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你到底死不死……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4:44
标题: 你到底死不死……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7-11-25 15:19 编辑

  你到底死不死……


  读社会新闻,常会做自身想。也即把自己代入新闻中的主人公,思考一下如果换了自己会怎么做。这样一想,往往可以使自己避免成为愤青,避免成为“喷子”,避免成为“键盘侠”。当然,结果往往是最终也想不出一个所以然,只能让自己陷入无尽的悲凉之中。比如看到媒体上那句吵(不是那个“炒)得火热的话:“你到底死不死?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


  具体的情形我们不得而知,也没有必要弄得很清楚。即使实际情况与事实略有出入,也丝毫不影响这类事件的真实性。因为笔者就曾亲耳听过临终者的后人对人笑谈:“十多天了,就是不死。再这么下去把活人都折腾完了。”可见,在关键时候盼着老人快点死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无论是为了使自己解脱,还是为了让老人少受点儿罪。


  那么且回到这个新闻事件: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假回家看望病危的老爹,可是过了两三天,老爹都没有要死的迹象。无奈之下儿子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7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闻言随即自杀。儿子办完丧事,则回到城里继续打工。


  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大多数人当然会骂儿子怎样不孝。可是不知道有没有人会把自己代入其中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换了自己会怎么样?


  当然,大多数人绝不会说出“你到底死不死啊”这样绝情的话。但我相信,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彼时的子女们,盼着老人快点咽气应该是普遍的心理。如果认为这就是不孝,那么可以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几个人敢说自己是孝子。


  也许有人会说:七天怎么了?再多请两天假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没什么了不起,再多请两天,或三天,或五天,或七天,都没什么了不起。那么下一个七天还不死呢?下一个七十天还不死呢?下一个七百天还不死呢?你是不是还可以拍着胸脯喊一句:没关系,我照样等。


  说大话谁都会,但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残酷。有的单位,不要说七天、七十天,离开三五天你的位置就会被别人取代,多年的拼搏毁于一旦;有的群体,不要说七天、七十天,三五天不干活就没有饭吃;尤其是父母病危者们所处的年龄,大都在五十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如果一方面儿女刚刚毕业正等着你帮忙找一份可心的工作,一方面还有一个虽身体不好却一时半会不会死的老妈等着照顾,可是躺在病床上的老爹干等着咽气又不咽气……在一个必死的老爹和一个美好的前途之间,和一份赖以为生的工作之间,和一个等着伺候的老妈之间,和前途未卜的子女之间……你选择哪一个?你又会放弃哪一个?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一个老人病了三天五年,甚至十天八天,相信大多数人都能做一个孝子孝女,带领看病,日夜陪护。可是若三月五月呢?若三年五年呢?又有谁能始终如初,整日陪护在身边?若果能做到,除非满足以下所有条件:一是身体倍儿棒,耐得起长期煎熬(五十岁左右的人啊,有几个自己一点儿毛病没有的呢?);第二是女子有成,完全不用自己操心(诸如上大学能得全额奖学金,自己又能兼职赚生活费,毕业立马找个好工作,且没有买车买房之虑之类。);第三就是家境殷实,自己又不用上班,有足够的钱奉养父母,又有足够的时间照顾父母(如富翁家的全职太太之类……)——这三条中,只要有一条不能满足,任何一个长期患病的父母,都可能把一个过着普通日子的子女彻底拖垮。有时候甚至不用多么“长期”的患病,在一个普通县级医院的重病监护室里,每天数以万计的治疗费用,用不了十天八天,就可以把全家的积蓄彻底败光,而结果患者仍然难免一死。而死后,还要承担巨额的丧葬费……


  濒死者终究会死的,而活人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还得顾活人啊”是笔者在类似场合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没有谁会真的为了死者(或濒死者)而不计一切后果,无论他是怎样的“孝子”。笔者也曾见多少兄弟姐妹因为赡养老人的问题打得头破血流,可是一旦老人死后,用不了一年半载,还是亲如一家的好兄弟、好姐妹。还是那句话:得顾活人啊……


  中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有资料表明,到2050年,老年人将增到4.8亿,达到人口总数的40%,而劳动力将降到50%以下。毫无疑问,老人,将不仅仅是每个家庭、更是整个社会沉重的负担。而这一苗头,在农村已经初露端倪。武汉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老年人自杀的社会学研究》主持者刘燕舞在湖北京山县调查发现,在各村去世的老人中,竟有30%系自杀,而这还是较保守的估计。更可怕的是,包括死者的子女、村民、村干部都认为这是一件很正常、很合理的事。只是这其中有多少“自杀”是源于子女或他人的“逼杀”却不得而知。


