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标题: 历史在这里凝聚 [打印本页]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7:18
标题: 历史在这里凝聚
历史在这里凝聚
                                                                             
                                                                                 王九峰
   
    “瘦山弱水绿盈川,霞光铺展锦绣天。岚舞蝉翼幻云树,气浮风羽自回旋。百代金戈层尘里,千载岁月转瞬间。触摸难尽追远意,败炉劫灰寒似烟”。《早春游张贩汉冶遗址感怀》。

       此诗系2006年早春,应几个朋友之邀,在去寻访我心仪已久的张贩“汉代冶铁遗址”时的有感而发。张贩村在固县镇东北方向,距街市大约十公里左右,是个处在山环水复中的自然村落。乍看似不起眼,却声名远播。前几年曾招致社科院的专家学者们莅临光顾。其原因是这里在二千多年前,曾经是赧郎明月,歌声动地。炉火昼夜熊熊,铁水川流不息的“汉代冶铁”场所。正是这种具有史料和文物双重价值,才引起方方面面的重视。除专门研究人员外,一些好附庸风雅的骚客与闲人也慕名接踵而至。身为闲人,我亦属抱着好奇心来看看的那一类。
   
       当时通往张贩的公路尚未全部硬化,顺河盘山,坑坑洼洼。车绕行在路上,就象怒涛中的扁舟,跌宕起伏。不久,缘于汽车底盘太低,在距该址近十里的地方再难行进。我们只好弃车“骑鹿(路)”而往。古人云“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有时侯看似吃亏,无意中却大有収益。沿途风光颇为不殊。但见黛山参差,复闻溪水欢吟。两岭夹峙,满川麦秀,菜花金黄,冷蝶衔香。松风轻清,抚面如霜。此时晨曦薄施,锦霞浓抹,天宇一片绮彩。真个是“日晴风和爽,林深山更幽”。 时在早春,寒气尚重,我们这群平时疏于徒步的人,不长时间,都已气喘吁吁,遍体生津。所幸张贩朋友善解人意,招呼几辆摩托车来接我们。尽管颠簸,心情却是愉悦的。
   
      “汉冶遗址” 在张贩村东南角,据说原来很大,现存仅方圆二三亩地的样子,周遭都是麦田。地面空旷凸凹,无任何标记。朋友引领我们走到跟前时才发现远远看到起伏不平的土丘,全系后人开掘洞穴所堆起的。朋友讲,“这个遗址可能是汉代早期的,据考证大约已有二千余年历史了。以前人们不重视保护,村民们纷纷挖铁去卖。你们现在看到的这些地穴,就是挖铁人所为。后来在政府和文物部门的干预下,这种乱挖现象才得以遏止,但近年来不少来探访的人,又每每寻其残炉汉砖,携去以做纪念”。闻言伏身往洞穴望去,洞壁上果然砌着尺寸如一的大青砖。可惜人为原因,炉壁已被弄得面目全非。我默立在这饱经沧桑的遗址旁边,触物生情,禁不住抚今追昔,浮想联翩。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受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上至三皇五帝,下至春秋秦汉,无不如此。数千年以往,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掠夺和杀戮不断。西汉时,北方最强大的异族势力为匈奴。文景二帝以黄老学说为立国宗旨,处处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开放边境,胡汉互市。既使他们在与汉人交往时或有不规之举,始终保持隐忍不发态度。因此使此辈在草原上逐渐坐大。他们每年逐水草而迁徏,往往居无定所,常常马如旋风,倏忽而来。弯弓骑射,屡屡犯边,肆无忌惮地虏掠大批士女牲畜和金银粮食。每每劫夺满载,又倏忽而去,让人防不胜防。实乃华夏民族最大的边患。汉武帝雄才大略,志在解除边警,所以痛下决心,一反文景之作为,不惜倾其全国之力与匈奴决战。由于攻伐频仍,所以在武帝一朝就涌现出几位叱咤风云,功勋盖世,足令青史生辉的名将来。如霍去病、卫青、李广等。他们勇冒矢镝之险,身入沙漠腹地,以雄武和谋略,逐胡人于漠北,使他们数十年不敢饮马长城窟。到后来因为匈奴内部闹分裂,导致群体势力削弱。历史上曾一度出现五单于互相攻杀的局面。又加上遇到一次大旱灾,造成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草木皆枯,人畜锐减。至汉宣帝时,着重采取步步为营攻防策略,加上匈奴又发生裂变,分为南北两匈奴,汉室与南匈奴合作,共逐北匈奴远遁于欧洲,终使边塞得以近百年的安靖。
  
