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小说评论要怎么写(一) [打印本页]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14:10
标题: 小说评论要怎么写(一)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17-12-4 17:26 编辑
小说评论要怎么写?
小说评论要怎么写?本文分为两节,各举一篇网络小说评论文章为例,当然不是写得最好的,仅作参考,抛砖引玉。
试评《生计》的明与暗 ————点评草舍煮字同题小说《生计》
文/香薰古琴
草舍煮字《生计》原作链接:http://bbs.zhongcai.com/thread-1009640-1-1.html
这次同题小说《生计》可谓精彩纷呈。我看了好几篇,其中草舍煮字写的这篇《生计》采用了两条线的写作手法展示了两代人的恩怨故事,激起读者对主题的思考。一条是以“我”的所见所闻为明线穿起了整个故事的始末;另一条是一种叫做米果的小点心等生计手段为暗线,串起了亲情之间的陈年往事,引发了关于价值观、人生观的思考。这篇小说我看了好几遍。“我”在妻子的家乡,因为吃甜点和看戏而认识的王家铺子的男主人王老板,竟然是母亲的亲弟弟,“我”的亲舅舅,姥爷的亲儿子。里面有着怎样曲折的令人欲罢不能的故事?作者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非常有兴趣从它的文学艺术性和思想性两个方面,试着点评一下这篇小说的明与暗,就是亮点和不足。
一、 先说一下小说的亮点。
1、平湖起浪、巧设悬念的艺术构思。
我们写小说,很多时候习惯于先声夺人或者开门见山、全面调动读者的胃口。草舍煮字的这篇小说与众不同点就是,从开始叙述了“我”拜见岳父、一家人寒暄和看大戏的热闹场面,漫不经心地扯着与主题似乎完全风牛马不相及的话题。素味寡淡的叙述,若非熟悉作者的写作手法,读者可能就会放弃。但曾经读过草舍煮字的很多作品,我坚信故事不会这么简单地清淡下去,耐心地阅读这些轻风细雨般安静的文字。它平静得听不到脚步声,就像一场暴风雨前的沉寂,我甚至仔细捕捉字里行间作者不经意或者是有意留下来的细枝末节,试着揣度下面的故事。然而还是出乎意料。这个会做“我”喜欢吃的米果且手艺与“我”姥爷如出一辙的王老板,竟然是姥爷的亲生儿子,母亲的亲弟弟,我的舅舅。
故事到这里非常意外。读者忍不住返回去搜寻那些隐藏在平淡的叙述中的细节,它们暗示着故事的石破天惊。这就是整个小说的最大亮点,它像平静的湖面突然掀起了十米浪花,让你在恍然大悟中接受这样的震撼。但是草舍煮字这篇小说的高潮不是抖开了包袱就万事大吉,故事没有这么简单。我正在惊骇地听母亲讲述老爷和王老板的恩怨传奇故事,突然传来姥爷发病的紧急呼叫,这又是什么情况?读者正在瞠目结舌,故事已经戛然而止。我相信每个阅读此小说的读者读到这里,一系列的疑问立即排山倒海而来:什么样的恩仇使王老板至死不肯回家?这个姥爷苦苦思念的儿子终于有消息,接下来会如何?这个姥爷是不是为自己当年的举动痛悔不已?姥爷临终前能不能见到这个王老板……
2、隐藏主题、让读者随意想象。
我有一个毛病,就是读小说总要搞清楚主题,作者要表达什么观点?要说明什么问题?写小说总是先确定主题,然后所有的人物、情节,甚至环境和心理描写都在紧紧围绕主题,全力以赴为中心服务,有时候主题还主动跳出来,唯恐读者不明白。仔细读完草舍煮字的这篇小说,与往常不一样的是,我看不到醒目的主题。我觉得这就是整篇小说艺术创作的成熟点和亮点。作者不以自己的观点主导读者的思维,不以自己的出发点影响读者的判断力,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成熟的作家的创作技巧。读者走进故事,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感受尽情展开想象,可以寻找主题,也忽视主题;可以从这些情节中思考一些什么,还可以深挖作品的主题。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美学观点其实包含着很多哲学思想,读完草舍煮字的小说我突然想到这句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小说最大的主题是没有突出的主题,任读者去尽情思考。
这篇小说也不能说没有主题,它隐藏在故事情节中,读者可以浅层理解,也可以深度思考。我们可以说人生没有解不开的结、亲情才是人间最主要的生计、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甚至让我们去思考一些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一个人为什么而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在亲情和梦想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抉择等。这些主题不是作者带着你从一条路上走出来,而是把读者放在一个故事里,自己寻找出路。这种主题的若隐若现、雾里看花水中望月是不是更加令人放松和无限遐思?
