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乡村丧事 [打印本页]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4 20:38
标题: 乡村丧事
                   乡村丧事(散文)           



                      文/于文华


     雁飞雁落,人来人往。谁都是凡尘一粒土,终归要落入泥土的怀抱——无人能够幸免,无人能够逃脱。每一粒尘土,都饱含生命的痕迹和特有的标记,走向命定的轨迹。


     一到寒冬腊月天,乡村老人去世的比其他季节要多。老人的血管壁比较厚,血液容易阻塞,加之路滑摔倒、感冒等因素,在寒冷的冬天易于死亡。黄昏抑或清早,听见泥土小道上有人哭喊着,就说明一个又一个老人故去了。

    生前得不到必要的照料,死后做儿子的唯恐乡邻笑话,害怕亲戚朋友的讥笑,一般都会打肿脸充胖子,忍疼割爱给父母送终。葬礼不说奢华,但要风风光光,体面庄重地打发老者上路,求的心中平安。平时再不孝顺的儿子,丧事也会办的让人看过眼,说的过去。

    左邻右舍,当家户族听见哭声,一般会不约而同前来帮忙。做儿子的悲痛归悲痛,还要强忍着,请来大东,交代事情的规模与大小。儿子多,钱财广,事情就大些。儿子少,来钱路窄,只能随便。大东是孝子全权委托的代表,商议一番,谁主内谁跑外。主内的无非是来人去客的招待,吃吃喝喝,还要请来木匠,加班加点做老房(棺材)。跑外的要购置酒烟菜纸等各种东西,要请各方亲朋好友,但当务之急是先请来道爷看下葬的日子,或三五天,或七九天,最多可停十一天,视施主家的财力与发葬的规模而定,还要看人们的忙闲、季节与天气的冷热。先安排磨面,四处请人前来帮忙。一时之间,人来人往,门板上停放着亡者,做晚辈的一圈围坐,不时祭奠些东西,烧些纸钱。要是死去的是八九十岁的老者,乡村称其为喜丧,就像过喜庆事情一样发丧——既是后辈的荣耀,也是老者生前的肯定,更是对逝者的尊重。

    各路亲戚从四面八方奔丧了。老远就大放悲声,哭哭啼啼的,不是至亲就是做姑娘的。河西风俗,看见院子里插着一个高十多米白杨杆子的,必定有丧事。那杆子上面拴一根绳子,连着一块长长的布条,写满了道爷写好的话语,让人不可理解的是绳子上分明拴着一块完整的厚锅盔。丧事几天,锅盔就拴几天。临发丧时锅盔放下来,人们抢着吃了,据说利吉。门前贴了白纸对联,写着对逝者的无限哀痛与无边思念。趴在爷爷奶奶或父母前实心实意抑或虚情假意哭几声,早有人将来人带的供品祭奠一下,看哭的差不多了,使劲拉起来,说些宽慰的话语。而确实有父母身患急病,来不及送医院就一命归天的,女儿实在无法理解父母的归去,会哭的无法拉起,直到哭的声嘶力竭了,才慢慢爬起来,点些纸钱,去找哥或弟说话闻讯。

    生荣死哀,人之常情。此时乡村的谁人包括任何亲友都可哭诉情感,主要是儿孙辈女儿女婿。有人在自己父母去世后没有哭够,或感觉自己特别思念父母,或生活的不如人意,也会趁机趴下来,爹爹妈妈痛哭流涕一番,心中就舒畅了,心胸就展妥了,以后生活就舒心了——好像这是一个心理疏导的机会,是一次情感发泄的机遇。有人专门像伺候贵客一般桌儿上桌儿下,精心照顾着师傅与道爷。师傅是舞文弄墨的,像写对联、写祭文,而道爷的主要干事就是画老房(棺材,将木匠做好的老房先辟泥子,将坑坑洼洼的地方尽可能添平整了,再拿一个猪尿泡做的器具,吹出画的基本花样,再调好各式调料,画出主人要求的花纹与图案,一般八九不离十)、糊纸货(糊招魂幡、纸人纸马,生前未享用的高级轿车、彩电冰箱等)、做道场(招灵、跑桥、忏灵,献饭报恩,升桥沐浴,迎武谒庙,升杆发文,打散等)。道爷还有一项重要活动是念经文,唢呐呜呜咽咽的悲鸣声里,头戴纱帽,身穿道袍,脚踩云鞋,腰缠玉带,高高端坐在方桌之上的椅子上,念半天,叫一声:“哭”,唢呐声里,孝子贤孙哭声涟涟。正哭得兴起,又听见一声断喝:“停”,只得停下来,由于语速极快,伊里哇啦,像是完成任务似的,听的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丧事就像一幕大戏,有序幕,有高潮,有收尾。序幕在哭声中拉启,高潮是跑桥,收尾是下葬。