         或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汉代的冶炼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并趋于成熟。在全国各地无以数计的炼铁洪炉如雨后春笋般抜地而起,尤其中原一带,更是比比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战争促使了人类各种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却不可逆转地推动了历史车轮向前迈进。因此它应该是科技发展的催生剂。无论是古代民族间战争,还是现代国家间竞争,每项先进科技成果的出现,它们的目的首先是为战争服务,若干年后才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古今中外一条铁的定律。应该说,人类厌恶战争,因为战争摧毁了人类固有的秩序和文明。往往为了本民族的自身利益,又必须面对战争,因此不能不正视和重视战争。为了家国安全,更不能不做战争防御。战争的攻守双方分别为矛为盾。为了解决和提高各自的攻防能力。又在不间断地改造创新自己的矛与盾的相互功能。由是必将进一步掀起双方的军备竟赛。同时也为社会生产技术的鼎改和制造注入新的活力。正由于这种“必将”,才使得这些为铸造利器和农耕器具而筑建的基础设施应运而生。
  
         春风用她柔胰的小手,轻轻抚摸着我们每个人的脸庞,丝丝凉意,直沁入心脾。那条弯弯曲曲的小溪仍不知疲倦的托浮着一川烟水,背负着沉重曲折的久远故事,向前方缓缓流去。河边两颗几搂粗的大榆树,不知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雨,仍在默默承载着历史风云,忠实地守候在深埋于厚土层下,冰冷似铁的古炉旁,嫩绿的枝条,在微风中摇曳,不时发出簌簌的低笑,似乎向后来人炫耀着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辉煌。两千多年前汉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入历史长河中归于沉寂。当年的金戈也已化铁铸犁。而这里的冶炉却倔犟地把那段历史凝固并封存。今日又把当初真实的记录呈现在后人面前。告诉大汉子孙们不要忘记无数先辈为保家卫国和人类进步所奉献出的超常智慧和心血结晶。冶炉使这段蒙尘已久的历史得以留存和展现,无疑,这是大汉民族,在历史流转中的某个阶段技术成果的示范,并带有鲜明的时代文明标志。确信,这是没有任何事物所能够替代的有形之史记。

                                                                                               2009年8月31日于百拙斋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3-26 07:22 编辑 ]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6 07:19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7:29
谢谢小暖第一时间关顾,请批评指导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3-26 07:40
先记号。后欣赏。问好!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6 07:41
读王先生的散文,时常能读出一种韵调,以及浓郁的墨香之气。接下来,就是洋洒的通贯呈展,那些深刻甚至独到的思考和思想无疑是多姿多彩与多层次的。这其中,就需要大的手笔,大构思,以及大跨度的思维行转方式,即将意识重度扩展,切碎揉入大向度的笔触内,与时间,与历史更好的融合,关昭和提炼。说白了,带着足够的历史观,横、纵交错,畴昔展未,触摸历史发展的内质,彰显叙述的渊灏、张力。而书写者的目的,很可能是要把世上微薄的事物,包括动与静的存在,与历史的存在,即“一种沉重的存在”而共同存在。悉读欣赏,好笔力。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8:06
标题: 回复 4# 杜永生 的帖子
期待杜版指导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8:10
每次读小暖的评语都令人感动,笔触往往能够延深至文章的内核,不但评析细腻,更具引导性质。不得不让作者更加努力!
作者: 季大相    时间: 2010-3-26 08:17
一次游历.阅古论今.好文.学习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6 08:27
提读,期待大家多交流,一起共鸣和进步。
作者: 夏日荷风    时间: 2010-3-26 08:44
九峰的文字,融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厚重、深刻,堪称散文板块的一大特色了!
作者: 杜永生    时间: 2010-3-26 08:46
我国已发现汉代冶铁遗址约 20 余处,铁器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其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前代。现以河南安阳、巩县两处汉代冶铁遗址为例,说明汉代冶铁手工业的生产情况。安阳冶铁遗址,位于该市北郊,1959 年发掘,是一处汉代铸造铁器的工厂,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遗址中发现炼炉 17 座,完整的冶铁坩埚 3 个,耐火砖、铁块堆、铁渣坑、打磨铁器的磨石、铁钻等,以及已铸成的铁器(有刀、锄、铲、镰、锤、车马饰、鼎、盆等)。另外还有铸造器物的范和模。特别是出土的齿轮,外圆内方,外缘有十个齿,有力地说明汉代铁制技术的进步以及对力学原理的应用。河南巩县铁生沟冶铁遗址于 1958 年发掘,是一处比较完整的冶铁作坊,面积为 1500 平方米。在遗址附近发现有丰富的铁矿和煤层,遗址内有矿石加工厂,各式炼炉、熔炉和锻炉共 20 座。炼炉采用各种的耐火材料。还有配料池、铸造坑、淬火坑、储铁坑等设施以及大量的铁制生产工具。生产设备齐全,有鼓风装置。更重要的是遗址内发现了煤和煤饼。根据上述两处汉代冶铁遗址以及出土的大量实物,说明两汉冶铁和铸造锻制技术有很大发展,当时已用煤作燃料,使用鼓风装置,并具有成套的手工炼铁设备和完善的生产工序。

