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从于谦和他的一首《无题》诗说起 [打印本页]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2 16:25
标题: 从于谦和他的一首《无题》诗说起
本帖最后由 闫广慧 于 2017-10-14 22:48 编辑

       说到于谦,很多小盆友都会争先恐后举手:我知道,我知道,不就是站在郭德纲旁边,平时有三大爱好:抽烟、喝酒、烫头那位吗?错!老鹤今天说的这个于谦不是说相声的,也不搞笑,此于谦远比彼于谦更出名,也更粉丝更多。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史书记载,谦,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显然这是后人附会出来的谎话,那和尚子虚乌有,于谦后来做了救时宰相却确有其事。明六世帝正统这人爱玩,受了大太监王振忽悠,要学三世帝永乐去蒙古大草原捉几个瓦剌人回来逗闷,结果在土门堡反被瓦剌拿去解闷。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出现真空,这时瓦剌大军又潮水一样席卷而来,朝野一片恐慌,众议要国都南迁。时任代理兵部侍郎的于谦挺身而出怒斥怯战者可耻,迁都者可杀,并力挺正统帝朱祁镇异母弟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称景泰帝)。景泰中了五百万,朝臣吃了定心丸,在此后又依仗于谦主持军务,打赢了北京保卫战,从而黎民避免涂炭杀戮,大明王朝也安全度过了一场有史以来最大的政治危机。怎奈,此后于谦犯了和岳飞一样的政治幼稚病,在景泰元年劝说新皇帝从蒙古大草原把正统帝迎回,景泰八年,旧皇帝发动“夺门之变”复辟成功上演农夫与蛇的故事,景泰帝被废,于谦被杀。八年后,即成化元年,于谦平反昭雪,此后西湖边上受祠香火,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一直被文人士大夫看做是济世能臣和道德楷模。他不仅官声好,学问文章也做得好。他的七绝名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中国人耳熟能详。老鹤今天要说得这首《无题》虽比不上《石灰吟》有名,但却作者抒怀明志的作品。这首诗全文如下: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 所以古志士,终身甘缊袍。 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臊。 一钱付江水,死后有余衰。 苟图身富贵,胶剥民脂青。 国法纵未及,公论安所逃。这首诗老鹤不做全解,只捡出“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臊。”一句,来说说“胡椒”在古代的价值几何。“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臊”是诗人引用的一个典故。据《旧唐书  元载传》记载,元载在肃、代两朝为相多年,政治垮台被抄家时发现家中“外方珍异,皆集其门,资货不可胜计”,至于是些什么“外方珍异”书中没有详记。不过明朝人张岱在历史笔记《夜航船》对“外方珍异”作了详尽的记载。说来我们恐怕不相信,那舶来的珍异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在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胡椒。张岱说:唐元载受贿,后事败,有司籍其家,钟乳五百车,胡椒八百斛。这也就是于谦诗中“胡椒八百斗,千载遗腥操”的来历了。


       胡椒,普通不过的调味品,为什么却成了贪官的“账物” 了呢?原来,胡椒古代的主产地在印度和东南亚,而它又是宫廷和上流社会必不可少的香料。早在汉朝,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从海外进口胡椒,它们被波斯人通过驼队带到长安,经过中间商加价又被宫廷采买回扣才来到宫廷中被皇帝用作给后妃的宫殿涂抹内墙,据说经过粉饰后的房间可以永久芳香四溢。后来的文人把这种特殊处理过的房间雅称为“椒房”。白居易在《昭君怨》中就有“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应四星”的诗句。唐宋乃至明,胡椒的价值都是很高的。经过人们的发明创造后,胡椒不仅是奢侈高档的装饰材料,它还在医生配药,道家养生和房中术助性等新的领域得到开发。至于他的美食调味的作用倒被弱视。说到此,我们应当清楚元载为什么要把胡椒当做囤积居奇的紧俏物资了吧。