    黄昏里,抬上花圈与招魂幡,道爷在前,所有的孝子贤孙身穿孝服,被一个长长的白布牵连着往外行走。有人在前面手提一个罐子,里面放掺好油的锯末。走几步,挖两铁勺,后面有人手拿火把,点燃锯末。点的多了,就像两道亮丽的彩灯,霎是好看。有人烧些纸钱,有人放些鞭炮,道爷念道经文,孝子哭叫几声。乡村里大凡有丧事,几乎男女老少的都出动,一是送亡灵上路,二是壮声势,三也是见世面。死者下葬的前一晚上,要请道士和所有的孝子贤孙跑桥。大东吩咐人找来长条凳,反扣在地面,串联成两排,凳子中间穿上刚刚用过的白布。四边与中间放置桌子,桌子上献上祭品,点上一根根白蜡烛,板凳腿也插满了燃烧的蜡烛。听老辈人说:“用长条凳串成串,意为是让逝者平安地跨过阴间最难过的两座桥——金桥和银桥”。桥两边守着许许多多饿死鬼、屈死鬼、流浪鬼等。逝者过桥时,他们就要极力挡住去路。如果死者过不去桥,就会永远停留在那里。在跑桥时,道爷吩咐要不时焚烧纸钱,以期让鬼魂让路”。过桥时,道爷在前面,念经的念经,吹唢呐的吹唢呐,敲锣鼓的敲锣鼓,孝子们一步不离地跟随后面跑,儿子怀抱逝者生前的照片抱在怀里,躬着背,意为扶逝者过桥。有人专门拿一块镜子,照在照片前,以便让逝者心明眼亮看着走。道爷越跑越快,越跑越快,看得人们要发笑,但不能笑出生。而道爷像是故意折磨孝子似的,跑着跑着,像风一样小跑起来,给人似乎在穿越飞跑在一道道迷宫里。有人跟不住,只好放弃,但儿子必须步步跟随,直到跑桥结束。

    跑完桥,道爷稍事休息。师傅又粉墨登场了,身披一条红(被面子)先神色庄重地叩头祝祷一番,再让孝子上香、敬酒、献盘,最后用庄重典雅的语调,沉痛悲壮的口气念起祭文。祭文一般长则上万字,短则五六千字,是逝者平凡一生的总结与概括,语言质朴平实,听者无不唏嘘叹息,伤情感怀。有儿子的女儿的女婿的外甥的孙子的,各有各的语气与口吻,各有各的思念与寄托,各有各的追悔与缅怀。

   最后才是发丧。起灵汤一喝,先用手抬到院落外面,道爷再次站在椅子上,进行路祭。这路祭是要掏钞票的,而路祭的越多,说明逝者越体面。有人家路祭了三里多路,让村人啧啧称赞,赞叹不已。最后才有杠子上挽上麻绳,精壮小伙子抬往墓地。有人抬埋才能显示亡灵的尊贵。要是墓地遥远,一般用三轮车或汽车拉用。早有掘墓人挖好了坑,当老房拉到跟前,将绳子拴成活扣,一点一点放入墓地,风水先生看是否合适,孝子叩头,铁锹上铲些土,放到头顶,倒入老房上面,人们才开始往坟墓里填土。规矩是铲一会,将铁锹扔掉,不能直接交到人手中。这是一种忌讳,也是讲究。但歇息一阵,可以继续填土。最后,流开坟墓门,将坟墓铲成圆圆的墓堆,所有的花圈点燃在四周,只将招魂幡插在坟墓上,才算结束。  