先将汉代冶铁遗址说明复制过来。


作者的此文不仅对汉代冶铁遗址有感而发,同时对于汉代冶铁遗址的历史也有着很深的探究。可以说,写这样的文章很不易。从你的记述中,既有场的突出,也有景的显眼,更有对历史的追思。意韵深厚、意境壮阔。支持精华!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9:03
标题: 回复 8# 季大相 的帖子
谢季老师鼓励,请多批评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9:05
标题: 回复 9# 笨小暖 的帖子
谢谢小暖的再次鼓励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9:06
标题: 回复 10# 夏日荷风 的帖子
谢谢荷风关注,我会更加努力的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09:12
标题: 回复 11# 杜永生 的帖子
杜版认真治学精神值得我认真学习。从您的引证中看,又让我有一次长进。张畈炉中挖出一块精铁制成的砧子,坚硬无比,其精美程度,远远超出人们想象,社科院的专家们看后,亦啧啧称奇。足见两千多年前的冶铁技术之先进!再次谢谢杜版
作者: 高迎春    时间: 2010-3-26 09:56
底蕴深厚,运笔不俗!学习并问好。
作者: 李修玲    时间: 2010-3-26 10:49
固县的冶铁遗址,我至今无幸看到。但那里的古老文化却依然在历史里长存,
这章字里涵盖的场景及历史文化很是厚重,问候,难得!
作者: 薄暮    时间: 2010-3-26 10:51
文字功底扎实,文章厚实大气,学习并欣赏!
作者: 川媚    时间: 2010-3-26 11:02
融文史情趣于一炉,欣赏美文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3-26 12:13
问好九峰,我下午来细细拜读佳作,午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2:55
标题: 回复 16# 高迎春 的帖子
谢高版关注和鼓励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2:56
标题: 回复 17# 李修玲 的帖子
修玲,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能给你很多启发!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2:57
标题: 回复 18# 薄暮 的帖子
谢谢鼓励,请指正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2:58
标题: 回复 19# 川媚 的帖子
谢谢朋友,请批评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2:59
标题: 回复 20# zfx875206 的帖子
谢匣子,敬请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作者: 李雷    时间: 2010-3-26 13:03
文章内容翔实,丰富,集可读性趣味性一体。确实好文!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3:14
标题: 回复 26# 李雷 的帖子
谢谢李雷朋友,很高兴
作者: 风云裳    时间: 2010-3-26 15:03
欣赏学习精华!
作者: zfx875206    时间: 2010-3-26 15:45
沿途风光颇为不殊。但见黛山参差,复闻溪水欢吟。两岭夹峙,满川麦秀,菜花金黄,冷蝶衔香。松风轻清,抚面如霜。此时晨曦薄施,锦霞浓抹,天宇一片绮彩。真个是“日晴风和爽,林深山更幽”。

历史遗迹本就蕴藏着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遗迹,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文风古朴中见雅致,行文严谨,具有思考的文章,匣子学习了,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9:31
标题: 回复 28# 风云裳 的帖子
这名字一看就很诗意,谢谢了,多互动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9:35
标题: 回复 29# zfx875206 的帖子
是啊,中华古国,文明和文化无处不在,主要须后人去领悟。谢匣子
作者: 清浅居    时间: 2010-3-26 19:36
大气而又从容的字,学习了!
问好,春安!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6 19:46
标题: 回复 32# 清浅居 的帖子
谢谢您,清浅居,还请多指正。问好
作者: 董万军    时间: 2010-3-26 19:48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3-26 08:44 发表
九峰的文字,融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厚重、深刻,堪称散文板块的一大特色了!

