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81|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杨丽萍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赏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2 1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丽萍大型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于2009年5月7日、8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实验剧场首演,笔者有幸在现场观看了演出,现对其独特之处及具体章节作简要赏析。


一、创作理念出新

  标题中“衍生态”的运用较《云南印象》“原生态”一词有了很大的进步。杨丽萍所谓的“衍生态”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再想象,挖掘、发展、发挥现代人的想象力,把古老的原生态文化表演出来。我们都知道被搬上舞台的民间东西已不再是原模原样的了,它的性质从根本上就发生了变化。所以“衍生态”一词正好体现了它的这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取之于民间,但加以改编,使之更具艺术观赏性,成为很好的艺术品。因此笔者觉得“衍生态”作为节目名称用词恰当。其次,通过“响声”这一个很小的切入点来表现云南丰富的文化不得不说是一个创举,被搬上舞台的“云南的响声”用独特的视野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视、听觉的冲击。


二、多元素、多角度展现云南文化


  该剧含八个章节(包括序幕和尾声)。序幕·胎音》采用“阿央白”作为舞台背景。“阿央白”[①]是剑川石宝山8号石窟出土的一尊女性生殖器石雕,杨丽萍将之搬上舞台并运用灯光、舞美使之艺术化,充分展现云南的生殖崇拜文化。该篇还大胆运用出家人吃饭的“钵”作为乐器来展现第一种“云南的响声”。当演员们用木棍磨响钵的边缘时,发出的“嗡嗡”的共振声犹如胎儿在母亲体内所发出的胎音,当无数只钵同时发响时形成了一种持续不断的共鸣声,而这共鸣的力量意味着孩子即将出世,顺理成章地导入了第一章《催生》。

  第一章《催生》展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民俗习惯,体现了 “人生人吓死人,娘奔死儿奔生”的母爱(人性)主题。在部落里,女人生孩子时部落的人们会跳着舞、打着鼓为她催生。在舞台正中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部,一扇生命之门打开了,由杨丽萍扮演的孕妇挺着肚子,沿着一条用鼓铺成的路朝祭坛走去。“孕妇”伴随着有力的击鼓节奏扭动着身体,诠释着一个母亲为新生命的出生而使尽全部的力气的形象。现场打击乐演奏者随着舞者的一起一落而改变着演奏的速度与力度,时快时慢时强时弱,与舞蹈呼应。

  第二章《太阳雨》展现的是云南“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气候特点以及人们“求雨”的美好愿望,这可以说是该剧中“云南的响声”的最好体现。在诺大的舞台中央铺了一块能遮盖整个舞台地面的布并洒满了谷子,这样的舞台布景是前所未有的。演员们在布上舞蹈,演绎晒谷场景,展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勤劳的美德。该章拉近了舞台艺术与生活的距离,显得形象逼真、富于生活化。《太阳雨》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的是晒谷,姑娘们在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手持耙子、簸箕在晒谷场劳动。第二部分表现的是求雨,小伙子们通过挥舞着手中的绳子来营造风声,通过速度的变化来营造风声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的。姑娘们用双手捧起地上的谷粒,然后让其垂直的洒落,再捧起再洒落。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产生出同步整齐的声音、错开嘈杂的声音、持续不断的声音等,好比是雨声洒落。大雨过后,姑娘们唱着“打秧鼓”的曲调,翻动簸箕里的谷子,通过其发出的声音作为歌声的伴奏,很好得体现了“云南的响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第三部分表现的是狂欢,男人、女人手持簸箕在谷场里争斗、玩耍,大家高兴地把簸箕里的谷子向天空抛洒营造狂欢的气氛。第四部分表现的是结束一天的劳动。

  第三章《公老虎和母老虎》反映了市民调侃文化,是另一种的“云南的响声”。该章采用拟人的手法表现公老虎和母老虎斗嘴,最后合拢“赶猫街”,母老虎给公老虎一个雀笼,喊道:“管住你呢雀[②]”!该章在演绎母老虎押着公老虎拉着犁头走过舞台时,还借用了电影《十全九美》中“淡定”的台词,这样的对话和形式打破了舞台传统的严肃氛围,富有幽默感。虽然是通过动物们的调侃在取乐观众,但从侧面也反映出当今人类的生活压力和对社会某些现象的不满,因此笔者认为人们的“不满之声”也是“响声”的一种。第三章还加入了云南剑川的小伙子阿鹏[③]表演的白族大本曲《老鼠提亲》。阿鹏弹着龙头三弦,一人演绎了“老鼠”和“乌鸦”两个角色,富于戏剧性。他在演绎超大型三弦时,不仅用了传统的弹奏方法,还采用了敲击面板等新的演奏法,体现了《云南的响声》关于乐器演奏法的出新。