    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人活的普普通通,但儿子身份显赫,丧事过的红红火火,排场体面;有人身前寂寞,不是达官贵人,但死后搞得热闹喜庆,其后代活动能量大,交友甚广,来人祭拜的多,每顿吃饭一个羊,三天一头牛,小轿车没法停,专门找了打麦场作停车场,花圈挽联拉了一卡车,让乡村活着的老人羡慕眼热;有的后人默默无闻,丧事简单而俭朴,显得冷冷清清,但基本的路数却一样不缺。


    乡村丧事,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厚重质朴乡村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正是有了这种源远流长的人间关爱,土地和家园才生生不息传递着宽厚丰沃的品德;正是有了这种血脉渗透的骨肉相连,生命才会代代相传着相濡以沫的亲情。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10-3-15 22:03 编辑 ]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3-14 20:42
老师的沙发匣子抢来坐了,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4 20:42
这是下周的作业,敬请尊敬的各位版主与文友批评、指导!
    祝福周末快乐,幸福!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3-14 20:52
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

以时间为序,对于我们西北地区丧事的风俗习惯做了翔实而生动的记叙。读来亲切而生动,那一个个场景的描述形象而鲜活,问好老师,学习了,祝周末愉快。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4 20:57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3-14 20:42 发表
老师的沙发匣子抢来坐了,问好。



    呵呵,这么快呀,请多多提些宝贵意见。问好朋友!

431482.jpg (169.16 KB, 下载次数: 591)

431482.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4 21:01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3-14 20:52 发表
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

以时间为序,对于我们西北地区丧事的风俗习惯做了翔实而生动的记叙。读来亲切而生动,那一个个场景的描述形象而鲜活,问好老师,学习了, ...


   再次感谢老乡的细细评阅,问好朋友!

10096920_137769.jpg (147.45 KB, 下载次数: 650)

10096920_137769.jpg

作者: 董万军    时间: 2010-3-14 21:30
于老师又做新作,万军祝贺!
非一般的场景如此生动,很难把握,您却游刃有余地呈现,支持您!
学习了!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4 22:23
原帖由 董万军 于 2010-3-14 21:30 发表
于老师又做新作,万军祝贺!
非一般的场景如此生动,很难把握,您却游刃有余地呈现,支持您!
学习了!


       乡村里这样的事情经历的较多,我的大伯大妈与其他亲戚,都是亲自耳闻目睹,但想了好久,迟迟没有下笔,唯恐写成感觉有些迷信色彩的东西。所以我粗粗写了一些场景,只是稍稍刻画了念经,跑桥等。
      其实,乡村文化的确博大精深,我虽许多事情司空见惯,但拿捏的火候,掌握的尺度,还需要不断磨练。
         谢谢万军朋友支持,问好朋友!

2007814115851427.jpg (207.57 KB, 下载次数: 703)