九峰叔的文字确实如荷风所言,细细品读让人受益无穷!
一并感谢荷风!
作者: 非花非雾    时间: 2010-3-26 19:54
深厚的文字功底,扎实的文字叙述。学习,问候!
作者: 心中的秘密    时间: 2010-3-26 20:00
欣赏王老师文字的厚重,底蕴的丰厚!同时欣赏暖的美评!好文好评!
学习欣赏!!
学习并支持精华!!!
问好!!!
作者: 于文华    时间: 2010-3-26 20:42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战争促使了人类各种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可以说,战争虽然残酷,但它却不可逆转地推动了历史车轮向前迈进。因此它应该是科技发展的催生剂。无论是古代民族间战争,还是现代国家间竞争,每项先进科技成果的出现,它们的目的首先是为战争服务,若干年后才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这是古今中外一条铁的定律。

    铁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华夏历史的发展与中华文明的推进。学习,拜读,问好九峰朋友!
作者: 梁星钧    时间: 2010-3-26 23:47
  很有文化味和气势的一篇。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06:04
标题: 回复 34# 董万军 的帖子
小军过奖了,谢了,在此也一并谢荷风!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06:06
标题: 回复 35# 非花非雾 的帖子
谢朋友夸奖,还须认真学习!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06:08
标题: 回复 37# 于文华 的帖子
谢于老师,我需要朋友们学习的地方还很多,请指正!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06:09
标题: 回复 36# 心中的秘密 的帖子
谢谢秘密,十分感谢您的支持。互相学习!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06:11
标题: 回复 38# 梁星钧 的帖子
感谢星钧关顾,请多指导!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7 08:24
提读一下,大家共同欣赏和交流。
作者: 冷晰子    时间: 2010-3-27 11:44
呵,九峰的文字,干练得像你的名字。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17:01
标题: 回复 44# 笨小暖 的帖子
再次谢谢小暖关顾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7 17:03
标题: 回复 45# 冷晰子 的帖子
承蒙夸奖,诚惶诚恐。谢谢唽子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8 12:56
提读一下,欢迎大家多阅读,多交流。
作者: 汤如浩    时间: 2010-3-28 21:14
贯通古今,张弛有度。好文字,学习问好!
作者: 鸽子杨军    时间: 2010-3-28 21:29
厚实之内蕴!问好王大哥们
作者: 飞花落叶    时间: 2010-3-28 21:40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凝聚!
感叹不已!
学习!
作者: 宋长征    时间: 2010-3-28 22:37
一章大气的字,很喜欢,问好
作者: 琴若雨    时间: 2010-3-28 22:47
文章感性、知性,语言凝炼,诗韵浓郁,有着圆润和厚重气势。
作者: 茌山石    时间: 2010-3-28 23:36
借文旅游,学习文化并赏景,支持。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29 08:10
提读一下,大家共同欣赏和交流,一起进步。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48
标题: 回复 49# 汤如浩 的帖子
谢汤老师,问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0
标题: 回复 50# 鸽子杨军 的帖子
用一句湖北话说"兄娃"谢谢你的鼓励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4
标题: 回复 51# 飞花落叶 的帖子
刚渎过你的文章,虽然没见过你的夫君,但他绝对是我的同道。请转告,遥祝未谋面的酒友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一利再战!哈哈哈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5
标题: 回复 52# 宋长征 的帖子
谢谢宋先生,祝好!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6
标题: 回复 53# 琴若雨 的帖子
谢琴版鼓励,问好并祝福您!
作者: 山野农夫    时间: 2010-3-29 08:57
大气,厚重,足见作者文字功底不浅!学习。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7
标题: 回复 54# 茌山石 的帖子
谢谢山石朋友,请多指正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8:59
标题: 回复 55# 笨小暖 的帖子
小暖认真负责态度,让人感动,再次谢谢!
作者: 王九峰    时间: 2010-3-29 09:00
标题: 回复 61# 山野农夫 的帖子
感谢农夫先生关注,请多交流
作者: 笨小暖    时间: 2010-3-30 08:30
重温与提读。大家共同交流和进步。




欢迎光临 中财论坛 (http://bbs.zhongca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