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弱在内里 [打印本页]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5 15:54
标题: 弱在内里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7-12-15 16:08 编辑

弱在内里
——浅谈义务教育农村薄弱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


      薄弱学校是个泛泛的概念,并没有一个精确的界定。通常人们较为认可的无非是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成果等方面整体水平不高,与先进学校有差距。当然,如果全面落后,自然是薄弱学校;局部落后也在薄弱学校之列。


    薄弱学校常常和“农村”是捆绑在一起的,其实,并不绝对,一方面农村未必一无是处,另一方面,城区学校也不是尽善尽美。况且在均衡达标之后,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如果单从某一个片面、某个点来看农村学校的话,是很难将他们与“薄弱”之间挂钩的。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校舍达标,场地宽阔、班班通、多媒体全覆盖,功能室齐全,乍一看,弱在哪里?


       笔者一直工作在农村,将近三十年,很喜悦地看到并分享教育突飞猛进式发展的喜悦,但是,另一方面也为前景怀有深深的忧虑,理性告诉我,农村依然薄弱,弱在内里。


    这个“内里”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软件”,硬件上来了,只是很小的一方面,硬件的重要性远远小于软件的作用。教育史上太多的例子表明,大学不是大楼,而是大师,流动中的西南联大至今无法超越,低矮的平房和缺衣断粮的情况下,伟大的教授依然能写出伟大的文字。中小学亦是同理。没有好的老师,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前沿性的管理思想,培养人才是打折扣的,成果是让人怀疑的,我们的“薄弱”恰恰就体现在这里。


       先看老师的短板。编制的局促制约了老师的数量和质量。我们的编制是一套机械的计算方法,更多的使用于较为标准的班级,比如一个班级50人,每20人一个老师,一个班二点五个人,刚好。但不适用小班额和超小的班额,农村里充斥着大量的小班额,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六个班级四五十的学生,而现行的编制算法是完全学生数来核定,那样换算的教师数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更遑论开足开齐课程了。


       教育是教师的发出者,连人员数量都难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并取得多么大的成果是较为困难的。


      其实,薄弱在管理手段的薄弱。我们知道,做好任何一件事,主观能动性往往起决定作用,怎样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从来都是教育管理者的努力所在,包括一直在普遍使用并备受推崇的绩效工资改革,究竟能起多大调节作用,事实上是有疑问的。因为每个人的绩效工资是根据本人的工资基数确立的,我们允许别人产生绩效工资隶属于本人的理解,因而,给动员绩效工资增加了难度,其次,教育原本难以量化,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对于学生的考试和考核是有禁忌的,剩下的备批教辅测做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施教者本人,量化考核的意义不大,方法和手段上很局促。相反,越走越远的一个事实是,为了应付这种考核,学校以及相关的部门用材料来替代,材料成为检查的唯一依据,“材料化”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无论是上面的检查还是学校内部的检查,学校里堆满了整齐划一的档案盒,这种档案盒与教育本身有多大关系,是有疑问的。


      既然难以量化,就跳开量化,至少减少量化,教师的绩效工资划给本人,减省一切不必要的考核评比,给教师松绑也就是在给教育松绑。


      另外一个我们都不愿意面对的问题是,在一个单位里,由于编制的限制,如果人员都凑不齐,就有一部分老师工作不认真,敷衍塞责,你能怎么办?还能换人不成,哪里有人可换?明明知道这个情况,往往也只能默认事实的。


      现在农村学校还有另外一个情形,确实超编。这是有的,因为学生锐减,老师不减,自然就超了,一个和尚可以挑水喝,两个和尚可以抬水喝,三个和尚呢?大约可以轮流着挑水或抬水,四个和尚呢?五个六个呢?多半只能没水喝了,对于仅仅是数量上富余的教师,怎样整合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一直是个头痛的问题。


     农村学生大面积涌向城市,农村大量的中青年教师被城市以选调进城的方式抽取。剩下大面积的中老年教师以超编的假象分担着七零八落的学生教育,没有新鲜血液注入,没有发展的希望,管理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见招拆招的水准。


    还有“维稳”作为一条不可突破的底线,我们的现实当中,动作只要稍微大一些,自然就会余波不断,使得很多管理者采用的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理念——还能怎样呢?


