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赵老送灯台”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2 10:58
标题: “赵老送灯台”
“赵老送灯台”
这句俗语最早见于欧阳修的《归田录》卷二:“俚谚云:‘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不知是何等语,虽士大夫亦往往道之。”在下面,欧阳修还记载了与此有关的一段故事:“天圣中有尚书郎赵世长者,常以滑稽自负,其老也求为西京留台御史,有轻薄子送以诗云:‘此回真是送登台。’世长深恶之,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其后竟卒於留台也。”这位赵世长为人如何,书中不见记载,不过他虽“常以滑稽自负”,按理说应该是个洒脱豁达之人,可是却因为有人送他一句“赵老送登台”的诗而“深恶之”,甚至“亦以不能酬酢为恨”,可见他的洒脱豁达似乎只是装出来的,其人根本就是一个小肚鸡肠的货色,所以才有人对他的离开额手称庆,送了他这么一句诗,希望他就如“赵老送灯台”一样 ,“一去更不来”,免得因他的“滑稽”痛快了自己,恶心了别人。而其下场果也颇叫人称快,其人“后竟卒於留台也”,正应了这句俗语,再也回不来了。
俗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究竟来自何处,大文豪欧阳修也搞不清楚,因为欧阳文忠公虽学识广博,却往往限于经史子集,于民间文学鲜有涉猎。而这句俗话的来历,恰恰与民间传说有关。
“赵老送灯台”,亦称“赵巧送灯台”,或“赵杲送灯台”,这位赵老,或者说赵巧、赵杲,传说是鲁班的徒弟。鲁班,我们都知道,是木匠的祖师,更是竹匠的祖师泰山的师父,在民间传说里,不但心灵手巧,更有超强法力。全国各地有许多名胜古迹都与其有关,最著名的就是河北小调《小放牛》里唱的“赵州桥来什么人儿修……赵州桥来鲁班修……”把隋朝工匠李春修的赵州桥都安在他身上。
据说。鲁班收了许多徒弟,这位赵巧(赵老、赵杲)就是其中之一。赵巧虽然天资聪颖,手脚麻利,可就是有一样,好耍小聪明,常常自以为是,不听师父的话。一天,师徒二人经过一条大河,听说此河河流湍急,淹死过不少人,鲁班动了恻隐之心,就想在河上修一座石桥。可是河里住着一条黑心的龙王,专门与他作对,几次破坏鲁班的修桥工程。鲁班便想了个办法要治治他,于是熬了一锅特殊的油,又做了一个灯台,叫赵巧拿着,可以分开河水,送到龙王那里去,警告龙王老实点,否则就把河水烧开把它煮熟。结果赵巧见师父做的灯台粗笨,很不满意,自己私下里做了个更精巧的,偷偷带了去。等到龙宫里见了龙王,被龙王引诱把灯油倒进他做的灯台里,结果他的灯台中看不中用,灯油很快流光,灯火很快熄灭,赵巧也被活活淹死在河里。这便是“赵巧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的来历。
在另一个版本里,则说因龙王曾救过鲁班的命,在龙王生日之际,鲁班赶造了一个漂亮的灯台,命赵巧送去作为寿礼,同时还给赵巧拿了一个旧灯台,命他一路带去,并将其带回。结果赵巧到了龙宫,见龙宫中各种宝物应有尽有,觉得差了一个灯台没人注意,便自作主张,把旧灯台留下,打算把新灯台带回来。可是他哪知道,鲁班在旧灯台里装了一颗避水珠,是能够保证他自由出入龙宫的。可是因为赵巧留下了旧灯台,没了避水珠,一出龙宫,就被活活淹死了。
两个故事虽略有差别,但有一点是一样的:这位赵巧无论多么聪明机巧,都因自己品格上的缺陷而把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办砸,并且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并为后人留下了“赵老送灯台,一去再不来”的俗谚。
根据欧阳修的记载,这句虽是俗谚,但至少在宋朝时就已经流行很广了。后世文人亦常常将其引用。元马致远《黄粱梦》中便记有“哥哥也恰如赵杲送灯台,便道不的,山河易改。”。 元杨文奎《儿女团圆》中也载有“每日家问春梅无信息,哎!他也恰便似赵杲送曾哀。”而其中最著名的则是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休言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林则徐虎门销烟后,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在广东受阻后沿海北上,攻占定海,抵达天津,威胁北京。清皇室惊慌失措,便把林则徐作为替罪羊,革职查办,发配新疆伊犁,“效罪赎力”。