  第四章《雀神怪鸟[④]》展现了云南大自然中不同的声音而组成的美妙音乐,反映了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反映了云南的风土人情为艺术的创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该章可以说是“云南的响声”最集中的一章了,虽然看似有些散乱,但却是以“乐器”来贯穿始终的,呈现给观众的是大自然中的声音和自制乐器的声音。该章由《硭树下的交响》、《竹子二重奏》、《斗鸡》、《独弦琴齐奏——蝗虫翻山》、《烟盒》、《牛哆啰(牛铃)》组成。第一节《硭树下的交响》就采用了无数个“响声”,有燧石、杵沙漏、独弦拨琴、水缸、水罐、水烟筒、水车、石磨、铃铛树、吹花人、吹树叶、酒杯笛、竹哨、钉耙、硭树硭锣、舂椎、镰刀、锄头等,先是单个演奏,然后是混合演奏形成“交响”。第二节《竹子二重奏》里,我们看到的是超大型的竹子制成的竹笛,可两人同时吹奏。第三节《斗鸡》改编自苗族的《芦笙舞》,通过端腿、吸腿、悠腿、蹬腿等动作,和着芦笙的音乐表现两只凶悍的公鸡为求偶相争,而小母鸡却被小公鸡牵走,富于戏剧性。第四节《独弦琴齐奏——蝗虫翻山》采用的是佤族的民间乐器独弦琴,其演奏的效果一点也不亚于《野蜂飞舞》,舞台采用从地面下升起来,打破了空间上的单一化。第五节《烟盒》是由哈尼族小伙子虾嘎表演的新编“烟盒舞”,它一方面摹仿了昆虫的动作,另一方面又加入了少许现代舞的成分,其舞蹈技艺十分精湛。第六节《牛哆啰(牛铃)》里杨丽萍表演的独舞一改《雀之灵》中孔雀的轻盈,手持两个牛铃急驰而来,舞姿干净而利落。




  第五章《最后的马帮》则反映在茶马古道[⑤]上的马帮文化,无论是马帮行进的声音,还是赶马人高唱《赶马调》的声音都是“云南的响声”的体现。在《云南的响声》上演之前,还没有那个艺术家用舞蹈的形式在舞台上呈现了马帮的历史。《最后的马帮》借鉴了中国皮影戏的舞台布景和表现手法,将道具竹马镂空,运用皮影戏中的剪影技法来呈现马帮,通过舞台灯光的变化来营造马帮的行进途中的艰苦环境。到高潮时,阿鹏身披蓑衣,弹着龙头三弦,高唱《赶马调》,与扮演马帮的舞蹈演员一齐登场,唱出了千百年来赶马人的喜怒哀乐和历史沧桑。该章用鼓和吐良交替使用,营造出既热闹又幽深的氛围,此外还吸收了京剧和武术的一些打斗技巧等。


  第六章《喝醉了的鼓》一方面展现云南鼓文化的悠久历史,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少数民族酒文化之丰富。该章上演了天鼓、山鼓、地鼓、酒鼓等不同的响声,可谓是“上天入地”啊!其中还穿插了“左脚调”、“海菜腔”等云南传统民歌,表现了少数民族丰富的酒文化和狂欢的场景,同时又与第一章《催生》有了很好的呼应。在众人酒醉的鼓点中,似乎看见难产而死的母亲,流露出对自己女儿的无限依恋。

  尾声则采用的是云南大山里的中小学的一种用独特语言齐声“唱读”课文的习惯,这也是天天回荡在云南群山之间的一种“云南的响声”。


结 语

  综上所述,《云南的响声》是一部值得欣赏的舞蹈作品,它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富于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主题,体现本土民族文化又充分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元素的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借鉴。更难得可贵的是,该作品始终由一条主线“云南的响声”贯穿始终,富有完整性。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0:04 | 只看该作者
《云南的响声》是一部值得欣赏的舞蹈作品,它为舞蹈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富于新颖性和独特性的主题,体现本土民族文化又充分吸收、融合其他艺术元素的手法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3#
发表于 2010-3-2 11:19 | 只看该作者
我也喜欢杨丽萍,很有特色,比那些载歌载舞歌颂和谐社会的民族舞蹈好多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2 15:21 | 只看该作者
情形确实如此,问好微风老朋友!
5#
发表于 2010-3-2 16:58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并且很精彩!形体艺术更是绝美的。
6#
发表于 2010-3-2 22:3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过杨丽萍的孔雀舞,很唯美很好看,而未能够亲眼目睹衍生态打击乐舞《云南的响声》,通过一兵先生的文章得以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是云南多民族生活的再现与完美展示。拜读先生关于舞蹈艺术的佳作,问好永远的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 09: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各位朋友的欣赏!
8#
发表于 2010-3-3 10:10 | 只看该作者
杨丽萍本身就是云南白族人,她创造性的把云南的文化传神的反映到自己的舞蹈里,确实唯美而深刻。欣赏如是的文章。
9#
发表于 2010-3-4 09:46 | 只看该作者
再度欣赏! :victory: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4 11:57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5:34 , Processed in 0.0496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