3、伏笔的运用。
小说包袱的展开和悬念,都需要一些铺垫和伏笔。故事的高潮也不是平地生波、陡然而立的。这篇小说一开始的叙事,看似平淡,其实返回来看它处处埋设了伏笔。文章一开始一家人在品评糕干的时候,加入一段关于姥爷制作糕干的故事和姥爷的性情描写。这一段夹在这里是作者特意给读者安排的,为后面的故事增加合理性;王老板的出场看似一个简单的侧面描写,其实也是为后面的故事做足铺垫。“……势许是练过武生行当的,脸上又是一副净面老生的模样……哎呀可惜了,可惜了!他走起路来腿脚有点微跛,上半身不得不随着晃……”,还有“他的做法和我姥爷的如出一辙……”、“王老板收起划块的刀,递给我一块糕干品尝,又递给孩子们。我发现那刀是弯头的,也和姥爷用的一样,而在别的作坊我见到的多是尖头的。”等等。这些随心所欲的细节,其实是作者精心安排。为什么作者会反复提起我姥爷?其实阅读的时候我是注意这些的细节的。当奇峰突起,我们回头看看这些伏笔,才会感受到作品的合情合理,惊叹作者的匠心独运。
4、结尾的戛然而止。
结尾处,母亲在声泪俱下地叙述“姥爷”和“舅舅”的故事,这时候传来表姐紧急的声音:姥爷住院了。如果说前面安排的王老板竟是我的亲舅舅这个情节是奇峰突起,给读者一种震撼和惊叫。那么结尾的这个紧急呼叫我觉得略显突兀。“姥爷”是听到母亲和“我”的对话而激动晕倒吗?还是他年事已高迈,是一种自然的疾病?我理解为作者是要达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艺术效果,增加小说的故事性,给读者更多遐思的空间。就像一场激烈的鼓乐,观众还在凝神静听,突然鼓锤落地,一切戛然而止,只剩下余音绕梁,给读者留下太多的谜。
二、 说一下小说的暗点,与作者共同探讨。
1、 从合理性探讨人物刻画的成败
我们都知道构成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其中以刻画人物为中心,依靠故事情节和环境来反映现实生活。草舍煮字的这篇生计依次出场的人物不少。“我”在这个故事中是起到缀连故事的作用,是维系两代人学亲情和恩怨的载体,不必着重刻画;
王老板这个形象是通过“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观察以及通过母亲的回忆刻画的。他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与热爱,敢于反抗父权,其实是敢于反抗旧的传统观念,带着自己的爱情和生计的手段——那把划糕干用的弯头刀转身而去。小说从母亲的叙述刻画了王老板的执着和倔强,他具有为了追逐自己所爱,敢于对王权说不、敢于愤然转身的个性;他背井离乡多年,一直用着当年划糕干用的弯头刀,唱着花为媒。一方面表达他对亲人的思念,另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热爱。他念念不忘的是祖训“家父教我做糕干时叮嘱过,手艺人不吃开口饭,钱够用就行了,要给戏子们留口饭吃。唉——,儿子不孝啊!”谈到这些表情凝重,眼里闪动着泪花。他宁可守着清贫,也不愿意卖艺挣钱。“县剧团来邀过我们入团,我们只答应过年给乡亲们义演。”王老板这个人物没有专门的重点刻画,一点一滴就是我作为局外人的侧面描写和母亲的叙述中写活了这个人物。他敢于追求自己所爱,敢于向旧的观念挑战、守着清贫守着一个艺人的节操,洁身自爱。同时他心里有对亲人的思念和愧疚。这个人物基本上是活的。但是我总觉得王老板这个需要重点刻画的人物总有那么一点美中不足,经不起仔细推敲。读者看到他一定有太多的疑问。这个问题就是我要讲的下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探讨一些情节的逻辑性。
王老板带着妻子落叶归根,他归的是妻子的家乡——就在燕山深处一个七百多人的小山村,距离他的祖籍津北老家这一个不算太远的距离,王老板留着划糕干用的弯头刀,眼睛里含着泪花叙述家父的训诫,说明他心里一直放不下家乡和亲人。他不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相反却是一个仁义有气节的艺人,那么这样一个有血性有情感的人物,是什么样的纠结使他数十年颠沛流离、至死都不肯过江东呢?那个当年醉酒之后失手打断他腿的父亲就那么不可原谅吗?还有他的相依为命的爱妻,两个人都不肯原谅近若咫尺的耄耋老父,他的仁义和气节还能站得住脚吗?