      教师队伍的自我认同感薄弱。教师从来都是一个被冠以“神圣”二字的职业,教师育人,作育光辉,天地君亲师,一直是这么下来的,左了一点,然而,短短几十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师生平等,蹲下来看孩子,也对,可以说刚好是天平的中点。可就在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待教师的观念严重滑坡了,网络和媒体不遗余力地宣扬教育的丑闻,一粒芝麻瞬间滚成了一个西瓜,全社会以异样的眼光看着教师——还有悲催的校长,情何以堪?一个社会把教育工作者置身于舆论的风尖浪口,始终怀疑着这一行业的道德水准,不仅仅伤了教师的心,更会祸及教育本身。


       与此并行的是,社会对于教师待遇的漠视。就在今年,在很多地方连续出现教师为争取待遇而集体上访的事例,教师们以教师法为依据,要求待遇不低于地方公务员,除了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反响之外,得到实质性的回复了了,再次置身于尴尬的境地。这样的情形又多半集中在县区和乡村,因为很多市区教师,这方面的差距并不大。大量的农村教师手持在乡村工作二十年或三十年的荣誉证书,忽然发现一年的收入还抵不上人家发的一次性奖金,心里的失落不平是可想而知的,再然后和他们大谈奉献和牺牲,多少有些黑色幽默的成分。


       时常,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在自我审判,他们已经在怀疑自己从事这个行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对应的一个事实是,几乎很少有教师本人支持自己的子女或亲人再去从事教育工作,而社会上一流二流的学生在就业打算的时候,早已将教师轻轻搁置。


       没有人愿意当老师才是最大的隐患。


       在各种薄弱环节当中,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薄弱才是最为严重的。
[copyright]版权[/copyright]



作者: an安    时间: 2017-12-15 16:15
我在省重点学校,但我的两位老师都在农村小学,可见农村有极强的软件,只是没人去想如何运用,发挥不出效力罢了。至于教师的待遇,那是个很可笑的待遇,改革开放后,各行各业都不吃大锅饭了,唯独教师还吃着,有作为开两千,无作为也开两千,于是大家都知道了,教师这行是“良心活”。不同的是无作为无风险,有作为有风险,譬如我给孩子们编了个经典诵读,几次校稿之后还是有个错别字,于是我被告了,而且我不得不承认我错了,我不够严谨……
作者: 幸福小草    时间: 2017-12-15 17:12
看来还真是隐患不少。这个一孔最有发言权。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2-15 18:03
理想的教室是,一个教室12个学生比较合适,但是很难。农村学校普遍一个班级60个学生,太过分了。怎么能保证教学质量。
作者: 水如空    时间: 2017-12-15 19:30
我曾经说过一般不再谈教育了,因为我早已认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更重要的是,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的事,在社会大环境下,教育不可能一枝独秀。
除非强制性,我从不为教育捐款,因为多么可见的现实叫我彻底心冷了:当年大家捐建的山区希望小学楼房高耸,却早已空置,没有一个学生了。学校大量图书、仪器、电脑都在闲置,没人让用或没人肯用。
国家很有钱,4%啊,不差我们这点钱,关键是即使你捐了钱仍用不到正经地方……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12-15 20:46
我只知道,如果没有广大的农村作为我们国家最坚实的后盾,框架就会塌方。
作者: rsjby    时间: 2017-12-15 21:32
教育,越是想说,却越是无语。面对这个事关生存发展的大局,却说不出话来。这样的悲哀,相信不是我一个才有。
作者: 文字闪耀生活    时间: 2017-12-16 07:07
做老师的最有发言权,关心教育的都是好老师。
作者: 闫广慧    时间: 2017-12-16 21:07
被教育弱视的角落,那里更需要关爱。一孔兄是有担当和良知的人。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6
an安 发表于 2017-12-15 16:15
我在省重点学校,但我的两位老师都在农村小学,可见农村有极强的软件,只是没人去想如何运用,发挥不出效力 ...