2007814115851427.jpg

作者: 韩开春    时间: 2010-3-14 22:25
读文华的文章,就像看一幅乡村的风俗画,好。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10-3-14 23:09
地方民俗总是积淀了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读之有新意,支持。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0-3-14 23:25
最近忙碌,先记号,有空细读学习,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15 08:02
先留个小脚印,慢慢读。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15 08:17
所谓民间赋予的“红白喜事”中的白事,在一气洋洒、酣畅淋漓的尽述中展开热烈的场景画面。这种多线条交纵的白描、工笔画般的叙述手法成为诸多看点中的精华。以死亡为主线,并融了许多白事的乡俗气息,更透散出中国乡村留传下来的种种印迹生命咏歌之气息。虽然白事,虽然有哀情,但,在乡间的展呈中却散布着红火热烈的特质,这无疑为平凡人关照生死的平定、释然、乐观之风描上一笔足够的色彩。工笔的细腻处,再现了厚重质朴的乡村文化及其积淀与传承的风貌,更透彻地诠释出民间白事的观念哲思化,白事过程中所呈展的文俗化,文章由此生动、质感,诸多凝炼出思考之后的有价值思想,为这一场一场画面再添色彩,重构精髓。欣粗糙读过,留下暖微弱的脚印,问好!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3-15 08:23
文华的笔触,老练纵深,练达质朴,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总是让人感觉到天人合一的大气、舒展。而且对家乡民俗研究的执着,对家乡深入骨髓的挚爱,也让我佩服、艳羡不已。问候老朋友!
作者: 敬一兵    时间: 2010-3-15 08:55
怎么是公告呢?先提起,稍后来细读学习。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15 09:04
民风民俗各地不同,丧葬文化,从大处说,是"礼"的范畴,从小处讲,是凝聚亲情,不忘先人的一个纪念。后来滥觞到面子好看不好看上,实在失去了本意。处处留心皆学问。于老师能把细节刻划得这么详尽,不容易!足见观物之细!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10-3-15 09:05
原创,怎么变成了公告?民俗风情,形象刻画,长了见识。问好文华老师
作者: 非花非雾    时间: 2010-3-15 09:24
乡村丧事,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厚重质朴乡村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这是一种良好的民俗,就如乡村喜宴,值得品味的厚重文化。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3-15 09:54
昨晚回来。一直在忙着。先记号。问好!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0-3-15 12:29
浓浓的民俗味!文字质朴,厚实大气!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3-15 16:06
怎么成“公告”了呢?再提上。
作者: 娴情逸致    时间: 2010-3-15 16:14
欣赏文化的新创散文,把乡村的民俗写的多姿多态。 问好!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3-15 16:37
乡村丧事,是乡下人一项重要的事。家里从老了人到办酒席及至入了土,都有谨严的程序。作者所记述的过程与很多地方大致一样。当然,即使有不同的地方,也真切地反映着当地的风俗与习惯。“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确实如此。文章具有在场感,在经历一个一个亲人(父亲、爷爷、奶奶、外婆、连襟、同学、好友)离世的同时,不免心有些沉。精华支持!

[ 本帖最后由 杜永生 于 2010-3-15 16:39 编辑 ]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15 18:06
重温这红火的民俗文化,感受那些乡土的质朴气息。
作者: 不觉寒    时间: 2010-3-15 20:34
标题: 回复 1# 于文华 的帖子
生前得不到必要的照料,死后做儿子的唯恐乡邻笑话,害怕亲戚朋友的讥笑,一般都会打肿脸充胖子,忍疼割爱给父母送终

这个世界上需要真正的孝子贤孙!!!


学习并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01
原帖由 韩开春 于 2010-3-14 22:25 发表
读文华的文章,就像看一幅乡村的风俗画,好。

     谢谢开春文友的评阅,问好朋友!

05de7aee749f8ef80e0abd0516aa7429.jpg (249.48 KB, 下载次数: 631)

05de7aee749f8ef80e0abd0516aa7429.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03
原帖由 茌山石 于 2010-3-14 23:09 发表
地方民俗总是积淀了浓重的地域文化色彩,读之有新意,支持。


    谢谢山石朋友欣赏与支持,问好朋友!

7.gif (55.96 KB, 下载次数: 670)

7.gif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05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10-3-14 23:25 发表
最近忙碌,先记号,有空细读学习,问好!


   谢谢如浩朋友的提读,问好朋友!忙忙碌碌就好,充实了,人生就显得丰厚!

1482_1266663497vj1d.jpg (290.72 KB, 下载次数: 627)

1482_1266663497vj1d.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10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15 08:17 发表
所谓民间赋予的“红白喜事”中的白事,在一气洋洒、酣畅淋漓的尽述中展开热烈的场景画面。这种多线条交纵的白描、工笔画般的叙述手法成为诸多看点中的精华。以死亡为主线,并融了许多白事的乡俗气息,更透散出中国乡 ...