林则徐在西安仓促与家人分别,临行前作了两首著名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中一首便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林则徐这个一心为国为民的实干家遭贬时,那些蝇营狗苟的无耻小人们一时欢呼雀跃,对其讥讽有加,有些人便搬出这句“赵老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为林则徐的遭遇幸灾乐祸,并认为林则徐此次遭贬,从此再无出头之日。面对此种卑劣行径,林则徐根本毫不在乎,不但以“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的诗句显示他旷达的胸襟,更以“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的诗句表达了对那些无耻小人的蔑视和嘲笑。
历史证明,林则徐并没有如那些跳梁之辈的心愿“一去再不来”,没过几年,他便被重启用,先后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等,直至普宁病逝。林则徐死后,更是被追赠为太子太傅,照总督例赐恤,谥号文忠,并将历任一切处分悉行开复。而其在历史上,更是留下了“民族英雄”的美誉。
与欧阳修笔下的那位赵世长相比,一是自请外放,一时带罪发配,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面对同样“赵老送灯台”的讥讽,一极度痛恨,一是付之一笑,两人相较,高下立见。而两人的结局也颇有意味:一个果然死在任所,“再不来”矣;一个则被重新启用,效力国民。一个只因此典故留下一段笑话;一个则千古传名,被人世代传诵。
附,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其一】
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
时事难从无过立,达官非自有生来。
风涛回首空三岛,尘壤从头数九垓。
休信儿童轻薄语,嗤他赵老送灯台。
【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2 12:09
好文,妙文!
读不过半,立见功底。主题手法,无一不精。品读再三,颇受教益。
作者: 秋實 时间: 2017-10-2 13:10
本帖最后由 秋實 于 2017-10-2 13:36 编辑
读《赵老送灯台》感悟:如空不仅研究理派易经,也通晓历史典故,这不禁令人惊诧万分。这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因为易经和奇门遁甲一样,一旦涉足其中,便会走火入魔,最后导致精神崩溃,毁其一生。不过,通过这篇文章看,头脑十分清醒,大概三五十年内不会精神崩溃吧!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0-2 13:35
同样都是送灯台,差异咋就这么大捏?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7-10-2 16:00
借用一下安然版的语句:同样是人,写出来的东西差别咋这么大呢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0-2 16:12
‘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从如空文中又学到一段典故。从欧阳修谈到林则徐,洋洋洒洒,转承自然,文章境界也有了升华。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2 19:53
有那么可怕吗?听着不像《易经》,倒像易筋经呢?不过即便是易筋经,高手练了也是不会走火入魔的。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2 20:57
天地有正气,凛烈万古存。医学中也讲“正气”,既人对病邪的抵抗力、对病痛的自我修复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但我们现在喜欢中西医结合,扶正气,灭歪风,两手抓稀松。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23
过誉,过誉!
从小喜欢民间故事,对传说的东西接触多一些,觉得很有意思,往往有很多正统文学中读不到的东西。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25
有那么严重吗?我读易二十余年,奇门遁甲也有涉猎,前人云:“半夜读奇门,鬼神来叫门。”读聊斋时,总幻想会有个女鬼狐仙的找上门来,可是无论聊斋还是奇门都没给我带来这样的境遇。是心不诚则不灵的缘故吗?