所以我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对于王老板这个人物是不好定位的。特别是看到姥姥过世都没有见儿子最后一面,外祖父因此倍受打击,甚至结尾“外祖父”送进了医院,而王老板却隐于深山安享太平。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已经原谅了儿子,儿子却数十年置亲情不顾,这个仅仅是性格倔强使然吗?我觉得这个结局略显残酷。对于作者刻画的王老板这个人物,逻辑上是想不通的,他的大仁大义后面是无情无义。他在亲人揪心的思念里,心安理得苟活于世,他的那些黯然神伤是那样的轻薄无力。结合前后对比,于情于理,如果王老板离家出走的理由充分的话,他数十年不能原谅父亲,却一副淡泊于世的人生态度,是不是他的仁义和操守逻辑上略有漏洞?这个心结谁能解得开?
以上是我一家之言,也许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用意,不足之处请作者多多包涵。这篇小说构思大胆、悬念迭起。我觉得情节处理上略显粗糙。还有文学作品应该给人以希望,小说结尾虽然干净利落,但是却让读者无比遗憾。这种遗憾不是那种凄美的结局,而是没有结局的茫然无措。
作者草舍煮字喜欢“爆米花”式的艺术写法。读者需要经受漫长的等待,在他淡定的烘焙过程中耐得住煎熬和诱惑,期待那“砰”的一声压力爆表的震天巨响,迎接天女散花般的绚烂奇香,享受心脏剧跳的震撼。他喜欢也确实做到了。这篇小说就是在这样令人无法忍受的漫长的沉默中突然一声巨响,平地溅起浪花,令人猝不及防,又欣然接受这种合理的满场惊艳。尽管作品中有的情节还需要推敲,但是他的趣味性、艺术性、思想性也很有看点,主题隐含在作品中,让读者随意遐想。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者不仅要具有驾驭文字、巧妙布局的能力,更在于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虚怀若谷的品格。草舍煮字无疑就是这样的优秀作者。写这篇赏析,曾经与作者草舍煮字多次交流。当我提出了一些疑问的时候,他立即拾遗补漏,及时修改,我也是被他的虚心好学所感动,才斗胆写了这篇评论稿。向这样的优秀作者致敬!
作者: 遗忘之城 时间: 2017-12-4 14:38
典范,学习!再学习!!!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14:41
呵呵,我知道你是要凑够20个字符。
这篇是古琴姐姐写的,堪称典范。当然,还不是她写得最好的。
作者: 喻芷楚 时间: 2017-12-4 14:58
先生用情可谓殚精竭虑,欣赏先生高洁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15:13
谢谢芷楚来读,辛苦!
作者: 香薰古琴 时间: 2017-12-4 20:46
呵呵,都是 以前写的。现在很难沉下心很多遍去读读分析,我挺怀念我们那个时候写评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客观。
作者: 芒乡化十龙 时间: 2017-12-4 21:27
十龙学习而来!
点赞!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22:31
提高写作水平,逼迫一下自己是有益的。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22:32
龙兄客气了!