  中国的父母都是伟大的。无论“自杀”还是被逼“自杀”,只要他(或她)自己不想死,子女绝不会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亲手弑父弑母,他们之所以会选择自杀,除了贫穷、疾病、寂寞这三大“杀手”外,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不想拖累子女。因为作为老人,尤其是濒死的老人,他们一生的价值已经彻底被压榨干净,除了给人添麻烦外,再无任何“用处”,那么主动赴死也就是他们能够留给子女,也留给这个社会的最后一点儿尊严了。


  行文至此,心里又涌起无尽的悲凉。因为用不了2050年,我,以及我们这一代人也要加入这4.8亿老人大军之中了。如果这个社会不能给再也不能创造“价值”的我们以最后一点儿关怀,不能给我们最后一点儿安慰,不能给我们最后一点儿尊严,那么在病危之时,谁能知道,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有人曾放言:为了孩子,宁愿付出自己的一切。那么,当你除了生命以外一无所有时,也许不拖累孩子就是唯一能做到的……

附:农村老人自杀的平静与惨烈
       农村老人自杀现象分析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1-25 15:06
本帖最后由 an安 于 2017-11-25 19:22 编辑

你把自己放这样新闻角色里想,那还有好儿!你等有中彩票的了,再把自己放进去好不好。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1-25 15:10
看到那句话时,着时震颤了一下。不只为老人,更为现代化的年轻人。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1-25 15:18
这个新闻也看了,让人很悲哀,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事例,虽然没有这样开口,但是事实也差不多如此。老龄化与金钱至上将家庭传统价值观给彻底践踏。
作者: 华夏    时间: 2017-11-25 15:27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于这种状态,为了生活都不容易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7-11-25 15:43
有理有据,情理兼融,令人动容。杂文君,真不容易,常处忧患,不免沉重。祝你愉快!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11-25 15:47
这话题有点沉重,却得面对,因为无法绕过去。活着的,要死的都好像不容易。
夏天去医院,在走廊上无意看见高档护理间有个满身管子的人眼熟,我说这是啥官啊?后来才听说是原来的市委书记,已经在床上躺了好久,有专人护理着。这是有身份的人,也看不见子女陪护,想来已经是有福人了。
老百姓就无法想象那个死不了又拖累儿女的惨状。
想死却咽不下那口气,是最无奈着的悲哀。这些无法说……
作者: 秋實    时间: 2017-11-25 16:09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也不可不面对。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到底死不死啊”,这可能是作者的臆想,其心理状态,却也自古有之。据传,古时就有用渔网将将死之人扣在其下,不出半个时辰便咽气归西。当然这是迷信,不可相信。
       “久病床前无孝子”也是针对这种情况说的。病人舍不得走,子女又陪不起,只有大家该做什么做什么了。但绝不至于对病人发火,令其自尽吧。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1-25 16:53
秋實 发表于 2017-11-25 16:09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也不可不面对。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到底死不死啊”,这可 ...

不用发火的。如空说得都是事实。我的一个邻居,老父亲生病后,每次看病回来子女都会查问花多少钱,这么贵那么贵,老人最后选择自杀,把钱留给老妻。母亲患癌后,子女轮流照顾,母亲自己积蓄花光,于是老大几次给母亲创造自杀机会。母亲服毒两次,均被别人发现抢救回来……
作者: 阳光笑靥    时间: 2017-11-25 16:59
车到山前必有路,往好处想吧
作者: 李立红    时间: 2017-11-25 17:03
读过如空这篇文,心有悲凉,如空站在儿女的角度给予当事人一个较为公正的判断,儿女与老人都有难处,照顾一方,另一个就是残酷。想起我们即将面临放晚年,心里没缝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1-25 18:33
活一天看一天吧,这么早就开始在这吓唬人,未雨要能绸缪也行,绸缪不了的玩意,在这惑乱民心嘛,都把人整心没缝儿了,罪大恶极。向后转,面壁,忏悔。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16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5:06
疯狂抢沙发,险些丢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丢掉芝麻,兴许还能捡到西瓜呢?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1-25 19:17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1-25 19:16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丢掉芝麻,兴许还能捡到西瓜呢?