不过不要紧,再活个三五十年,这辈子也就到头了,崩溃就主上它崩溃个彻底吧!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26
人有差异呗。就如棋局,开始时都一样,走着走着就变了,都是人心不同的缘故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27
不明白吧?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感情丰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思维独特;对于我来说,是字不够,典故凑……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29
这些生僻典故微风兄是不会小儿的,不像我好钻牛角尖。境界有大小,思维有远近,各得其所而已。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31
别信他的,哪有那么可怕。就像佛经,有些混蛋们告诉你弄脏了有大罪过——那就只好一碰别碰,永不犯罪了。
不过信他的也可以,别说读易经,就是织毛衣都有走火入魔的,你信吗……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4:32
不管黑猫白猫,抓着耗子就是好猫。主要看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3 14:40
文中若只是民间故事,追寻一句古代歇后语出处,那就平俗了。境界在于后文林则徐与歇后语主人公之间,以及徐与其政敌之间的强烈对比。这是文章的高妙之处,没有一定深度的文史学识是写不出的。
作者: 秋實 时间: 2017-10-3 15:04
我换头像了也不夸一声!就等你换了。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10-3 16:22
以前对这句古语:‘赵老送灯台,一去更不来。’,片面理解就是,从此消失了的意思。现在看来真是理解错误了。如空这个写得好,看明白了。
节日快乐!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6:23
多谢煮字兄再次点评!:handshake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6:24
这个头像确实帅多了,特别能吸引一些有才华的女读者……
不过我已垂垂老矣,换个年轻的怕人说装嫩,换个老的又怕叫人嫌弃……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3 16:25
节日快乐!
以后遇到什么俗语之类的就找我,反正我也不一定能解释出来……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10-3 16:28
是不是做个梦的,可以来找你解一下。还记得你欠我一个沙发免费抽签。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3 19:50
把佛经弄脏,说明不够在意,那即便读,也不会全心全意,洗脑效果会受影响,适当吓唬吓唬读经的人也未尝不可。
有一次在同学家玩了一下午“俄罗斯方块”,傍晚回家时,见到房子、树、人的肩膀,都想往上摞个恰当的方块儿。这就叫走火入魔吧!
各种走火入魔似乎有个共性:一旦入魔往往难以自拔。而您“又研究理派易经,又通晓历史典故”,显然没入魔。就算有人走火入魔吧,那也不是《易经》的错,单从乾、坤两卦便可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易之门户,众卦之父母”。这样合格的父母,这样的完美的门口,孕育的孩子差不到哪去吧!与这样的孩子为友,如果说有人走火入魔,那就是不懂什么叫魅力吸引了。观其友,知其人,以易为友,也给你点个赞👍。民间有枕着《易经》睡觉,用以辟邪的,就是因为它蕴含正气。昨天引用《正气歌》,今天说起《易经》,忽然发现怎么正气都是从“监狱”里传出来的呢?这《赵老送灯台》不会也是在监狱里写的吧!正得很!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7-10-4 11:38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4 15:23
之前读过《梦的解析》,忘得差不多了,只记得弗洛伊德认为梦与童年、现实、性三者有直接的关系,梦是愿望的实现。你要解梦,从这几方面想想就是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4 15:25
什么叫正气都是从监狱里传出来的呢?太片面、太狭隘、太主观了……
比如说,时下最“伟光正”最能代表“核心价值观”最有“正气”的不是系列讲话吗?那可都是从庙堂里传出来的。
像咱这样的小写手传出来的,谈不上什么“正气”或“不正气”,大抵只是一些“余气”罢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4 15:26
谢雪白鼓励!节日快乐!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10-4 19:24
这是个心理素质问题,还是个个人格局的问题。
看一个人本质,有讲看失意时,失意能展现其抗压性能。
格局就涵义更多,往小里讲,人的遭遇人的环境,都属于其人命途之背景,而其人在命途中展现的非常状态,正面的,就叫胸怀、节气,负面的,按早年间的语文课本模式:受XX阶级的局限。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4 20:35
譬如一片枸杞叶子吧,可以用来明目,也可以用来障目,我只知道这个。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0-4 21:15
精华理由:一个典故说明两个问题。同样的事情,不同的行世风格,彰显的人性及修为可见一斑。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09:00