    首先祝贺小暖荣升新的领导与版主。小暖的评语让我望尘莫及,成绩让我佩服,虽则来春夜听雨时间不长,但业绩与人气却有目共睹,让大家心服口服——相信以后在新一届版主的齐心协力下,春夜听雨将更加大有作为!
       衷心感谢版主细致的点评与中肯的意见。问好新版主!祝福新版主!

二月二,龙抬头1.jpg (104.85 KB, 下载次数: 698)

二月二,龙抬头1.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11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3-15 08:23 发表
文华的笔触,老练纵深,练达质朴,舒缓有致的节奏中,总是让人感觉到天人合一的大气、舒展。而且对家乡民俗研究的执着,对家乡深入骨髓的挚爱,也让我佩服、艳羡不已。问候老朋友!


    谢谢荷风朋友的点评,祝福快乐!

20090225005438359.jpg (104.51 KB, 下载次数: 655)

20090225005438359.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14
原帖由 敬一兵 于 2010-3-15 08:55 发表
怎么是公告呢?先提起,稍后来细读学习。


    昨晚发帖时估计搞错了,发成了公告。
    特别感谢先生两年多来的厚爱与器重,虽则先生不再担任春夜听雨版主,但还是其他两个板块的版主,且还可以在春夜听雨继续为我们引导与提升散文的质量。
      问好先生,祝福快乐!

1400440.jpg (388.96 KB, 下载次数: 712)

140044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18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3-15 09:04 发表
民风民俗各地不同,丧葬文化,从大处说,是"礼"的范畴,从小处讲,是凝聚亲情,不忘先人的一个纪念。后来滥觞到面子好看不好看上,实在失去了本意。处处留心皆学问。于老师能把细节刻划得这么详尽,不容易!足见观物 ...


    也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司空见惯的多了。现在才是有些留心。
    丧葬礼仪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就是我们本地十里之内也有一些差别与不同,我只是做了有些概括与综述。
    谢谢九峰朋友发自内心,推心置腹的意见。问好朋友!

富贵牡丹.jpg (133.62 KB, 下载次数: 730)

富贵牡丹.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19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3-15 09:05 发表
原创,怎么变成了公告?民俗风情,形象刻画,长了见识。问好文华老师


  估计搞错了……
   谢谢大相朋友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W020100129488407576042.jpg (92.33 KB, 下载次数: 840)

W020100129488407576042.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5 22:21
原帖由 非花非雾 于 2010-3-15 09:24 发表
乡村丧事,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厚重质朴乡村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这是一种良好的民俗,就如乡村喜宴,值得品味的厚重文化。


  谢谢新文友的提读,问好朋友!

1265685141674_000.jpg (87.78 KB, 下载次数: 823)

1265685141674_000.jpg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0-3-15 22:44
犹记得发丧场面上众人大声痛哭的场面,文华的文字,将之复原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学习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16 07:11
再来重温,提读新作品!
作者: geng167    时间: 2010-3-16 07:41
  我们江南也有类似的葬礼,稍有不同的是,棺材不叫老房,门前不插白杨杆子,更没有杆上挂的厚锅盔,道爷叫道士,没有师傅,没听过念祭文,死者只在门板上安放一夜,子孙要守灵,守灵结束,即入棺,入棺前给死者净身,穿寿衣,入棺后设灵堂,入棺下葬时有些属相相克的人要回避,做道场时孝子贤孙要下跪,跑桥时往道士身上砸鞭炮,先在屋内,过桥在屋外,墓地请地师(即风水先生)看向选定,葬后要做七,七七四十九天。你们河西的葬俗看来要隆重些。你写得也详实,我了解得就不周全了。问好文华老师。

[ 本帖最后由 geng167 于 2010-3-16 12:55 编辑 ]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0-3-16 11:53
气势。场面。味道。思考。都有了。极为欣赏。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0-3-16 15:09
于老师细致真实地写出了地方民俗中的“丧事”。学习并欣赏佳作!
作者: 古月灵秋    时间: 2010-3-16 20:13
细致的乡村丧失的外在与内质的叙述和描写,丰厚而深刻!欣赏学习!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1:29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15 09:54 发表
昨晚回来。一直在忙着。先记号。问好!


