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1月,一个客人坐在一家居民户里看着《杭州日报》,照片已经模糊不清了,那时的衣裳宽大肥硕,软塌塌的,却总是穿在身上让人安心的、放心的、贴心的暖,像那些棉絮要把贮存的阳光,捂住,到寒冷的北风呼啸着时,到遥遥暗夜阴冷无助时,到伤心欲绝不能自已时,才一丝一缕的释放散发出来,温暖身心。
这间屋子没有刻意的更新布置,起码从感官上如此。但很整洁,这是对人的一种尊重。毛巾整齐的凉挂着,因为是黑白照片,左侧那插在瓶子里的花,看不出什么颜色,从它旺盛挺拔的姿态可以看得出,应该是杭州一带极其普通的花,那里生活的任何一个人,都能在不经意间就能呼出它的名字,那种清香大概在多年之后还能回味的出,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在不在身边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想起来,一定是那个睿智,晴朗的样子。
身旁的那个男孩子,到现在至少有六十多岁,丝毫没有紧张窘迫的神态,不经意间地和客人交谈着,他的裤子上有补丁,上衣的背面说不准也有,弄不好还会吃不饱饭。但这丝毫没有对他产生什么不良影响,头发整齐,面容清秀,只有手是粗糙的,指甲里一定还有点污秽等什么东西。可眉目间流露出的快乐与自然是发自内心的,客人平铺报纸,和他说着什么,又像是自言自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的交流。在大人和孩子,在伟人和平凡百姓的两个世界里面重合,而且其乐融融,神情自若,毫无违意。
头上方有一盏电灯,应该是这个家里面最昂贵的电器。南方有佳木,那古木方桌、藤椅、框镜、橱柜,做工应该更精细,更能体现一个时代、一种行业的一种工匠精神,而较老旧的东西,已成为文物,作为一个时代的活化石存在着,展示着一种真善美的理念。
其实,客人是有任务的。在去杭州机场的途中临时决定到这个地方来的,1958年,建国还不到十年的时间,有许多国家大事需要去做,也有许多的小事让他放心不下,他的去管,所以才出其不意的管了一下当地的卫生情况。解放前,这里垃圾成堆,污水存积,蚊蝇滋生,疾病流行。民国35年(1946年),一次麻疹流行病,病死许多小孩,居民宋玉英先后育有8个孩子,现实里只长大了3个。
而这次造访的42、56、61三个院门,诞生了一个陈列馆,自1988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先后3次考察访问,涌现出了60多个一等模范单位,杭州市与青岛市一起,成为了全国闻名的卫生先进城市。
在访谈中,客人安蔼随和,对青少年儿童给予了厚望。我们已经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家园是自己的,我们能建设好自己的国家,劳动人民最美成为了这个年代的主旋律。奢华服饰,糜烂生活成为一种敌害,汗水成为最美的花朵,在中国这块峥嵘大地上绽放。
那时,真的山清水秀,民心淳朴?又是什么,改变了这个世界的模样?这答案需要在历史时间的长河中追溯,寻找。
这位客人,就是毛泽东。唤醒了中国,震惊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