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我有两个涉及文化生意主题的饭局,但最后我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这固然有跑场子对不起宴会主人的原因,但主要还是我赶赴的宴会谈及文化销售的主题;而婉拒的宴会只单纯涉及文化展示之主题。中国文化生意的话题近来趋热,但其中的逆顺差争论还是公婆各有理。不过上述文化生意如果蒙太奇到中国美术品甚至细分到中国书画贸易,其悲欢离合还是扣人心弦的。 整个宴会上菜间隙的聊天主题,都围绕某经营旗袍的老板最近兼营中国书画生意的故事展开。该老板先前在旗袍经营过程中,就自觉与中国传统文化挂钩。虽不知融入那些文化因素之后其销量如何,但如今又“捞过界”贩卖书画,足见其跟随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之灵敏度还是很高的。如今讲究新时代、讲究人民需求与发展不均衡的矛盾了。怎就不均衡了?供给侧不均衡矣。 联想那个我婉拒的宴会主人,其经营的生意是纯会展范围——书画到了那儿基本就到站了,除“欣赏”红纸条看能否搞些犒赏之外,书画家憧憬的丹青变为黄金梦想到此也就梦醒。这应该也是我国文化对外贸易逆差的原因之一。这种库存式的文化产销经营模式,除了共性的精神销售滞后,个性的物质销售同样滞后。这从一个侧面折射我国文化外贸上述两个销售的双脱节。 所以,我才对那位卖旗袍的老板卖书画之灵敏感到佩服。不知道其是否悟到真谛,但其“捞过界”显然符合两个苗头:一苗是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源头;二苗是文化生意无论内外贸,地气生产者和地气消费者的衔接才是一苗成功的关键。所以旗袍老板“搜罗地气书画作者+直销店模式”的尝试,肯定是文化生意的线下淘宝模式,虽比展览小气,但实惠过展览。 这两个文化商人彼此内涵的厚度差异,刚好能成为文化生意特别是外贸部分供给侧改革的契合点。卖旗袍那位意识到书画易手最终靠的是客户端,但商品的搜罗鉴定能力有限,比如其书画来源都是老年大学学员作品、且结算方式是赊货或以货换货的土帽层次。卖展览那位虽深谙美术(或书画)客户需求——如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等题材需求,却甩卖技能很差。 这两类本应融合的生意如今大都各自为政,分散了客户精力,增加了选择,就像昨晚俩宴会,我难以兼顾,但各方皆有损失。所以回家后我与俩文化老板微信半天:优化文化产品供给侧么?要么合作或合并,仍各自为政的话,就要一:收购任何人种都适合消费的产品;二:构筑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生产基地;三:组建基础于前二项的文化输出别动队,只推销一种晚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