呀!我忘了我抢到沙发了,在下面又占一层跟帖的。等会儿,沙发不能浪费,我去坐一会儿。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17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1-25 15:10
看到那句话时,着时震颤了一下。不只为老人,更为现代化的年轻人。

最关键的是,每个人都会老的。过去,农村里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即使没孩子,村邻也会管,至少会把死者发送出去。如今,是找几个“抬重子”(抬棺材)的年轻人都找不到了,都花钱找丧葬公司解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18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1-25 15:18
这个新闻也看了,让人很悲哀,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事例,虽然没有这样开口,但是事实也差不多如此。老龄化与金 ...

微风兄总结得最到位:老龄化和金钱至上——其实不光是家庭价值观,更是社会价值观。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19
华夏 发表于 2017-11-25 15:27
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于这种状态,为了生活都不容易

这是什么话嘛,什么叫“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于这种状态”?趋于叫老人自杀的状态?这是什么劳什子社会?
哪个社会文明化的结果是叫老人自杀呢?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1
川媚 发表于 2017-11-25 15:43
有理有据,情理兼融,令人动容。杂文君,真不容易,常处忧患,不免沉重。祝你愉快!

多谢赐评!对咱们就得这样,没到那一天呢,该愉快一天就愉快一天。而且好歹还有份养老金,不如惨到如农民自杀的地步——也许等不到那一天,我们东北的农民们就已经绝迹了——死的死了,走的走了,地都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了。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2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11-25 15:47
这话题有点沉重,却得面对,因为无法绕过去。活着的,要死的都好像不容易。
夏天去医院,在走廊上无意看 ...

有钱人在医院里同样可怜——明明可以少些痛苦痛痛快快地死,但人家有钱啊,各种名药器械轮番上阵,结果可能是多活那么三五天——以死前极度的痛苦和缺少尊严满身仪器满身管子为代价。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4
秋實 发表于 2017-11-25 16:09
这话题太沉重了,但也不可不面对。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你到底死不死啊”,这可 ...

报道没说儿子怎么发火啊,很可能是心平气和的说的——当这种事成为常态时,儿子会觉得天经地义,父亲也会觉得是理所当然,于是该死的就死了,活着的就继续打工了——多么和谐的社会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4
阳光笑靥 发表于 2017-11-25 16:59
车到山前必有路,往好处想吧

你那是智叟的看法,可愚公不是这么想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5
李立红 发表于 2017-11-25 17:03
读过如空这篇文,心有悲凉,如空站在儿女的角度给予当事人一个较为公正的判断,儿女与老人都有难处,照顾一 ...

结果我们也只能悲凉了,除此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
柳宗元写篇文章,还能“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我们呢?除了论坛这几个人,谁会读到?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6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8:33
活一天看一天吧,这么早就开始在这吓唬人,未雨要能绸缪也行,绸缪不了的玩意,在这惑乱民心嘛,都把人整心 ...

屈子曰: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19:28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9:17
呀!我忘了我抢到沙发了,在下面又占一层跟帖的。等会儿,沙发不能浪费,我去坐一会儿。

沙发这东西嘛,能坐就坐会儿,但取代不了床,也取代不了交椅……
所以最好是:一个都不能少。
作者: 华夏    时间: 2017-11-25 19:48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1-25 19:19
这是什么话嘛,什么叫“社会的发展应该是趋于这种状态”?趋于叫老人自杀的状态?这是什么劳什子社会?
...

你不就是这样写的吗?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20:11
华夏 发表于 2017-11-25 19:48
你不就是这样写的吗?

我何尝写过“应该”?如果应该这样,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7-11-25 20:13
令人忧思的话题,看到那个新闻也很震惊,想说那儿子不孝,又想到他的艰辛。老龄社会的到来,每个人都会面临不可预知的状态。好好爱护自己,争取最好的结局吧。
作者: 华夏    时间: 2017-11-25 20:22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1-25 20:11
我何尝写过“应该”?如果应该这样,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不应该,但我也没有看到有人请假回家问他的爹妈到底死不死啊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20:32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11-25 20:13
令人忧思的话题,看到那个新闻也很震惊,想说那儿子不孝,又想到他的艰辛。老龄社会的到来,每个人都会面临 ...