作者: 林小白 时间: 2017-12-4 22:53
来学习写评论,小白给草舍老师敬茶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4 22:58
拙作粗浅,多提意见。远握
作者: 林小白 时间: 2017-12-4 23:27
对小说的理解,一直是小白的短板,所以小说一直没能写好。草舍老师的文,让小白受益匪浅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5 08:29
各有所长,相互借鉴
作者: 沧澜恋歌 时间: 2017-12-5 09:57
看到草舍煮字先生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瞰芸芸众生,“教导”人们小说评论应该怎么写?并极度自恋地贴出自己的评论文章,把它当作范文、模板推到人们面前,这种借机炒作让人不由瞠目结舌。
草舍煮字先生这种评论教条主义思想欠缺理性。一个健康的、正常的小说评论环境是多元化的,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文学的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与此相对应的文学评论也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这就好比百花园里花团锦簇,颜色、姿态、花香等各异,一瓣一瓣不同,有的开得灿烂,有的开得妖冶,有的开得安静,有的开得含蓄……牡丹虽是国花,但没必要人为地强制要求兰花、梅花等都开成牡丹那样,毕竟兰居幽谷,梅开偏隅,笑看百花开才是人生的一种极致。
草舍煮字先生这种评论教条主义思想是极度私有化,本质上是一种自恋思想,他通过这样的教条主义象征性地满足着自己的自恋,严重误导了小说评论应有的兼容并蓄的方向。人们不禁要问:小说评论到底应该怎么写?为什么非要按照他制订的条条框框写?不那样写就不是小说评论吗?想想都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但是事实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位普通读者,草舍煮字先生的评论我读起来十分费劲,拖沓冗长、事无巨细、唠唠叨叨、夸夸其谈,简直让人读不下去,我想可能是自己水平太差读不了草舍煮字先生的大作。
一言堂的教条主义评论思想,就像清朝的八股文,生搬硬套,束缚着天下文人的个性及才能!在草舍煮字先生的误导下,小说评论无可挽回地走向平庸,而草舍煮字先生也在其本人长年不断的捣鼓自吹中变成了太虚版最大的一尊神像,许多人对其崇拜得五体投地,俯首贴耳地拍手叫好,在这样的氛围中,谁要想发小说评论,都要参照他的范文,生搬硬套他提供的模板,否则就会被扣上“不懂写评”的大帽子。试问如此下去,还有人敢发评论吗?干脆草舍煮字先生一个人玩好了。莫言尚不敢教导人们写小说都来写“丰乳肥臀”,铁凝尚不敢教导人们写作都应该像她那样写,这两者,一个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一个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席,要比草舍煮字先生权威多了。
小说评论从篇幅来分析,有长评,有简评,应该兼容并蓄,决不能片面强调长评而否定简评,简评的存在自有简评存在的意义。如何评价一篇小说?任何人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抓住重点即可,越是貌似面面俱到,越是稚嫩和平庸。再说了,评论家自认为的面面俱到,难道就真的面面俱到了吗?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例如《西游记》虽然在评论家的眼中属于“神话小说”的题材,但吴承恩并不是仅仅写一部神话小说的初衷去完成这部作品的,导致其立意、思想深度和探讨的问题超越了神话小说的局限,以至于后世有人悟出没后台的妖怪都被打死了,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思想的丰富,诸如此类,就看各人怎么去理解。
小说评论都是基于个人的阅读对作品的个人评价,这是很私人化的问题。评论一篇小说,只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说出它好在哪儿即可。一味给小说评论定模式定调调,这是一家之言,自然未能免俗。反过来说,不光小说评论是多元化的,小说创作本身也是多元化的,例如小说塑造人物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等,小说的学习和鉴赏因人而异,毕竟每个人的审美观、角度、方式以及对小说思想内容主题的理解各异,从来都是多元化的而不是单一化的。毕竟大家都不是中学生了,再按中学课本上学到的小说“三要素”去按部就班地评论一篇小说,也未免太书生气了些。
有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纸媒作家获悉草舍煮字先生的自恋、偏激行径,特作诗一首,托我转送:
忽见教条摊太虚,草舍才调古今无。
人心不足蛇吞象,煮字难填腹中空。
猛发范文壮声势,自夸自捧弄玄虚。
百花何需样样同,梅花凝雪也报春。
作者: 素离歌 时间: 2017-12-5 10:18
只是举个例子,草舍先生的评论的确很有借鉴的资本,文字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相互吸取对方的优点,这不是很好吗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7-12-5 21:09
香薰古琴老师的评论却有过人之处,这个我十分清楚。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5 21:21
老哥心明眼亮!
作者: 徐得荣 时间: 2017-12-5 21:43
告诉你个秘密,我们是老乡,所以我了解她。千万不要对别人讲是我说的哦。
作者: 草舍煮字 时间: 2017-12-5 22:44
您有一个好老乡,您也错不了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