        除了于谦在《无题》 中给我们透漏的胡椒价值不菲的信息之外,我们还可以在另一部文学作品中找出它珍贵的旁证。在明朝风俗小说《金瓶梅》第十六回中有这样的情节描写。李瓶儿的丈夫花子虚由于和兄弟为分家产不公闹经济纠纷,被下狱。李瓶儿为搭救丈夫,就委托西门庆帮她变卖一些贵重家产,其中八十斤的胡椒就是很大一笔的私房钱。李瓶儿原来是大名府梁中书(《水浒传》中蔡京的女婿)的一个妾。政和三年上元之夜,梁中书和夫人在翠云楼上被李逵杀了全家老小,家人各自逃生,李瓶儿就携带家私来到阳谷县嫁给了宫里一个老太监的侄子花子虚为妻。书中没有交代这八十斤的胡椒是花家的还是李瓶儿从梁家带来的。不过这已经不重要。我们了解这非是寻常百姓家的东西就可以了。李瓶儿藏着这八十斤的胡椒是不会让她变霉发烂的,她是在做期货,要等着价格上涨到一定指数在抛出的,奈何家中出事,没有资金周转,她也就只好忍痛割肉了。后来西门庆也被没有把那胡椒出手,而是私吞了。花子虚病死后,西门庆连带把花子虚的房产和老婆一并接收。最后做成了没有本钱的大买卖。


         文末,老鹤再补充一点, 胡椒不仅在古代的中国,即便是在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一种可以流通和黄金等价的贵重物品。一个人在欧洲做跨国长途旅行,如果身边没有可以流通的外币,恰好身边胡椒,那么你就不用发愁付账。用胡椒付账,相当于用欧元在欧盟19国消费,快捷又方便。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10-12 16:52
先生这篇又是历史知识,这个对于我这些不太懂历史,记性又差的人确实的好好消化。咱先坐了沙发,然后慢慢来。
作者: 秋實    时间: 2017-10-12 17:24
读广慧的作品就是增长知识,于谦与胡椒,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谢分享!
作者: 月怅明    时间: 2017-10-12 18:43
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的这种理念直接导致他最后的结局。
至于胡椒,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稀有物,在欧洲的罗马时代,也是价格不菲的物件。
拜读闫老师大作,期待新篇。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0-12 20:29
感谢!又涨了知识,了解了胡椒的身世。看电视只见椒房殿,一直不知道是回事……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0-12 21:03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0-12 20:29
感谢!又涨了知识,了解了胡椒的身世。看电视只见椒房殿,一直不知道是回事……

你是没那个福分了,住上椒房,涕泪横流的,不知道的以为受多大委屈呢!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10-12 23:11
于谦一直被文人士大夫看做是济世能臣和道德楷模。

读闫老师的文章,就是涨知识啊,佩服!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10-12 23:14
早在汉朝,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从海外进口胡椒,它们被波斯人通过驼队带到长安,经过中间商加价又被宫廷采买回扣才来到宫廷中被皇帝用作给后妃的宫殿涂抹内墙,据说经过粉饰后的房间可以永久芳香四溢。后来的文人把这种特殊处理过的房间雅称为“椒房”。

今天读了闫老师此篇,才明白古代宫廷中的“椒房”原来是这样得来的,妙啊
作者: 吾其还    时间: 2017-10-13 06:37
这便是极好的,,文友的知识分享,先签到,下午再慢慢学。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7-10-13 12:30
读此文真是受益匪浅,涨姿势了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0-13 15:15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还是很成功的,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

胡椒,在张居正时期,也是因为经济上的窘境,被用来作为官员的工资。
作者: 轩辕霖    时间: 2017-10-13 20:41
真的长知识!谢谢老师的普及!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10-13 20:58
大概徜徉江天的朋友第一反应想到的非捧哏于谦,石灰吟于谦太出名了。然而花椒的知识,真的要感谢闫老师。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0-13 23:18
原句好像是“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7-10-14 09:35
看了文章更巩固了知识,也知道椒房,也知道于谦,但却没老师的细致,学习了。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26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10-12 16:52
先生这篇又是历史知识,这个对于我这些不太懂历史,记性又差的人确实的好好消化。咱先坐了沙发,然后慢慢来 ...

进来串门就是客,欢迎小草大姐!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27
秋實 发表于 2017-10-12 17:24
读广慧的作品就是增长知识,于谦与胡椒,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感谢分享!

先生过奖,这也是我书本上看到的,借来与诸友分享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28
月怅明 发表于 2017-10-12 18:43
社稷为重君为轻,于谦的这种理念直接导致他最后的结局。
至于胡椒,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稀有物,在欧洲的罗马 ...