当一家一人如此时,是个人不孝。当类似的事成为普遍现象时,就是严重的社会问题了。社会问题就得社会想办法解决。而显然,我们的社会还没重视这一点,更没有一个解决的方案……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5 20:33
华夏 发表于 2017-11-25 20:22
不应该,但我也没有看到有人请假回家问他的爹妈到底死不死啊

建议看看我文末引用资料的链接……
作者: 华夏    时间: 2017-11-25 20:39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1-25 20:33
建议看看我文末引用资料的链接……

链接我没看,我只看了你的文字,深意没有进行分析,只看表面文字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1-25 20:53
是的,很多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1-25 20:58
本帖最后由 小隐 于 2017-11-25 21:01 编辑

但是,应该大多数子女不会这样说。但是农村真的一般病了都不救。我的唐伯父病了,他躺在炕上,他的老伴和子女站在地上,看着他说也就是这几天的事儿。然后找我哥(医生)去治疗,我妈说我哥,你要问问人家里人要不要治,别只管劝人家治,别引起人家矛盾。然后我哥还是劝治疗,因为他觉得怎么也要治疗一下才能放弃吧。然后打了十几天的点滴,我伯父活过来,又活了十几年。想来悲哀,就是不多的钱子女都不想出。一个人病了,没有比亲人极力为其治疗更让病人安慰的事了。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1-25 21:04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6:53
不用发火的。如空说得都是事实。我的一个邻居,老父亲生病后,每次看病回来子女都会查问花多少钱,这么贵 ...

很悲哀。我们老家的人,母亲死了,就是以后不用每年拿200块钱了,她的子女差点庆祝了都。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1-25 21:08
an安 发表于 2017-11-25 18:33
活一天看一天吧,这么早就开始在这吓唬人,未雨要能绸缪也行,绸缪不了的玩意,在这惑乱民心嘛,都把人整心 ...

反正我的父母,只要他们不是得了绝症,只要我有能力治疗,我绝不放弃。我已经试过了,在我老爸病了时,我坚持给他做手术,他现在活得很好。我就是要让老爸老妈知道,他们病了时,有我。
到现在为止,我给三个男人擦过粑粑——我爸爸,我公公,我儿子。

作者: 小隐    时间: 2017-11-25 21:37
可以理解子女的无奈,因为要生存。但是温暖的临终关怀不能少。有几天有品质的陪伴,哪怕错过亲人的临终,也是做子女该有的。
现在孩子少了,未来养老确实是社会大问题。
作者: 秋实    时间: 2017-11-25 22:03
这是一个特别虐心又极其现实的社会问题,拷量着良心与人的忍耐极限。一般人,哪怕焦头烂额也不会催问长辈死期,毕竟犯忌,而且特别让人毛骨悚然,但某些人难以顾及这些,诚如如空老师文中所列,让人倒吸一口冷气。
好沉重,一声叹息吧……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11-26 00:04
有“到底死不死的”,也有“只要活着,能摸一摸他感受一下他的体温也是好的”。对于临危的老人,一个家庭,或者准确的讲,这是一个家族的群体向心力最终导致不同的局面。
当那个儿子在怨“到底死不死”的时候,为何没有人严厉反驳?为何没有其它家族成员的反对?或许有反对,但反对的声音没有力量!决定性的力量,在谁的手里?真的是老人吗?我认为是“从众”。
社会舆论可以把谎言凿成真相,随大流的人群也能杀人。
除此,还有家庭教育的问题。这点不展开了。



作者: yugongjin    时间: 2017-11-26 17:06
没有会责备儿子的行为,因为儿子回来的时间不对;没有会责备那个父亲,因为他病了。但是,到底是哪里出了错?是时间?还是那些冷漠的生活?还是冷漠的社会?问好。
作者: yugongjin    时间: 2017-11-26 17:07
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样的情况,出现的不是一次两次,但是,这个做儿子,好像并没有做什么。可能是被生活所压迫的。
作者: 柳藏    时间: 2017-11-28 17:14
前几天,请假回老家,参加同年爷的葬礼。同年爷就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同年爷肺癌晚期,其子为了让其多延缓一些时光,带着他到北京上海广州四处求治、化疗,延长了两年多的时光,并看到了孙子的出生。独子之执,其孝日月可鉴。虽然是异性兄弟,我陪着他一起跟着和尚走、跪着烧纸、围着火盆驱鬼……
他结婚的时候,我没空出席。但这种时候,我不愿错过。
因为见证一份爱的终结,比见证一份爱的到来,更让人珍惜。
作者: rsjby    时间: 2017-11-28 17:24
看到新闻里的那句话,感觉值得怜悯的不仅仅是老人,也有那个年轻人。我感觉到了作为普通人的痛苦与无助!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1
小隐 发表于 2017-11-25 20:58
但是,应该大多数子女不会这样说。但是农村真的一般病了都不救。我的唐伯父病了,他躺在炕上,他的老伴和子 ...