你的意思是“零大于负一”?不干活,反倒没什么责任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7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17-12-15 17:12
看来还真是隐患不少。这个一孔最有发言权。

没有什么发言权,这只是根据需要写的一个材料,算是分享吧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7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2-15 18:03
理想的教室是,一个教室12个学生比较合适,但是很难。农村学校普遍一个班级60个学生,太过分了。怎么能保证 ...

农村现在到没有大班,可小班是好,给的老师少啊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8
水如空 发表于 2017-12-15 19:30
我曾经说过一般不再谈教育了,因为我早已认为“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更重要的是,教育绝不仅仅是教育的 ...

我也懒得谈这事儿,这是应景的一个材料,写完一看,也能算篇文章了,说说想法罢了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9
槐安. 发表于 2017-12-15 20:46
我只知道,如果没有广大的农村作为我们国家最坚实的后盾,框架就会塌方。

当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农村人,要么曾经是,要么现在是,要么将来是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19
rsjby 发表于 2017-12-15 21:32
教育,越是想说,却越是无语。面对这个事关生存发展的大局,却说不出话来。这样的悲哀,相信不是我一个才有 ...

都不说话,就更没希望了,尽管,我们很多人的声音是很微弱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20
文字闪耀生活 发表于 2017-12-16 07:07
做老师的最有发言权,关心教育的都是好老师。

其实,所有的教师都关心教育,有的愿意说,有的不愿意而已,撇开了教师的光环,落在现实当中的绝大多数老师都是让人感动的群体。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18 16:22
闫广慧 发表于 2017-12-16 21:07
被教育弱视的角落,那里更需要关爱。一孔兄是有担当和良知的人。

谢谢广慧兄,谈不上担当,至少没有做违背良心和道德的事情,尽管这话,听着很老土。
作者: 木门长子    时间: 2017-12-18 21:46
我今天看到一新闻说是要取消教师的事业编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帖的好多人,说什么的都有。你这篇文可以直谏到教育部去,听听他们的意思。
作者: 淡淡不如风    时间: 2017-12-20 07:41
恶性循环,农村人的素质也是一辈影响一辈。
因为接触过不少农村孩子,他们的修养让人叹为观止。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20 08:05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7-12-18 21:46
我今天看到一新闻说是要取消教师的事业编制,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跟帖的好多人,说什么的都有。你这篇文可以 ...

如果教育部听我的话,我想我可能又会捡好听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还是让我继续受苦受难为宜
作者: 槐安.    时间: 2017-12-20 08:44
一孔 发表于 2017-12-20 08:05
如果教育部听我的话,我想我可能又会捡好听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儿,所以,还是让我继续受苦受难为宜

一早看这段话,有晕哟~~那到底是继续受苦呢还是继续受苦,捡好听话的机会你也别想了,那是人职业成精的马屁精
作者: 微风轻拂    时间: 2017-12-20 10:42
尊师重教才是本质。我小时候教师的地位比现在高的多。
作者: 时光安然    时间: 2017-12-20 16:23
教育的方方面面。于此是盲点的如我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推波助澜。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20 16:59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2-20 16:23
教育的方方面面。于此是盲点的如我者,唯一能做的就是推波助澜。

谢谢安然版主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20 17:00
微风轻拂 发表于 2017-12-20 10:42
尊师重教才是本质。我小时候教师的地位比现在高的多。

可多数人并不这样认为的,谢谢风兄
作者: 一孔    时间: 2017-12-20 17:01
淡淡不如风 发表于 2017-12-20 07:41
恶性循环,农村人的素质也是一辈影响一辈。
因为接触过不少农村孩子,他们的修养让人叹为观止。

说不出个所以然,谢谢如风兄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