小楼,上有四个大字:曾氏祠堂。进入祠堂细瞧简介,方明白这个打造祠堂的,即与外面的那片园林原是同一个主人。


  那是一名曾姓实业家,之前经营苗木,据说挣下不少钱。只可惜人生的路不一定总是坦途,正当他意气风发之际,却栽了一个大跟头,原因大致也很简单,无外乎他的经营模式被林业管理方面有所不容,要知道不是什么样的树木都是可以拿去换钱的,比如古树,那是祖先们留给后世子孙们纳凉的,有些个树神还要供人祭拜,若是被拿去做市场交易,恐怕那是要犯大忌的。


  而今,那个对园林情有独钟的曾姓人氏,经过一番沉寂后,重又活跃于他的发家开拓之路上,而且还全力操办起了曾氏祠堂,可见他是有所悟的。而如我等这样时而充满天真又时而仿若沧桑的人群,游历于园林与宗堂之间,在感受现实的同时,一并再次重温儒家四圣:“孔、颜、曾、孟”,也即孔子、颜子、曾子和孟子四大家族的文化魅力。


  是的,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些与土地最贴近的事物不会改变。恰如那些差不多将要被尘封的农具,那是前辈们曾经赖以生存的产物。还有宗祠里悬着的从文字里流露出的不厌其烦的教诲,那是子孙们不忘对祖先们的感恩及传承。他们优良的传统及文明早已在大地上生根,哪怕是某个时期一度迷失,也只不过是时光里的积淀,不久的将来,即会以崭新的面孔及全新的方式,溶合到古朴而不乏婉约的民风里。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QQ图片20170927113735.jpg (239.93 KB, 下载次数: 1051)

QQ图片20170927113735.jpg

作者: 秋實    时间: 2017-9-27 12:11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9-27 12:41 编辑

          跟着安版的笔迹也浏览了一下老湾村,像这样古老的老湾村,到现在还保存的这样完好,真的是难得一见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未免感觉非常新奇。可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就不足为奇了。不过,却唤起了儿时的记忆。像我们这样跨时代的人来说,你别说,还真的感觉很幸运呢。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文中提到的很多东西和我家像的风俗一致。例如:囤脚、茓子、盖帘子,碾子、碌碡、大口井,还有那些坛坛罐罐,瓷的,陶的。如此等等。使用这些,如在昨天。真的感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
       创作辛苦,感谢分享,问候!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9-27 12:16
先占个座,等待下午来读安然。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7 12:26
秋實 发表于 2017-9-27 12:11
沙发。。。。。。。。。。。。。

亲爱的,额这个老湾,看着很长,其实不长的,是美图图给占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7 12:26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9-27 12:16
先占个座,等待下午来读安然。

额等小草来,再晚茶就凉了。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9-27 14:26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9-27 12:26
额等小草来,再晚茶就凉了。

安然啊,你这是带我们去农村博物馆里浏览古物,这些农家用过的农具,有些熟悉,有点陌生。因为地域差别,就农具而言,也不尽相同。
这个容量有点大,真是一个活体的农时代博物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东西都退出来历史舞台,成为了文物保留在了这里,估计城市人会看稀奇的。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9-27 22:28
时间太奇妙,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有,不想几十年过去都成了展览的古董了。

就那个往地上一戳就播种的木头家伙,我几岁的时候似乎还见过。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9-27 22:29
最下面那张图那个字读什么的,图片有点模糊,字看不清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9-27 22:51
图文并茂哇。就算没最后的祠堂,都是风味十足的,有了祠堂后,再来点沉淀老分量的东西,就更好了。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8 11:46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9-27 22:29
最下面那张图那个字读什么的,图片有点模糊,字看不清

应该是耧,耧耙是一对好搭档。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8 11:47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9-27 22:28
时间太奇妙,这些东西我小时候都有,不想几十年过去都成了展览的古董了。

就那个往地上一戳就播种的木头 ...

我二十岁的时候还有,只不过换成铁家伙。木制的倒不多见,儿时有印象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8 11:48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9-27 14:26
安然啊,你这是带我们去农村博物馆里浏览古物,这些农家用过的农具,有些熟悉,有点陌生。因为地域差别, ...

又浓缩了一下,图图不变。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9-28 11:49
槐安. 发表于 2017-9-27 22:51
图文并茂哇。就算没最后的祠堂,都是风味十足的,有了祠堂后,再来点沉淀老分量的东西,就更好了。

嗯嗯,这建议好,沉淀下来的果然是好东西。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7-9-28 20:07
那些熟悉的物件,看了很亲切。安然版的文字勾起了我遥远的记忆……欣赏,问好。
作者: 令箭    时间: 2017-9-29 08:31
老物件是沉默的历史
作者: 陆成兵    时间: 2017-9-29 09:54
读罢佳作,一股乡土气息迎面扑来,老物件让人怀旧,我们曾经走过的时光,一去不返。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7-9-29 10:30
这些物什倒是不常见了,但在当时却是为人日日所见的。
安然最后的感悟最入理,蓦地一下就知了人生,知了物事存在的道理,让人佩服了一把。
作者: 千年女妖    时间: 2017-9-29 15:08
感谢安然的分享,这些老物件于现实生活里我还没见过,即使可能见过,也多是在影视剧里,一晃而过都记不得了。还要再细细观赏一番,这种感觉还蛮奇妙的。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7-9-29 16:4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7-9-29 16:45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临沂风铃    时间: 2017-9-30 12:46
看过老师的文章,宛若身临其境。有许多物件我都记得。为老师点赞,文章太棒了!只可惜分没了,等有分时来给老师加分
作者: MLMC    时间: 2017-10-3 22:45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9-27 22:29
最下面那张图那个字读什么的,图片有点模糊,字看不清

耧,是播种的农具,比如,播种小麦,把小麦放在上面的方斗里面,边走边漏下去,小麦就播种进地里。
作者: MLMC    时间: 2017-10-3 22:49
安然版主的文章,图文并茂。文字有韵味。

这些老物件,山东这里也有。

文章让我们想起来、再次看见了,这些农家的吃饭工具。

挺好!希望多介绍,有价值!

假日快乐!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0-20 09:17
羡慕这样走走村镇的在路上。空了再来读安然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