其实不救是有多方面考虑,钱只是其一。一般情况,晚期过度救治真的就是白花钱。其次,人死在医院不让往回拉,而在农村,死在家里被认为是终的一种表现。死在外面,即使不是在医院,尸体也是不能进院的。
毕淑曾经有本书专门写临终关怀医院的事,值得一读。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2
小隐 发表于 2017-11-25 21:08
反正我的父母,只要他们不是得了绝症,只要我有能力治疗,我绝不放弃。我已经试过了,在我老爸病了时,我 ...

这要从两方面看:如果能治的病,一定要治。如果不能治的病,应尽量减少病者的痛苦;为了一己之孝刻意过度治疗延长两三天的生命,却给逝者徒增两三天的痛苦,其实是不可取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3
秋实 发表于 2017-11-25 22:03
这是一个特别虐心又极其现实的社会问题,拷量着良心与人的忍耐极限。一般人,哪怕焦头烂额也不会催问长辈死 ...

对于个人,都有个人的选择。
但对于整个群体,谁都是无能为力的。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4
槐安. 发表于 2017-11-26 00:04
有“到底死不死的”,也有“只要活着,能摸一摸他感受一下他的体温也是好的”。对于临危的老人,一个家庭, ...

其实前一点可以展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向心力都会导致不同的局面。
现在要叩问的是:是什么原因,是谁,导致了农村大量老人自杀的情况?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5
yugongjin 发表于 2017-11-26 17:06
没有会责备儿子的行为,因为儿子回来的时间不对;没有会责备那个父亲,因为他病了。但是,到底是哪里出了错 ...

是啊,哪里出了错呢?老人必须得老,必须得死,肯定没错。可儿女又必须得活下去,也没错。错的是这个世道……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49
柳藏 发表于 2017-11-28 17:14
前几天,请假回老家,参加同年爷的葬礼。同年爷就是父亲的结拜兄弟。同年爷肺癌晚期,其子为了让其多延缓一 ...

多谢柳兄跟评!:handshake:handshake
曾经看到一则报道:在美国,有一个白血病生命只有十几天的孩子,他的最大愿望是当一个警察。为了完成他的愿意,志愿者和当地警方联系,警方同意帮助他,为他特一套服,和其他员一起出去执行任务,并且在执行任务中一点儿不把他当孩子,当病人,而是当成一个真正的警察。
孩子一天很累,但也很开心——几天后来,他满意地去逝了。
每个人都会死的,那么临终前的愿望是否还有意义?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1-28 19:51
rsjby 发表于 2017-11-28 17:24
看到新闻里的那句话,感觉值得怜悯的不仅仅是老人,也有那个年轻人。我感觉到了作为普通人的痛苦与无助!

读过一篇小说,兄弟三人面对一个患老年痴呆的父亲,互相推诿,表面上又要负责任。老父失踪后也不说,但心里实际都希望他再也找不到,等得到已死的消息时又都松了一气……
我不愿简单地把这定为“不孝”,如果一个社会不孝者大量涌现,就是社会出了毛病。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1-28 21:03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还不能仅仅局限于不孝子身上。第一,一个人的表现是家庭、社会教育的结果,这两方面的教育有无问题。第二,这个子女有什么比亲人死去更紧迫的事情?不及早回去打工是否事关以后严重的生计问题?这恐怕要涉及到他的老板以及很多老板了。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1-28 21:37
觉得这个新闻有点水。但凡是人就不应该说出那么没人性的话。不过话又说回来,当今社会这有点世风日下了,从曲阜的逃儿村,到盼父母早死早清静都是有的。可悲!可叹!
作者: 雪白演义    时间: 2017-11-29 16:2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毕之航    时间: 2017-11-30 21:17
很沉重的话题,在这个讲求速度和效率的时代,死也应快一点,一节约成本。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17-12-1 07:36
子不教,父之过。
每个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相应的父母教育着。
作者: 木林    时间: 2017-12-7 20:56
一切可能发生的皆为正常,以为国情所致,很多已是普遍现象。如今的“孝”和过去崇尚的“孝”早已因时代因社会因素因人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者: 暴雨迎风    时间: 2017-12-20 11:47
经典好文啊,支持,赞!!!
作者: 夏冰    时间: 2017-12-20 11:55
在屡见不鲜的现实事件中,我们变得越来越冷血。不是我们冷血,而是现实残酷。在养老问题一直都是一个无法正确解决的问题。具体到当事人,真的是无奈而又无奈的。真的不是简单的一桩事。能不能扪心自问一下,能不能换位思考一下,能不能让自己代入其中,考验着我们的良知。一篇让人深以为然的文章,击中了痛点,让许多人没法把自己从中脱开。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