问候老师,谢谢您的支持。老鹤有礼!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0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0-12 20:29
感谢!又涨了知识,了解了胡椒的身世。看电视只见椒房殿,一直不知道是回事……

其实对于胡椒粉饰墙壁的事我是一直存疑的。里边掺进胡椒会不会影响墙壁的光洁度和平整度。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2
an安 发表于 2017-10-12 21:03
你是没那个福分了,住上椒房,涕泪横流的,不知道的以为受多大委屈呢!

呵呵住进去的好像没有真正快乐的人。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3
云馨 发表于 2017-10-12 23:11
于谦一直被文人士大夫看做是济世能臣和道德楷模。

读闫老师的文章,就是涨知识啊,佩服!

云姐客气。其实我应向你学习的东西更多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4
云馨 发表于 2017-10-12 23:14
早在汉朝,中国就通过丝绸之路从海外进口胡椒,它们被波斯人通过驼队带到长安,经过中间商加价又被宫廷采买 ...

椒房被美化了,没有我们现在居住的大楼房好。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5
吾其还 发表于 2017-10-13 06:37
这便是极好的,,文友的知识分享,先签到,下午再慢慢学。

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6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7-10-13 12:30
读此文真是受益匪浅,涨姿势了

谢老师雅评。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6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0-13 15:15
于谦的北京保卫战还是很成功的,是一个有才能的文人。

胡椒,在张居正时期,也是因为经济上的窘境,被用 ...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又涨知识了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37
轩辕霖 发表于 2017-10-13 20:41
真的长知识!谢谢老师的普及!

老师客气,谢谢鼓励!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40
槐安. 发表于 2017-10-13 20:58
大概徜徉江天的朋友第一反应想到的非捧哏于谦,石灰吟于谦太出名了。然而花椒的知识,真的要感谢闫老师。

我问度娘,她给我的第一个词条就是那个说相声的。看来她还没有我们漫天的朋友有文化。这也误导了小朋友们,认为最牛的于谦是这个搞曲艺的呢。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46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17-10-13 23:18
原句好像是“胡椒八百斛,千载遗腥臊。”

笔误,草舍先生,一字师也!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4 22:46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10-14 09:35
看了文章更巩固了知识,也知道椒房,也知道于谦,但却没老师的细致,学习了。

让老师见笑,都是书上看到的。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0-15 19:06
这下知道了,下次旅行多带胡椒,以备不时之需。
作者: fonyuan    时间: 2017-10-16 10:07
这篇,读来顺畅,痛快,既有典故,又有史实,先生高人也。
作者: 叶小蘖    时间: 2017-10-16 18:00
在离骚里,椒可是美人之喻,美境之喻。只是胡椒与花椒有多少区别呢?我还没见到过胡椒树。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17-10-17 10:40
有书上说,外国人喜食肉,但香料缺少,而中国恰恰是盛产香料的,所以香料一到外国,就有极高价值。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7 19:13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0-15 19:06
这下知道了,下次旅行多带胡椒,以备不时之需。

呵呵,可惜我们错生了五百年,现在这个真的掉价了。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7 19:14
fonyuan 发表于 2017-10-16 10:07
这篇,读来顺畅,痛快,既有典故,又有史实,先生高人也。

先生抬爱,高人不高,一米七。二等残废也!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7 19:16
叶小蘖 发表于 2017-10-16 18:00
在离骚里,椒可是美人之喻,美境之喻。只是胡椒与花椒有多少区别呢?我还没见到过胡椒树。

这个估计也就是白菜和洋白菜 的区别吧。反正沾了洋字,就涨价。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0-17 19:21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7-10-17 10:40
有书上说,外国人喜食肉,但香料缺少,而中国恰恰是盛产香料的,所以香料一到外国,就有极高价值。

美食方面的知识我缺乏,只了解洋人茹毛饮血搞得疯牛病满天飞。那些半生熟的肉里好像也洒东西,大概是佐料。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0-19 10:23
 加精理由:雅俗共赏,开拓眼界,读一段历史故事,了解于谦与明朝的一段奇闻。
作者: 云馨    时间: 2017-10-19 19:54
读闫老师的文字的确受益匪浅,祝贺此篇得奖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