     谢谢先生提读,问好朋友!

20c524d8df9ac63932fa1ce4.jpg (226.49 KB, 下载次数: 744)

20c524d8df9ac63932fa1ce4.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1:31
原帖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3-15 12:29 发表
浓浓的民俗味!文字质朴,厚实大气!


    谢谢杨军朋友提读与评阅,问好!

0b88fb024d772d5f3812bb58.jpg (265.51 KB, 下载次数: 803)

0b88fb024d772d5f3812bb58.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1:39
原帖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3-15 16:14 发表
欣赏文化的新创散文,把乡村的民俗写的多姿多态。 问好!


      谢谢闲情逸致版主的欣赏与中肯评价,问好朋友!

1_1247307060hr49.jpg (249.68 KB, 下载次数: 769)

1_1247307060hr49.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1:47
原帖由 杜永生 于 2010-3-15 16:37 发表
乡村丧事,是乡下人一项重要的事。家里从老了人到办酒席及至入了土,都有谨严的程序。作者所记述的过程与很多地方大致一样。当然,即使有不同的地方,也真切地反映着当地的风俗与习惯。“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 ...



      详尽的细致的,体贴入微的,入情入理的评阅意见,每每让人受益匪浅。
     特别感谢永生先生的再次厚爱与关爱,问好朋友!

007.jpg (936.64 KB, 下载次数: 686)

007.jpg

作者: 刘满园    时间: 2010-3-16 21:49
再次欣赏。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1:54
原帖由 笨小暖 于 2010-3-15 18:06 发表
重温这红火的民俗文化,感受那些乡土的质朴气息。


      小暖版主这是第三次光临,非常感谢厚爱与提读,问好朋友!让人倍感温暖与如沐春风的感觉!问好朋友!

63_1257907526iK2Y.jpg (283.37 KB, 下载次数: 697)

63_1257907526iK2Y.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2:00
原帖由 不觉寒 于 2010-3-15 20:34 发表
生前得不到必要的照料,死后做儿子的唯恐乡邻笑话,害怕亲戚朋友的讥笑,一般都会打肿脸充胖子,忍疼割爱给父母送终

这个世界上需要真正的孝子贤孙!!!


学习并问好


    的确如此。父母或者亲人死后,许多人为了所谓的面子,也许是良心发现,才会体贴而体面地送老人上路,而不管生前的生活起居。所以真正的孝顺是平时一点一滴的关爱。
       谢谢不觉寒朋友的欣赏,问好!

13032814.jpg (163.38 KB, 下载次数: 745)

13032814.jpg

作者: 黑龙江小龙女    时间: 2010-3-16 22:01
看了,跟东北有差异呢。遇见丧事,我都低调的,一些过程仪式真的没弄那么细。
文笔清新,叙述也平实。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6 22:02
原帖由 汤如浩 于 2010-3-15 22:44 发表
犹记得发丧场面上众人大声痛哭的场面,文华的文字,将之复原了。浓郁的地域色彩,学习问好!


      谢谢如浩朋友的感悟与提读,问好河西朋友!

13032813.jpg (113.27 KB, 下载次数: 687)

13032813.jpg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0-3-16 22:46
原帖由 于文华 于 2010-3-14 22:23 发表


       乡村里这样的事情经历的较多,我的大伯大妈与其他亲戚,都是亲自耳闻目睹,但想了好久,迟迟没有下笔,唯恐写成感觉有些迷信色彩的东西。所以我粗粗写了一些场景,只是稍稍刻画了念经,跑桥等。
       ...


这样的顾虑是少不了的,但是实事求是就行了。文学就是人学,不是政治吧。学习这样一篇独到的佳作
作者: 房子    时间: 2010-3-17 00:14
文华朋友的文章越发的厚实了。叙述的周到、细节的详实,都使得文章呈现出丰富的底蕴和感觉的丰满。人文气息浓厚。
作者: 若谷    时间: 2010-3-17 09:12
“二月二,龙抬头”   节日快乐!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17:04
原帖由 geng167 于 2010-3-16 07:41 发表
  我们江南也有类似的葬礼,稍有不同的是,棺材不叫老房,门前不插白杨杆子,更没有杆上挂的厚锅盔,道爷叫道士,没有师傅,没听过念祭文,死者只在门板上安放一夜,子孙要守灵,守灵结束,即入棺,入棺前给死者净 ...