《圣经》中说,神用土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把生命之气吹入他的鼻孔,就创造出了有灵魂的活人。人活一口气,有的咽不下那口气,有的出得了这口气,还有的调得匀这口气……但愿你这余气可以助人调气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5 09:07
拜托阁下读读历史吧!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09:19
我没说啥和历史有关的话吧?《史记》《资治通鉴》算历史吗?我可能看得不太细。多谢您指教。我只是和水如空开个他大概能懂的玩笑,没想那么多,下次我认真点儿。但我这人向来不太认真。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09:33
你是说我该看看林则徐的历史吗?那我好好看看。谢谢。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09:42
我是新来的乡巴佬,到处转转,插科打诨,没想到你们这里是这么严谨和严肃的地方,前天看到某人说“一德一道”的,剑拔弩张的,今天又被您警告了,看来这个地方不适合我。打扰之处请见谅。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5 09:52
《圣经》算是历史悠久,但大概不算历史。水如空先生是个迂腐书生,恐怕不懂您的玩笑,否则就不会认真回复了。
当然,我也是迂腐。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10:44
我这乡巴佬可听不懂你们这高深的学问了,但我真没有敌意,您要是也是友好地想指点我,就说得通俗点儿,怕我没面子可以给我单独留言,如果也像那个“令箭”一样,目的在于挖苦刺,那我反正也是新来的,再变成新走的就行了。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0-5 11:21
莫跟这些个大儒说,额也安安咧。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11:29
额也安安咧是什么意思,我真有一种身在异乡的感觉,刚来那天有人问我是谁的马甲,把我整懵了,问完度娘才知道原来我不是马甲,有领有袖儿,是我妈妈的小棉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0-5 11:53
额也安安咧,就是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安字,咱两个应该有话说哎。
别人说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玩一个好心情。这里是论坛,各自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就像社交场合,各有各人的思想及语境,能耍一起更好,若距离太远,那就不仿观看,瞧人说话也是一种进步呢。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5 12:02
我不是令箭,也不是他的马甲,虽然是他的朋友,但不屑学他。
用捏泥人再吹气的办法造人,是中国的女娲和陈抟老祖。圣经把人类始祖归功于亚当夏娃了。
历史是很有意思的,但如果你从我的话里听出调侃,我向你道歉。可是我还是想说,多读历史吧。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5 12:33
女娲造人当然都听说过啊,但往没往鼻窟窿里吹气儿我不知道,我这不是就为了鼻窟窿这点儿气儿吗?原来您是为这个,我错了,行了吧!听您的话,多读历史,史记小时候读了,大了想读读《资治通鉴》,读一点儿就扔一边儿了,现在只喜欢野史,您若有好书,推荐一下。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5 13:13
历史真相已无可寻,所有史书和研究著作都可以看做是是作者的解读。因此,若不读史书的话,近期历史名家的观点比较容易接受,比如孟宪实、郦波、易中天、樊树志、张鸣等等,还有女作家三糊涂。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6 07:26
谢谢煮字老师,一定学习,但不一定认真。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6 07:34
谢谢谢谢,安安。向煮字老师请教,但不向他学习。他太严谨,我学了会累死的。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6 08:46
人寿命有限,但学海无涯。除非专业书,其他闲书是可以观其大略不求甚解的。读书作为爱好,至少要了解作者的观点,然后有自己的看法就好。最好不要懒,记一点读书笔记。将来用到时,还能想起来是哪本书,或者谁的观点,就更好了。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6 09:03
其实您说的都对,我要是严谨些,也不至于总让您揪住小辫子了,我要是做笔记,昨天反驳你时肯定有更多论据,我要是批判阅读,有些独立思想,那就一天气你十六遍儿了……所以,我还真得适当向您学学。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6 09:31
哈哈,我就是在反驳中长起来的,当然首先是要经得住自己对自己的反驳。脸皮厚的好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7-10-6 11:35
感悟,省察,获益匪浅。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7 14:46
夏兄点评总是一语中的。多谢!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