    感谢朋友的细致的回味与联系自身生活实际的点评,问好朋友!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06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0-3-16 11:53 发表
气势。场面。味道。思考。都有了。极为欣赏。


      谢谢星钧文友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432_12504704779i93.jpg (246.64 KB, 下载次数: 814)

432_12504704779i93.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08
原帖由 薄暮 于 2010-3-16 15:09 发表
于老师细致真实地写出了地方民俗中的“丧事”。学习并欣赏佳作!


     谢谢朋友的提读与赏析。佳作谈不上呀……问好!

13032813.jpg (113.27 KB, 下载次数: 807)

13032813.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09
原帖由 古月灵秋 于 2010-3-16 20:13 发表
细致的乡村丧失的外在与内质的叙述和描写,丰厚而深刻!欣赏学习!


   谢谢古月朋友欣赏,问好朋友!

262bca5a156790f09d820460.jpg (92.27 KB, 下载次数: 949)

262bca5a156790f09d82046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10
原帖由 刘满园 于 2010-3-16 21:49 发表
再次欣赏。


    谢谢满园朋友的再次欣赏,问好朋友!

3362_905_DSC02973.jpg (94.21 KB, 下载次数: 950)

3362_905_DSC02973.jpg

作者: 摇曳风铃    时间: 2010-3-18 21:13
很敏感与亲人离世相关的文章,读了心会疼很久。
问好于老师。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13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10-3-16 22:01 发表
看了,跟东北有差异呢。遇见丧事,我都低调的,一些过程仪式真的没弄那么细。
文笔清新,叙述也平实。


   西北乡村的丧葬有些地方还比这细,我只是写了个大概情况。
   谢谢小龙女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1624330.jpg (374.72 KB, 下载次数: 810)

1624330.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15
原帖由 川媚 于 2010-3-16 22:46 发表


这样的顾虑是少不了的,但是实事求是就行了。文学就是人学,不是政治吧。学习这样一篇独到的佳作


     谢谢川媚朋友提读,问好朋友!

3362_904_DSC02985.jpg (153.77 KB, 下载次数: 897)

3362_904_DSC02985.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18
原帖由 房子 于 2010-3-17 00:14 发表
文华朋友的文章越发的厚实了。叙述的周到、细节的详实,都使得文章呈现出丰富的底蕴和感觉的丰满。人文气息浓厚。


   衷心感谢春夜听雨新版主房子大家的点评与评阅,问好朋友!

1159719241.jpg (110.01 KB, 下载次数: 908)

1159719241.jpg

作者: 郭玉琴    时间: 2010-3-18 21:19
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
学习问好文华。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20
原帖由 若谷 于 2010-3-17 09:12 发表
“二月二,龙抬头”   节日快乐!


     谢谢若谷朋友的提读,问好朋友!

10575746094m.jpg (246.5 KB, 下载次数: 883)

10575746094m.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21
原帖由 摇曳风铃 于 2010-3-18 21:13 发表
很敏感与亲人离世相关的文章,读了心会疼很久。
问好于老师。


      谢谢摇曳风铃朋友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09080617440a5a95b9027ea292.jpg (217.31 KB, 下载次数: 913)

09080617440a5a95b9027ea292.jpg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18 21:23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2010-3-18 21:19 发表
乡村丧事是一个人社会关系、人文礼仪、交际处事、活人哲学的反映与体现。
学习问好文华。


     谢谢玉琴妹妹的提读与欣赏,问好朋友!

09080617446671bad2fa21ab27.jpg (220.91 KB, 下载次数: 913)

09080617446671bad2fa21ab27.jpg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19 07:23
精品文章提读,大家共同欣赏!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